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7-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1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鹊、蝉、稻”,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能默写。 3.通过朗读,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4.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月夜景色,体会不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释题。 1.谈话:上节课,大家学习了两首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并称“双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下面,我们就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2. 揭题释题。 (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题目的意思是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设疑:谁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板书:辛弃疾) 3.简介辛弃疾及写作背景 (1)课前,你搜集了辛弃疾的哪些资料?(指名说) (2)出示:(指名读)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这首词是辛弃疾40多岁经过江西上饶的黄沙岭道时写的。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他因为受到奸臣的排挤,被免罢官,于是就到江西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十多年。 (3)出示黄沙岭的图片,师介绍:这里的黄沙道,大概是40多里的乡间道路。黄沙岭很高,下有深谷,有泉水,泉水可以灌溉农田。所以,黄沙岭一带不仅风光优美,而且是非常好的农田水利灌溉区。辛弃疾在这儿生活,写了很多词。这首西江月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读准音韵,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词,读准生字“鹊、蝉、稻”。正音:见读xiàn, 2.自学批注: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关键词义。 3.交流、讨论。 (1)疏通词义。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导读出节奏:词和诗一样,在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这样才能读出它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过渡:同学们,读通读顺只是学好词的序幕,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要求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板书:想象) 1.整体感知画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夜行在黄沙道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回答自已想到的画面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2. 感悟夏夜幽静 (1)上阙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树枝、乌鹊、清风、鸣蝉) 月是什么样的月?鹊儿为什么会惊?学生想象“明月别枝惊鹊”的画面。(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乌鹊。) 月光洒在它身上,它就会误认为天已经亮了,而被惊醒。鹊儿被惊动会怎么样呢?(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 类似的现象在其他诗句中也有,出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与此同时,与鹊儿的惊叫声相附和的是什么声?(出示:“清风半夜鸣蝉”。) 夏天夜里,虽然有蝉的叫声,但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安静) (3)学习“以动衬静” 作者写“静”,并不是从正面去直接描写,而是抓住动态的“别枝惊鹊”和“鸣蝉”来烘托,你知道这叫什么写法吗?(以动衬静)这样,使得夏夜更加幽静。比如(出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指导朗读一二行:明月渐升,喜鹊翻飞,清风徐来,伴着蝉声,好一个宁静的山野夏夜啊,让我们读出这份宁静。 3.感悟丰收之悦 (1)夏夜幽静,清风徐来,作者闻到了什么? 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自由读这两句,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谁“说丰年”?还有谁在说丰年?他们会怎样说?) 辛弃疾他一直关心农民喜乐,他闻到了稻花的香味,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板书:丰收希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相机指导朗读)。 (2)指导朗读上阙:明亮的月光,惊醒的喜鹊,凉爽的清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的夜晚,感受夏夜的宁静与丰收的喜悦。(齐读上阕。) 4.感悟忽见之喜 (1)自由读下阕。 (2)作者完全沉浸在盼望丰收的喜悦中,浑然不知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指名读) (3) 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设疑:作者疾步向前,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边,为什么找不到呢?此时,他的心情怎样?(想象辛弃疾着急的心情) 当他路转溪桥忽然看见茅店时,心情又是如何?(想象作者惊喜的心情)你从哪个字中体会到这份惊喜?(转,忽) 一个“转”,一个“忽”,让我们感受到,只有在路上遇过急雨的人,才能有的那份惊喜。这真是————出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指导朗读下阙:谁能读出这份惊喜。(指导读,齐读) 四.品读全文,感悟主旨 1.朗读全文 2.本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浓郁的乡村气息,从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出示南宋地图,教师指着地图:是呀,美好宁静的乡村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可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这儿生活,有时候是苦闷的,更是无奈的。为什么呢?刚才讲了,辛弃疾的家乡在北方的山东,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二十多岁率兵起义投奔南方的南宋朝廷后,一直希望朝廷能派兵北上收复中原,自己也能率兵去救家乡父老于水火之中,可是遭到投降派的排挤,被弹劾罢官。闲居期间,十分苦闷,经常梦见自己指挥打仗的情形。 他一生壮志难酬,但始终没有动摇收复失地的信念,便把满腔的才情寄托在诗词创作上。乡村生活和诗词创作,让他暂时忘记了苦闷,忘却了烦恼。他更希望通过美好的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他北方的父母、他的家乡也能早些过上如此宁静祥和的生活。 下面,我们带着新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词。 3.指导背默:辛弃疾的这首词语言质朴清新,融情于景,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间。 (1)自由练习背诵 (2)填空式默写。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 总结:同学们,同样是写月夜的景色,《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大家带着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 《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达了旅途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失意人生的无奈。《江西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村夏夜图,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练笔: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名山胜水,也不是奇观壮景,但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美得享受。请你用自己的文字把这幅动人的画面描绘出来。 提示:根据情景展开丰富想象,可抓住作者的动作、语言、神态、心情等加以合理想象。 在一个夏夜的晚上,辛弃疾经过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 。 3.作业: (1)默写整首词。 (2)搜集辛弃疾的《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读一读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夏夜幽静 想象 丰收希望 热 爱 向 往 忽见之喜 学生练笔选取 在一个夏夜的晚上,辛弃疾经过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一轮明月慢悠悠地升上天空,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天地之间如同白昼一般。树上的喜鹊被惊醒了,惊叫着飞离树梢。一阵凉爽的清风徐徐地吹来,夹杂着几声蝉鸣。辛弃疾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多么宁静美好的夏夜啊!”池塘里的青蛙欢快地唱着歌,好像在说:“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闻着稻花的清香,辛弃疾仿佛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当辛弃疾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天气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他抬头望了望天空,只有七八颗星星时隐时现,山前已经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辛弃疾急忙想找个躲雨的地方,他猛然想起了自己年少时与玩伴避雨的地方。可是,慌乱中怎么也找不到以前的茅店。当他转了个弯,路过小溪上的小桥,土地庙旁的树林边突然出现以前的茅店时,他笑着说:“哈哈,原来在这儿,真是老眼昏花了。” (陈 果) 在一个夏夜的晚上,辛弃疾经过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抬起头,看见了一轮明月爬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树上熟睡的喜鹊。晚风吹来了稻花的清香,蝉儿和青蛙欢快地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辛弃疾自言自语地说:“这一切多么静谧美好啊!” 辛弃疾猛一抬头,,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只有七八颗星星时隐时现,不一会,山前就落下了雨点。辛弃疾急忙寻找曾经去过的那茅草盖的客店,他东瞧西瞧,怎么也找不到,心急如焚。他急忙拐了个弯,跑到小溪上的小桥,忽然看到了要找的茅店,豁然开朗,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 钟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