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1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复习检测: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素湍(tuān) 曦月(xī) 飞漱(sù) 鸢飞戾天(lì) B.轩邈(miǎo) 横柯(kē) 缥碧(piǎo) 属引凄异(shǔ) C.泠泠(líng) 沾裳(cháng) 东皋(gāo) 经纶世务(lún) D.襄陵(xiāng) 萋萋(qī) 燕然(yàn) 嘤嘤成韵(yīng)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沿溯阻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 A.绝 B.自 哀转久绝 自非亭午夜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 其间千二百里 C.三 D.其间 猿啼三声泪沾裳 飞漱其间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不同的含义。(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②月色入户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指出其含义。(4分)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桥梁上,成群结对的石狮子各具情态;宫殿前,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张扬着帝王的霸气;就是那平常百姓家的门前,也常常蹲着两只傲视魑魅魍魉的石狮子……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石狮子从来都不孤单。 B.县里准备成立环保志愿者协会,一大批热血青年趋之若鹜,纷纷申请加入协会,决心为家乡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C.邯郸一保安穿警服持“警官证”糊弄交通警察,结果锋芒毕露。 D.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不耻下问,向当大学教授的爸爸请教解题的各种好方法。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风景优美、安全舒适的东湖绿道的开通,成了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B.3月22日上午,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上厕所时发生踩踏事故,造成2名学生死亡、20余名学生受伤的惨痛教训。 C.近期,打造“长江中轴文明景观带”、建设“长江新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D.发生踩踏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细思量会发现,该学校的安全管理实在是漏洞百出。 8.古诗文默写。(8分,每小题1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5)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 (7)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8)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回答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22日,河南省图书馆2017“世界读书日”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启动,活动主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旨在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掀起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潮。 当天上午,该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华传统诵读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在诵读现场,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共同诵读《论语》等名篇,喜爱阅读的小朋友纷纷上台背诵自己喜爱的诗篇,家长和老师们还分享了阅读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据了解,即日起至月底,省图书馆还将先后举行杜甫诗集展、馆员荐新书、文津奖获奖图书展览、图书漂流、读书日书画展等系列展览,以及豫图论坛、传拓技艺展示体验、数字资源趣味问答、讲座走基层、赠书等系列活动。 (1)请你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要求标题能概括整则新闻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这次活动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写出这次活动的主题。要求句式整齐,朗朗上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性学习。 班里开展“走近名人”综合性学习活动,并给出了备选的名人名单。请你参加这项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6分) 备选名人:高尔基、鲁迅、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胡适。 备选的名人都在本册课本中出现过,都是著名作家,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他们的代表作。请从中任选一部,制作一张“名著推荐卡”。 名著推荐卡 书名: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字左右) 二、阅读与理解(3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1~12题。(5分)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① 王昌龄 青海②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③金甲,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②青海:指青海湖。③穿:磨破。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1.【乙】诗中一、二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诗虽然都是边塞诗,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联系背景与诗句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7题。(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②,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③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④,粉汗为雨⑤,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⑥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⑦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意为春天月夜。②勒:抑制。③石篑:即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明代会稽人。明万历年进士,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④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⑤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⑥设色:染上颜色。⑦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舂,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 1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 B.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与杏桃相次开发(次:指梅花在杏花、桃花后开放) D.石篑数为余言(数:多次,数次) 14.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竹柏影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急往观之/多于堤畔之草 C.梅花为寒所勒/石篑数为余言 D.相与步于中庭/多于堤畔之草 15.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以“月色入户”烘托门庭冷落,暗示自己之闲;以“念无与为乐者”说明自己交游之稀,暗示自己之闲和情趣之高雅;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言其闲。这些语句含蓄地表现出作者遭贬的悲凉、失意和自我排遣的达观、悠闲等心境。 B.【甲】文作者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想排遣被贬的抑郁,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C.【乙】文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 D.【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勉。【乙】文表现出作者要与民众同乐的情感。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奶奶的茶园》,完成18~21题。(8分) 奶奶的茶园 甫跃辉 ①奶奶的茶园在很远的山上,实际上是一座荒废的无人打理的茶园。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②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③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我全然不知道。 ④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⑤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⑥“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 ⑦我怎么能要呢?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⑧“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⑨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⑩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奶奶脸上显出失落的神情来了,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⑪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渐渐地,老家的朋友到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⑫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18.根据提示梳理情节。(2分) 奶奶摘茶,“我”跟着玩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味觉依恋,代代相传 19.第①段中“荒僻荒凉”与“生机盎然”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说说第⑪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此处忆江南》,完成22~25题。(8分) 此处忆江南 刘汉俊 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 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有70多座。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 醒来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桨,聚向水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吴侬软语像唱歌,句句是水乡晨曲和谐的音符。 乌镇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船木桌椅,虽有些斑驳,却是岁月留痕,是李杜苏白遗落的稿笺,是乾隆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河边修竹 ① ,粽叶 ② ,芦花 ③ ,乌镇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河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一会儿便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牵牵扯,残风打头 ④ 凉,乌镇是泊在淡烟疏雨里的一条船。秋色里的乌镇残荷清凄水清泠,凝住了霜桥夜泊风雨楼,冻住了枯树寒鸦半只桨,只有斜阳穿柳,一缕青烟飘向天外。 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子弟心酸的泪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国的乡愁,乌镇是江南的愁乡。那一缕缕风、一丝丝雨,是满天诗词在飞飏、满天泪滴在找眼窝;那一爿爿粉墙黛瓦,一湾湾河港水巷,走进明信片,把心事寄给远方。寻亲乌镇,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肠。乌镇是天界馈赠的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直想卷起带走。 带走是奢念,冥想却是长长的巷子。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灯来照亮,但乌镇的街灯常常被人忽略。铁皮白罩,简洁、端庄,秀美、素朴,挂在街角,不夸张,不挡道,不遮视线,却是青砖粉墙上不能或缺的一笔,是乌镇的缩影。曙色初上就隐退,只装点你的风景;夜幕一降便上岗,在该亮处发光。 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但我们能修复被撕碎的乡愁么?当一堆奇形怪状的建筑垃圾、富丽堂皇的文化败笔充斥眼帘的时候,乌镇却提供了一个乡愁样本。 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 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 22.文中用了许多叠词。将下边的几组叠词还原到文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①蓁蓁 ②丛丛 ③依依 ④丝丝 B.①依依 ②丝丝 ③丛丛 ④蓁蓁 C.①丛丛 ②蓁蓁 ③依依 ④丝丝 D.①丛丛 ②依依 ③蓁蓁 ④丝丝 23.这篇散文如一幅长轴画卷,将乌镇的美景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本文描写了乌镇的哪些事物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3分) (1)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请任选一个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加以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6.学过这个单元后,你一定联想到了令你陶醉的多娇江山。不必说五岳的高大巍峨,让人生发“一览众山小”的豪壮;不必说喜马拉雅雪峰的洁净,让人获得“心灵常拂拭,不使染尘埃”的人生启迪;不必说滚滚长江水,让人生发“浪花淘尽千古英雄”的感慨;不必说滔滔黄河浪,让人生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喟……就是一座座普通的小山、一条条不知名的小河,也常常令人流连忘返,赞叹“江山如此多娇”。 请以“江山多娇”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二) 1.C(A.漱shù;B.属zhǔ;D.燕yān) 2.C(C项中“念”的意思应为“考虑,想到”,“相与”的意思应为“共同,一起”) 3.A(A.都是“断,断绝”的意思;B.前者意为“从,在”,后者意为“如果”;C.前者是确数,后者是概数;D.两者指代不同,前者指白帝到江陵,后者指绝[献][山]) 4.①只是 连词,表示转折 ②门 人家,住户 5.①阙 缺 豁口,空缺 ②转 啭 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6.A(B.“趋之若鹜”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妥;C.应是“原形毕露”;D. “不耻下问”是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用在此处显然不当) 7.C(A.搭配不当,删除“的开通”;B.搭配不当,将“惨痛教训”换成“严重后果”;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将“而且”换为“但是”或“但”) 8.(1)自非亭午夜分 (2)实是欲界之仙都 (3)望峰息心 (4)山山唯落晖 (5)晴川历历汉阳树 (6)松柏有本性 (7)月下飞天镜 (8)谁家新燕啄春泥 9.(1)示例:河南省图书馆2017“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 (2)示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河南。 10.(1)示例:书名:《童年》 作者:高尔基 推荐语:《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而且在人物刻画上也能给我们许多写作的启示。 11.前两句渲染了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12.【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受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乙】诗则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13.C(次第,依次) 14.A(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B.代词,代“傅金吾园中梅”,它们/结构助词,的;C.被/同“谓”,对……说,告诉;D.在/比) 15.D(【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6.(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2)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 17.【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使用比喻修辞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写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乙】文参考译文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着纨裤的游客之多,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有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18.奶奶制茶 奶奶卖茶,给“我”买零食 “我”拒绝接受奶奶给“我”的钱,她显得失落 19.不矛盾。“荒僻荒凉”指的是茶园没有人打理,杂草灌木丛生;“生机盎然”指茶园的各种植物自由自在旺盛地生长着,在“我”这个爱玩的孩子的眼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20.动作描写(或行动描写)。从奶奶取钱的过程可以看出,奶奶珍爱自己所积攒的钱,不仅说明她卖茶攒钱不易,更表现出她对“我”的爱。 21.这个句子含蓄地说明,奶奶摘茶不是为了自己喝茶,而是为了卖茶攒钱,而攒钱是为了给“我”买吃的和“我”上大学时给学费,说明“我”领悟到了奶奶对“我”的深爱。 22.C 23.描写水、桥、人们的活动和交往、长长的巷子。 24.(1)意在说明桥是乌镇标志性建筑,要了解乌镇,必先了解乌镇的桥。(2)意在说明乌镇是忆江南、寄寓乡愁最理想之所。 25.提示:赏析时,既要指出所用的修辞,又要分析其作用。示例:句子: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赏析:这个句子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乌镇到处是水,乌镇宛在水中央的情形。 26.作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