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4)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 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说的。(板书:周恩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读一下课题。为什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要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来学习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情况 ‎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吵嚷  惩处  巡警  轧死 ‎ 撑腰  训斥 模范 帝国主义列强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师:其中一些红色字是必须掌握的,你觉得哪一个字容易写错,想要提醒大家?‎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来学写一个字:嚷、巡、惩、铿、锵等)‎ ‎2、师:生字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事让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学困生。‎ 师: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 生: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 三、理解第1—6段:耳闻——“中华不振” ‎ 师: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呢?找3位同学分角色(伯父、周恩来、陈述部分)读一下他们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部分):‎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遭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外国租界地。‎ 师: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呢?“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弱国,并在弱国划分一些地方作为他们自己的领域,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 ‎(设计思路:在此处初步认识租界,在第二部分课文学习中还要进一步认识“租界”这个世界。)‎ 师: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三、重点研读第7、8段:目睹——“中华不振” ‎ ‎1、解读第7段 ‎ 师过渡:周恩来从伯父那里听到了“在中华不振”(板书:耳闻),为什么伯父会说这么说呢?您不让我去租借地,那租界地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去看个究竟。”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偷偷地去了那里。请大家大声地读第7、8段,看一看租界里是个什么情形,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边读边用笔画出来。‎ 师:租界里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从这里可以看出租界地怎么样?生:是个非常繁华的地方: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解读第8段 ‎ ‎(1)师:究竟周恩来在这里看到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此句)生回答:“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读完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妇女很可怜。一个“衣衫褴褛”,“哭诉”,一个“得意洋洋”地“站”着。‎ 师:这两个人站在一起怎么样?(你预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来读一读这句?(重点指导读出“衣衫褴褛”、“得意洋洋”)教师范读。‎ ‎(2)师:原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随机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 ‎①分析妇女的不幸,读出同情。‎ 师:同学们,这个妇女可怜,不仅仅是因为她衣衫褴褛,更是因为——‎ 生:她的亲人死于横祸。‎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妇女的亲人有可能是什么人?她在哭诉着什么呢?‎ 师:你感觉这个妇女怎么样?‎ 生: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句吗?我听出了你对这个妇女充满了怜悯之情。‎ ‎②分析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读出愤怒。‎ 师:此时这个妇女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 师:但是中国巡警这么做了吗?是怎么做的?‎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啊?‎ 生:中国巡警太可恶了,中国人竟然不帮助中国人。纵容洋人。欺软怕硬。‎ 师: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 ‎(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会这么做?‎ 生:因为这是在外国租界地,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要听外国人的。‎ 中国太弱了,只能遭受外国的欺辱。‎ ‎③分析洋人的可恨,读出恨和愤怒。‎ 师:此时轧死人的洋人干什么去了?‎ 生: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师:你觉得洋人此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不就轧死个中国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师:看到洋人这个样子,你有什么感受?(愤怒,很想揍他一顿)‎ 你能把你的愤愤不平读出来吗?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课件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为什么洋人会这么逍遥法外呢?‎ 生:因为在这里他们洋人至上。中国太弱小了,任人欺负。‎ ‎④分析围观的中国人,读出无奈。‎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切,你打算怎么做?‎ 但是当时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声张正义了吗?‎ 他们怎么做的?‎ ‎(出示课件:“围观的中国人…”一句。重点讲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无奈和隐忍的怒火?‎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没有站出来替妇女评理?带着感受,读该句。指名读,同桌互读。‎ ‎(3)引导、提升理解:“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指着板书)?‎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洋人?还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 师: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再读,读书屈辱,读出愤怒,读出无奈!)‎ 师:是的,中华不振啊!这就是百年前屈辱的中国!是不是周恩来租界之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一幕?或者说走之后也不会发生?当时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都有租界地,比如南京、上海、武汉等等,这样令人痛心的一幕每天都再上演……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重温这悲惨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再读——‎ 师: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屈辱不但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同样也震撼着年少的周恩来的心灵!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亲眼目睹了(板书:目睹)“中华不振”的周恩来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升华情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过渡:从租界地回来之后,少年周恩来常常陷入深思,他一下子从这一幕中看清了“中华不振”的本质,他经过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终于,立下了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誓言(板书:立志)。在一次修身课上,他终于向同学们和校长表明了心志,那就是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生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再次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更加铿锵有力地回答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激情昂扬的):为了不让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为什么而读书?(指着板书)‎ 生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总结,反省自身 ‎ 师: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得心灵,周总理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现在咱们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告别了亡国奴,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那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读书志向呢?课下请以《我的理想》为题目,写一段话。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 2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耳闻------à中华不振ß-------目睹 立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