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7-02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级高考文学类专题复习教师
2017级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编写:陈亚莉 审稿:高2017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归纳、整合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有效率。 【教学课时】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文:抓住文体特征,整体把握 一、考点解读 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设定为“必考内容”,《考试大纲》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整体阅读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按篇幅、题材、流派等分类。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高考小说文的特点:(多选择微型小说)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三)整体阅读步骤 1、梳理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情节切分,小说的结构就出来了。 2、把握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进行的,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此外还可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4、概括主题 小说的主题常常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以下方法可帮助理解概括主题: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鉴赏技法 从局部着眼可以考虑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的手法,从整体考虑可分析叙事的人称、情节叙述的方式、情节展开的诸多技巧、语言风格特点、篇章结构等。 三、阅读示例 《驼背》(略)(《创新设计》P141) 四、巩固提升 (201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梳理情节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写了哪些事? (①-②)开端:交代了人物、时间和环境。 (③-⑥)发展:张医师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并不积极。 (⑦-29)高潮:彭先生讲他的爱情悲喜剧,他的老丈人始终不肯承认他这个“外省郎” (30-38)高潮、结局:彭先生给病中的老丈人输血,与老丈人和解。 第二步:把握形象 1.①-⑥中老汪表现出什么特点? 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 2.⑦-⑨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 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 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便听,是个大方的人。 3.⑩-⒆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 老汪:有自己难以语人的孤独缘由。 老范: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尊重别人、有分寸的人。 4.20-31段写银瓶有什么作用?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 银瓶是次要人物,写银瓶从侧面揭示老汪孤独的缘由。注意次要人物的作用。 老范: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宽容的人。 第三步:分析环境 略。 第四步:概括主题 通过对善良、率真、落魄、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孤独不乐的老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老汪内心难以消解的孤独,让人思考造成其憋闷的原因。 第五步:鉴赏技法 1.小说中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话描写。 2.小说的语言描写具有什么特点? 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 真题演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他老汪迂腐无能。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不正确。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 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不教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由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达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感情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情节结构 一、小说结构的相关知识 (一)小说结构类型 1.单线型结构 2.复线型结构 3.辐射型结构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1.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特殊模式: ①一波三折的“摇摆式”; 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 ③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的“ 延迟式”; ④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的“意识流式”。 (三)结构技巧例释 结构技巧指情节安排的技巧。常用技巧有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等。 1.悬念:设置谜面,隐藏谜底,实时激活。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采用倒叙,会造成悬念。鲁迅的《祥林嫂》从祥林嫂死前写起,再写初来鲁镇。 2.抑扬:将着力表现的人事,先压一压,再抬升。能势曲折多变、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先描绘蒋如何厉害,在武松出场后几个回合就被打趴了。 3. 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常见照应的方法: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前后照应。冰心的《小橘灯》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结尾用“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十二年过去了……”呼应。 4.伏笔:对作品将要出现的人和事预先提示和暗示,使结构更合理,情节更严谨。《项链》中,玛提尔德借的钻石项链是赝品,在叙述中提到了她朋友借出时慷慨应允,收回时没有打开看看等。 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能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比较,突出中年闰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生活绝望,不反抗,也不思反抗的木偶人形象。 6.铺垫:为衬托主要人或事而铺叙另外的人或事以作铺垫。能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7.突转:小说结尾常设置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转变”,能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麦琪的礼物》 二、考题类型 (一)概括情节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的线索是什么?XX是怎样贯穿全文的?请简要分析。 (二)分析情节型(作用) 1.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小说要多次写到XX事件?小说在描写xx时做了哪些铺垫?有何作用?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小说第XX段写了XX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示例 (一)《枪口下的人格》(略)(《创新设计》P143) 【概括情节的方法】 1.小标题式的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规范答题】 1.依据线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答一致,前后贯通。 (二)《捡烂纸的老头》(略)(《创新设计》P144) 【分析情节的作用】 在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1.小说开头的作用 ①悬念式:提出疑问,后文作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情节展开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突生波澜,撞击读者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照应,让人感觉在情理之中; ②卒章显志式: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4.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规范答题】 1.为XX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XX情节的发展(进入高潮或者转折); 2.表现了XX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XX的形象。 3.揭示(表现、突出)了XX,有利于表现XX主题。 四、巩固提升 (2016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 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①“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②“环境作用”,指的是它对时代特点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③“人物作用”,指的是它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特点和性格。 ④“情节结构作用”,指的是它对小说情节结构的影响,如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用以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造成波澜, 形成线索等。 ⑤“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基本作用有: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1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答案】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安排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用意,实际上就是这样安排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豫的复杂的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技巧点拨】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情节(细节) 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映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情节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人物形象的相关知识 (一)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1.外在特点: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直白的显露) 2.内在特点:性格、精神品质、典型意义等。(通过刻画人物的艺术来表现) (二)赏析人物形象切入点: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把握人物特点; 2.从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 3.通过分析具体的描写理解人物; 4.从特定的时代环境、活动场景以及景物(包括物象)认识人物; 5.借助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二、考题类型 (一)整体分析概括型 1.从文本和人物的整体上概括与分析的要求: ①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时,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②整体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2.设问方式: ①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②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③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二)局部分析概括型 1.指定语段或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的要求: ①锁定具体语境,看指定语句是什么描写,抓住关键词看凸显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故事相关背景,把握人物心理或性格 2.设问方式: ①某句话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②小说人物XX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③结合文本内容,分析XX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形象作用型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3.物象的作用 无论哪种形象的作用都要围绕情节、主题等思考。 三、阅读示例 (一)《塾师老汪》(略)(《创新设计》P151) (二)《走眼》(略)(《创新设计》P152) (三)《捡烂纸的老头》(《创新设计》P154) 四、巩固提升 (2016年全国卷Ⅱ)《战争》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小说中的女主人公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技巧点拨】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一、环描写相关知识 (一)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作用如下: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 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者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XX内容(为下文XX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XX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 ②深化主题 (二)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作用如下: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二、考题类型 (一)概括特点,分析作用型 1.文中某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作用。 2.本文第X段(一般为文章的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规范答题】 1.明确是何种环境描写,找出体现(描写)环境的语句。 2.明确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3.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名词概括环境特点,表述时可以摘取原文信息。 (二)景物描写,赏析技巧型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XX,分析其表现特色。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3.小说中XX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环境描写常见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写景的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三、阅读示例 《东坛井的陈皮匠》(《创新设计》P159) 《活着》(《创新设计》P161) 【答题误区】 注意区分题干要求分析“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的特点“要答描写技巧。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 小说的艺术技巧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较为复杂、丰富的技巧系统,与散文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系统是完全相通的,但它又有自己鲜明的表达特色。 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所以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的原则是“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赏”。 一、考题类型 (一)赏析叙事技巧 1.叙事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2.叙事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二)赏析描写技巧 1.景物描写技巧 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②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⑤白描和工笔。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技巧通常与景物的特点和描写的作用一起构成“一景三考”。 2.人物描写技巧 ①直接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在情感、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品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间接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烘托,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三)赏析情节设置技巧 详见本章第二、三课时。 (四)赏析语言艺术 1.赏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即赏析小说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赏析小说叙述人的语言,即赏析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五)整体赏析 1.叙事技巧,如组材的线索、叙事的人称及方式等。 2.情节结构技巧,如铺垫、伏笔、悬念、突转及“欧·亨利笔法”。 3.写人的手法,如对比、细节等。 4.语言艺术。 (六)局部赏析 以鉴赏画线部分句子为主要题型。设置特点: 1.所选内容为小说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 2.题干中出现“赏析”关键词,意为以表达技巧(描写 艺术,重点是写人艺术)为重点的综合性赏析活动。 二、阅读示例 《抻面》(《创新设计》P164) 《与一只狐狸的博弈》(《创新设计》P165) 《骆驼祥子》(节选)(《创新设计》P170) 三、巩固提升 (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 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20.(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答案】画线部分是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6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技巧点拨】综合以下三点作答:夸张的作用,反复的作用,结构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品位小说的语言艺术 赏析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赏析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赏析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一、赏析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特点及效果 1.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2.语言特点包括用词、修辞、描写、句式等四方面的特点。 二、赏析作者的在小说中展示的语言风格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三、阅读示例 (2013·山东卷)《活着》(文本见学生卷P161,教师卷P266) (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学生卷P170) 四、巩固提升 (2016年浙江卷)《母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答案】①遗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解析】本题中的“催,催,催,催;催,催,……”独立成段,重复使用一个字,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这是对打豆声音的描写,既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也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更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 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鉴赏语言与评析技法应融为一体;二是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然后再考虑语句和上下文的联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八、九课时 【教学目标】解答探究题 一、考点解读 (一)《考试说明》中对探究能力的三个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品)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作者)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读者) 小说阅读探究类题目,其立意是强调小说的整体阅读,对小说的人物、技巧、主题、情节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 (二)小说探究题考查的主要类型: 1.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主题)类探究 2.标题意蕴类探究 3.情节结构类探究 4.人物形象、场景类探究 5.艺术特点类探究。 (三)复习时核心问题: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二、给近三年小说探究题分类: 1.(2014年·全国Ⅰ)《古渡头》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探究类型】探究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 2.(2014年·全国Ⅱ)《鞋》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探究类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形式、内容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探究。 3.(2015年·全国Ⅰ)《马兰花》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分) 【探究类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分析人物表现到分析人物内心来探究人物形象,从而挖掘主题。 4.(2015年·全国Ⅱ)《塾师老汪》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探究类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人物形象。 5.(2016年·全国Ⅰ)《锄》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探究类型】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探究人物形象、小说的意蕴主旨。 6.(2016年·全国Ⅱ)《战争》 小说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的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探究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表达技巧。 7.(2016年·全国Ⅲ)《玻璃》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探究类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人物形象。 8.(2016年·山东)《会明》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探究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9.(2015年·安徽)《蓑衣》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探究类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小说结构、内容、手法、小说三要素。 10.(2015年·湖北)《六指猴》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探究类型】探究小说叙事内容、小说情节、叙事场景和内容表达等。 小结: 1.探究小说丰富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最佳切入点:人物形象、 环境氛围、情节(细节),有时可从语言表达、时代背景找答案。 2.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 据。 3.无论哪一种探究,都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出发来考虑,来组 织答案。 四、重点探究类型及分析 (一)小说标题的探究 1.常见标题探究题型: (1)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这个题目有多重考虑,请你结合文本来谈谈) (2)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这个标题能否用XX来替代) (3)拟标题的意图探究(这个标题好吗,好在哪里?) 2.探究的思考角度 (1)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2)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3)标题与人物的关系 (4)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3.基本答题思路 思路: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悬念);作用(突出主要人物、线索、情感出发点、主旨) (二)小说形象探究 1.常见形象探究题型: (1)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探究的思考角度 (1)对小说人物形象正、侧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2)分析小说情节发展,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把握人物形象; (3)借助作者的议论或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 3.基本答题思路 ①观点+②多点理由(结合文本分析)+③重申观点 (三)小说情节安排探究 1.常见情节安排题型: (1)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 (2)有人认为,应该把XX删去,你觉得呢? (3)作者在这里设置XX情节,有何意图? 2.探究的思考角度 (1)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的作用; (2)情节安排为上下文XX情节做了铺垫(照应); (3)情节(结尾)突出(深化、升华)了小说的XX主题。 (四)探究题思路: ①亮出观点 ②引述论据(结合文本分析) ③围绕观点分解分析(如:题目是文章线索或制造悬念或双关的作用,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的XX形象,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等。) 五、阅读示例 《汉字的战争》(略)(《创新设计》P1173) 《马裤先生》(略)(《创新设计》P1174) 《为自己影子吃饭的人》(略)(《创新设计》P176) 《蓑衣》(略)(《创新设计》P176) 《活着》(略)(《创新设计》P177)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以练促学,完成2016年高考小说阅读练习 (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