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6月统一练习(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6月统一练习题 语文 2020年06月27日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请将答案填涂、作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类住在一个布满病毒的星球上,如果我们戴上一副能看见病毒的眼镜,会发现它们几乎布满了所有物体的表面。但是不必恐慌,大多病毒都能与我们和平共处,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当然,部分病毒也有着惊人的致病力。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内森·沃尔夫说:“一个能制造灾难的病毒,必须既拥有杀伤力,又具备传播力。”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学会了狩猎,开始驯养动物,同时拥有了大规模的固定社区。大量的病毒通过动物在人群中传播和变异,这让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许多病毒最初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跳”到人类世界,成为人类致病源的。让人闻之色变的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便是如此。艾滋病病毒是非洲猴免疫缺陷病毒在黑猩猩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形成的一种新病毒,最初在黑猩猩种群中蔓延。后来人类在捕杀黑猩猩时接触到了它们的血液,这种病毒传播到人身上,并在人类世界暴发。1976年发现的埃博拉病毒,已有多方证据表明也来源于野生动物,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吗?科学家们表示:找出病毒源头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更应当认识到, 许多时候野生动物或许是无辜的,人类自身可能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如果人们不去捕杀这些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就会小得多。此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野生动物不断变更栖息地,自然疫源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四处扩散,而人类往往对这些病毒缺乏免疫力。 可以说,病毒导致的流行病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的国际化、移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性“大连接”,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将人类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助人类摆脱了许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但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得病毒的耐药性增强,基因突变加快, 各种新型耐药病毒不断出现。此外,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都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病毒引起的疾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传染病大流行期间,大量人群感染疾病并死亡,医疗卫生系统高负荷运转,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病毒的危害,人类控制传染病的关键环节是尽快有效切断“传染链”。注重预防、早期控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早期警报系统”, 以便尽快发现新疾病的暴发或旧疾病异乎寻常的传播。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但更应意识到,病毒传播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引起的,与病毒作战,人类首先要学会“自善其身”。 (取材于黄婷、文风等的文章) 材料二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病毒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魔。但实际上,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 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都属于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有了胎盘,哺乳动物的胚胎才能在出生之前得以在母体的子宫里面发育成熟。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意外地观察到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这种病毒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入侵动物细胞并在动物体内定居,且在变异后失去了毒性和传染性,成为了“有用之材”。胚胎发生学的研究发现,ERV 通过前病毒DNA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组结合,在卵子受精时开始不断地复制。当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膜着床时,ERV产生的融合蛋白使一些早期胚胎细胞融合,从而逐渐形成胎盘。换句话说,若不是借助病毒蛋白,就不能演化出最初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人类。 另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自人类与黑猩猩进化分离以来,近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适应演化,都是病毒驱动的。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生存下来,要么死亡。面对这种生与死的压力,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有意思的是,最近研究表明,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有免疫功能, 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接触病毒时,都能参与反击。生物学家们认为,这种与病毒之间的持续战争、相互作用影响着细胞的每个部分。病毒几乎劫持宿主细胞的所有功能以便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与其他的进化压力(如捕食或环境条件)相比,它们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细胞结构的进化。 近些年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揭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直接从病毒那里获得了100多种基因,这是病毒侵入动物细胞内的结果。这些病毒基因的频繁变异以及新病毒基因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我们基因组的一部分就来自感染了人类远古祖先的上千种病毒,人类体内复制DNA的酶系统的形成就有病毒的功劳。其实,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在40亿年前从病毒起源的。 我们跟病毒之间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病毒是我们既不想要,但又离不开的“老朋友”。 (取材于苗德岁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只拥有杀伤力而不具备传播力的病毒,很难制造灾难。 B. 人类与动物关系密切,为病毒风暴的酝酿创造了条件。 C. 每一次病毒暴发时,尽快寻找到病毒的原宿主很重要。 D. 病毒加速传播与不断进化,源于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的一项是( ) A. 定期给宠物注射疫苗。 B. 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 C. 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D. 杜绝食用野生动物。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ERV 的认识不正确一项是( ) A. 20 世纪 70 年代初,ERV 被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B. 早在远古时代ERV 就已经入侵动物细胞,并且逐渐与动物协同进化。 C. ERV 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组结合,在卵子受精时开始复制。 D. ERV 产生的融合蛋白对早期哺乳动物的胎盘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能够与病毒斗争的蛋白质均来自于免疫细胞。 B. 病毒对促进细胞进化的作用比环境条件的作用大。 C. 病毒侵入导致人体基因的频繁变异时刻都在发生。 D. 如果没有病毒,就没有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 5. 就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病毒的关系?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B 3. A 4. B 5. ①材料一认为,虽然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但部分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主要是人类自身造成的,与人类的发展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密切相关。材料二认为,病毒与人类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推动了人类进化,没有病毒就没有人类。 ②要加强对病毒的研究,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病毒。一方面,面对病毒带来的危害, 人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注重预防和早期控制,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也要自省,不滥杀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源头上防止病毒危害。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病毒都对人类有害,与对人类无害甚至有益的病毒和谐共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源于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错,以偏概全,据材料一的第三段“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的频繁、旅游的国际化、移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性‘大连接’,让以前分散在各处并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有机会快速流动、高度混合,将人类真正带入流行病时代。输血、移植和注射等医学技术的革新,帮助人类摆脱了许多致命疾病的威胁,但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都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可知,病毒加速传播与不断进化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依据材料一的第三段“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使得病毒的耐药性增强,基因突变加快, 各种新型耐药病毒不断出现”可知,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对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不利。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二,下列对ERV 的认识不正确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ERV被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错,于文无据,据材料二第二段“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意外地观察到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并不能推测出选项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以偏概全,据材料二的第三段“不仅免疫系统的细胞蛋白有免疫功能, 而且几乎所有细胞的蛋白质在接触病毒时,都能参与反击”可知,人体能够与病毒斗争的蛋白质并非均来自于免疫细胞。 C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这些病毒基因的频繁变异以及新病毒基因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可知,“频繁变异”的是“病毒基因”。 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的第四段的原文是“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根据题干要求“就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病毒的关系”,可知本题有两问,即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与病毒关系的措施。第一问:材料一中说,“大多病毒都能与我们和平共处,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当然,部分病毒也有着惊人的致病力”“病毒传播主要是由于人类自身引起的,与病毒作战,人类首先要学会‘自善其身’”;材料二中说,“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 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考生根据这些关键句作答即可。第二问:材料一中说,“事实上,许多病毒最初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跳’到人类世界,成为人类致病源的”“科学家们表示:找出病毒源头固然重要,但是人们更应当认识到, 许多时候野生动物或许是无辜的,人类自身可能才是灾难的始作俑者。如果人们不去捕杀这些野生动物,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就会小得多。此外,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 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被破坏,迫使野生动物不断变更栖息地,自然疫源地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四处扩散,而人类往往对这些病毒缺乏免疫力”,可知人类应找寻病毒源头并切断传播途径,同时要自我反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二中说,“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就一直协同进化,紧密相连。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地球上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蕴藏在病毒之中”,可知并非所有的病毒都是有害的,应学会与对人类有益无害的病毒和谐相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 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 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 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 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不宜为足下道之也 B. 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乃圣人之道也 C. 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盖切于事实而已 D. 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今学者不深本之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 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 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 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 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 “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10. 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案】6. C 7. B 8. C 9. ①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 ②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 10. ①张秀才治学的问题是: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 脱离现实。②作者首先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 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接着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并非越久远越好,太久远后世就难以理解和效法了;然后以二《典》和孟子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项,动词,践行;介词,对。 B项,副词,却;动词,表判断,是。 C项,两个“盖”都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D项,名词,根本;动词,考查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选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断”的意思不是“依据”,而是“截取”,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错误,原文“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可知批评的是“舍近求远”的作风。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昔”,当初;“孰”,谁;“去”,距离。 (2)“且”,而且,又;“弗”,不;“道”,探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注意结合原文作答。本题题干要求“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可知本题有两问,考生应在原文找到相应答题区间,再结合原文作答。 第一问,由原文第一段“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可知,张秀才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 第二问,由第二段“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第三段“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第四段“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可知,作者首先指出治学的目的在于践行“道”,然后阐述“道”的特点,接着用孔子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二《典》和孟轲的言论来论述道应“易知而近”。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我)前几天离开后,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多次阅读它们,(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难道不是忧虑时俗,(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这样是不太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之后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却把混沌蒙昧虚假乌有(的说法)当作道,(把)洪荒虚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这种道难以效法,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是圣人之道,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他谈论的治学,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孔子的赞叹是“广博啊”,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百姓安定,忧虑水患,会见诸侯,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只有孟轲最懂得道,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蓄养鸡豚,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太古之时,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就能延绵万世,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拉近距离,来达到中正之道,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想让您降低高度,切近真正的道,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 (二)共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有人将画线句的含义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也有人解读为“仁者要自立自达,必先立人达人”。你赞同哪一种解读?请从以下几则《论语》中选择参考依据,简要阐述理由。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③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答案】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这一解读强调了仁者自己要立达也要让他人立达,爱己也要爱人,这是推己及人的思想,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仁”的具体体现。正如孔子曾说,君子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使他人和天下百姓都安乐,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君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立,三十而立之立。达,如是闻非达之达。己欲立,思随分立人。己欲达,思随分达人。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此心已是仁,行此亦即是仁道,此则固是人人可行者。我赞同“仁者要自立自达,也要立人达人”这一解读。此句意指: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谈何把别人扶起来。因此以上材料中③④两则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点睛】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对老百姓普遍施舍,救济民众,怎么样?这可以算是仁了吧?”孔子回答:“从事于为仁,何必一定要达到圣(人)的高度呢?(博施济众)连尧舜都觉得有所力不能及。所谓的仁者,就是自己想自立,便也去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成功,便也去帮助别人成功。从身边的就近的事物去领会领悟,这也就是为仁的方法。” ①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②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死了,管仲不死,如此,未算得是仁吧!”先生说:“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并不凭仗兵车武力,都是管仲之功。这就是他的仁了。这就是他的仁了。” ③子路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子路说:“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④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 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秋夜难以入眠。 C. 颈联意为年老还功业无成,无奈只能对镜叹息。 D. 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 13. 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 B. 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 C.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D. 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4. 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注】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莎鸡:虫子名。在这里指纺织娘。 【答案】12. D 13. C 14. 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杜诗“高风下木叶” 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 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事物凋零的感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本题考查对抒情方式的理解。D“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委婉含蓄”错,本诗尾联“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是直抒胸臆。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看标题和作者、看诗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本诗“行藏独倚楼”与陆游“身世安危入倚楼”蕴含的情感都是,报国心切,忧国忧民。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要求从“描写的景象”、“抒发的情感”两方面比较异同。相同点在于描写景象都是秋天树叶凋零,抒发的感情都是时令之悲,年华之伤。不同点在于杜诗“高风下木叶” 一句不仅写了环境的肃杀,更联想到时局动荡,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 一句写的是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事物凋零的感伤。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②《醉翁亭记》中,山间朝暮之景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晦明变化。 ③《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读书交流会上,主持人请你用一句古代诗文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②日出而林霏开 (4). 云归而岩穴暝 (5).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7).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雩”“霏”“悄”“唯”“博”“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②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甲】(暴/冒)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③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我尚属朦胧混沌的生命片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做厦屋爷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后来我的父亲、母亲、两位叔父和一位婶娘也相继被抬出。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乙】(刮/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④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抿一口清香甘醇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缭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⑤第二天微明,我被鸟叫惊醒。我的第一反应是斑鸠。这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⑥我竟然泪眼模糊。 ⑦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⑧暮霭渐渐四合的沙滩上,那个男子还在沙坑与石头垛子之间来回往返。这个男子以这样的姿态存在于世界的这个角落。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也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⑨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它宣示了春天的气象。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的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⑩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神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丙】(张扬/站立)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⑪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里,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⑫漫长的夏天。 ⑬夜幕迟迟降下来。夜里依然有不泯的天光,也许是繁密的星星散发的。白鹿原刀裁一样的平顶的轮廓,恰如一张简洁到只有深墨和淡墨的木刻画。我索性关掉屋子里所有的电灯,感受天光和地脉的亲和。看圆圆的月亮浮到东原头上,然后渐渐升高,平静地一步一步向我面前移来,幻如一个轻摇莲步的仙女,再一步一步向原坡的西部挪步,直到消失在西边的屋脊背后。 ⑭大唐诗人王昌龄,出仕前隐居白鹿原上滋阳村。我在读到一本《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集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⑮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的龌龊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⑯还有什么龌龊能淹没能污脏这个以白鹿命名的原呢?断定不会有。 ⑰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每有一个短篇小说或一篇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在原下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16.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冒 漫 站立 B. 冒 刮 站立 C. 暴 漫 张扬 D. 暴 刮 张扬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④段中“嗨,你早该回来了”想象了我回来后祖宗们和我打招呼,表达了对逝去的和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亲人们的深切怀念。 B. 第⑦段详细描写灞河长堤上的男子筛沙子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和自己写作进行类比,进而说明我和他都以各自的姿态存在于这个世界。 C. 文章引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不仅引发了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增加了整篇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文章内容丰富,不仅写了原下不同时月自然景致、对祖宗根脉的眷念回归,而且提到了历代诗人对白鹿原的吟咏。 18. 文章开头说“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结尾说“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心境变化的原因。 19. 陈忠实回到原下写作,使得他的生命运动进入了“最佳气场”,这是客观环境和主体行为完美融合的结果。请结合你的自身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答案】16. C 17. A 18. ①作者开始的情感是酸楚的,因为自己年近六十,与妻女离别,孤身一人回到老屋。看到家乡残颓不堪,老宅院阴冷、沉寂、空落。②文章最后作者心情变得愉悦。因为他在老屋看到自然万物生命的勃发、张扬和尊严,感受到祖先的气息,看到每一个个体生命(灞河长堤上的男子筛沙子)以不同的姿态生活在这世间,从而进一步在家乡白鹿原感受到天地间的亲和,从白居易等人的诗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纯净,感受到在蝇营狗苟的龌龊的世俗社会中感受不到的自然、纯净的美好愉悦。 19. 陈忠实回到原下写作,使他的生命运动进入了“最佳气场”,这是客观环境和主体行为完美融合的结果。我同意这个观点,回到最熟悉、感受最强烈的地方写作,能够给作者带来更直接、更深厚的情感共鸣。比如路遥回到家乡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王安忆在从小生长的上海写下了《长恨歌》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感悟;在写作中,也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材料来写,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 “冒出”是长出来的意思。而“暴出”是突然长出来的意思。结合语境“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强调出人意料,用“暴出”更恰当;“漫”:本义形容水向四面八方流淌。这里用“漫”下冷风比“刮”下冷风更能表现“原坡上”“下来寒冷的风”的强烈;“张扬”是声张宣扬的意思,这里用“张扬”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比“站立”更能表现“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那“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A项,表达了对“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亲人们的深切怀念”错误,应该是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们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故乡的亲近。 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角度一,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二,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三,从句内句外两个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角度四,从因果关系分析其丰富含意等。 文章开头作者感慨自己“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是因为“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作者已经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却自己孤身一人回到荒凉阴冷的老屋,感觉凄凉。结尾说“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作者的心情变得愉悦了。这是因为他在老屋看到“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感受到自然万物生命的勃发、张扬和尊严;“耳际似乎缭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感受到祖先的气息;看到“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感受到生命个体的价值,进一步在家乡感受到天地间的亲和。从白居易等人的诗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纯净,心情就变得美好愉悦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学生要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举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路遥回到家乡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王安忆在从小生长的上海写下了《长恨歌》等。考生还要联系实际,表达出自己对此观点的认识和思考。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做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5分) 20.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金玉良姻是指宝玉和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宝玉和黛玉。宝钗有个金锁,而且性情温柔,家世显赫,所以大家都说她和宝玉般配,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两前世就有渊源,宝玉转世后配五彩石,故有木石前盟的说法。(2)这句曲词暗示了贾宝玉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与林黛玉终究有缘无分,而与宝钗虽结为婚姻,但也终是葬送了彼此的青春与幸福的命运。 【解析】 【详解】这是十二支曲子的第一首,以《终身误》为曲名,点明主题是“误了终身”。曲子以宝玉的自诉口吻,演唱自己与宝钗感情始终不能融洽的不幸婚姻,抒发对黛玉怀念和眷恋之情,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 原文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曲子开首两句就以强烈的对比总起,显示了宝玉思念前情的心情。前句中的“金”指宝钗,“玉”指宝玉,后句中的“木”指林黛玉,石”自指宝玉。语意是尽管他人都异口同声称赞宝钗与宝玉如金玉般匹配,强迫他们结合,但当事人宝玉却不以为然,怀念和眷恋的却是他与黛玉的,被他人认为比不上“金玉”的木石前盟。 三、四句仍以对比的手法,分写宝玉对宝钗、黛玉的不同感情与态度。前句中的“高士”本意指品德高尚的人。贾府中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品德高尚,为人温柔敦厚,可以称为“高士”,而宝玉却不以为然,曲中运用“高士”一词指宝钗,语带讽刺意味。”雪“与“薛”同音,既点出宝钗的姓氏,又写出了宝玉与宝钗相处时冰冷的感受。后句中的“世外仙姝”与“林”均指林黛玉,林黛玉因不能与宝玉结合,最后抑郁而死,“寂寞”一词表现其境遇。前一句中的一个“空”字既描述了宝玉与宝钗结婚后因意志情趣不合的难堪境遇,表现宝玉对宝钗的冷漠,又反衬出宝玉对黛玉终生难忘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是宝玉经历了不幸婚姻后的人生认识。即在未与宝钗成婚前,尽管宝玉也看到他人生活的一些不幸,听到他人对生活的某些抱怨,但他自己对生活和爱情毕竟还存有信心和美好幻想;与宝钗的结婚及婚后生活,打破了他的美梦,因此发出“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的慨叹。 最后两句,表达了宝玉对封建社会造成他不幸婚姻的愤懑不平心情。既然封建包办婚姻使宝玉不能与自己所爱的黛玉结合,那么新妇宝钗纵使变成了孟光那样举案齐眉的贤妇,也不可能抚慰平息他痛苦不满的心情。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全民抗疫期间,中小学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由于在网络上师生问答没有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师选择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将答案发布在网课的“聊天区”。不少同学却将“聊天区”当作“弹幕区”,回答不够严谨,语言风格也过于随意。有一次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谈谈你对《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其他角色关系的理解”,有四个同学在聊天区留言: 同学A:老人与大马林鱼战斗到最后时,老人发现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 同学B:大海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 同学C:鲨鱼跟老人才是真正的冲突关系,当鲨鱼吃掉大马林鱼最后一块肉时,老人对它恨之入骨。 同学 D:“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 (1)请指出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 (2)请将其他三句进行修改。 【答案】(1)同学C (2)同学A,关联词语“不是……更是……”用错,应改为“不是……而是……”。 同学B,成语“相爱相杀”用错,可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D,成语“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同学A ,“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错误,抓住“敌人”“朋友”分析,此处需要用表转折的关联词,可以用“不是……而是……”。 同学B,“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错误。相爱相杀:指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很纠结的爱情。彼此很相爱渴望在一起,在一起又许多伤害。用来形容“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不合语境。结合后面“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分析,可以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D,“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错误。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后面不能加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同学C。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微写作(10分)从下面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2.①学校举办读书节,征集“阅读文化衫”的创意设计方案。请你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主题鲜明突出,180字左右。 【答案】 示例:我选择《论语》。文化衫上可以设计一位老人握着《论语》,赶着牛车一路前行,旁边可以缀上《论语》中的一句简短的名言。设计意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而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传播他的思想努力。《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治理国家,调整社会关系,还是修养个人言行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微写作,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后结合本题的要求进行写作。 “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在结构选择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小段式,或者抒情议论的排比式,或集中,或分层,都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阐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要仅仅平铺直叙,而是要让有限的文字体现层次感,逐步提升情感和认知层次,有一咏三叹之感,带给你富有层次的体验,不断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 就本题来说,作为“阅读文化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图案要具有美感和内涵,二是要能彰显这部作品的主题。考生可以从提供的四部作品中选择一部比较熟悉的来写,答案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描述设计图案和说明设计意图。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四部作品的主题,比如《论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边城》的人性真善美,《呐喊》的生存忧患意识,《老人与海》人物的顽强勇武,然后根据所选的主题来描述要绘制的图案或者搭配的颜色,要对具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或色彩进行描述,设计意图要与所选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 23.②“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古人依天时确定农时。今天,人们渐渐远离了农耕生活,但却依然在观察、品味、思考节气。学校公众号推出“节气与生活”栏目,号召同学们投稿。请你从“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芒种、寒露、大雪中选择一个,撰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该节气的感悟,参与投稿。 【答案】 示例:“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其实,让我们记住的是它字面上的意思,而让我们体验深刻的应该是现实中的意义。“芒种”时节,小麦已经成熟,等待收割;玉米、谷子等各种夏播作物就要开始播种,正是播种最忙的时节,因而“芒种”也就是“忙种”字眼的真实体验。这个时候,乡民们都流行着一句话叫:“春争日,夏争时。”每到“芒种”前后,正是“三夏”大忙季节,可谓“虎口夺粮”。乡间往往要求学生们都放“伏假”,搞好夏收夏种,颗粒归仓。“芒种”里演绎着的是“一收一种”,镰刀,收割的是夏日的成果,耧斗播下的是秋天的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微写作,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后结合本题的要求进行写作。 “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在结构选择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小段式,或者抒情议论的排比式,或集中,或分层,都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阐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要仅仅平铺直叙,而是要让有限的文字体现层次感,逐步提升情感和认知层次,有一咏三叹之感,带给你富有层次的体验,不断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 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 “从‘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芒种、寒露、大雪中选择一个,撰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该节气的感悟,参与投稿”,这里提供四个节气,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节气,结合这一节气所处的季节、特点、农事活动等来谈自己的感悟。如“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开始,天气清澈明朗,百鸟啼鸣,柳绿花红,树木开始生长,整个大地的生物都活跃起来了,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如“寒露”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的生理活动也要变化。如“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大雪节气受冷空气影响,常出现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积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积雪覆盖大地,能冻死害虫,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明确了节气的特点,再结合这些特点来谈感悟即可。 24.微写作。高考前夕,同学们经历了很多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最后一节复习课”“最后一次值日”“最后一次课间操”“最后一次统练”“最后一节晚自习”……,有的让我们感动不已,有的让我们陷入深思,还有的让我们难以忘怀……请描写其中一个片段,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答案】最后一节课上,班主任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代表“荣幸”“幸运”“幸福”的3颗杏子,她还准备了一个精心制作的小视频,当中记录了我们这届学生从军训、校运会到高三拼搏时光的点滴,同学们看着视频,笑中带泪,我们相约以后每年都要重返母校,要一起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 本题要求描写高考前夕,同学们经历的难忘的“最后一次”,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来描写,描写出那些让人感动的场面。语言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5.本学期每位同学都度过了一个“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请你结合学习体验,谈一谈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150字左右。 【答案】“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终身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但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的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当前的网课中,没有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陪伴也是极为有限的。此时唯有靠我们本人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实现“停课不停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题目虽然字数少,但考查考生快速成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 本题要求“请你结合学习体验,谈一谈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一要紧扣中学生实际,可从网课中的学习体会入手;二要紧扣主题“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三是语言表达时应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同时还需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26.请以“珍惜”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 【答案】例文 珍惜 一不小心触摸灵感 所有的激情都被点燃 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仿佛就在昨天 所有的梦想都已实现 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说不出的辛酸 曾经为了我们年轻的誓言 努力拼搏,埋头苦干 尝尽人间冷暖,离合悲欢 你乐观面对,从容坦然 虽然这么多年 成绩只是一点点 但你依然笑容满面 因为实践便是经验 奋斗吧朋友 用满腔热情来宣写生命誓言 热爱生命,珍惜时间 你的人生便会处处灿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其次,内容要精悍,要有鲜明的灵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还要有清晰的条理,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同时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最后还要关注结构,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 本题要求“‘珍惜’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感情真挚,富有文采。150字左右”。首先分析命题,“珍惜”,即珍重爱惜;珍惜应该是及时地诠释,及时做事,及时表达爱意,及时感恩,及时享受生活,珍惜幸福,学会知足,远离后悔和贪婪;珍惜也是将某件事物或某些人视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尽一己之力爱护珍重它或他们。写作之前,考生可以先思考珍惜的对象是什么,可以是实的,如“自然”“环境”“土地”“粮食”“朋友”,可以是虚的,如“荣誉”“时间”“幸福”“感动”“诚信”“情感”等;接着要思考为何要珍惜,如何珍惜。如果选择的对象是虚的话,则要思考借助哪些具体实在的载体来呈现这些虚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语言,因为此次写作要求写作现代诗或抒情文字,这就需要考生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要优美,要富有感情。 作文(50 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7.曾国藩曾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躬身入局,直面挑战 清朝名臣曾国藩多次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干什么事情,光是站在局外讨论,注定是没有用的,必须积极投身到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该担的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收获成功。在曾国藩看来,躬身入局、担当作为,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不二法门,避事而不积极干事,任其职而不尽其责,就是最大的耻辱。 曾国藩无疑是躬身入局且最成功的人之一,他为大清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传统儒士,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弃文从武,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转型入朝,成为朝廷的栋梁。曾国藩时代的清王朝是走向衰败的,八旗兵、绿营军的腐败致使白莲教的兴起。西方列强又看到了东方这块肥肉,无耻的侵略。各种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的签订,划开了列强入侵中华的口子。那时的清朝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的,必须躬身入局,才能有改变的希望。 入局后的曾国藩,定下了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迅速吸引聚集了湘军集团的书生骨干分子。曾国藩不爱财,也不爱命,尽管受到皇帝的限制、大臣的排挤,承受辱骂、责难、批评,背负卖国贼、伪道学、杀人狂的恶名,在局中自始至终做一位大写的“人”其实人在世上走一遭是挺不容易的,所以,既然来了,就要做好入世的心态,也就是入局。只有入局了,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成就。局外人是没有资格评价局内人的。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把担子交给他,旁观者替他挑一会儿,并让他侧身过去。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事情看似根本无解,其实只缺一个契机,就是你自己把自己放进去,置身其中。“躬身入局”,弯着身子,我们把自己进去,放到这个局里去,这个局是可解的。 网上流传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你以为你懂道理,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因为你并没有照道理所说的去实践,说到底,躬身入局才是关键。行动,设身处地的践行道理,这才是我们让人生变得更美好的关键,光喊口号给自己灌鸡汤没什么用,只能让自己觉得越活越憋屈。 新年来临,赶紧给自己制定目标,然后躬身入局,照自己的目标去践行。愿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 首先要理解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围绕材关键句或主旨来立意。“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这基本上很通俗易懂,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在局外只是讨论呐喊,说的再多,都没有什么用。“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膺”指胸部。此句就是说必须亲自进入局中,挺胸担负起责任。“乃有成事之可冀”,“冀”就是希望。此句的意思是才会有可以成事的希望。曾国藩的这句话的主要思想是积极入世,勇于负责,坚持不辍,办事才能有所成效,事业才能有所成功。做任何事,旁观与闲谈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凡事必挺身入局,英雄扼腕,壮士断臂,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结合曾国藩当时的历史时期解释,就是说国家大事,光是议论是没有用的。必须积极的投身到国家的改革,身体力行的去做些什么,才能有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壮大。而对现代人的启示则是会动嘴的人很多,但是说的再多都没用,必须真正的脚踏实地的去做些什么,才会有可能实现你想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立意: 积极入世,勇于负责,坚持不辍,办事才能有所成效,事业才能有所成功; 勇于担负起责任; 脚踏实地的去做,才会实现目标;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们应负起该担的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收获成功”这一中心论点,接着以曾国藩为例,分析应担负起责任的原因以及担负起怎样的责任,然后论证担负责任对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功的意义。进一步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参考素材: 1、自贬丞相:诸葛亮在失街亭之后,不仅挥泪斩了自己一向信任的马谡,而且自贬丞相之职,这表明他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2、反省历史: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将于今年7月举行仪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向盟军提供纳粹情报的德国间谍弗里茨·科尔贝。科尔贝是二战期间德国外交部的一名雇员,代号为“乔治·伍德”。他向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了1600多份情报,并帮助策划了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希特勒未遂事件。德国将于今年7月举行纪念这次刺杀行动60周年活动,并向科尔贝表示敬意。作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之一,德国又一次向世人表达了其真诚反省战争错误的宽阔心胸,这不能不让人深表敬佩。 3、新航的态度值得赞扬:新航SQ006班机,10月31日晚在台湾中正机场撞毁事件,令举国震惊。三天以后,台湾行政院飞行安全委员会发表对失事原因初步调查的结果,相信也令国人以及所有关心新航的人惊奇不已,许多人初闻这个调查结果,甚至可能感到半信半疑。台湾行政院飞安委员会初步调查的结论是,SQ006班机是从一条错误的跑道起飞。换句话说,是人为的疏失或错误,酿成了这场伤亡惨重的大悲剧。虽然如此,台湾飞安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结果,并没有解答所有明显存在的问题,比如说,SQ006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入错误的跑道:一条关闭的跑道怎么会让飞机进入,飞机场当局当时怎么会完全不知其事;看到SQ006进入错误跑道的另外两架班机的机师,怎么会没有马上通知控制台,眼巴巴看着悲剧发生?台湾的调查工作还在进行,相信几乎人人心中都有的这些疑团迟早都会解开,但新航在台湾飞安委员会公布了这样的初步调查结果以后,马上宣布完全接受班机进错跑道的结论,并郑重表明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的态度,却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4、主教练引咎辞职:上周五,意大利足协召开特别大会,足协主席卡拉罗提出辞职,他的理由是:“在世界杯和输给威尔士的比赛后我依然保住了特拉帕托尼的帅位,因此我辞职。”这一举动表明卡拉罗是一个敢于负责任的人。 5、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 6、共同承担责任等于不负责任。 ——德国谚语 7、以天下为己任。 ——孙中山 【点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28.请以“ 的北京”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答案】范文示例: 美丽的北京 北京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通透,瓦旁的红墙上尽是斑驳的光影。几缕光照在殿中,灰尘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光点中,落灰的古物讲述着历史。城门上九九纵横的门钉虽有磨损,但大气尊贵的灵魂却依然在流淌。老化的门钉似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铠甲已经掉漆,但却凛然站在门前守着这皇城。紫禁城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宫室早已无人居住,但依然萦绕着一股神圣古典的气息。在这里,北京是老的。 涟漪晕开浮云,扰动天幕,一尾鲤鱼划开波澜,如鲲般舞在天际。河畔的柳树将自己的秀发在水中梳洗,树上的鸟窝中,回巢的雌鸟正在将虫喂给雏鸟。河边的亭子里,两位老人见了面。一位头上的白发间浸着汗珠,手中提了一把剑——她刚刚舞完剑,正坐在亭子边休息,另一位带着大包小包的菜,一袋猪五花,一捆葱和几根黄瓜萝卜。两人见面先打招呼“吃了吗,您?”北京话富有魅力的调子柔柔的从唇边跃出。“看您这买的,要做炸酱面?”……“哎,我说,末了儿,放把生葱,生葱味浓,配上码儿,那个香哦……”墙上的琉璃瓦映出这一幕。在这里,北京是柔的。 一片羽毛落在了一条幽长的胡同里,落在黑墙红瓦之间。梧桐树的枝叶下掩着一扇窗。窗户半开着,窗边的鸟笼里,小鸟躲闪着朝阳。屋里传出了咿呀咿呀的剧,听得出来,是“铡美案”。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漏进这条小街,也照醒了墙脚熟睡的猫。它打了个哈欠,舔了舔爪子,懒散的睁开眼睛,慢悠悠的爬到羽毛前,打量着这个新朋友,时间如胶般黏住这一幕。过了半晌,它对这片普通的羽毛失去了兴趣,转身跳到了车棚上,车棚震了震,滴下的水珠在水坑中戏起几圈涟漪。在这里,北京是缓的。 人群,车流,繁忙的路口,构成了一副繁杂的画。时间如风般略过人群,绕过车流,在楼宇间穿行。大厦的玻璃外墙上映着东升的朝阳,将阳光透过楼群洒在了人们的身上。地铁站张大嘴吞噬着人流。一个上班族狠咬了几口手中的包子,便匆匆走入地铁站。风更急了,卷起了数片羽毛。在这里,北京是快的。 故宫如砚般端庄,北京话似墨般柔美浑厚,笔杆化作条条胡同,笔毫却像那交织人流。砚里蓄着墨,毫沾了沾墨,砚内泛起涟漪。笔杆如羽毛般飘动,墨迹如琉璃瓦般映着流光。最后,以捺收笔——纸上,腾着一个“美”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半命题作文形式。所谓半命题,意即一半既定,一半自选。本次作文要求以“ 的北京”为题,“自选”信息填写在横线处即可,内容自定。这是比较容易把握题旨的一类作文题型。可以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可以写和天文地理有关的自然,也可以聊与柴米油盐酱醋茶紧联的生活;可以记叙名人故事、英雄事迹、励志榜样,也可以表现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的真情实感、精神品质;可以赞美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彰显伦理道德心态素养…… 参考立意: 1.美丽的北京 2.春天的北京 3.我眼里的北京 4.展望未来的北京 可用素材: 1.北京不仅风景优美,还是一座历史名城,有数不清的旅游景点。如故宫、圆明园、颐和园、万里长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等都是著名的景点,是我们旅游的好地方! 2.北京还有非常多的商业景点,如王府井大街、西单商业街等。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把北京城装点得无比繁华。而商业街上的饮食一条街,更是集中了我们中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呢,是我们购物、饮食的好去处呢! 3.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以前叫做“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大大小小的宫殿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走在故宫里,我觉得故宫真是非常大啊!我想如果没有导游在前面带路,我们可能就会迷路了。故宫里面的每一间宫殿都装扮得非常美丽,阳光照射在华丽的瓦顶上,金光闪烁,显得特别的金碧辉煌!而在那秀气的皇家花园里,亭台、假山、奇花更是令人乐而忘返,为之陶醉啊! 4.长城位于北京市的郊外,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性的建筑物。听说宇航员在太空上也可以看到长城呢!我们来到八达岭的山脚下往上看,长长的长城在山上蜿蜒起伏,就像一条黑色的巨龙一样。站在长城上,抚摸着那厚厚的城砖,我不禁想起几百年前的老百姓辛辛苦苦一步一步地把砖一块一块地抬上山砌着长城的情景以及敌人拿着刀枪弓箭攻打长城等情景。如今,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只有长城,仍然屹立不倒。啊!长城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啊! 5.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着名景点当然也有不少。在我们的北京有一个名扬海外,人尽皆知的北海公园。它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是着名的北京景点之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正是描绘北海公园仙境一般的美丽景色。秋日,我们走进北海公园,看到湖边柳树摇曳,微风轻拂,湖上的小船漫游闲暇,船在湖面上穿行,静静的感受着湖面宁静的美丽,好一幅怡情养性的画面。这样的树环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塔,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好一个如诗如画的北海公园! 6.北京的秋天很短,只有短暂的一两个月,总觉得还在游泳池玩耍,秋天就来了。北京大街小巷的银杏树都变得金黄,金黄金黄的银杏叶在空中飞舞,跳跃,最后缓缓的落在地上,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脚踩上去软软的。我记得在钓鱼台国宾馆附近有一大片银杏林,每到秋天就有很多人在那儿欣赏风景,而我更喜欢躺在软软的金黄色的银杏叶地毯上滚来滚去。 7.北京的冬天,鹅毛大雪总是不期而至,这在南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到冬天,我们就期待着大雪,在纷飞的雪花中,我们把自己包的像只小熊,在空中接一片飞舞的雪花放在嘴里,一下凉到心里。小伙伴们在一起奔跑者,叫喊着,“下雪啦,下雪啦”,等到雪积厚了,我们相约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手和脸冻得通红也不在乎。有时在温暖的屋里,趴在窗户上看窗外飘舞的雪花,那是雪精灵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行文思路: 本文从不同角度满怀深情的描绘了美丽的北京。本文描写了北京的“老”“柔”“缓”“快”,最后汇成一个“美”字,扣题点睛,让人回味无穷。 【点睛】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写半命题作文,要巧抓题眼,破题为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