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2(北师大版) 六、世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2003年伊拉克战争) (五)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动荡与变革 1、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 (2)对象:沙皇专制统治政府(资本主义制度);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①工兵苏维埃;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2、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2)领导者:列宁; (3)胜利标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攻冬宫的炮声(发射空弹); (4)历史意义: ①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②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③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④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诞生标志:十月革命; (6)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成功事例:俄国十月革命; 3、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实行的背景: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打退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反扑;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 ③起止时间:1918—1921年; ④作用: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②起止时间:1921—1925年; ③特点(“新”的地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④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自由贸易。 ⑤效果(作用):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列宁的主要革命活动: (1)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1918---1921年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5、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1)苏联的起止时间:1922---1991年(69年); (2)苏联启动工业化进程: ①时间:1925年底; ②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3)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年; (4)领导人:斯大林; (5)成就: ①9000多个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航空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 ②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 ②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③主要表现(弊端): 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行政干预,计划经济;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一人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党政不分。 ④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 (积极)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 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弊端)但是也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 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1月—5月; ②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重新瓜分世界。 ③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24国,会议操纵国(四巨头):英 、法 、美、意; ④内容:讨论一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问题; ⑤结果:战胜国与战败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从而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 实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⑥评价:它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没有消除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⑦关于中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中国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和约》: ①时间:1919年6月; ②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③内容: 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政治方面: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④影响(评价、作用):见上面⑥; (3)华盛顿会议: ①时间:1921—1922年; ②地点:美国华盛顿; ③参加国:美、英、法、意、日、中等九国; ④目的(中心议题):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⑤内容:讨论一战后如何建立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问题; ⑥结果:签订《九国公约》; ⑦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 (4)《九国公约》: ①时间:1922年2月; ②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③实质::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影响: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作用: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世界新秩序。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6)国际联盟(国联): ①成立时间:1920年1月; ②产生国联的会议:巴黎和会; ③地位:人类社会第一个国际性组织; ④宗旨(表面作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⑤实际作用:成为战后列强统治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 7、经济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 (2)爆发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3)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4)爆发标志: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金融业); (4)特点:①持续时间特别长;②波及范围特别广;③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 ②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③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 ④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6)受害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7)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 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改革); ②德国、日本、意大利:走上法西斯侵略扩张道路(战争)。 8、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3)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主要内容: ①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 ②整顿工业,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的中心措施或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③调整农业(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④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⑤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5)《全国工业复兴法》: ①内容(三规定):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了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②地位:是新政的出发点(防止工人运动); (6)特点(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或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新”的地方); (7)评价: ①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②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③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④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8)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9)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二单元 全球战火再起 9、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经济危机前); (2)德国: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政权(也标志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日本:1936年,军部(日本侵略分子,军国主义者)发动“二二六” 兵变,建立法西斯专政(也标志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0、法西斯暴行: (1)德国: ①希特勒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实现其法西斯独裁恐怖统治); ②掀起反犹狂潮,制造“水晶之夜”,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二战中共屠杀犹太人600万)。 ③1936年干涉西班牙内政,轰炸西班牙人民(《格尔尼卡》)。 (2)意大利: ①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违反国际公约,用毒气屠杀埃塞俄比亚数十万人。 ②1936年干涉西班牙内政,轰炸西班牙人民(《格尔尼卡》)。 (3)日本: ①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战俘和居民30万以上; ②组建731部队(哈尔滨),在中国实施细菌战、化学战,制造死亡工厂。 11、慕尼黑会议(慕尼黑阴谋): (1)时间:1938年9月; (2)参加国: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四国; (3)地点:德国慕尼黑; (4)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①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日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给德国; ②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给予“国际保证”。 (5)实质: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6)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二战前,英法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签订《慕尼黑协定》; (8)英法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牺牲小国利益,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 12、第二次世界大战: A--起止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B—爆发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C—进程: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白色方案); (2)进一步扩大标志(苏联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3)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9月,苏联取胜,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4)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成功代号:虎!虎!虎!); (5)《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①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②时间:1942年1月1日; ③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 ④地点:华盛顿; ⑤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⑥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联取胜(也是苏德战场和欧洲战场转折点)。 (7)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的标志: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8)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标志: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霸王计划),德军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局面; (9)雅尔塔会议: ①时间:1945年2月; ②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③参加国: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④目的(背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为取得反法西斯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重大问题; ⑤内容: a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b战后成立联合国; c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 ⑥意义(作用): 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0)欧洲战事结束的标志:1945年4月,苏联红军发动柏林战役,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签字投降; (11)二战胜利结束的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讲话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二战结束。 D----二战中的三个转折点: (1)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 (2)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美日); (3)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3年5月,美英对意); E---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F—性质: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G---影响: (1)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性质); (2)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所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为战后的和平事业所利用,为人类进步作出巨大成就; (5)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①历时6年多,②遍及世界各地,③丧生1亿多,④军费消耗1.1万亿美元,⑤直接物质损失4万多亿美元。 H---启示: (1)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 (2)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 (3)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4)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珍惜生命。 第三单元 两极下的竞争 1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美苏争霸): (1)时间:二战后; (2)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一,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为了遏制共产主义(以强大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3)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4)揭开“冷战”序幕的事件(标志):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目的---鼓动美英合作对抗苏联); (5)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6)本质:遏制共产主义; (7)表现: 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世界朝着“一超多强”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朝着“多级化”方向发展。 1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冷战时期两大对立集团):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15、二战后的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抗美援朝):1950—1953年,美国失败; (2)越南战争:1961—1975年,美国失败; (3)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苏联失败; 16、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 (2)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3)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4)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支柱产业。 17、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战时的资本积累; (2)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 (3)科技的进步。 18、战后欧洲联合概况(欧共体---欧盟): (1)成立欧共体: ①目的: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发展经济; ②时间: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组成欧共体(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成立欧盟(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体): ①目的:同上; ②《欧洲联盟条约》:1991年,12个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简称“马约”; ③时间:1993年,“马约”生效,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④相关政策: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 ⑤作用:同上; ⑥欧洲未来目标: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19、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进行经济扶持; ②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 ③日本重视教育,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 (2)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①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②奉行不同于美国的中东政策; ③要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20、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局面: 日本、欧共体、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21、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1)美国的援助; (2)利用本国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教育等); (3)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22、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年; (2)内容: ①经济上: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措施是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种玉米(他的雅号“玉米”);对工业施行“手术”; ②政治上: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作用、影响):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23、匈牙利改革: (1)根本原因:照搬照抄苏联建设模式,弊端日渐暴露; (2)领导人:卡达尔; (3)内容:强调不应该“奴隶般模仿外国模样”; ①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②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评价(作用、影响、结果):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稳定, 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24、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1)亚洲印度: ①独立时间:1947年;但英国把它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②第一任总理:尼赫鲁; ③独立后取得的成就: 经济有了长足进展,粮食基本上实现自给;“印度的讨饭碗便成了面包篮子”;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 (2)非洲(“黑暗大陆”现曙光): ①1960年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3)拉丁美洲: ①古巴:1959年推翻亲美政府而独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捍卫国家主权事例); ②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捍卫国家主权事例); ③拉美各国为实现政治、经济独立进行的努力:实行经济上的联合,减少美国控制。 成就: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科技进步。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25、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措施: ①经济上:提出来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②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 (3)评价(作用、影响、结果):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共的地位和能力被弱化,国家动荡。 26、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1)苏联解体: ①时间:1991年12月; ②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③影响:标志着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结束及美苏冷战结束。 (2)东欧剧变: ①时间:1989年下半年—1991年; ②表现:各国执政党(共产党)垮台,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3)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7、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1)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当今世界格局: ①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 ②政治格局:朝着“多级化”方向发展; (3)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目的:称霸世界; (4)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两大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局部战争: ①中东战争: 原因:巴以冲突、领土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西方大国干预; 解决方法:谈判、对话;但是和平路漫漫; ②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取胜。经联合国同意,正义之举。 ③科索沃战争(非接触性战争): 原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大国介入; 过程: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凭借高科技对 南联盟进行空中打击,进行78天轰炸; 影响:造成南联盟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破坏。 还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北约的这次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破坏了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充分显示了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丑恶嘴脸。 北约轰炸的停止,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作用,意味着世界进入政治多极化时代。 ④伊拉克战争:2003年,美国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联合英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导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垮台。也充分显示了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丑恶嘴脸。 上述四次战争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与不安。 28、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标志: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克隆羊多利)、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3)特点: ①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技相互渗透,使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③科技渗透性加强; ④新的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4)重大发明:电子计算机、核技术、航天技术、克隆技术等; (5)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9、经济全球化: (1)出现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形成时间:二战后(有人说是新航路开辟); (3)表现: ①国际资本流动加剧; ②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③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4)本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影响(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经济全球化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 30、当今全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战争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问题。 (2)解决方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 、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 第五单元 世界现代科技和文化 31、第三次科技革命:见上面和下面; 32、美国作家德莱赛:《美国的悲剧》1925年出版,描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正如他说“这本书整个来讲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诉。” 33、《格尔尼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大型壁画,该画反映了1937年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轰炸,描绘了战争的恐怖、痛苦、受难和兽性,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 34、现代音乐与电影的发展(美国):经济的强大带来艺术的巨大发展。 (1)爵士乐: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曾经风靡全球,50年代被摇滚乐取代; (2)美国好莱坞:运用高科技拍摄电影,使观众感觉到一种“似是而非的真实”和“梦幻中的现实”,因此,好莱坞又叫“梦幻工厂”。确定了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著名的有《泰坦尼克号》、《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 35、最新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 (1)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诞生。 (2)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是前苏联的加加林。 (3)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4)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神舟”五号上的中国宇航员是杨利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