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 (1)

专题 3 历史的回声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 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 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 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 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 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 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 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 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 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 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 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 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 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 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 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 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原文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 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强调 了不变成“乡痛”的措施,没有提及结果,表述过于绝对;B 项,原文第二段说“乡村记忆是乡 愁的载体”,从某种意义说,“乡愁”包含了“居民情感”,概念有交叉;“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过于绝对,因而错误。D 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 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在第三段中只是提到了“综合 甄选”的方法而没有提及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B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中提及的在城镇化 进程中留住乡愁有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三种。任何一种都能让“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 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B 项,以偏概全,混淆是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槐 花 阿 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 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 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 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 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 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 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 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 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 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 “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 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 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 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 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 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 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 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 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 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 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 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 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 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 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 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 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 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 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 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 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 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 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 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 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 D.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 间文化上的冲突。 解析:D A 项,“小家伙”未造成他们父子失和。B 项,“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没有体现。C 项,表面原因。 5.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题要注意审题,看清楚是“人物形象”还是 “人物性格”,然后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的分析进行概括。 答案: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 (3 分)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1 分)他离开儿子家, 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1 分) 6.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插叙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情节来说,对主要情节起 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人物的性格。本文中插叙占有八段的篇幅,可 见其重要性。 答案: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 的来龙去脉。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 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夜人。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 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 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 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 理解文章。(答对三点给满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 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 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 增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 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 000 万件(套)藏品,依 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 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 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 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 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 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 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 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 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 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 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 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 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人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 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 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高 的年份是 2014 年。 B.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 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 解析: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图表,2003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 较前一年有所减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 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 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 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 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 能的关键所在。 解析:BC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 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 活”的说法无中生有。D 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二中“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 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的说法不同。E 项,错误在于同材料三中“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 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的说法相悖。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是材料一,审题的关键词是“科研”。 答案:①依托藏品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硕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成一个地区的科 研力量,培育出科研团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阵..。金人犯鄜延,王庶命永 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忠曰:“显忠年 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后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之,取首二级,马 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补承信郎,充队将,由是始知名。 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父与子相泣曰:“我宋臣也,世袭国恩,乃为彼用邪!”会刘 豫令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 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 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遂推 之下山崖,追兵争救。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 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 死,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忠义归朝,惟君第一。”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 兀术犯河南,手诏以军与张俊会。显忠与敌战,败之。兀术谓韩常曰:“李世辅归宋,不曾 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庐江而走。金帅孛撒自南京率步骑十万来,显忠亲帅军遇 于城南,战数十合,孛撒大败,遂退走。俄增兵复来逼城,显忠谓宏渊并力夹击,宏渊按兵不动, 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显忠曰:“若使诸军相与掎角,则敌兵可尽,金帅可擒,河南之 地指日可复矣。”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乾道改元...., 乃还会稽,淳熙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 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B.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 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C.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 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D.永奇即挈家/出城至马趐谷口/为金人所及/家属皆遇害/显忠奔夏/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 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 解析: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 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 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语意,永奇携带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所以在“出城”后 停顿,排除 AD;根据顶真句式,在“夏”后断开;“父母妻子之亡”是“具言”的宾语,所以“具 言”后不能断开,排除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 B.行阵,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 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 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 解析:B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行阵,是巡行军阵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显忠年少便胆识过人。十七岁随父出入行阵;在招募探子时,显忠主动请求前往;后又孤 身夜袭敌人成功,被王庶看重。 B.李显忠有勇有谋,善于应变。在同州用计抓获撒里曷;与追兵作战,战而胜之,面对越来越多 的追兵,与撒里曷折箭为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脱身。 C.李显忠忠肝义胆,一心向宋。金人攻破延安,曾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但他们对此内心深 感愤慨,并未诚心归附。 D.李显忠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显忠归朝之后,曾与张俊一道,击溃进犯合肥的兀术;又与宏渊 合力夹击自南京来犯的金帅。 解析: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与宏渊合力”说法错误,原 文是“宏渊按兵不动,显忠独与所部力战百余合却之”,意思是李显忠独自与部下苦战。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5 分) 译文: (2)显忠知宏渊无固志,叹咤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挠若此!” (5 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密、无以、贰;(2)固志、平、沮挠。 答案:(1)李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说:“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 而有不忠之心。” (2)李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为何如此阻挠 呢!” 参考译文:李显忠,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十七岁时,投军效力,跟随父亲永 奇出入行阵。金兵侵犯鄜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忠 请求前往。永奇说:“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气却不 小,一定不会连累张琦。”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有十七个人,都杀了 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对他非常看重,补用他为承信郎, 充任部队将领,从此开始知名。 金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永奇父子相对而泣,说:“我是宋朝臣子,世代蒙 受国家恩典,哪能为它所用呢?”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私下告诫李显忠 说:“你如能得到机会,就立即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不忠之心。” 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时间无法 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原上休息,望见追骑越来越多,就与撒里 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把他推下山崖, 追兵争着救护。显忠带着老少众人一直向北,来到鄜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永奇就携带 全家人出城,到达马趐谷谷口,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逃往夏国。夏国人问其 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四川宣抚使吴玠 派张振来抚慰晓谕说:“忠义归朝,惟君第一。”来到皇上驻地,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 兀术进犯河南,皇上亲笔下诏让他与张俊会师。显忠与敌人交战,打败了他们。兀术对韩 常说:“李世辅回到宋朝,还不曾立功,这人十分勇敢,应该暂且避开他。”于是火烧庐江而退。 金军元帅孛撒从南京率领十万步兵骑兵前来。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交战几十个回合, 孛撒大败,于是逃跑。不久,敌人增派军队来攻城。显忠让宏渊合力夹击敌人,宏渊按兵不动, 显忠独自与部下奋力作战一百多个回合,打退了他们。显忠说:“若能让各军互成掎角之势, 则敌兵可以杀尽,金国元帅可以活捉,河南之地指日可以收复了。”显忠知道宏渊无固守之志, 就嗟叹道:“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平定中原吗?为何如此阻挠呢!”乾道更改年号,显忠才返回会 稽。淳熙四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忠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 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 分)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 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 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 下阕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 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解析:CD C 项,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这里是比喻,写出水色可爱;D 项,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 游玩时所闻。 15.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 分) 解析: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 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 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 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答案: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 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忧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默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园跌入现实,不免思绪深沉,顿时发出感 慨: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 南逃,狼狈不堪的词句是: “ , , 。” 答案:(1)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2)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仑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经常适量运动,能使我们体内淤积的废气得以排散,血脉得以流通,人就不会生病,这和户. 枢不蠹...是一个道理。 ②面对持刀挟持乘客的暴徒,公安民警并没有冲上公交车暴虎冯河....,而是巧妙周旋,经过四个 小时的努力,终于将暴徒擒获。 ③若没有滕王李元婴到了洪州之后的破竹建瓴....,怎么会有后来名垂青史的《滕王阁序》?自然 也就不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了。 ④吴勇同志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朝乾夕惕....,愣是带领职工把一个 面临破产的企业挽救回来。 ⑤当站在秦淮河边的时候,你是否有了“往事越千年”的感慨?曾几何时....,六朝古都的繁华引 发了多少诗人的感慨,现在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⑥时下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对中国茶有偏见,认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宁愿成天抱 着咖啡,也不愿意喝茶一口。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解析:D ①户枢不蠹: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也 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使用恰当。②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可用作谓语, 使用恰当。③破竹建瓴:比喻所向无敌,不可阻挡。此处属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④朝乾夕惕: 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⑤曾几何时:形容时间没过去多久。此处与句意 矛盾,使用错误。⑥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不能指具体的人,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 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印度《经济时报》8 日指出,印度的军事装备,70%依靠进口,至今仍未能发展出完善的国防 工业和先进的战斗机,印度同中国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 B.莫言说:检查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及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 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 效果。 C.网络悬疑大剧《老九门》自热播以来,不少女粉丝的心被剧中“二月红”的扮演者张艺兴 俘获,张艺兴微博点击率在短时间内猛增。 D.今日 A 股再次暴跌,截至收盘,沪指跌近 6%,险守 3 500 点,高速、铁路、机场、券商、船 舶、保险等板块均受重挫,两市近千余股跌停。 解析:B A 项,搭配不当,“发展”和“战斗机”不搭配,去掉“和先进的战斗机”;C 项,偷换 主语,句子开头的主语是“《老九门》”,还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谓语动词,主语就偷变成了 “不少女粉丝的心”,在“网络”前加“自”;D 项,不合逻辑,“近千余股”自相矛盾,改为 “近千股”或“千余股”。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 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是否得体的判断能力。A 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 受。B 项,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D 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用于自身。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手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人的皮肤上有许多神经末梢“感受器”, ① ,再经过大脑的判断做出决定。据统计,人体皮肤上每平 方厘米大约有 12 个感受热的“感受器”,一二百个感受痛的“感受器”,25 个感受冷的“感 受器”。这些“感受器”② ,而是在手指、嘴唇、脚底等 部位多分布一些,所以③ 。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 强,他们靠手指触摸盲文纸上凹凸不平的小颗粒,可以流利地“阅读”盲文。 解析:①处根据下文可知应填感受器的作用,即感受各种感觉(热、冷、痛),并传输信号给大 脑,以跟下一句“再经过大脑”相连接;②处根据语意应填感受器分布情况,由下句语意及关 联词“而是”,可推知,并非“平均分布”;③处由上文及关联词“所以”可知,要填写结论, 又由下文“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可知,这一结论与“敏感(度)”有关。①②处 各 2 分,③处 1 分,共 5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能把冷、热、痛等信号传递到大脑 ②并非平均分布在皮肤的各个部位 ③这些部 位就比较敏感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 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 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 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推断能力。文段中“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的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 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不一定就能避 免环境污染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 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 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 iPhone 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 岁的兰州交通大学 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 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 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 9 900 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 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 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写作指导: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主要讲“痛感新闻”。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 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试思考以下问题:1.“痛感 新闻”等于“负面新闻”吗?“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负面 新闻”是内容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时让人 悲叹。2.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与“正面 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痛感新闻”的真实性。3.三则“痛感新闻” 暴露了哪些问题?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 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 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只要有 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例文: 痛 悟 在孤寂的夜里结束自己生命的富士康员工;在受歧视的痛苦中不治身亡的患癌女教师; 被骗走学费,在绝望中离世的女学生……他们的不幸与痛苦,通过一条条“痛感新闻”传递给 了大众,触动了我们每个人。而我认为,正是有这些报道负面的“痛感新闻”,才令我们得以 痛悟。 痛悟,即是在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后,在反思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 来,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漠视。 “痛感新闻”不会寒了整个社会。或许有人会称播报负面的痛感新闻会让人们失去对社 会的信任,而无益于传播正能量。但我认为,社会大众不会因这些新闻就失去了心的热度。广 西那位扶起因心脏病倒地老人的青年事后接受采访时曾说:“听过新闻说扶老人遭讹诈,但看 到倒地的老太太时,第一反应仍是冲过去把她扶起来。”“痛感新闻或许会令我们一时感到 心寒,但我们不会放弃信任社会,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积极的态度。我们仍能看到面对社会对 食品安全的质疑,那位山东老农选择了给鸡蛋盖章方便顾客追寻投诉;我们仍能看见,在大家 对一些图书馆对进入馆中的流浪汉有歧视而愤怒时,仍有南京图书馆向流浪汉敞开知识的大 门。或许我们会因痛感新闻而陷入一时的心寒愤怒,但我们仍能看到它并没有使整个社会陷 入不信任的危机,且亦能看到那些美好仍在传播。 痛感新闻,是社会大众的醒神药。正是因为痛感新闻,我们才得以更为深刻地认识这个社 会。普利策奖的新闻得主,新闻记者菲恩曾说过:“人们看到的新闻不该只是对美好的歌颂。” 借由痛感新闻带给我们的痛,我们开始反思。当我们听闻女大学生徐玉玉受骗后死去的新闻 时,我们心痛愤怒,同时开始反思对诈骗的整治;当我们得知安徽一考生无作弊行为却被收去 眼镜影响考试成绩时,我们叹息同情,却也反思监考制度的弊漏;当我们看到受网瘾戒除所毒 害的青年含泪控诉时,我们愤慨痛惜,并且反思这类现象的源头。痛感新闻令我们痛而反思, 而觉醒,而深刻认识社会。社会不只需要美好新闻,也需要痛感新闻来给大众一个对社会清醒 而深刻的认知。 痛悟,感受了痛感新闻的痛,我们才看到了社会的全貌,清醒地意识到了社会仍存在的弊 端,才令我们更坚定地为使社会更美好而不断努力,才使这个社会越来越美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