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开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1.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 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 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 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对秦始皇的“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和东汉王充有不同的看法,西汉司马迁从焚烧儒家经典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而东汉王充从只焚烧儒家经典没有涉及其他领域书籍的角度评述“焚书”事件,因此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两种说法是以不同的角度评价焚书坑儒事件,都有一定的的合理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角度评价,与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无关,故C错误;D选项“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 2.花钱源于汉代,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民间花钱种类繁多。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都要铸钱。其中,以“福德长寿”、“加官进禄”、“天下太平”等为内容“吉语钱”较为普遍。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币制体系的混乱 B. 愚昧迷信的观念 C. 传统文化的渗透 D. 小农经济的稳定 - 15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故C选项正确;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中国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不是流通钱,故A选项错误;中国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而不是愚昧迷信的观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花钱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小农经济的是否稳定,故D选项错误。 3.明代“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蒲葵之制,几遍天下”;程乡茧绸,“为岭南所贵”;雷州最好的葛布,细滑而坚,“百钱一尺”,“盛行天下”;增城的葛布“弱如蝉翅,重仅数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广东 A. 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 B. 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 C. 农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说明制糖业发展,“蒲葵之制,几遍天下”葵扇业有了发展,“程乡茧绸,‘为岭南所贵’”纺织业发展,“弱如蝉翅,重仅数铢”葛布业发展,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状态,没有体现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内容,故B选项错误;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是在1840年后,故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 15 - 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 B. 都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 C.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 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明清时期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正统思想的观点,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D选项正确;李贽等人是明清时期工商业者代表,不是资产阶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可知,唐甄等人的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实行仁政,故B选项错误;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故C选项错误。 5.反对气氛迫使耆英在1844年上呈的一份奏折中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夷)每有尊客,必以妇女出见……奴才局促不安,而彼乃深为荣幸。此实西洋各国风俗,不能律以中国之礼,倘骤加呵斥,无从破其愚蒙,适以为其猜嫌……”这表明耆英 A. 妥协投降卖国嘴脸 B. 其有灵活外交意识 C. 主张风俗礼仪西化 D. 坚守传统理落外交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耆英认为西方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男女平等是西方国家风俗,不能以中国的礼仪制度干涉,如果呵斥容易引起猜忌,体现了耆英的入乡随俗,尊重西方国家风俗的主张,从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的角度能够表明其有灵活外交意识,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耆英对待西方国家风俗的态度,没有体现其妥协投降卖国嘴脸,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耆英对西方国家风俗的态度,没有主张中国国内风俗礼仪的西化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此实西洋各国风俗,不能律以中国之礼,倘骤加呵斥,无从破其愚蒙,适以为其猜嫌……”可知耆英没有坚持传统理藩外交,故D选项错误。 6.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 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 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 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由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在近代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D符合题意;A选项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A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 7.聂荣臻曾指出,这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敌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径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下列关于“这场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典范 B.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D.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 15 -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下半年,为了克服投降危险、坚定抗战胜利信心,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主动出击,破坏敌人交通线、据点等,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因此材料中的战役指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故C选项正确;百团大战是中共领导的战役,不是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故A选项错误;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战役,故B选项错误;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是在解放战争中通过三大战役,故D选项错误。 8.下图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渔画《国企民企赛跑》,作者意在说明 A.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 C. 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企民企赛跑》中代表国企跑道上的是一位胖子,而代表民企的跑道上的是精干的人,作者通过漫画说明这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漫画内容体现了国企和民企问题,没有体现经济结构比例是否失衡的问题,故C选项解读材料有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改革开放30年,故D选项错误。 - 15 - 9.《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将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 A. 注重财产保护 B. 遵循自由平等原则 C. 注重人文精神 D. 强调协商一致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可以看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遵循自由平等原则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涉及了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人文精神是指强调人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债权人将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可知没有体现协商原则,故D选项错误。 10.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 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 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 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 - 15 - 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1.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B. 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 C. “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D. “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代议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可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不是形同虚设,故B选项错误;西方近现代民主制都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故C选项错误;美国政治没有保留皇帝,因此“皇帝般的总统”不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故D选项表述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4年末,美国向关税与资易总协定(GATT)通报的需实施技术璧垒的数量是500件,欧盟是226件,日本是508件;1995-2001年,美国向世贸组织(WTO)通报需实施的技术壁垒数量为215件,欧盟为191件,澳大利亚为106件,日本为265件。据此可知 A. 经济全球化与区城集团化相互促进 B. 日本和美国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国家 - 15 - C. 欧盟关税率长期处于世界最低水平 D. 日本通过非关税璧垒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4年末通报的需实施技术璧垒的日本的数量是508件,数量最多,1995-2001年期间,日本为265件,也是为数最多,说明日本通过非关税璧垒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各国通报的需实施技术璧垒的数量对比,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故A选项与材料无关;各国通报需实施技术壁垒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而不是反对经济全球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各国通报的所需实施技术璧垒的数量,无法得出 欧盟关税率是否处于世界最低水平,故C选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47题为迭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历次教育变革(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而外)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都以国家行政命今的方式推行。这样,实际上古代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一次政治变革。古代教育变革的“化民成俗”、“以法为教”、“独尊儒术”、“一宗朱子之学”等思想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伦理进行培养。这就导致过分夸大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对教育促进科技和杜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也正因知此,才有了焚毁书籍、修订图书和“文字狱”等有碍教育及社会正常发展的事件发生。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学制等方面做文章,而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 - 15 -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英国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了。而这时的英国基础教育仍是沿袭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和私立的文法学校。1743年,约克大主教指出他管辖的教区有四成没有学校。牛津主教的辖区则有70%没有学校。根据哈蒙德的研究结论,有人认为:新的专业化方法甚至不能为工人空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更足没有地位。一直到1833年,教育才得到了来自公共资金的带助。” ——摘编自霍振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墓础教育水平研究》 材料三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个面向”的意义。 【答案】(1)以行政方式推行;教化为先;政府对教育控制严密;轻视教育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不重视教师培养;注重管理体制、教育思想等改革。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体制僵化;教育基础设施滞后;工厂制对人们受教育时间的挤占;政府对教育的不重视;发展教育资金匾乏。 (3)从国际国内、现实与未来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都以国家行政命今的方式推行”可知以行政方式推行;“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可知教化为先;“对教育促进科技和杜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轻视教育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可知不重视教师培养;“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可知注重管理体制、教育思想等改革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英国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了”等信息可知人口增长过快;“而这时的英国基础教育仍是沿袭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体系”可知教育体制僵化;“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和私立的文法学校”等信息可知教育基础设施滞后;“新的专业化方法甚至不能为工人空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可知工厂制对人们受教育时间的挤占;“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更足没有地位”可知政府对教育的不重视;“一直到1833年,教育才得到了来自公共资金的带助”发展教育资金匾乏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第(3)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面向”从国际国内、现实与未来 - 15 - 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等级制为原则,宗法精神为主导,家族主义为其核心,整个社会关系呈垂直结构,人与人之间实质上是依附与从属关系,社会结构呈现出权威——依附模式。中国传统的家庭负担着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经济功能,传统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一种“农工流合的乡土经济”,小农业与农村家建手工业相结合支持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支持着每个家庭的存在与发展。家庭还有社会政治功能、教养功能、社会联系和交往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等。在社会控制功能中,父权家长制举足轻重,家长是家庭的主宰,而“宗族是‘家庭’的扩充,包括父系同宗的亲属”。 ——摘编自栾爽《震荡与冲突: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权威——依附模式”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权威——依附模式的形成与政治体制关系密切。 阐述:周代推行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宗法观念深人人心,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萌芽;秦代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等级制度及观念进一步被强化,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进一步发展;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同样打上了宗法和皇权的烙印,家长是家庭的权威,这就为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权威——依附模式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关系密切,往往伴随政治体制的发展而发展。 示例二:论题:小农经济是权威——依附模式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阐述: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家庭还承担起了诸如政治、教养等功能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存在;在社会控制 上,家长是家庭的主宰,进而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等级分明的权威——依附模式。 综上所述,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权威——依附模式得以长期存在。 (示例仅作为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 15 - 【详解】该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答题时要注意采取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回答,要紧紧围绕着“权威——依附模式”进行阐述。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考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权威——依附模式的形成与政治体制关系密切的角度,也可以选择小农经济是权威——依附模式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的角度,调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请考生在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熟。 15.【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农奴的生存权得不到保津,更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农奴、奴隶强烈要求对封建农奴制度进行改革,这些要求也得到了开明的僧俗上层的支持。但是,农奴主阶级中的反动上层则竭力阻挡改革,甚至在1959年3月发动叛乱。在平息叛乱的同时,从1959年到1961年,西藏各地实行了民主改革。第一步是开展“三反(反对叛乱、反对乌拉差役制度、反对人身依附制度)和减租减息运动,第二步是对参加叛乱领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分发给贫苦农、牧民;对于未参加叛乱的领主,采取赎买的政策,国家出钱赎买他们的生产资料,无偿分配给贫苦农、牧民,农、软主也分得一份生产资料。另外,还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度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截民主改革5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有利因素及重要意义。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西藏和平解放,提供了政治前提;人民政府对叛乱的平息;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三藏公路,’(青藏、川藏、新藏)相继建成通车。 (2)有利因素: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策略;对叛乱的平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废除农奴制顺应历史进步潮流。 - 15 - 意义: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为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崭新的起点;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国防。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内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农奴的生存权得不到保津……奴隶强烈要求对封建农奴制度进行改革”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西藏和平解放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提供了政治前提;“在平息叛乱的同时,从1959年到1961年,西藏各地实行了民主改革”可知人民政府对叛乱的平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三藏公路,’(青藏、川藏、新藏)相继建成通车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2)小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共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策略是西藏民主改革的最主要的有利因素;对叛乱的平息为西藏民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西藏进行民主改革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废除农奴制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为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崭新的起点;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国防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规划世界经济秩序和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机遇。美国设定了两个主要目标。一是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美国决策者看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自由、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体系。二是为美国产品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战争期间,“美国工厂的规模扩大了近50%,产品增长35%以上”,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而带来的产品剩余,通过对盟国援助的方式得以解决。但战争结未之后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不能不引起美国决策者们的忧虑。投资、产品销售市场知此之重要,因而美国极力鼓吹“自由贸易”。 ——卢志洲《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和苏联对外经济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设定两个主要目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实现两个目标采取的措施。 - 15 - 【答案】(1)二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体系;二战造成西欧普遍衰落;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大增;美国对外政策历来有强烈扩张性倾向;美国扩大海外市场的需要。 (2)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自由贸易体系和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制定“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经济援助和制裁为其战略实施铺平道路。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美国规划世界经济秩序和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机遇”可知二战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造成西欧英国、法国等国家普遍衰落;二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大增;“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产品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等可知,美国对外政策历来有强烈扩张性倾向,美国扩大海外市场的需要等角度结合材料回答。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实现材料中所述的两个目标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自由贸易体系和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制定“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经济援助和制裁为其战略实施铺平道路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明朝)南直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他的家乡是全国的财赋中心,当地的商品农业和棉纺织等副业特别发达。他在作生员时,对一块不宜耕种的土地疏凿整治,栽种柳树用做柴薪,其“利反倍于租人”。他“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涯,国家富强之本”。万历三十六年,江南大水,稻禾无收,他从福建莆田引来甘薯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又写成《甘薯跳》,介绍种植方法。还把北方的芜箐引种到南方,作《芜箐疏》介绍种植方法。万历三十九年,与传教士熊三拔开始翻译《泰西水法》,次年春完成。在该书雕刻前,其中的一些工具在京南的水稻种植实验中已经开始运用。他结合自己的农学实践,广泛搜集传统农书和其他书籍中的农学材料,纂成《农遗杂疏》,奠定了《农政全书》中直接实验材料的基础。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光启在农业领域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1)推动了区域间农作物的交流;推广农业技术;翻译西方农书,引进西方农业成果;编写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等。 - 15 - (2)明代国家统一;中国传统农学成果的积累;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成就;家乡经济环境影响;个人重视实践,善于学习;具有浓厚的农本情怀,关心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他从福建莆田引来甘薯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可知推动了区域间农作物的交流;“写成《甘薯跳》,介绍种植方法”“还把北方的芜箐引种到南方,作《芜箐疏》介绍种植方法”可知推广农业技术;“与传教士熊三拔开始翻译《泰西水法》”可知翻译西方农书,引进西方农业成果;“奠定了《农政全书》中直接实验材料的基础”等信息可知编写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取得农学成就得益于当时明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国传统农学成果的积累为其奠定了必要的条件;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成就;“他的家乡是全国的财赋中心,当地的商品农业和棉纺织等副业特别发达”可知家乡经济环境影响;个人重视实践,善于学习;“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涯,国家富强之本”等可知具有浓厚的农本情怀,关心国计民生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 15 -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