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文科综合(理)政治试题 1. 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文化生活》所说的文化则是( ) A. 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B. 经济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现象 C.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和 【答案】C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故选C。 2. 营销大师飞利浦·科特勒说:“第一代的营销关注产品,第二代的营销关注消费者,第三代的营销要关注人文精神。”这说明( ) A. 文化对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 B. 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越来越显著 C. 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D. 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 【答案】B 【解析】“第一代的营销关注产品,第二代的营销关注消费者,第三代的营销要关注人文精神。”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越来越显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适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A是错误的;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C错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D是不科学的。 3. 2014年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本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B. 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 C.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 18 - 【答案】D 【解析】文化是由经济政治决定的,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材料中“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选D;A不选, 因为文化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B与材料无关;C不选,因为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考点定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名师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是高频考点,要特别掌握: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性。文化可超前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2)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 4. 有人形象地把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划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材料对我们的启本是 ( ) A.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B.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C.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D. 我国的文化已成为物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答案】A 【解析】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适合题意;我国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B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C错误;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是错误的。 5. 好家风是传家宝。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受到长辈的思想品德熏陶,长辈一个无意识的举动、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影响孩子。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 A. 潜移默化的 B. 深远持久的 C. 被动接受的 D. 没有目的的 【答案】A - 18 -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长辈一个无意识的举动、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影响孩子。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A适合题意,CD是错误的;B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强调影响的时间。能够体现“潜移默化”的词语或句子:无形中、熏陶、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能够体现“深远持久”的词语或句子:难以改变、保持、“乡音无改鬓毛衰”等。 6. 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振兴中华”,一个个时代口号激励着广大青年用热血和青春谱写壮丽篇章。可见,优秀文化能 A.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 改变人的交往方式 C. 转变人的思维方式 D.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时代口号激励着广大青年用热血和青春谱写壮丽篇章”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就能够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A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B、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D不适合题意;本答案选A。 考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7. 电视、网络把“春节晚会”送到予家万户,给人们献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这说明 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 现代传媒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介 C. 传统节日蕴含着民族情感 D.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答案】A - 18 - 【解析】电视、网络把“春节晚会”送到予家万户,给人们献上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这说明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适合题意;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B是错误的;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 8. 莫言的小说写的是中国故事,却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这体现了 A. 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B. 文化具有共性 C.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D.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中国故事引起外国读者共鸣,体现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故选B。其余选项与题意无关。 9. 用“交游四海结高朋,挣来财富建中华”的新春联,替代“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旧春联。春联内容的演进,反映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A.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推崇认同,固守传统 D.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解析】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A正确;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 10.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后,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不仅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也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大众喜欢的文化起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大众喜欢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故排除②。只有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众喜欢的文化不一定是优秀文化,故排除④。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 18 -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11.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坚守淡泊和明志的科学精神,他说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他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倾其所有智慧,成为我国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于敏的感人事迹中可以看出 ①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一生起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实现完美统一 ③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科学家特有的优秀品质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于敏的感人事迹并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中“于敏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坚守淡泊和明志的科学精神,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他将国家发展兴盛作为最高目标,倾其所有智慧,成为我国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实现完美统一,②④适合题意;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优秀品质,③选项观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比较——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类型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区别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就是民族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 18 - 联系 中华文化有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 12.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句话体现了爱国与爱家是统一的,下列名言与这句话主旨一致的是 A.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B.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C. 千年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D. 国家将兴有祯祥,国家将亡有妖孽 【答案】B 【解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选项A体现的是勤劳勇敢的精神,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C、D与民族精神无关,故排除。“一片丹心图报国”体现的是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两行清泪为思亲”是爱家的彰显,故本题答案为B。 【考点定位】爱国主义 【名师点睛】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分析角度 内容阐释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弘扬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文化与人的关系 ①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 18 - ②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13.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强调的是( ) A. 艺术灵感来源于自由的想象 B. 艺术作品都必须再现现实生活 C. 艺术创作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D. 艺术进步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答案】C 【解析】艺术灵感来源于客观实际,不是来源于想象,A项不选;艺术作品可以是对未来生活的模拟,不是必须要再现现实生活,B项不选;艺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C项正确;艺术进步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特点 - 18 - 【名师点睛】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和动力。 14. 电影《梅兰芳》2008年12月12日全球上映,全球观众通过电影这一现代传媒一睹梅大师当年的风采。电影等现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 ) ①文化复制 ②文化传递 ③文化沟通 ④文化共享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15. 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甘地这句名言强调( ) A. 要扬弃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B. 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C. 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D. 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强调文化交流;“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强调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考点:文化多样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16. 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B. 鹦鹉学舌,亦步亦趋 C.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适合题意;A、B、D都不符合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排除。 考点: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 - 18 - 17.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在学习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时,我们应该 A. 坚守传统、古为今用 B. 兼收并蓄、融合同化 C. 革故鼎新、洋为中用 D.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D 【解析】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适合题意,排除C。要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A是不科学的;融合同化说法错误,排除B。 18. 中国人民善于以各国人民为师,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不断学习和创新。这主要体现了 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 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由“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可知体现了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选C。 19. 我国通过立法确定纪念日和公祭日,并举行隆重活动,将激励全国人民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 A. 爱国主义 B. 改革创新 C. 爱好和平 D. 自强不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国通过立法确定纪念日和公祭日,并举行隆重活动,将激励全国人民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答案为A - 18 -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20. 下列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名言是( ) A.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答案】D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选项A、B体现自强不息精神,选项D体现爱国主义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的是创新,与民族精神无关,故排除选项C。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拓展】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一核心。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要求,是爱国主义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问题的要求。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处理本民族与外来民族关系的体现。勤劳勇敢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是一种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锐意进取、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21. 夺得中国首个奥运帆船项目金牌的徐莉佳,虽然身体残疾,但仍励志坚持、不屈不挠,青春梦想绚丽绽放。她的身上主要体现了( ) A. 崇尚科学的态度 B. 助人为乐的美德 C. 自强不息的精神 D. 勤俭节约的品格 【答案】C 【解析】虽然身体残疾,但仍励志坚持、不屈不挠,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2. 我国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无不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A. 改造传统文化 - 18 - B. 吸收外来文化 C. 挖掘创作灵感 D. 立足社会实践 【答案】D 【解析】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23.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面漫画《指点迷津》中的算命、看相是 现象。 A. 先进文化 B. 腐朽文化 C. 落后文化 D. 科学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如算命、测字等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指点迷津》中的算命、看相是落后文化,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点睛】比较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含义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如算命、测字等表现出来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危害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 18 - 政策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4.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各种各样的文化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 ) A. 强化管理,严防死守 B.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C. 远离世界,排斥交流 D. 融入生活,全面吸收 【答案】B 【解析】A项强化管理是从国家角度分析的,而非个人角度;C项远离世界,排斥交流说法错误;D项全面吸收说法也错误;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故选B。 25. 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 A. 思想道德建设 B. 科学文化建设 C. 培养诚信意识 D. 改造主观世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课本记忆知识,较为简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因此答案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6.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 A. 秦的统一 B. 文字的发明 C.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 撰写史书 【答案】B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秦的统一并不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汉字的发明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入选。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不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是撰写史书,故排除。 【考点定位】汉字 【易混提醒】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 18 - 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 )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充实人的物质生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 【点睛】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应注意两点:一是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其影响不同,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强调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二是不能夸大文化的影响作用,不能将文化的影响作用看作决定作用。 28.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著名古镇——乌镇隆重举行。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中外文明激情相拥。这种相融相拥有助于( )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②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 ③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 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③中“趋同”说法错误,我们应尊重文化多样性。 29. 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存在“庸俗”“媚俗”“低俗”等不良的倾向。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当( ) ①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②提高文化辨别的眼力 ③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④选择具有传统价值的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18 -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存在“庸俗”“媚俗”“低俗”等不良的倾向。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当提高文化辨别的眼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故②③入选。①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C。 3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青年学生( ) ①脚踏实地 ②事事实践 ③重在行动 ④不尚空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政治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31. “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说明( ) A. 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 C. 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D.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答案】BC 【解析】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A、C是错误的。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决定着文化,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D适合题意。 32. 2015年3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前“灰色文化”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堪忧。“灰色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现象复杂、危害深远的态势,对其进—步加强管理势在必行。这是因为( ) A. 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有形的 B.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特点 C.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D. 消极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 18 - 【答案】CD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A、B是错误的。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我们要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C、D适合题意。 【点睛】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是指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过程来看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是指经年累月、难以抹去,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结果上说的,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3.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在态度上往往是( ) A. 消极被动 B. 主动感悟 C. 积极习得 D. 潜移默化 【答案】BC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B、C适合题意,A是错误的,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 34.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不妨再拿起纸、笔,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波,而是跃然纸上,也许这更能触动人们的内心,体验“家书抵万金”的感觉。这表明( ) A. 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得以传承 B. 科技进步不应该成为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 C. 传统文化对维系人间情感起着重要作用 D.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调和 【答案】AB 【解析】依据题干“拿起纸、笔,让爱和思念不是通过转瞬即逝的波,而是跃然纸上”,可知要继承传统文化,科技进步不应该成为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A、B适合题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C是不科学的;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是错误的。 - 18 - 35. 2008年4月20日,《文汇报》刊发鲍宗豪的文章指出, 我们要警惕全球文化多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主权的挑战。为此我国文化的发展必须( ) A.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B. 将外来文化本土化 C. 坚持正确方向,立足发展本民族文化 D. 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答案】ACD 【解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 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 动力 ,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C、D均是正确的;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是不科学的。 36. 2008年,是闽台各项交流活动更为频繁的一年。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和闽都文化为传承的纽带,建立交流基地,推动入岛交流;申报妈祖文化世界非物质遗产;办好妈祖之光入岛晚会;兴办“2008成功之旅”——郑成功文化交流主题活动;组织奥运圣火福建传递的台湾观摩团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 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弘扬中华文化 C.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弱化民族文化的特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共性 【答案】ABC 【解析】闽台各项交流活动频繁,这样做说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B、C均适合题意;弱化民族文化的特性说法错误,排除D。 37. 改革开放30年来,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的内涵。而在新的转型期,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应成为广东探索和创新岭南文化的要义。这说明了先进文化 A.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18 - B.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 创造出有特点的文化 D.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ABD 【解析】 38. 在建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因为 ( ) A.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B.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C. 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 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答案】ACD 【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及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A、C、D均适合题意。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客观实际,B错误。 【点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39.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B.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C. 我国在文化领域不允许多样化发展 D.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答案】AB - 18 -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A、B适合题意;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不矛盾,C错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客观实际,D错误。 40.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进行文化创新一般要 A. 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B. 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 C.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D. 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答案】ABCD 【解析】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回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除了从文化创新的途径考虑,还可以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创新需要从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等角度考虑,故A、B、C、D均适合题意。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