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8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点对点系列专项文言文阅读——语文
2019中考点对点系列专项6文言文阅读——语文 古代寓言二那么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度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置 郑人有且置履者〔备办,这里当“购买”讲〕 而置之其坐〔放〕 市 至之市〔集市〕 市〔集市〕罢〔集市〕 之 置之其坐: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动词,到…去 而忘操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实在意义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指剑 而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就,或不译 至之市,而忘操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却 〔三〕古今异义 行 古义:走。例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含义:可以,有时也可以作“行走”讲。 〔四〕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楚人有欲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渡江的楚国人〕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 〔1〕郑人买履: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履,革履,就是鞋子。讽刺了那些盲目教条、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2〕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 该寓言本意是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假设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六〕课文解析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那么寓言有何有何寓意与现实意义?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 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路人问话会流露出疑惑之情。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二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为什么? “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这两句话整体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4、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5、两那么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6、《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7、《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9、这两那么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答: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10、读了这两那么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答: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二】练习题 〔一〕 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1、区别以下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至之市〔〕 而忘操之〔〕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 〔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翻译以下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4、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通〔2〕通 5、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那么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那么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 予趋槁非徒 3、对以下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以下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那么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 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其:或:是: 损:已:非义: 2、以下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②或告之曰③是非君子之道④请损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译以下句子。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 〔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注释】①鬻〔Yù〕:卖;②陷:穿透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不自信也。”《韩非子》 1、解释加点的字: 誉之曰〔〕吾矛之利〔〕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 2、以下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反归取之。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至之市D、而忘操之 3、解释以下句中的“其”字: 又誉其矛曰〔〕其人弗能应也〔〕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4、翻译句子: ①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反,市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一〕自护其短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雪涛小说》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二〕刻舟求剑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 1、解释加点字: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啖菱须去壳〔〕 欲以清热也〔〕何地不有〔〕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其人自护其短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遽契其舟D、其人自护其短 4、翻译句子: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 幼时记趣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词类活用:鞭数十鞭字为名词用作动词 〔二〕一词多义 之:①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②心之所向〔助词,无意义〕; ③昂首观之〔它,代“群鹤舞空”〕; ④项为之强〔代词,这样〕; ⑤观之正浓〔它,代“二虫斗”〕; ⑥驱之别院〔它,代“癞蛤蟆”〕。 以: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土砾凸者为邱〔把〕 为:①项为之强〔因为〕;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③以虫蚁为兽〔当作〕。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四〕课文理解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表达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节〕: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为之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4、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5、《幼时记趣》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文中很注意对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看”与“想”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都是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对事物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6、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两个“果”字,强调了想像情景的逼真,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像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画面。当然这种主观想像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时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7、作者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蝇、鸦之类,为什么比成鹤呢? 在人们的心目中鹤是一种很美的鸟。在古时,中国的读书人惯用鹤翔或鹤鸣来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刘禹锡就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句子,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抱负。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能与冲天之鹤齐舞,成为“一鹤排云”,翱翔蓝天,是何等快意之事。因此“项为之强”不仅是专注的神态描写,而且是心向往之、一心追求的表现。 8、“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我”对观察蚊群的兴趣之浓。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9、写神游山林的乐趣突出了幼时的哪些心理特点? 表现了幼儿视小为大、喜欢想像的特点。作者由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10、“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11、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 【二】练习题 〔一〕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4、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1〕神游丛草〔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6、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8、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A、表示重复或继续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2、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13、文章具体表达了幼时的几件趣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二〕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节选自《闲情记趣》) 1、以下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盘盂(Yū)B、探汤(TāNG)C、鹤唳(Lì)D、怡然(Yí) 2、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日始出时去人近(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日初出沧沧凉凉(4)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译文: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译文: 4、【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那么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你欣赏这两那么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 〔三〕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①自叹每有欲往往___________ ②辄复不遂辄___________ ③任之而已而已___________ 2、“亦复有少趣”,“趣”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节选自沈复《童趣》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假设神人;余那么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译文: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答: 第三课 三峡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二〕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四〕一词多义 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 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五〕课文理解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5、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6、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1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18、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19、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20、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21、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2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 落下深谷的气势。 【二】练习题 〔一〕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这句写出了三峡的______,“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写出了________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句写出了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写出了 ____________。以上这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这句写出了水的________,“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这句写出了水的_______,“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用什么手法写的______ 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6、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文章先总写后分写,山的特点是,夏天的水有何特点: 冬春的水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的景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写水,突出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景象。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写出了水流_____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 10、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11、说说以下句子各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E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第四段写三峡的秋冬的景象,和上层欢快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到处笼罩着___的气氛。最后用渔歌作结尾,从侧描写了三峡的 13、作者描写“猿声”的作用是什么? 14、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15、分析“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讲讲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良多趣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以下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不以疾也〔快〕 C.从流飘荡〔顺、随〕D.负势竞上〔势力〕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5、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 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寡人无疾B、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C、哀转久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对以下各组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春冬之时〔的〕吾欲之南海〔往,到〕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从〕 C、其间千二百里〔其中〕其真无马邪〔这里〕 D、故渔歌曰〔所以〕桓侯故使人间之〔特意〕 3、请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成现代汉语。 答: 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5、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6、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四课 梦溪笔谈二那么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同旁,旁边 〔二〕词类活用 患其塔动〔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担心。〕 便实钉之〔实:使动用法,使坚实。钉:名词做动词,用钉子钉。〕 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三〕一词多义 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七百里即纵横七百里〕 方为秋田之害〔方,正当,正在。副词〕 之:方为秋田之害〔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那么以钳搏之〔那么,连词,相当于就〕 尽:旬日子方皆尽〔尽:完,没有了〕触草木,尽死〔尽,全,都〕 岁:岁以大穰〔岁:年成,年景,收成〕岁赋其二〔岁:年〕 患:患其塔动〔患:担心〕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患:忧患,祸害〕 布:臣本布衣〔布:麻布〕未布瓦〔布,铺,排〕 履:郑人买履〔履:鞋子〕人履其板〔履:鞋子〕 〔四〕古今异义 但逐层布板讫〔但:只。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今常用于“盖房”“锅盖”等义〕 患其塔动〔患:担心、嫌。今常用于“患难”“患病”等义〕 〔五〕课文解析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形状:嘴上有钳,像泥里的“狗蝎”;方法: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它(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这虫咬成两段。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二】练习题 〔一〕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 〔3〕梵〔〕天寺木塔〔4〕贻〔〕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千万蔽地蔽:〔2〕岁以大穰岁: 〔3〕患其塔动患:〔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 〔5〕贻以金钗贻:〔6〕人履其板履: 3、解释以下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2〕岁以大穰以: 〔3〕以钳搏之以:〔4〕乃以瓦布之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而:〔6〕盖钉板上下弥束盖: 4、请对以下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B、遇子方虫,那么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以下句子。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那么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那么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8、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9、《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第五课 狼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词性活用: 敌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 前: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动词,打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二〕通假字 “止”同“只”,只。止有剩骨。 〔三〕一词多义: 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四〕课文理解 3、“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狠 4、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5、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投以骨〔对狼抱有幻想〕。 6、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 7、“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贪婪。 8、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9、“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10、“屠大窘”时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1、“屠大窘”时狼的表现呢? 眈眈相向 12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愚蠢 13、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1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5、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6、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 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7、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8、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19、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 善于斗争。 【二】练习题 〔一〕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4、理清情节 屠夫:遇狼——〔〕——御狼——〔〕 狼:缀行甚远——〔〕——眈眈相向——〔〕 5、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屠夫和狼的性格。 6、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7、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二〕 【甲】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以下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那么从大狼身上表达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表达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三〕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那么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2〕将啮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D、而顷刻两毙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苛政猛于虎也D、乃杀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以下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四〕 甲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天亮〕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那么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那么罹之,是可笑也! 乙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那么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瞰担上肉〔〕 ②遥望树上悬巨物〔〕 ③逡巡近视〔〕 ④仰首细审〔〕 ⑤侧目莫敢过其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缘木求鱼,狼那么罹之,是可笑也! ②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3、三那么《狼》分别侧重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又共同表现了人的什么? 4、读了这三那么《狼》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第六课 赵普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学术:古义:知识学问。 今义: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处决:古义:处理决断。 今义:执行死刑。 龌龊:古义: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今义:不干净,脏。 颜色: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二〕一字多义 以:太祖常劝以读书〔介词,拿、用〕 而能以天下为己任〔介词,把〕 为:而能以天下为己任〔动词,作为〕 及为相〔动词,担任〕 之:读之竟日〔代词,它指书〕 家人发箧视之〔代词,它指箧里面的东西〕 跪而拾之以归〔代词,它指奏牍〕 其:未有其比〔人称代词,他,指赵普〕 卒用其人〔指示代词,那个〕 〔三〕词类活用 碎裂奏牍掷地〔碎裂,使动用法,使……碎裂〕 普性深沉有岸谷〔岸谷:名词用作形容词,形容人严肃刚正。〕 〔四〕特殊句式 1、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劝”后省略了宾语“之”,介宾短语“以读书”后置。 2、读之竟日。倒装句:状语“竟日”后置作了补语。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奏”后承上文省去“荐”。 4、碎裂奏牍掷地。省略句:“掷”后省略了介词“于”。 5、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固定句式:“以……为”译为“把……当作”。 〔五〕课文理解 1、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赵普读书勤奋的词语。 答:“阖”、“启”、“取”“读”上承“劝”,下启“处决如流”,一连串连贯的动作描写,写出赵普为国勤奋读书的精神。 2、赵普的“处决如流”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既反映了赵普读书的效果,又写出了赵普学以致用的精神。 3、文章的第二节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答:文章第二节采用了概括介绍与具体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赏析“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答:这句话是对赵普为人的客观评价。既表达出其观点,也概括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质,引出下文奏荐人才的故事。 5、课文第二段写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 答:细节描写有“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旧纸”。这些细节反映了赵普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举荐人才,表现了他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和刚毅果断的品行风格。 6、“太祖乃悟”中太祖“悟”的是什么?“卒用其人”说明太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①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由此也悟出了其所荐之人必定是个可用之才。②说明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7、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1〕年少时就任要职,为国效力;〔2〕年老时刻苦读书,从收中寻求治国安民的方法;〔3〕为了给国家举贤,不惜冒着惹怒圣上的危险一次次举荐。 8、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答:本文写了赵普刻苦读书与推荐人才这两件事。围绕一个中心:以天下为事为己任。 9、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答:赵普尽管他有忌妒刻薄的缺点,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读书勤奋刻苦,专心致志,知人善任,做事刚毅果断,是一个做事持之以恒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的人。同时他的身上又有不畏皇威,敢于冒死为国荐才的精神。〔一奏不行,再复奏,复奏未果,又三奏,三奏未通又四奏〕。 10、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抓重点动词来分析〕 答:①如写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阖”字,说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决心之大〕②写太祖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碎裂”已足以说明怒的程度了,再加上一个“掷”字,就不难想象太祖怒不可遏的样子了。③写赵普沉着镇定,描写了“跪而拾之”的细节。“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跪而拾之”这一细节生动感人,被太祖撕碎的奏牍,要将它恢复原样,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耐心啊!写邮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坚定执著。一个“拾”字说明赵普此举非常冒险,很可能再次触犯龙威。】 11、作者表达赵普这那么故事,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突出了他什么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主要运用了反复、对比、白描、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突出了赵普为人深沉,能以天下为己任的特点。 12、试举例说明文中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的。 答:〔1〕把年轻时的赵普“寡学术”与年老时的赵普“手不释卷”进行对比,突出赵普为国勤奋读书的精神;〔2〕把其他在相位者与赵普进行对比,突出赵普的刚毅果断。 13、从文中简洁的表达中,我们能看出赵普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勤奋读书,善于学习,敢于触怒皇帝,冒死推荐人才,以天下为己任。 【二】练习题 〔一〕 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那么《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习:②发: ③为:④明日: 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译文: ②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译文: ③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译文: 3、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 4、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答: 〔二〕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朕不与迁官②良久不止 2、写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帝素嫌其人〔〕②良久不去〔〕 ③帝怒形于色〔〕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3、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帝竟从其请。译文: ②左右皆震恐。译文: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表达在哪两个方面? 答: 〔三〕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素恶其素恶其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假设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去去去,竟得俞允。〔《宋史·赵普传》〕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3、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课 短文两篇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遂以名楼〔以,用〕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以,按照〕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以为,觉得〕 之: 事列《神仙》之传〔之,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代蚊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无实在意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辍耕之垄上〔之,到、去〕 者: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者,……的地方〕言之,貌假设甚凄者〔者,……的样子〕 所: 富人于五所园也〔所,做园的定语,可直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指代闻的宾语〕 臣之所好者〔所,做者的定语〕 其: 坐其中〔其,代词,我自己〕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代词,指宾客〕 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其,他的〕 〔二〕古今异义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步,古义指水边停船之处,今常指脚步等〕 非显者刺〔刺:古义指名贴,今常指刺杀等〕 池中奇峰绝壑〔绝:古义指陡峭,今常指断绝,绝望等〕 〔三〕词类活用 遂以名楼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最,副词用作名词,最美的地方〕 富人于五所园也〔园,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园子〕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名词用作动词,由高到低〕 非显者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 主人处处款之名词作动词,殷勤招待 〔四〕特殊句式 富人于五所园也〔判断句〕 遂以名楼〔省略句〕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倒装〕 〔五〕课文理解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上倚河汉,下临江流。”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 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给《黄鹤楼》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5、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命名的由来、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6、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7、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 突出黄楼巍峨高大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手法。举例略。 8、《黄鹤楼》通过多种角度具体描绘了黄鹤楼的雄姿。初读课文后说说你对黄鹤楼总的印象。 黄鹤楼巍峨高大。“上倚河汉”,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它的高;“俯拍云烟”虽未直言其高,但一座直凌霄高楼已历历在目,神游其间,如临仙境一般。 9、作者为什么转引《图以》的话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 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10、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实有虚。请指出文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写近景? 远景:坐窥井邑;近景:俯拍云烟。 11、《黄鹤楼》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全文不到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如:楼的得名。有景物,如:“耸构巍峨……俯拍云烟。”有事实,如“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议论,也有感慨,如:“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2、文章是怎样以精练的语言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的? 文章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文章仅仅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进行说明,中间描写楼的建筑,围绕高来写。开头的传说以及结尾由比较而产生的赞语, 除了说明其具有神异色彩外,也是为了衬托其高。 13、《黄鹤楼》一文如何做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的? 本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首句先交代地理位置,而尾句概括了黄鹤楼的重要性,做到了前后呼应。 14、写于园的景色作者突出了哪几个奇?〔园中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前堂:以实奇;后厅:以空奇;卧房槛外:以幽阴深邃奇。 15、细读课文,说说文中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磊石——大池——壑——水阁——假山 16、“于园”的主人是____________,于园地处____________,以磊石奇,文中共写了_______奇,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五,瓜州步五里铺三实、空、幽阴深邃 17、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的特点的一个词是:奇;于园的特点是:假山奇特 18、请说说你最欣赏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并简要谈谈欣赏的原因。 例:我最欣赏“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这句。因为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墉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濛,水面的荷尔蒙花如在空中。这种子选手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空之奇。 19、读了前四篇文章中的有关段落,相信你对“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至少可以感到,它不紧紧指房子。你认为它还可以指什么? 能工巧匠的建筑艺术,建筑设计者的高超艺术构思,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奇巧,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0、文中哪一句是称赞于园假山的构思精巧,值得观赏的?〔2分〕 至于园无可憾矣 21、这篇短文着重介绍的幽远的意境,抒写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感受,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造诣。 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游园得自然之趣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 22、给《于园》第二段划分层次,并写出段意。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第三层:从“瓜州诸园亭”至篇末,说明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2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文章按照由______到______的顺序来介绍于园,作者先写前堂的______,石坡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后厅的________,池塘中的_______,再写卧房槛外盘旋下的_______,最后写园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步一步来写,层次井然。 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前后石坡果子松、牡丹、芍药池塘奇峰绝壑沟壑水阁、小河、灌木、禽鸟 22、《于园》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 你有何感受? 本文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这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奇特的。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 24、《于园》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幽远意境,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那么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那么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了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易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文中交代了“携余往”的人身份,这既照应了“非显者刺,那么门钥不得出”一句,又说明了这次游园机会的难得。 25、作者介绍水阁及其四周景色时,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景物有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因为有着幽远的意境,给人宛假设置身山林的感受。 26、“至于园无可憾矣”说明了什么? 说明于园构思精巧,值得观赏。 【二】练习题 〔一〕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 ③上倚河汉〔〕④四闼霞敞〔〕 2、翻译下面句子。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请选择文中一组对偶句或对偶短语,将它抄下来并写出意思。 句子: 意思: 4、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5、根据本文的描写,请至少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黄鹤楼的主要特点。〔不可直接用原文词语〕 6、对于黄鹤楼的命名,作者旁征博引的目的是什么?请你写出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前四句。 7、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一组对偶,从正面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二〕 《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那么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本文作者张岱是〔时期〕的文学家,本文选自他的《》。 2、解释以下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富人于五所园也〔〕②主人处处款之〔〕 ③缘坡植牡丹、芍药〔〕④颓然碧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①非显者刺,那么门钥不得出。 ②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 5、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6、第②③④⑤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7、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为什么? 第八课 黔之驴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仅。 〔二〕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三〕一词多义 1、以为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当做〕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2、然 慭慭然,莫相知。〔……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3、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虎见之〔它,代词,代驴〕 蹄之〔它,代词,代老虎〕 虎因喜,计之曰〔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4、益 益习其声〔渐渐〕 益狎〔更加〕 5、出 稍出近之〔出来〕 又近出前后〔出现〕 6、因 虎因喜〔因此〕 因跳踉大阚〔于是〕 〔四〕词类活用 船载以入船,用船。名词作状语 蹄之蹄,用蹄子踢。名词作动词 尽其肉尽,吃尽。形容词作动词 稍出近之近,靠近。形容词作动词 〔五〕课文解析 1、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六个层次,即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6〕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能否删掉文中第一句,为什么? 第一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文中所有的情节都无法展开。所以这一句不能删除。 3、“蔽”可见虎的什么心理?“蔽而不逃”又可见什么? 畏惧心理,视之为庞然大物;以为神;因不识而害怕;虽怕却不甘心,不逃而“窥”;虎以“窥”来摸对方底细;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4、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我觉得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大家能猜得出吗? “蔽”用得好,“窥”用得更妙,意思是“偷看”,现在仍然适用,“窥视”、“窥探”,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我觉得换任何一个字都不恰当。 5、“近之”怎么理解?为什么要“近之”? “近”作动词解;B揭示虎要认识对方的决心;“稍”和“然”照应,说明“近”的程度,虎还在探求阶段,故而谨慎。 6、第一段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住了哪一个字?文中表现在哪些字词上? 这一节写虎的心理活动扣一“怕”字,但又有起伏变化。 7、那么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 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以为神”,当作神奇的东西。 8、黔驴之技有哪些?驴的如此本领可用一个什么成语表示? 黔驴之技不过一“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 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驴的这种本领可用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来表示。 9、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驴的吗? 作者从声音〔驴一声长鸣〕、动作〔驴大怒,啼之〕、形体〔庞然大物〕三个方面来写驴的。 10、对于虎的细心观察,驴的回应是什么?面对驴的回应,虎又如何表现? 从三个角度来看驴、虎的相互反应:A、驴“鸣”,虎“骇”和“遁”;B.从“以为神”到“以为且噬己也”,虎对敌手的认识并无实质性进展;C.但它放弃了没有呢?引出下文。 11、“然”的作用是什么?“益习”“近出”“终不敢搏”,是对虎的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然”,表转折;“往来视之”,仍然坚持观察,且细心而频繁;“觉”和前面的两个“以为”一脉相成,是怀疑的开始,因而也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后面那些那么是虎的心理和动作(理解“益”“习”的一字多义)。表现虎在心理上习惯、行动上更大胆,同时又不贸然行事的思想。煞费苦心只为最后一吃,虎的形象也逐渐清晰。 12、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呢? “跳踉大”,以一纵一吼震慑对方;“断其喉”,击其要害,机警而精明;“尽其肉”,大嚼大吃,彻底享用。这一切,对虎是多么酣畅,对驴又是多么可悲啊! 13、对驴的正面描写有几次,分别是什么?以此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驴正面出场两次,一次是“一鸣”,一次是“不胜怒,蹄之”,表现了驴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 14、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 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二】练习题 〔一〕 1、怎样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2、整体阅读文章,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以下填空。 见〔〕驴——畏〔〕驴——识〔〕驴——食驴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5、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 6、为何虎最后敢吃了驴?〔虎后来为什么能吃掉驴?〕 7、文中描写老虎吃掉驴的过程所用的句子是? 8、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层次清楚;对驴的描写那么抓住其什么来写的? 〔二〕 【甲】黔无驴,……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 5、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虎大骇,远遁遁:〔2〕驴不胜怒,蹄之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4〕启扉急视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3、填空。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 第九课 木兰诗 〔一〕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 2、出门看火伴:“火”同“伙”,伙伴 〔二〕古今异义: 1、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3、但:古义为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4、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5、户:古义为门。今义人家、门第。 〔三〕一词多义: 1、买:买〔东西〕:东市买骏马;雇,租:欲买舟而下。 2、愿:愿意,愿为市鞍马;希望,愿驰千里足。 〔四〕词语活用: 1、“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2、“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六〕成语: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七〕课文解析 1、文中表现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诗句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表现木兰出征做准备的排比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表现军情紧急和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4、以特有的事物表现边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5、表现战争持久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集中表达木兰高尚品格、不慕荣利的诗句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7、表现家人对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8、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心情的诗句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9、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爱美之情的诗句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10、富有喜剧色彩,给人意想不到效果的两句诗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1、成语“扑朔迷离”的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2、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3、描写出木兰同其他战士一样,戎马倥偬,由于军情紧急而矫健如飞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 14、写出文中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从文中找出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16、写出诗中运用对偶修辞的手法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7、写出诗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8、表现木兰出征时矛盾心理的句子: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9、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0、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也有相似的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二】练习题 〔一〕 1、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写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开篇写“惟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她真的是分别到四个集市去准备这些出征用品吗? 4、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说明了什么? 5、本文有些数词,如“十二”、“十年”等,这些数词的用法有什么特点?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 6、本文写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你知道作者这样谋篇有什么目的吗? 7、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8、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文章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9、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10、文中结尾是吟唱者的赞词,有何作用? 11、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 12、谈谈你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 13、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14、木兰在古代被称为女英雄,家喻户晓。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众多的女英雄。请你举出一例,同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英雄行为。 15、结合本文请拟一幅对联。 16、“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18、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第十课 爱莲说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鲜: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鲜嫩而美丽〕《桃花源记》 〔二〕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形容词作状语,这里修饰动词“玩”〕 〔三〕古今异义 植:古义:树立。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今义:种植。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之一。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译时应补出。 〔五〕课文理解 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 8、说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0、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二】练习题 〔一〕 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4、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 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8、“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 9、“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 10、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 11、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 12、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3、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作用?能否删去? 14、陶渊明以“逸”来保持自己的气节,本文作者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追求什么? 〔二〕 (甲) 水陆草木之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三〕 【甲】水陆草木之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四〕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那么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那么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那么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以下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第十一课 宴子使楚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曷:通“何”,为何。 2、熙:通“嬉”,开玩笑,嬉笑。 〔二〕古今异义词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真实情况。 反取病焉,病,古义:辱。今义:疾病,患病。 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今义:学习。 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 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 〔三〕特殊句式 1、何以也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4、齐之习辞者也判断句 〔四〕一词多义 使:晏子将使楚〔出使〕上使外将兵〔派〕 闻:楚王闻之〔听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 谓:谓左右曰〔对〕太守谓谁〔是〕 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学而时习之〔复习 固: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汝心之固〔顽固〕 〔五〕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以下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D〕。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 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表达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7、晏子说“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 8、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无礼的?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9、晏子外交辞令有什么特点? 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二】练习题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那么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何以:__________何坐:__________避席:__________ 2、晏子说“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3、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4、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A、齐之习辞者也〔〕B、王曰,何坐?〔〕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D、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2、选出以下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齐人固善盗乎吾尝疑乎是 B、吾欲辱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乃喟然叹曰屠乃奔倚其下 D、故撞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译文: 4、请根据提示,将【甲】文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写在A、B两处。 A——楚王当堂羞辱——B——楚王自取其辱 5、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展开想象,将不理平公躲避师旷“援琴撞之”的场面叙写出来。〔要求:续写时要有晋平公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晋平公话音刚落, 6、【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三〕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那么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2〕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3〕之人也,四维〔4〕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5〕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2〕事夫子:侍奉晏子。〔3〕仄陋:狭窄浅薄。〔4〕维:维系。引申为扶助。〔5〕弼:纠正。 1、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B.其义可乎〔义务〕 C.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D.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有“使”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晏子使楚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C使子为使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然那么何为使子。 译文: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译文: 4、【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答: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答: 5.、【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乙】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答: 6、从【甲】【乙】两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第十二课 人琴俱亡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重点字词 俱:副词,全,都。 病:文中是动词,生病。注意:古文中的“病”不同于今天的“病”,常指病的很重,一般的病用“疾”。 笃:〔病〕重。 左右:指手下人,身边的人。现指两边。 都:总,竟。 了〔LIǎO〕:完全。 舆:车箱,车。文中指”轿子”。 素:向来,素来。 径:直往,径直。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调:协调。 掷:投掷,抛郑,扔。 恸:痛哭。 〔二〕特殊句式: 省略句:何以都不闻消息省略“子敬”。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以何都不闻消息” 〔三〕课文理解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这句话写出了那些信息? 答:这句话写兄弟二人生病,病情很严重,子敬先死了。 2、子猷凭借什么推测子敬已经死了? 答:长时间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3、从“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这句话看出兄弟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可以看出亲兄弟之间的情感很好,要是他的亲兄弟没死,知道了他病的这样,一定得来看他,而这么长时间没有亲兄弟的消息,说明他的亲兄弟已经死了,这说明他们亲兄弟之间的情感很好。 4、如何理解“语时了不悲”这句话? 答:王子猷和子敬之间的情感很好,而弟弟死了,子猷欲哭无泪,这是一种极大的悲哀,给人留下了疑问,和下文形成对照。 5、“便索舆来奔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子猷自己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自己活动起来也很方面,他又很急切地想去看看弟弟,想知道弟弟的确切消息,他非常关心弟弟的事,说明两亲兄弟之间的情感很好。 6、为什么强调“都不哭”? 答:一路上子猷都不哭,和上文“语时了不悲”相对照,同时继续加深疑问。 7、如何理解“便径直入坐灵床上”一句中“径”字的表过效果? 答:“径”的意思是“直,一直”的意思,这说明子猷来到了弟弟家,直接就奔向了弟弟的灵床,在他的内里弟弟是第一位的,更写出了他和弟弟之间的情感很深。 8、子猷来到灵床前为什么要弹琴? 答:弹琴是弟弟的一个爱好,他想以此来记念弟弟。 9、为什么弦不调了? 答:弹琴是靠心情的,子敬已死,他已没有了知音,也没有心情去弹琴了,也不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了,所以弹出来的弹也就不协调了。 10、子猷为什么要把琴摔在地上? 答:弟弟已死,知音已没有了,留着琴没弹不出好的琴了。 11、如何理解“恸绝良久”这几个字的含义? 答:这几个字的意思是于是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以此写出子猷伤心的程度,和前文的不哭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写出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12、为什么子猷不足一个月就死了? 答:自己有病,而且病情也很严重,为弟弟的死悲伤过度。 13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与子敬的亲兄弟之情。 14如何理解“此已丧矣”中虚词“矣”字的表达作用? 答:“矣”是虚词,表示肯定语气。这是子猷的一种推断,用“矣”写出子猷对自己的判断十分有把握。如果弟弟没有死,早就来看他了,所以他自己的病情也很严重,可还是要去看看弟弟,这样写突出了兄弟之情。 15、1、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分别是: 答案: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二】练习题 〔一〕 1、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2、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3、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 4、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5、子猷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 9、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二〕〔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子敬素好琴〔〕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乃英雄也〔〕 2、用现代汉语疏通以下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2〕便索舆来奔丧。 〔3〕便径入坐灵床上。〔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3、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4、、〔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第十三课 小石潭记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见”通“现”。 〔二〕古今异义 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常用义为“往”。 闻:古义:听到。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副词。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从〕 隶而从者〔跟从〕 伐:伐竹取道〔动词,砍伐〕 齐师伐我〔动词,侵略〕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皆假设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六〕课文解析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侧面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气氛→感受〕 16、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8、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19、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由鱼假设“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20、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二】练习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以物喜 3、以下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用“/”划出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作者抓住小石潭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8、读了第2自然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9、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0、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1、第二段写了潭水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 之形;其旁,堡坞②,有假设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以下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三〕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假设在山野,那么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那么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以其境过清清: ⑶南流数十步南:⑷不可名状名:【Z,XX,K.COM】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四〕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 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那么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以下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以下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第十四课 承天寺夜游记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二〕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住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五〕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现作者“闲”的语句:念无与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答: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5、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6、“月色入户”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把月亮拟人化了,写得自然生动。月亮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结伴,有意来安慰这位失意的诗人。 7、赏析“欣然起行”这句话。 答:这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到月光如同见到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像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这月光豪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这几个字写出了作者当时极度的高兴和喜悦之情。这一句与“解衣欲睡”相对,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作者看到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内心的喜悦之情,为下文作铺垫。 8、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答: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9、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答: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10、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表达在哪里? 答: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11、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12、如何理解“念无与乐者”一句中的“念”字? 答:“念” 字写出了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低沉的喟叹,文情也显得跌宕多姿。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没有人来和自己赏月,即使是老朋友也不在身边,有的人也是不敢来。再说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的人,世上的那些庸俗势利小人,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13、说一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遂至”和“寻”的表达作用? 答:“遂至”这两个字看起来很轻淡,好像是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张怀民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这两个人同是天涯沦落之人,有共同的语言,又志同道和。“寻”字包含着一种猜想,面对如此的良夜,张怀民在做什么,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睡觉,因此要去寻他。“寻”有一种急欲想找到的迫切情感,这写出了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心理。 14、说一说“怀民亦未寝”一句中虚词“亦”的表达效果。 答:“亦”写出了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这两个人的心情有很大的相似这处,面对着月夜,没有人来一起赏月,又睡不着,写出了遭受贬谪之人的处境和内心。 15、“相与步于庭中”一句写出了哪些内容? 答:两个人的遭遇相同,内心相通,又都睡不着,所以一起来到庭院中赏月。 16、说一说“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的妙处。 答:作者用“积水空明”这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影,真可谓精妙传神。这里作者运用隐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感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水月莫辨。“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那么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来形容,“藻荇交横”那么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来。 17、“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18、说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个问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作者连发两问,却不回答,意思很明确,明月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来赏月的闲人不多。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 19、在本文中作者的心境有哪些变化? 答:作者的心境:“欣然起行”写出了看到月色的欣喜,“相与步于庭中”写出与张怀民一起漫步庭中的悠闲,“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一个透明的理想世界,也是作者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以“闲人”自称,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0、全文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1、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答案: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二】练习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哪个句子?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哪一句?它与“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6、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7、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8、本文的点睛之笔哪句? 9、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什么的特点? 10、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的哪一句? 11、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哪一句?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那么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以下各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2、以下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第十五课 治水必躬亲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二〕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因为。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那么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6、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例句: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7、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三〕一词多义 既不可执一一:一端 不扣一里一:表数量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会 如好逸而恶劳如:如果 泥于掌故于:对于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于:在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2、宾语前置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3、省略句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五〕课文理解 1、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用原文回答。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用原文回答。 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那么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4、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5、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6、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那么、严律下属的人。 7、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8、对文中“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中的“如是”作解释,并指出“是”指代文中哪些内容。 答:像这样。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9、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幅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海瑞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二】练习题 1、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说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3、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水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5、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6、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第十六课 马说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祗:通“只”,只是。 〔二〕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五〕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六〕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说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说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说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说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说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一〕要具有良好的资质或才能;〔二〕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识别人才的伯乐。 16、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17、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18、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19、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20、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达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2、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表达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23、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常见问题 26、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2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28、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29、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3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那么,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二】练习题 〔一〕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7、“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8、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9、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0、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1、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2、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3、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4、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二〕 【甲】世有伯乐,……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才美不外见〔〕⑵愿子还而视之〔〕 ⑶不以千里称也〔〕⑷去而顾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译文: 3、【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5、从这两那么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三〕马说 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以下句中的加点词: ①执策而临之〔〕②才美不外见〔〕 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译文: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答: 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这个做法评分〔总分值设为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样评分的理由。 答: 〔四〕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那么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假设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假设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2、翻译以下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2〕介而驰,其初假设不甚疾……译文: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那么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 马说 世有伯乐,……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答: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答: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译文: 第十七 陋室铭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如: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二〕词类活用 1、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三〕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4、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四〕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之陋”〕 〔五〕课文理解 1、用类比起兴,引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2、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中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写主人清闲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似的核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说明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惟吾德馨。 11、说明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2、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以比兴手法起题,领起下文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14、通过比较说明心志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5、读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我们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句话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羡慕他有那么多的好朋友。 16、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惟吾德馨 【二】练习题 〔一〕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统领全篇的一个词是: 4、作者在文中用山水比喻什么? 5、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6、文中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 写交往人物的句子是 写生活风貌的句子是 通过这样的描写,突出了诗人的雅雅雅。 7、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8、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那么它的主题该如何概括? 9、对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11、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烘托文章主旨的? 13、找出文中的韵脚。 1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5、文章结尾有何特点? 16、作者一生的遭遇坎坷,仕途崎岖,也是身怀不遇,虽身居陋室,却志向不改,对他的这种行为,你怎样看的? 〔二〕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那么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三〕 【甲】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有仙那么名〔〕〔2〕妻子不觌〔〕 2、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四〕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那么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假设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以下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那么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 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假设己者。 4、简答题: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五〕 【甲】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1〕有仙那么名〔〕〔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 2、翻译以下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第十八课 活板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版印书籍“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3、假设止印三二本“止”同“只”,仅仅只有 〔二〕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 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3、“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木格” 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5、那么以纸帖之“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三〕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2〕皆为板本动词,是 〔3〕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4〕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6〕未为简易动词,算是 〔7〕极为神速动词,是 〔8〕每韵为一帖动词,归为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 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 〔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帖 〔1〕那么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4、就 〔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2〕瞬息可就完成 5、自 〔1〕已自布字另外 〔2〕其印自落自己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那么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省略“于”,指在 〔3〕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 2、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的句式 殊不沾污:没有标志的被动句 〔五〕古今异义 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今义:布做的衣服〕 药稍熔〔药:古义:指松脂、蜡等物今义:用来防治疾病、病虫害或改善身体机能的物品〕 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蒙、盖今义:顶着〕 〔六〕课文解析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 5、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最后大规模应用在什么时候? 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五代时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的“皆”字可知,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普遍应用的时间。 6、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说明活板印刷发明之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7、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板印刷术发明的历史? 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说明活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作铺垫。 8、“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交待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9、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举例子,“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列数字,如“假设印数十百千本,那么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 10、作者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突出胶泥刻字的优点,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胶泥刻字的优点。 沾水不变形,容易拆版,不被弄脏。 11、课文最后一段交待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交待活版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的毕昇所创制时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的收存。 12、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²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13、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²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 14、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 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15、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紧扣什么特征来说明的?“活”表达在哪些方面? 作者介绍活版印刷术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这个“活”字表达在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字皆有数印”,字印的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行排版印刷,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表达了活版的灵活性。 16、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术是按印刷工作程序顺序即制版→印刷→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板、排字、炀板、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17、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练习题 〔一〕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那么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那么以一平板按其面,那么字平如砥。假设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设印数十百千本,那么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那么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那么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那么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假设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写出以下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用讫再火令药熔〔〕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那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假设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7〕,无风处悬之,那么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8〕。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9〕。 注释:〔2〕【方家】行家。〔3〕【碗唇】碗边。〔4〕【缕悬】用丝线悬挂。〔5〕【纩〔KUANG〕】丝绵。〔6〕【独茧缕】单根的蚕丝。〔7〕【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用芥子大小的蜡块把针的中腰粘住。〔8〕【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9〕【莫可原其理】没有办法可以推究它的道理。原,推究。 1、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①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② 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假设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①甃〔ZHòU〕,井壁。文中用作动词,围拦。②然,同“燃” 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作用? 2、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哪些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第十九课 核舟记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二〕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三〕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许:左右。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今意:简单,容易。 〔四〕定语后置 核舟一。正确语序:一核舟。 篆章一。正确语序:一篆章。 〔五〕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 〔5〕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六〕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2〕省略句 那么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那么题名于其上。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二——五段,详述核舟之“奇巧”。 〔2〕介绍船体大小,结构布局。〔3、4〕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态和动作〔5〕船背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按照空间顺序细致说明。第六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精湛的雕刻技艺“技亦灵怪矣哉!”。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3)刻物情态毕备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王叔远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这是因为什么? 答:为了配合核舟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7、“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8、课文作者以对船头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从原文第一段文字中找) 9、课文细致描写鲁直“如有所语话”,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生动形象地说明雕刻技艺娴熟高超 10、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11、课文中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12、“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13、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4、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1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16、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第1层〔第2段〕:介绍核舟的微小和核舟的正面情况。显示核舟雕刻工艺的精巧。 第2层〔第3、4段〕:说明船上五个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达艺人雕刻技艺的高超,反映微雕的主题。 第3层〔第5段〕:写船背的题名和印章。点明雕刻者构思的精妙和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叹。 【二】练习题 〔一〕明有奇巧人曰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那么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假设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假设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那么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假设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那么显得。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最能表达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10、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1、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12、“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13、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14、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1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二〕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那么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佛印绝类弥勒类: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 ③一士人善画善: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旦: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核工记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ZHì)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Fú)鼓,假设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耳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Nà),负卷帙踉跄行,假设如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假设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Yì)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那么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作者:〔清〕宋起凤 1、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①长五分许〔〕②松下凿双户〔〕 ③作潮来候〔〕④计人凡七〔〕 2、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①全核向背皆山。 3、文中的景物有哪些? 4、本文与课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核舟记》介绍的是核舟,突出的“”主题;本文介绍的是,突出的是“”的意境。 5、从结构上看,两文都运用了的结构模式。其中主体部分采用了顺序。 第二十课 口技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坐: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走:几欲先走〔古:逃跑,跑;今:行走〕 2、战:两股战战〔古:大腿;今:屁股〕 〔三〕一词多义: 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3〕犯罪〔何坐?坐盗〕 2、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毕:〔1〕尽〔毕力平险〕 〔2〕全部〔群响毕绝〕 4、绝:〔1〕隔绝〔遂与世人间隔〕 〔2〕极点〔以为妙绝〕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 5、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6、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指出。 〔四〕词类活用: 1、宴:会宾客大宴〔名作动,摆酒宴〕 2、目:侧目〔名作动,看〕 3、乳:妇抚儿乳〔名作动,喂〕 4、善:善口技者〔形作动,擅长〕 5、手:妇手拍儿声〔名词作壮语,用手〕 (五〕表时间的副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六〕课文理解 1、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清楚,这对文章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2、找出文中描述听众反应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3、第一段中观众的反应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表现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观众对口技艺人表演的的钦佩之情。4、第二段中描摹声音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从小到大,写了口技艺人摹仿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 5、“满堂寂然,无敢哗者”,作者这样写作用何在? 〔1〕衬托出表演者技艺高超,也表达了客人们对这位表演者向往之情;〔2〕又为即将开始的表演营造安静的气氛,是为下文作烘托和埋下伏笔。 6、“犬吠”两个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烘托深夜的环境气氛,也是一家人 由睡到醒的原因。 7、“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写出了观众的哪些心理? 伸颈,侧面写出听众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口技的奥秘所在。微笑表示听众对表演者感到心领神会。默叹写听众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 8、第三段中“微闻”的“微”有何作用? 突出深夜寂静的境界氛围,给人以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 9、第三段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主要写了一家人又睡到醒的过程,起到过渡的作用,是第一场景的结局 为下文写失火及火场场景作铺垫。 10、第四段中的五个“百千”有何作用? 极言声响复杂,盛赞表演者技艺之善,加强火势紧急气氛,突出火势 的猛烈,救火人的紧张与慌张。 11、结尾段,如果去掉“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也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文字?如果删去,可以吗? 首尾照应,突出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12、本文各写了几个场景?各场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场景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果。 13、请分析“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秒毕备”写得好在哪里? 用排比句式,表达了急促的语势,合写了五种声音,也突出了表演技艺高超;这样使表演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14、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15、第一段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以简单的道具暗示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16、“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渐”“止”有何作用? “渐”写出了一个由醒到睡的过程,“止”写出了妇人已经睡了的情形。 17、第四段中“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的什么神态? 以假乱真,因害怕而欲跑的神态。 18、“遥闻深巷中犬吠”能否删去?为什么? 〔1〕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以后;〔2〕“犬吠”使一家人由睡而醒,这样以动写静,烘托夜的寂静。 19、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口技艺人的高超。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写声音内容为正面描写。写观众的反应为侧面描写 20、本文紧紧扣住“善”字,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简单的道具,表演形象生动,观众的反应 21、请找出描摹声音的一组排比句,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第二段〕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排比,语气急促从中不仅看出表演者技艺高超,而且可以看出这场表演的开场精心设计。 22、课文第三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由醒到又睡的经过和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23、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简单的道具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二】练习题 〔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节运用了_____和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表达的。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表达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8、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最能表达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京中有善口技者。…………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乔山人善琴 【乙】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 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1、选出以下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2、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4、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5、【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那么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0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以下字词。 〔1〕挟:〔2〕俄:〔3〕藻技:〔4〕历历不爽: 2、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 3、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 4、翻译“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5、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 第二十一课 送东阳马生序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 〔二〕古今异义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三〕一词多义 1、以: ⑴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⑵介词:把,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⑶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⑷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⑸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患: ⑴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3、故: 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至: ⑴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⑵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质: ⑴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6、色: ⑴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⑵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⑶颜色〔课外〕 7、慕 ⑴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⑵羡慕〔略无慕艳意〕 8、益 ⑴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⑵增加〔增益其所不能〕 ⑶好处,益处 〔四〕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不必假设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父母岁有裘阁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动词后置。“之”代笔录的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于〕+名词〔家〕=介宾作状语是状语后置〕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 2、余那么缊袍敝衣处〔于〕其间。 3、撰长书以〔之〕为挚。 〔六〕课文理解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说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假设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1〕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说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13、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经历劝勉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 14、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如果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⒋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什么道理?虽然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和对后学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的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15、作者为什么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 用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学习,有概括作用。 16、“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 不因家贫放弃读书的梦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态度极其恭敬。 17、写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与“同舍生”对比,从而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18、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远行万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19、具体指出描写和议论语句,并说说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写:“未尝稍降辞色”形象地写出了老师严肃的神态;“俯身倾耳”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奇案功德姿态;“烨然假设神人”形象地写出了同舍生华丽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粗陋的衣着。 议论:“余虽愚,卒或有所闻”点名虚心请教的好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点明不耻恶衣食的原因;“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点明段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说明段旨;“是可谓善学者矣”点明马生的为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点明段旨。 20、写了哪几方面的难? 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成年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求教的跋涉之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2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说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二】练习题 〔一〕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表达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作者在表达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表达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假设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3、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14、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1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8、文中“心不假设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9、写出第二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因得遍观群书 4、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三〕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2、以下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B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D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 甲文 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那么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颐既觉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第二十二课 山市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二〕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其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 〔三〕古今异义 恒:古义:经常。今义:永久。 顾:古义:看。今义:注意。 悟:古义:明白。今义:了解。 始:古义:才。今义:开始。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 居然:古义:竟然。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四〕一词多义 然: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样。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危: (原文:惟危楼一座〕形容词,高。 (原文:正襟危坐〕副词,正,端正。 者: (原文:又闻有早行者〕……的人。 (原文: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像……的。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他们〕相顾惊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省略介词“于”,“他们”和“孤塔”〕。 3、倒装句 惟危楼一座〔一座危楼,定语后置〕。 见宫殿数十所〔数十所宫殿,定语后置〕。 〔六〕课文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状 略写:其他变化过程是略写。 作用: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4、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 作用:使文章语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5、文中为什么称“山市”为“鬼市”? 明确: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6、作者笔下的山市是怎么样的? 山市变幻: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7、 作者一共写了山市的六种景象,这六种景象都是同时产生的吗?它们是按照一种什么顺序来写的了?——————不是,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8、海市蜃楼变换多端,数年都见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孙公子他们看到山市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要答出变化〕 心情变化: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 相顾惊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 9、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变幻莫测。变幻神奇 10、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 明确: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11、起笔便写山市奇特,为“邑八景之一也”,且数年难得一见的句子是: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12、“以亿万计”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示出城市繁荣的景象。由阴而晴。 【二】练习题 〔一〕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假设者,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那么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那么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 3、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6、运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7、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山市蜃楼变化的各阶段的景况。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8、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9、课文开头“奂山山市……恒不一见”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中有楼假设中,堂假设者,坊假设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十三 陈涉世家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发配〕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3、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 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5、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起辅助音节的作用〕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 令辱之〔代词;他,指吴广〕 陈胜佐之〔代词;他,指吴广〕 杀之以应陈涉〔代词;他们,指各县长史〕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它,指起义的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动词;去〕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王: 功宜为王〔大王〕 陈胜王〔称王〕 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为: 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为了,替〕 士卒多为用者〔被〕 为坛而盟〔修筑〕 书: 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 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布条〕 数: 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概数词〕 以数谏故〔屡次〕 数有功〔多次〕 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陈胜乃立为王〔才〕 乃入据陈〔于是,就〕 号: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 号为张楚〔定国号,宣称〕 以: 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祭以尉首〔用〕 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来〕 与: 与战谯门中〔和〕 尝与人佣耕〔和……一起〕 与皆来会计事〔全,都〕 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进行〕 行收兵〔行军〕 故: 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而: 夺而杀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但〕 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上: 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 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 道: 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仁道,道义〕 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应: 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宜多应者〔响应〕 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数量多〕 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 吴广以为然〔正确,对的〕 指: 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图〕 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 欲: 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 从民欲也〔欲望,愿望〕 诚: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连词,表假设,意思是如果〕 从: 从民欲也〔依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跟从〕 比: 比至陈〔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当: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 所 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其 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他,指扶苏〕 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他,指吴广〕 以激怒其众〔代词;他们,指起义的人们〕 皆刑其长史〔代词;他们,指郡县里被秦压迫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 称王 2、尉果笞广 笞 名词活用为动词 用鞭、杖或竹板打 3、天下苦秦久矣 苦 形容词意动用法 苦于 4、夜篝火 夜 名词用作状语 在夜间篝 名词用作动词 用笼罩着 5、狐鸣呼曰 狐 名词用作状语 像狐狸一样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名词用作动词 用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硬的铠甲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 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 死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 9、乃丹书 丹 名词作状语 用丹砂 10、法皆斩 法 名词做介宾短语 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 怪 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12、忿恚尉 忿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恼怒 13、失期,法皆斩 法 名词作“斩”的状语 依法 14、袒右 袒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袒露 15、皆指目陈胜 指 名词作动词 用手指目 名词作动词 用眼睛看 16、皆刑其长史 刑 名词作动词 惩罚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2、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3、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5、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 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后演化为……者或……也这都是判断句〕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 3.未知其死也 倒装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状语后置句,以尉首为状语〕 2、诸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定语后置句,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 〔五〕课文理解 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胜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 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手法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年少时就具有远大抱负、志向。 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 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 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 借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诈称自己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以拉拢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队伍。 7、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 舆论准备: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③诈称公子扶苏项燕④行卜效果:巩固了陈涉的地位,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 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吴广是怎样做的?表现了吴广的什么才能? 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表现了吴广的机智勇敢。 10、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11、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 ①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②发动起义以推翻秦王朝的领导作用。 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在残暴统治下,起义必然会爆发。 1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 说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提升了陈胜的威信,能够帮助陈胜在以后的起义中有足够的领导效应,更多的士兵会遵从他的命令。 14、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15、“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什么态度? 不甘贫困,有改变现实的伟大抱负,有福同享的态度。 16、“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17、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说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二〕练习题 〔一〕 1、全文共三个自然段,请分别概括层意,并理出线索。 层意:〔1〕 〔2〕 〔3〕 线索:。 2、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 。 3、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 作者专写了陈胜的,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的典型事例,通过的细节,运用,以及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4、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 是为了介绍,反映在中。说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展现其远大理想。 5、解释文中的三个“之”字:A、之〔〕垄上B、怅恨久之〔〕C、之〔〕志哉 6、文中点明陈胜社会地位的一句是;说明陈胜对现状不满的句子是。 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深刻含义是: 分析课文第二段 1、填空。 〔1〕起义的时间:,地点:, 导火线是。 〔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 ②。 “宜多应者”的根据客观上是:,主观上是提出了的起义口号 〔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①,②。 2、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说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 3、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 〔2〕 4、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人物以为主,运用、、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由此可以看出陈胜的品质。 5、这段文字可分三层,分别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分析课文第三段 1、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A.BC、总的来说是表达了 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 开头交代了、、这三个场面。 “”是起义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说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笞广”,“尉果符广”“果”说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等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 “召令徒属” 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和。再次表达陈胜的和。 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说明起义正是,对“为坛而盟”的描写,那么显示了的气氛。 3、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运用一连串数词,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变成了现实。 4、文段后半部分哪些词语表达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等动词,说明陈胜、吴广起义,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5、陈涉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陈胜是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6、综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详写了和,略写了、、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二〕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或〔〕以为死〔2〕今亡〔〕亦死 〔3〕又间〔〕令吴广〔4〕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2分〕 ①失期,法皆斩。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5、“世家”是记王侯的,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陈涉并非王侯,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 〔三〕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以下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素: ②比至陈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将: ④恒楚亡在泽中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 译: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四〕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假设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比至陈:〔〕②或说陈王曰:〔〕 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4、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五〕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籍:项羽的字。②项梁:项羽的叔叔 1、下面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吴广素爱人我行我素B、皆已失期不期而遇 C、学万人敌敌众我寡D、梁与籍俱观与时俱进 2、对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夺而杀尉〔表示顺接,相当于“然后”〕B、尉果笞广〔鞭打〕 C、梁以此奇籍〔因为〕D、虽吴中子弟〔虽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4、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任选一人做一点简要评价。 ①陈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第二十四课 桃花源记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乃: 〔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二〕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津〔古义:渡口。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三〕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名次作动词,告诉 〔四〕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省主语: 例: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是“〔小口〕仿佛假设有光”的省略。 省宾语: 例: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 省介词: 例: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3〕倒装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起来。 〔六〕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七〕课文理解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说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说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说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9、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0、“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11、“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12、“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13、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1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1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7、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9、“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如此”包括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事。 20、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1〕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③百姓生活富足、和乐。 2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练习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从课文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6、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二〕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那么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那么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以下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答: 4、翻译以下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三〕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假设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假设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四〕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4〕颓乎其间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 〔五〕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二十五 与朱元思书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①“转”通“啭”,鸟叫声。②“反”通“返”,返回。③“见”通“现”,显现。 〔二〕古今异义 ①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今义:罪恶。 ④穷:古义:穷尽。例句:蝉那么千转不穷。今义:贫穷。 ⑤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假设奔。今义:奔跑。 ⑥窥:古义:看,观察,侦探。例句:窥谷忘反。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⑦东西: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今义:指物品。 〔三〕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那么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猿那么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那么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蝉那么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穷那么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 〔四〕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②任意东西(“东西”:形容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③猛浪假设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名词,指秋天〕 ⑧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对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六〕课文理解 1、原文填空 ①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③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④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⑤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⑥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⑦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不绝。 ⑧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⑨文中“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⑩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水静:清澈;水动:急猛。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4、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6、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请从这两方面入手圈出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从视觉来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从听觉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7、研读最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8、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②“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表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9、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10、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3、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11、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12、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13、课文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 动静互见。“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14、文章理解。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或:寂静、静等〕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皆生寒树”一句相照应。 【二】练习题 〔一〕 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4、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直接描给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假设亲见的句了是什么?它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描写江水的哪些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填空。 全文共三段,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等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记反”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以下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B、水皆缥碧:青白色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 2、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 “,”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思想。 3、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以下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甲〕风烟俱净,……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2、以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那么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十六课 捕蛇者说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非死那么徙尔。〔“尔”同“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 1、向吾不为斯役:古:假使;今:方向。 2、那么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生病。 3、以尽吾齿:古:岁月;今:牙齿。 4、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古:可以用来;今:能够。 5、去死肌:古:去除今:到……地方。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到处今:常常。 7、汪然出涕曰: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今:水深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其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助词,无义,不译 当其租入。他们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而不纳税的事 视其缶。那个 假设 言之,貌假设甚戚者。好像 假设毒之乎?代词,你 未假设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那么久已病矣。已经 以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凭借、依据 以啮人,无御之者。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译为“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到”。 余将告于莅事者。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及的对象。译为“向”、“对”。 苛政猛于虎也。用于形容词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语气词兼代词的作用,指捕蛇这个差事。 时而献焉。代词,指蛇。 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助词。 〔四〕词类活用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干肉,名词活用成动词,晾成干肉。〕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样。〕 省略句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省略介词“于”,甚是蛇:甚于是蛇。〕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宾语前置:那么何如〔那么如何〕 倒装句:余将告于莅事者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1〕苛政猛于虎——苛政:残暴地统治。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2〕鸡犬不宁——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是指没有办法平静。 〔3〕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七〕课文理解 1、“太医以王命聚之”的原因是: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疠,去死肌。 2、“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当其租入。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的句子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文章第一段,第二至四段,第五段分别记述了什么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了永州蛇的特点和人们争相捕蛇的原因。第二至四段:蒋氏自述了祖孙三代捕蛇生活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第五段:点明主旨,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慨叹。 6、第一段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这一点是怎么表达的? 异。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争奔走焉”做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这一主旨。 表达:黑质而白章〔颜色〕;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药用〕。 7、请你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是矛盾的,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8、请你说说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一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当其租入。结构上承上启下,总说了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引出后文写争相捕蛇;内容上写出了捕蛇的好处,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9、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假设甚戚者”? 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 10、作者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作对比,意在突出什么? 赋敛之毒甚于蛇毒,暗写了苛政猛于虎 11、“悍吏”的“悍”表现在什么地方?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2、语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用来形容什么? 鸡犬不宁悍吏骚扰欺压百姓严重 13、请你具体说说蒋氏和乡邻之间的什么情况进行了对比? ①生存状况的对比:以捕蛇独存非死即徙 ②心理负担的对比:弛然而卧鸡犬不宁 ③冒死的次数对比:一岁之死者二旦旦有是 ④死亡时间的对比:后死先亡 1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其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15、蒋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这件事? 不是的。不是的。对蒋氏来说,是避重就轻的无奈之举,反衬赋敛之毒甚于蛇。带有讽刺意义。 16、作者写蒋氏沉痛的控诉意义何在? 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世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17、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 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程,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之情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8、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 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但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封建统治者对暴政的改革上,但这又是极不现实的。统治者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乱,为了维护政权,只能千方百计加重赋税,哪里还会管人民的死活。 19、说说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提示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课文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提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敢于直陈时弊、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二】练习题 〔一〕 1、 从全文看,第段是描写和记叙,第段是议论。其中第段是蒋氏捕蛇的背景,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第段表达蒋氏三代捕蛇的苦难家史,为后面的议论打下了基础;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点出主题。 2、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分三层来写。先交代,再写,最后写。 3、课文开头第一句说:“永州之野产异蛇”,接着从三方面对这种蛇之“异”进行描述。 请你指出这种蛇哪三方面“异”。 〔1〕蛇之异: 〔2〕蛇之异: 〔3〕蛇之异: 4、“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用“异”,不用“毒”,理解正确的一项〔〕 A、用“异”说明此蛇格外毒B、用“异”说明与其他蛇都不相同 C、用“异”暗中伏下一个“毒”字,但比“毒”的含义更丰富 D、用“异”说明蛇是永州特产 5、永洲之野这种蛇有巨毒,可是“永之人”却争着去捕捉这种蛇,其原因是〔〕 A、这种蛇对人和草木极有害。B、异蛇虽有毒,但可以用来治病。 C、捉到这种蛇可以抵他的税收。D、用这种蛇可以养家糊口。 6、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答: 7、“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8、怎样理解文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 答: 9、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所表达的蒋氏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悲愤难忍B、痛不欲生C、愤怒控诉C、哀而不伤 10、对“安敢毒耶”理解不当的是〔〕 A、回应上文作者的提问〔假设毒之乎〕。B、用反问句委婉表示捕蛇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好处。 C、这个问答出人意料,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D、暗示了不敢怨恨捕蛇一事,是因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11、“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作者由疑又到信,其中原因是〔〕 A、作者亲眼见到的事实B、作者亲耳听到了许多事实 C、蒋氏的血泪控诉D、孔子的观点十分正确 13、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答: 14、出自“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一句的成语是,多用来形容。 15、读课文第四段句子“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吾蛇尚存,那么弛然而卧。”这些句子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和对比,对比是为了说明〔此空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16、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回答以下问题。 〔1〕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 〔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涵着他怎样的情感?〕 答: 〔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涵着他怎样的情感?〕 答: 17、蒋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这件事? 答: 18、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说意义何在? 答: 19、文章中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答: 20、本文的主旨是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但文中的蒋氏却“弛然而卧”“退面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你是如何理解蒋氏的“甘”和“乐”的呢?请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答: 21、柳宗元是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为什么他能写出《捕蛇者说》这样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文章呢? 答: 22、《捕蛇者说》一文引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也”作结,说明柳宗元和孔孟之道在政治思想上有何相通或相悖之处? 答: 23、《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4、文中的“虽鸡狗不得宁焉”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同样是写鸡鸣狗叫,你觉得两者反映的现象有何不同? 答: 25、蒋氏的一番哭诉,将乡邻与自己60年经历_____________,有力地揭示了___________。 26、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说明写作意图的同时,还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观念?请从文中再找一依据证明自己的看法 思想感情: 依据: 思想观念: 依据: 〔二〕 〔甲〕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乙〕当时赋敛烦苛,民不聊生。子厚感怆于中,因藉捕蛇之言立论,以规讽当世。又,按此篇亦是空中结撰,不必有捕蛇之人,不必有捕蛇之事,妙在将赋敛之毒于蛇处,俱借蒋氏之口中说出,作者只加“孰知”二字,全不费力。 〔甲:式,同轼,用作动词,扶着车轼。一,副词,实在,的确。重CH$NG,重叠,多数。舅,丈夫的父亲,公公。小子,老师称学生。 乙:怆CHU4NG悲伤。以规讽,怆于中,内心深处。〕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A、使子路问之〔〕 B、小子识之〔〕 C、然〔〕 D、何为不去〔〕 E、哭于墓者而哀〔〕 F、今吾子又死焉〔〕 G、民不聊生〔〕 H、因藉捕蛇之言立论〔〕 2、说明下面句中“也”表示的语气。 A、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B、何不去也?〔〕 C、苛政猛于虎也!〔〕 3、甲文中的“夫子”、“小子”、“子”各依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文、甲文与乙文有什么区别?〔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说明〕 柳文、甲文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乙文那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文与甲文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写出两条即可〕 A柳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柳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柳文和甲文都有“苛政猛于虎”,但作用不同,在柳文中是用做立论的________,而在甲文中作用是________。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那么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那么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彻:齿: 2、以下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食之不能尽其材 C、假设毒之乎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傲尔远逝译文: (2)斗折蛇行译文: (3)犯寒暑译文: 4、填空、简答。 (1)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甲文段运用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和形成强烈反差。 第二十七课 岳阳楼记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二〕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 10、至假设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那么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那么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三〕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 〔五〕课文理解 1、原文填空 〔1〕写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写作记缘由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 〔3〕设定下文写景范围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写岳阳楼大观|洞庭湖美好景色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状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 〔6〕从时间上概说洞庭湖的阴晴变化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极言水波壮阔的句子: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8〕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的句子:前人之述备矣。 〔9〕引起迁客骚人悲喜感情的句子〔引起览物之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抒发迁客骚人悲的感情的句子: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1〕迁客骚人悲的感情用八个字来概括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光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抒发迁客骚人喜的感情的句子: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4〕迁客骚人喜的感情用八个字来概括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5〕“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怎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16〕表现了做人最高理想境界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点名全文主旨,表现作者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答: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的政绩,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处理政事,表现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6、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8、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第【一】二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0、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1、“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2、文段中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13、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4、“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 15、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16、本文句式骈散结合的作用:本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7、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写法的作用: 使内容充实,感情丰富,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有又惆怅悲沉的抒情。 【二】练习题 〔一〕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假设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2〕连月不开〔〕 〔3〕薄暮冥冥〔〕 〔4〕至假设春和景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以下的意思。 〔1〕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4、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二〕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2)是进亦忧,退亦忧〔〕 (3)微斯人,吾谁与归()〔4〕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间之朝暮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穷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5、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四〕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②居庙堂之高那么优其民庙堂: ③不可具状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B.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处江湖之远D①然那么何时而乐耶 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五〕 ①庆历四年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 〔2〕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开: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偕: 2、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3、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下面一那么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六〕 观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第二十八 醉翁亭记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4、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7、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二〕古今异义词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三〕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吾谁与归归依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临溪而渔到 4、而: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关系,而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却 5、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开花,这里是滋长的意思 6、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四〕特殊句式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 〔1〕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2〕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5〕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6〕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7〕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六〕文章内容理解: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5、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6、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7、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8、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0、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13、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14、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1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17、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8、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9、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20、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3、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练习题 〔一〕 〔甲〕环滁皆山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林泉高致》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 2、选出以下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1〕〔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以下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三〕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1、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伛偻提携提携: ②宴醋之乐酣: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绝: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宝: 2、以下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②其节见于艰危 B、①醒能述以文②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C、①禽鸟知山林之乐②食之末必不佳 D、①泉香而酒洌②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译文: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表达在为官之时,又表达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四〕 〔甲〕假设夫日出而林霖开,……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五〕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那么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那么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那么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那么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余至扶风之明年() (3)既而弥月不雨() 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4、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答: 〔六〕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竹森然以高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陂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 3、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 春季:_______________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七〕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以下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2、以下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林壑尤/美B、作亭/者谁C、饮少辄/醉D、昨/游江上 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第二十九课 曹峋论战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今义:砍)。 2、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衣食所安〔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5、弗敢专也〔专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6、牺牲玉帛(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8、必以信(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9、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0、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1、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2、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3、神弗福也〔福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4、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2、从:〔民弗从〕听。〔战那么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那么请从〕。 6、安:养(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五〕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4、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5、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六〕课文理解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他的爱国精神和深谋远虑。 11、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庄公善用人;曹刿善谋,选择了适当的作战时机和追击时机;鲁军善战。 1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参战的双方〔齐国和鲁国〕、战争的性质〔对于鲁国而言是正义的〕。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鲁庄公以借小惠得到近臣的拥护,以小信得到神灵的庇护的想法都被曹刿否定。因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例如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例如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5、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有了它,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1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17、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8、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二】练习题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和___。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 15、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 16、曹刿的“远谋”表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1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18、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9、课文的第一段写曹刿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说的那句话得到曹刿的肯定?反映了曹刿怎样的作战思想? 20、曹刿请见庄公的原因什么?表达曹刿怎样的品质?. 21、曹刿认为可以凭什么条件打仗? 22、课文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3、如何评价鲁庄公? 〔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三〕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那么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假设爱重伤,那么如勿伤;爱其二毛,那么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四〕 【甲】十年春……战那么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五〕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 俄而,斩首数百级〔〕范兵不敌〔〕 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六〕 【甲】《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那么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那么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选自《宋史》)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2)何以战以: (3)今日进退等死等: 2、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那么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译文: 3、以下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只填序号)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是行不生还矣 4、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 〔七〕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 ,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 百姓不信〔〕方是之时〔〕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 ② 4、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第三十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朝:朝服衣冠〔早晨〕间:皆朝于齐〔朝见〕 时时间进〔间或、偶然〕又何间焉〔参与〕 入朝见威王〔朝廷〕 美: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漂亮好看〕不宜偏私〔私心〕 孰:吾与徐公孰美?〔谁〕上:受上赏〔上等的〕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上书谏寡人者〔呈上〕 下:乃下令〔下达〕有: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受下赏〔下等的〕欲有求于我也〔有〕 于:欲有求于我也〔向〕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取独〕 皆以美于徐公〔比〕孰视之〔代词,徐公〕 谤讥于市朝〔在〕寡人之过〔助词,的〕 皆朝于齐〔到〕 战胜于朝廷〔在〕 〔三〕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四〕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私,偏爱。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受上赏上,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倒装句:忌不自信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市朝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孰视之 〔六〕课文理解 1、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④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5、文中依次表达“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6、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王曰:“善” 那么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那么喜,勇于改革。 8、邹忌用“讽”的办法使齐王接纳了自己的意见,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9、本文是怎样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分析:邹忌的善于进谏,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这个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这个铺垫写得比较详细。而且对各人的言行心理又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使“暮寝而思”悟出来的道理有很大的说服力,也就使得后面的讽谏有很大的说服力。 10、《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邹忌自知不如——人贵要有自知之明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妻妾皆美邹忌——要警惕讨好恭维话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规劝齐王——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齐王纳谏除蔽——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11、1、课文内容梳理: 第1段: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 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2段:写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第3段:写齐威王纳谏除蔽,内政清明。 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二】练习题 〔一〕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可以得到齐王赏赐的几种进谏方式分别是什么? 2、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3、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4、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齐王纳谏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6.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作者在塑造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怎样的写法?邹忌是怎样一个人? 8.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9、邹忌听了妻、妾、客的赞美之后,没有陶醉,而是进行了冷静的思考,这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10.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11、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思考并进谏,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2、你认为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二〕 A【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以下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三〕 于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那么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那么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四〕 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②野人:农夫。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赵简子出畋 〔5〕故缘木愈高者愈惧 2、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人爵愈贵者愈危。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五〕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_____(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那么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辏镪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暌蛄钊瞬段瞬氛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注释:①辏耗頷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以下词语。 〔1〕门庭假设市:〔2〕面刺:〔3〕期年: 〔4〕不相说:〔5〕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甑募苛幌鸷依嫫仁固锛沙鎏颖芑觯踔劣枚苑接谒赖囟罂欤饩褪且右耘械牡胤健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第三十一课 鱼我所欲也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那么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代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 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那么 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那么生就 万钟那么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只要是 〔三〕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 (六)课文理解 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义的事业,不义。 2、选段中说:“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说过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十【二】理解性默写 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够说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能够说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能够说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表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14、“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15、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6、“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17、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18、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2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2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23、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2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 25、什么是“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26、“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联系上文来看,指的是什么?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一个词是什么?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指的是“向善之心”。与下文中相呼应的词是“本心”。这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说。 27、孟子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批判了解哪些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批判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28、用这“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把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 2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二】练习题 〔一〕 1、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的? 2、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 4、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5、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1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13、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4、面对“得之那么生,弗得即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15、本文第二段给了你什么启示? 1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17、读了本文后,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 〔一〕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天祥泫然出涕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表达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四〕 〔甲〕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2、翻译以下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五〕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那么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2〕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 2、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第三十二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⑴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⑶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二〕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头发〕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⑷恒: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4、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5、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6、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三〕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征: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四〕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五〕课文理解 1、表达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表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11、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1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13、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14、“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15、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7、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20、“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21、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22、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二】练习题 〔一〕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4、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5、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二〕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加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那么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那么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那么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三〕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那么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那么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五〕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 〔4〕官大者,主恶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第三十三课 愚公移山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二〕古今异义 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11、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 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四〕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将近〕 得过且过〔暂且,估且〕 且焉置士石〔况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 2、惩:惩山北之塞〔阻塞〕 惩前毖后〔警戒〕 惩恶扬善〔惩罚〕 3、许: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赞同〕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 高可二黍许〔左右〕 4、置:且焉置土石〔放置〕 置之不理、置假设罔闻、置之度外〔放置〕 5、荷:荷担者三夫、荷枪实弹(扛) 不堪重荷、肩负重荷〔负担〕 6、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 移风易俗〔改变〕 寡人欲以五百里这地易安陵〔交换〕 来之不易、易如反掌〔容易〕 7、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固假设金汤〔坚固〕 根深蒂固〔牢固〕 8、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通〕 彻头彻尾、响彻云霄〔通〕 9、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千转不穷〔穷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尽〕 穷凶极恶、穷奢极侈〔极端〕 欲穷其林、理屈词穷。〔尽〕 穷山恶水〔环境恶劣荒僻〕 10、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亡羊补牢〔丢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灭亡〕 国恒亡〔灭亡〕 11、诚:帝感其诚〔诚心〕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12、室:聚室而谋〔家〕 宫室之美〔房屋〕 13、毕:毕力平险〔尽〕 锋芒毕露〔全〕 14、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否定语气〕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5、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减少〕 损人利己〔损害〕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被动句 1、帝感其诚。被动句。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六〕课文解析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年且九十”〔说明年老〕“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说明人之少〕“叩石垦壤,箕畚运于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工具简陋〕 5、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提议中有什么不同? 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语气不同:“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那么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7、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愚公最终移山成功,本文说明什么道理?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8、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9、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借助具有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0、作者在表达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 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1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说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13、本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一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二】练习题 〔一〕 1、作者是怎样刻画愚公之“愚”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愚公和智叟的形像。 3、本文寓意是什么? 4、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5、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7、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8、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二〕 【甲】大行、王屋二山,……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三〕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 ①立有间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 甲: 乙: 3、〔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 【甲】大行、王屋二山,……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2、【甲】文中以下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且焉置土石C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B惧其不已D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为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6、【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 7、【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五〕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假设。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HUàN)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有”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 2、翻译以下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第三十四 出师表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二〕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卑微,渺小今:无耻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恨,遗憾今:怨恨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推广今:开业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时今:秋天 〔三〕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7、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8、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9、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0、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1、效 恐托付不效〔实现,副词。〕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 12、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认为。〕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受命以来。〔表限定〕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用来〕 13、良 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14、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所,用这些来〕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15、驽钝 驽:劣马钝:不锋利的刀 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五〕判断句 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六〕出自本课的成语及相关诗句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相关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七〕课文理解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说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1、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6、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表达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17、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本表文的写作目的:希望刘后主亲贤远佞,修明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得以实现。 20、贯穿全文的感情是:“报先帝”“忠陛下”。 21、文章开始提到的“先帝之殊遇”表达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 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2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业”“大事”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说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说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次〔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那么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说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24、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有谋略又淡泊名利的贤臣。 25、者自述身世的目的是什么? ①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②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二】练习题 〔一〕 1、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2、第一段作者分析形势的意图何在? 3、在【三】四段中,作者多次向后主荐贤,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了他对刘氏父子怎样的态度? 4、对于第一段中“不宜妄自菲薄”一句,你是怎样看的?联系实际谈谈。 5、第五段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6、第五段中所讲道理的依据是什么?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8、你认为“赏罚分明”的建议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9、从诸葛亮荐贤的标准,你读出了什么? 10、文章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有何目的? 11、文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这说明了诸葛亮怎样的心理?说说你的看法。 12、“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之指什么?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14、“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 15、作者为什么要自述本志? 16、诸葛亮眼中的刘备是怎样的人? 17、文中6、7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他们分别什么?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18、文中第八段中都归纳了哪几方面的责任? 19、以“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称颂了先帝的什么品德? 20、诸葛亮本为布衣,躬耕南阳,无意于功名利禄,后来为什么成为一代名相? 21、诸葛亮的忠君爱国爱民思想可谓高山仰止。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借鉴? 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的认识? 23、本文中诸葛亮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有人认为,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不该忠于后主,可取而代之,你是如何看待? 24、本文出现的成语有哪些?请你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或俗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25、在民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千余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敬假设神明。可是有人却认为,绝顶聪明的诸葛亮,恰恰在识别人才上显得愚蠢,认为他有某些致命的弱点。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说法的? 26、“亲贤臣,远小人”是针对君主贤明政治而言的,对我们也有启示。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该接近什么样的人呢? 27、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完成对联。 上联:为报恩鞠躬尽瘁 下联: 〔二〕 甲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以下短语。 〔1〕简拔:〔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4〕意气扬扬: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说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 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假设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鄙____________〔2〕悉 2、以下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三〕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翻译以下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选出以下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表达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四〕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假设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表达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表达“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五〕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那么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躬:〔2〕猥自枉屈猥: 〔3〕攘除奸凶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答: 生活。 第三课《三峡》〔一〕1、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2、长山多山的陡、高峻高峻、狭窄为下文夏水的迅猛作铺垫3、凶险〕迅疾对比4 、晴初霜旦林、涧、猿啸、回声悲寂、凄凉5、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5、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狼:贪婪、凶狠、狡诈。6、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乃悟前狼。表现了屠夫的勇;表现了屠夫的智。7、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狼的方面看来:害人害己,自食其果。〔二〕答案:1、B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 解了驴的“本领”仅是“鸣”、“踢”,虽然驴外观看上去是“庞然大物”,但“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7、〔齐答〕“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8、文章通过心理、动作描写,把虎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逼真;对驴的描写那么 抓住其形体的庞然和驴的“鸣”、“蹄”来写,形象传神。〔二〕1、〔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3、〔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 坚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8、唐人贪图富贵,趋炎附势之风盛行。9、两个“独”字说明他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0、对“菊”肯定并惋惜。对“牡丹”讽刺对“莲”赞美。11、菊-----隐逸者牡丹-------贪图富贵者莲---------君子12、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了莲以人的美好品质, 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0、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水11、清澈。侧面烘托。动静结合。12、乐是忧的另一种的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 气势。、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9、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10、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11、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12、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 D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4、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2)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说法〕〔4〕清楚地听,没有差错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其猪声, 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3、杀猪卖肉4、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5、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 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那么是正面描写为主。 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4、不相同。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 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四〕1、〔1〕及,等到〔2〕有人 2、〔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3、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4、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三〕1、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2、C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 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3)冒着严寒酷暑4、(1)唐柳宗元(2)动静结合“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参考答案:〔一〕1、〔1〕雄伟景象〔2〕放晴〔3〕迫近〔4〕“日光”或“阳光”2、〔1〕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2〕浮〔波〕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沉下〔水中〕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4、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5、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那么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五〕1、(1)跟从,随从(2)第二年(3)下雨2、(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意思对即可)5、不设统一答案。例如: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四〕1、〔1〕参与〔2〕离开,离去。2、B〔2分〕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 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六〕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 指公孙仪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3、万钟那么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一事无成。〔二〕1、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2、D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4、A5、①人要立志, 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三〕1、〔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2、〔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3、〔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