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知识讲解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 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的有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最后三段; 3.学习文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不被重用。33岁抑郁而死。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这些作品文风的特点是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经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九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合纵、连横 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亦作“连衡”。 字词汇总 字音 膏腴(yú) 遗镞(cú) 鞭笞(chī) 劲弩(nǔ) 蒙恬(tián) 藩(fān)篱 瓮(wèng)牖(yǒu) 锋镝(dí) 隳(huī名城) 漂橹(lǔ) 逡(qūn)巡 崤(xiáo)函 通假字 约从离衡 通“横”, 连横之策。 合从缔交 通“纵”, 合纵之策。 始皇既没 通“殁”,死。 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兴起。 赢粮而景从 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 通“又”, 连接整数和零数。 威振四海 通“震”,震撼。 一词多义 北 ①追亡逐北 名词,败逃的人 ②北收要害之郡 名词作状语,向北 因 ①因遗策 动词,沿袭 8 ②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 ③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依据 策 ①因遗策, 名词,策略、计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马鞭子 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招引、招纳 ②致万乘之势 动词,达到、获得 ③而致千里 动词,到达 延 ①延及孝文王 动词,延续 ②秦人开关延敌 动词,引进、迎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动词,邀请 弱 ①会盟而谋弱秦 使动用法,使……削弱 ②弱国入朝 形容词,弱小 词语活用 名词的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外连衡 名词作动词 在国外 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向南 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流血漂橹 使动用法 使……漂浮 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赢粮而景从 古义:担负; 今义:输赢的“赢”。 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8 蒙故业 古义:继承; 今义:遮盖。 西举巴、蜀 古义:攻取; 今义:向上抬。 相与为一 古义:结交,帮助;今义:和。 重点语句 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宾语前置 陈利兵而谁何。(陈利兵而何谁。) 介词结构后置 余威震于殊俗。(“于殊俗”作“震”的状语)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于……君”作“尊”的状语)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于九国之师”作“抗”的状语) 被动句 为天下笑 (“为”表被动)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表意念上的被动) 省略句 以(之)为桂林、象郡 以(之)愚黔首 聚之(于)咸阳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本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叙述秦朝的兴亡过程。第一自然段写秦国雄心勃勃的创业,这是秦的崛起;第二自然段写秦国日益强盛,所向披靡,这是秦的发展;第三自然段写秦势如破竹地统一中国,这是秦的发展鼎盛期;第四自然段写秦一败涂地,最终灭亡。这四自然段都在记叙,是文章的论据。 第二部分(5)第五自然段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是议论,是本文的论点。 第一自然段写秦国的崛起,从四个方面来写:地理、雄心、政策、成功。 地理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雄心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政策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成功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第二自然段写秦国的发展,从秦国和其他诸侯两方面来叙述。 秦国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 和秦国比,诸侯有很大的优势:才多、地广、师众。 8 才多:孟尝平原春申信陵,有宁越……为之谋,齐明……通其意,吴起……制其兵; 地广:十倍之地; 师众:百万之师。 但是,六国诸侯却败给了秦国,而且败得很奇怪:逡巡而不敢进;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后来秦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第三自然段写秦国的鼎盛时期,分为:前期、后期以及作者的设想。 前期 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 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 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第四自然段写秦国的灭亡,从秦始皇和陈涉两人的角度来写。 秦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 出身→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兵力→数百疲敝;武器→斩木为兵。 最后的结果却是:天下响应,并起亡秦。六国非常强大都对付不了的秦,被以陈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给灭了。 第五自然段用两组对比,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第一组对比 秦国:国力,天下非小弱;地利,崤函自若也。 陈涉:地位非尊,武器非銛;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第二组对比 秦国:致万乘势,百有余年;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秦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从而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写作特点 1.叙事铺陈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3.对比到底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磅礴,话也显得很有分量。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8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徂·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D.于凉州造浮图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 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8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对文中画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隶,泛指下层人民。氓,奴隶。隶,民。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D.七庙,天子的宗庙。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选文第二段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等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了比较。 C.选文第二段是在前文铺叙的基础上集中议论,大量史实使作者的观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9.把文中画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 参考答案 1.A(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悼,为……哀伤。) 2.B(B项,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译作“却”;第二个“而”表修饰。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取独;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译为“替”;D项两个“于”都译为“在”。) 3.B(以鲁班为主语,找到鲁班做的事,并且表现其技艺高超的句子。) 4.A(“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错。) 5.(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又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解析:(1)必:果真。曷:何。曷为:宾语前置,“为曷”,为什么。 (2)具备:完全具备。等:相同。集:栖息,落下来。 (3)为:“为之”的省略,替(他们)。断:砍断。大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大雨。 6.B(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他在戍卒的队伍中跻身,从田野间突然突然兴起,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 7.A(A项“氓,奴隶。隶,民”错误,“氓”应是“民”的意思;“隶”应是“奴隶:的意思。) 8.D(D项“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错误,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9.(1)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量彼此的权势力量,那简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陈涉一人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拓展阅读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余振东、王宝森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8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鸣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鸣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