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生物试题

河北辛集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三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A. 一块弃耕的农田 B. 一块稻田的所有水稻 C. 一个牧场内所有动植物 D. 一块草地上的一株蒲公英 ‎【答案】C ‎【解析】‎ 一块弃耕的农田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一块稻田的所有水稻是一个种群;一块草地上的一株蒲公英属于个体;一个牧场内所有动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点睛】群落包含一定自然区域之内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说,应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下列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 大肠杆菌 B. 蓝藻 C. 酵母菌 D. 发菜 ‎【答案】C ‎【解析】‎ 大肠杆菌、蓝藻和发菜等三种生物都属于原核生物,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所以正确答案选C。‎ ‎3.对甲、乙、丙、丁四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最可能表示大肠杆菌的是 项目 甲 乙 丙 丁 细胞结构 有 有 有 无 遗传物质 DNA RNA DNA DNA 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否 否 是 否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大肠杆菌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DNA,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甲符合题意,A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 ‎4. 下列健康人的四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①尿液 ‎②胃液 ‎③汗液 ‎④唾液 ‎⑤肠液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健康的人的尿液中没有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不能出现紫色反应,①错误;胃液含有胃蛋白酶,本质是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②正确;汗液中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少量尿素,不含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不能出现紫色反应,③错误;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能出现紫色反应,④正确;肠液中含有很多消化酶,属于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能出现紫色反应,⑤正确,故C正确。‎ ‎5.从分子水平鉴定物种可以依据 A. 蛋白质分子中肽键的结构 B. DNA分子中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C. 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D. DNA分子中含氮碱基的排列顺序 ‎【答案】D ‎【解析】‎ 蛋白质分子肽键的结构没有特异性,不能用于鉴定物种,A错误;组成DNA分子的每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均相同,因此其排列顺序无法用于鉴别物种,B错误;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均是间隔相连,无特异性,不能用于鉴定物种,C错误;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可用于鉴定物种,D正确。‎ ‎6.如图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U、G、C B. 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构成人体遗传物质的b共有8种,a有2种,m有5种 D. 在HIV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1种a,4种m,4种b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核苷酸的模式图,a是五碳糖,M是含氮碱基,b是核苷酸。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U、G、C,A正确;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B正确;构成人体的遗传物质为DNA,b共有4种,a有1种,m有4种,C错误;HIV和SARS病毒为RNA病毒,共可以检测到1种a,4种m,4种b,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能识记核酸的分类、分布及组成元素和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特别是要知道含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7. 人的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较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A. 环境因素的影响 B. 功能对寿命的决定 C. 核质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遗传因素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说明离开了细胞核的细胞质不能存活很久;人类的精子几乎不含细胞质,其寿命也很短,说明离开了细胞质的细胞核也不能存活很久,这些事实体现了核、质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故选C。‎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功能 ‎【名师点睛】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只有细胞核或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 ‎(1)细胞核不能脱离细胞质而独立生存,这是因为细胞核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如几乎不含细胞质的精子寿命很短;‎ ‎(2)无核的细胞质也不能长期生存,这是由细胞的功能决定的.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 ‎8.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②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多种化学反应的进行提供条件 ‎③脂肪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④生物膜把细胞质分隔成多个微小的结构,使多种化学反应同时进行,而互不干扰 ‎⑤各种细胞器膜都可以直接相连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⑤ D. ①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脂质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细胞内部只有部分细胞器膜直接相连,如内质网和线粒体,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9.科学家用显微技术除去变形虫的细胞核后,发现其细胞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当重新移入细胞核后,细胞代谢加强,运动恢复。这说明了细胞核是 A. 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B. 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C. 遗传物质的贮存和复制场所 D. 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细胞核的功能,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经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根据题意,除去变形虫的细胞核后,发现其细胞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当重新移入细胞核后,细胞代谢加强,运动恢复;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即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10.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能以自由扩散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D. 细胞膜上有各种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 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都是脂溶性物质,能以自由扩散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是因为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A、B、C均错误,D正确。‎ ‎11. 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A. 肽酶 B. 蛋白酶 C. 脂肪酶 D. 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蛋白质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 故选:B。‎ ‎12.如图曲线乙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 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丙表示 C. 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 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甲所示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曲线表示在外界条件均适宜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均将下降,A项错误;酶量增加后,反应速率增大,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甲表示,B项错误;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增加而增加,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C项正确;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下降,曲线不会呈现甲所示变化,D项错误。‎ ‎【点睛】曲线图中限制因子的判断方法:‎ ‎(1)曲线上升阶段:纵坐标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横坐标为时间时,限制因子不是时间,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温度或光照等环境因素)。‎ ‎(2)曲线水平阶段:纵坐标不再随横坐标增加而增加,限制因子为横坐标以外的物理量。‎ ‎13.将接种有乳酸菌的牛奶100毫升4份分别装在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和400毫升的烧瓶内,将口密封(瓶内若有剩余空间则为空气),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你认为24小时后产生的乳酸最多的瓶的容量是(假定牛奶的量相对乳酸菌是足量的)‎ A. 100毫升 B. 200毫升 C. 300毫升 D. ‎ ‎400毫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酸奶的制作原理是利用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 解: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所以乳酸菌必须生活在厌氧环境中才能将牛奶转化为乳酸,所以100mL的烧瓶内,可以提供其生活的无氧环境,产生的乳酸也最多.‎ 故选:A.‎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14.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 A. 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B. ③代表的物质是氧气 C. 该生理过程与无氧呼吸完全不同 D. 产生④的过程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答案】D ‎【解析】‎ 根据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可以判断图中①②④是能量(或ATP),③⑥是H2O,⑤是O2,三个阶段中能量主要在第三个阶段生成即④最大,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完成,后两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完成;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是仍可以完成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场所是细胞质。‎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的比较:‎ 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场所 ‎ 细胞质基质 ‎ 线粒体基质 ‎ 线粒体内膜 ‎ 物质变化 ‎ 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 ‎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 ‎24[H]+6O2→12H2O+能量 ‎ 能量释放 ‎ 少量能量 ‎ 少量能量 ‎ 大量能量 ‎ O2参与情况 ‎ 不参与 ‎ 不参与 ‎ 参与 ‎ ‎15.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产生的多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肽健数目减少7个 B. C原子减少12个 C. 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 0原子数目减少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三十九肽中,第8、18、27、39个氨基酸是丙氨酸,在除去第8、18、27号氨基酸的丙氨酸时每去掉1个丙氨酸要水解2个肽键,去掉第39号丙氨酸只水解一个肽键即可.‎ ‎【详解】根据多肽的形成过程,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可知去掉丙氨酸之前含肽键数目=39-1=38个,去掉4个丙氨酸后,肽键数目=35-4=31个,故肽键数目减少7个,A项正确; 1个丙氨酸含3个C原子,去掉4个丙氨酸,C原子减少12个,B 正确;由1条肽链变为4条肽链,每条肽链两端各增加1个氨基和羧基,因此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C正确;去除4个丙氨酸将水解7个肽键,需要7个水分子,但同时脱去了4个丙氨酸,减少了8个氧原子,所以O原子数目减少1个,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掌握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B.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 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相似 D. 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生物体内的有些膜,例如小肠粘膜、肠系膜等不属于生物膜.‎ ‎【详解】生物膜把各种细胞结构分开,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使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A正确;有的信息传递不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植物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内,不在细胞膜上,B错误;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主要组成成分都是蛋白质和磷脂,结构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覆盖、镶嵌、贯穿其中,C正确;内质网可以以囊泡的形式移向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膜又可以以囊泡的形式移向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7.以动物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B. 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C. 实验①说明了细胞核对细胞质的重要性,实验②说明了细胞质对细胞核的重要性 D.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1、细胞核不能脱离细胞质而独立生存,这是因为细胞核进行生命活动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如几乎不含细胞质的精子寿命很短.2、无核的细胞质也不能长期生存,这是由细胞的功能决定的.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 ‎【详解】实验①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质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A错误;实验②和实验③说明了细胞核对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B错误;实验①说明了细胞质对细胞核的重要性,实验②说明了细胞核对细胞质的重要性,C错误;该实验可以证明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不能单独成活,细胞只有保持结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部分之间是协调活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细胞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提供保障,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代谢中心.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将使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18.无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进入一相邻的叶肉细胞进行反应,至少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 A. 5 B. ‎6 ‎C. 8 D. 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生物膜是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在线粒体中进行.‎ ‎【详解】无氧条件下,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个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需要穿过细胞膜,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叶绿体内膜共4层膜,8层磷脂分子,故C正确.‎ ‎【点睛】对于生物膜的结构和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特点及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的场所的识记及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再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9.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③、④、⑤、⑧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 有氧呼吸过程都在⑥场所进行 C. ③、⑤等结构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 D. ③与①、④有直接联系,与⑤有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为细胞膜,②为细胞质基质,③为高尔基体,④为核膜,⑤为内质网,⑥为线粒体,⑦为核糖体,⑧为中心体,⑨为核仁,⑩为染色质.‎ ‎【详解】⑧中心体无膜结构,不能组成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⑥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除了在⑥线粒体进行外,还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 错误;③、⑤等结构的膜将细胞分割为不同的小区室,不同部位分布着不同的酶,使得细胞内同时进行不同化学反应,C正确;③为高尔基体与①、④没有直接联系,需要通过囊泡才能相互转化,D错误.‎ ‎20.将鼠的肝细胞磨碎,进行差速离心(即将细胞匀浆放在离心管中,先进行低速离心,使较大颗粒形成沉淀;再用高速离心沉淀上清液中的小颗粒物质,从而将细胞不同的结构逐级分开),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应分布在S1、P2‎ B. 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P1‎ C. P3中含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 D. P4含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细胞内各结构具有不同质量.在差速离心中细胞器沉降的顺序依次为:核、线粒体、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与高基体、最后为核蛋白体.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细胞器,S2为除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P2为线粒体,S3为除线粒体、其他有膜的细胞器外的细胞器,P3为其他有膜的细胞器,S4为除线粒体、核糖体、其他有膜的细胞器外的细胞器之外的细胞器,P4为核糖体.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器为线粒体,应分布在S1、P2,A正确;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故主要在P1,B正确;合成蛋白质的结构为核糖体,存在于S3及P4中,C错误;P4为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正确;故选:C ‎【点睛】‎ 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度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起始的离心速度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悬浮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有关离心沉降的题目,题干叙述较复杂,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解题的关键是画出各部分的包含关系草图,便可使问题简单化.‎ ‎21.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 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 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D. 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中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这说明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由此可推知物质A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0~1h内,原生质体的体积不断缩小,由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要远大于细胞壁,因此该时间段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相等,B错误;0~1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C错误;2~3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增大,这说明细胞吸水,由此可推知该时间段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的走势,明确0~1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缩小,说明此时期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2~4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不断增大,说明此时期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22.下面有关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2中结构①可以有保护和运输的作用 B. 图2中运输方式能充分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2中的③具有流动性,②不可以运动 D. 图1中的△h不再升高时S1溶液浓度与S2溶液浓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渗透装置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素材,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组成,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润滑等作用,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解】图2中结构①为糖蛋白,可以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而不具有运输作用,A错误;图2中运输方式a和b分别为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图2中的③为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②所示的蛋白质也可以运动,C错误;图1中的△h不再升高时,由于有静水压的存在,S1溶液浓度与S2溶液浓度不相同,D错误。‎ ‎23.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 B. 温度只影响途中②和③过程的速率 C. 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③ D.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乙醇的方式是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②属于协助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③属主动运输,特点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④过程属于胞吞作用,吞噬细胞通过④过程吞噬病原体,A正确;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率,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四种运输方式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图中的③,C正确;图中方式①表示自由扩散,乙醇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解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实验研究发现Na+、K+'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人工质膜(如图),但如果在人工质膜中插入缬氨霉素(由12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后,可使K+的运输速绿提高100000倍,但它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通过人工质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 C. 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D. 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两种离子均不能通过人工质膜,说明这两种离子都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缬氨霉素相当于钾离子的载体,钾离子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K+‎ 的运输方式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使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000倍,说明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B正确;在不提供能量情况下,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能获得提高,说明缬氨霉素相当于钾离子的载体,C正确;人工质膜中插入缬氨霉素后,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000倍,但它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说明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膜的结构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时结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三个方面(浓度差、载体、能量)的特点.‎ ‎25.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②酶都有消化功能;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④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⑤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⑥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⑦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⑥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①正确;‎ ‎②酶只有催化功能,②错误;‎ ‎③酶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不一定是酶,③错误;‎ ‎④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④正确;‎ ‎⑤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其活性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⑤错误;‎ ‎⑥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⑥正确;‎ ‎⑦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生物体外也可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⑦错误.‎ 故选:D.‎ ‎26.如图甲表示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物质后,置于‎0 ℃‎到‎80 ℃‎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 ℃‎至‎0 ℃‎的环境中处理,其关系图应为图中的(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某有机物加入催化剂物质后,在温度37摄氏度左右反应速率最高,‎0 ℃‎和‎80 ℃‎时分解物质的总量不再增加,可以判断加入的催化剂为酶。酶在高温条件下空间结构会破坏,永久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是暂时失活,当温度恢复最适时,酶可以恢复活性,所以酶可以在低温下保存。‎ ‎【详解】80摄氏度时,由于温度过高,酶的分子结构会被破坏,以后不管温度多么适宜,酶也不再具有催化作用,此时分解物质总量保持不变,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27.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的CO2的量/mol ‎30‎ ‎12‎ ‎15‎ ‎18‎ 消耗的O2的量/mol ‎0‎ ‎6‎ ‎9‎ ‎8‎ A. a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为6amol C. 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 D.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氧气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氧气不充足时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酒精和2mol二氧化碳,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6mol二氧化碳.‎ ‎【详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与产生酒精的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6mol,则产生的CO2为6mol,由表格数据可知总CO2的量为12mol,则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2mol-6mol=6mol,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等于CO2的量,因此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的量也为6mol,B正确;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的量为9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15-9=6mol,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6÷2=3mol,因此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5:3=1:2,C错误;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氧气浓度为d时,酒精的产生量是0,因此酵母菌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利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进行相关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28.把马铃薯块茎依次放在空气、氮气和空气中各贮藏一周,在实验室中测定其CO2的释放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第一周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B. 在第二周暂时没有呼吸作用 C.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D. 第三周的无氧呼吸先强后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土豆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故根据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只能测定有氧呼吸的强度,不能检测无氧呼吸的强度.‎ ‎【详解】土豆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根据CO2的释放量无法测定是否有无氧呼吸,A错误;第二周没有CO2的产生,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土豆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C正确;第三周的有氧呼吸先强后弱,D错误.‎ ‎【点睛】本题知识点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生物的呼吸方式的识记,试题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土豆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9.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如果滤液细线画得很粗,结果是 A. 看不到四种色素 B. 色素带之间重合 C. 色素带颜色过浅 D. 最上面的色素带呈绿色 ‎【答案】B ‎【解析】‎ 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如果滤液细线画得很粗,则同一种色素扩散的起点可能不同,从而导致四条色素带之间可能出现重合现象,不能明显的区分四条色素带了,故选B。‎ ‎30.如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阶段I生成的[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 B. III的某些反应阶段能够在生物膜上进行 C. 过程③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D. 影响过程II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图形可判断I是光反应,II是暗反应,III是细胞呼吸过程;①是ATP的形成,②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是二氧化碳的固定,④⑤是无氧呼吸过程,④⑥是有氧呼吸过程,据此答题.‎ ‎【详解】阶段Ⅰ生成[H]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A错误;III是细胞呼吸过程,其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B正确;③是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正确;过程II是暗反应阶段,影响过程II的外界因素主耍是CO2浓度和温度,D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知识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的提取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各个生理过程及场所,然后结合选项准确答题.‎ ‎31.研究者选取西瓜幼苗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A点时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 B点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C. 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控制温度为‎20℃‎左右较适宜 D. 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要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0~‎5℃‎,只有氧气的消耗,没有二氧化碳的吸收,说明西瓜只有呼吸作用.A点氧气的吸收速率与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相等,说明此时为光补偿点.AC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光照强度.C点表示光饱和点,D点以后温度过高,光合作用的酶开始失活,光合作用降低.‎ ‎【详解】A点时西瓜开始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A错误;B点表示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二倍,B错误;图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CD段净光合速率最大,因此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C正确;据图分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酶的活性不同,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高,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曲线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2.下列夫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叙述,正确的有 ‎①细胞的分化、衰老対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謝的效率 ‎③人胚胎发育辻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④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 ‎⑤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不变.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 细胞的分化、衰老対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①正确;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②错误;人胚胎发育辻程中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③正确;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色素含量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但细胞核的体积增大,④错误;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⑤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衰老和癌变的特征,并注意将两者进行区分;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明确细胞分化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 ‎33.TGF-B,---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B,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 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C. 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 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 致癌因子;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它们易分散转移,故A选项正确;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就不能使信息传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B错误;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D正确.‎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癌细胞的特征,细胞癌变的机理和诱发因素,对癌细胞的特征的记忆及对细胞癌变机理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4.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 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后代 B. 用悬浮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C. 用植物激素培养无籽果实 D. 取动物细胞克隆出动物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据此答题.‎ ‎【详解】种子不是一个细胞,其实就是植株的幼小个体,因此用植物种子繁殖后代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用胡萝卜形成层细胞培养出胡萝卜植株,体现了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用植物激素处理获得无籽果实,不是已经分化的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故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C错误;动物细胞克隆出动物器官,不是发育成完整个体,故不能体现细胞全能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要求考生识记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实例进行判断.‎ ‎35.近年来,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炎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李斯特氏菌属于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体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阻碍人体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与颤藻的共性是均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该菌使人类细胞膜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该菌以胞吞方式进入人体细胞 D. 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而不是主要是DNA;细胞发生变形说明膜的流动性;Tuba蛋白和InIC蛋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所以不需要内质网加工,而且原核细胞内没有内质网等复杂细胞器。‎ ‎【详解】A. 细菌与颤藻都是原核生物,它们的共性是均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 该菌使人类细胞膜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 该菌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变形并将细菌包起来而进入细胞,所以该菌以胞吞方式进入人体细胞,C正确;‎ D. InIC是该细菌合成的一种蛋白质,而该菌没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D。‎ ‎36.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A. 低血糖的病人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蔗糖来缓解症状 B.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直接利用的糖类是葡萄糖 C. 组成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D. 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低血糖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60mg/dl;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葡萄糖是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低血糖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来缓解症状,而蔗糖属于二糖,不能够被人体直接利用,A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直接利用的糖类都是葡萄糖,B正确;葡萄糖是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C正确;磷脂是细胞膜等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而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因此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D正确。‎ ‎3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复原 B. 刚萎蔫的叶片放入清水中又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C. 酒精进入毛细血管不需要载体的协助 D.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详解】动物细胞没有大液泡和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现象,A错误;将刚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的原因是发生了渗透吸水,即发生了水分子的自由扩散,B错误;酒精进入毛细血管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正确;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以及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明确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38.图中曲线表示在某一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 如果B点时反应体系加入少量同种酶,曲线不会变化 C. C点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不是反应物浓度 D. 如果A点时将反应体系温度升高‎10℃‎,该曲线可能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在O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B点之后,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变,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因此如果B点时反应体系加入少量同种酶,曲线会升高,B错误;C点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不再是反应物浓度,可能是酶的数量,C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能相同,因此如果A点时将反应体系温度升高‎10℃‎,该曲线可能不变,D正确。‎ ‎39.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上,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 A正确;‎ B、同时NADPH和 ATP 的产生停止,使暗反应 C3 的还原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错误;‎ C、ADP生成 ATP减少,使ATP/ADP 比值下降,C 正确;‎ D、NADP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 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0.从新鲜的菠菜叶片提取叶绿体色素,发现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A. 一次加入过多无水乙醇 B. 加入的石英砂太多 C. 没有加入碳酸钙 D. 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丙酮的目的是溶解色素,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得研磨更充分。‎ ‎【详解】提取时无水乙醇一次性加得太多,会使提取到的色素溶液浓度降低,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较浅,A错误;提取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的石英砂太多不会导致叶片偏黄,B错误;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色素,因为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不稳定,容易被破坏,所以没有加入碳酸钙会导致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C正确;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不影响叶绿素的含量,D错误。‎ ‎41.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 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 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 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答案】D ‎【解析】‎ 熟悉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项分析如下: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②是光合作用,真核生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原核生物细胞中除了核糖体无其它细胞器,但有些原核细胞却能进行光合作用,例如:蓝藻,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光合片层和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项错误。光合作用中参与反应的水,通过水的光解进入到生成的氧气中,而光合作用产物糖类中的氧来自CO2;C项错误。过程①和②都能产生[H],前者主要与氧结合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后者主要用于C3还原;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2.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1)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 ‎(2)图中(二)、(三)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3)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4)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O2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①葡萄糖的初步分解、②丙酮酸彻底分解、③[H]的氧化;‎ 各反应参与的阶段:葡萄糖在第一阶段参与, H2O在第二阶段参与,O2在第三阶段参与;‎ 各生成物产生的阶段:[H]在第一、二阶段都产生,CO2在第二阶段产生,H2O在第三阶段产生。‎ ‎【详解】(1)根据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可以推知①为H2O,根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可以推知②为O2,(1)正确;‎ ‎(2)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2)错误;‎ ‎(3)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来自葡萄糖和水,(3)错误;‎ ‎(4)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情况下都会进行,(4)错误;‎ 综上所述,(2)(3)(4)三项错误,C正确。‎ 故选C。‎ ‎43.将从大肠杆菌细胞中提取的核酸进行彻底水解,得到的小分子的种类共有 A. 9种 B. 8种 C. 6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与RNA的比较:‎ ‎ ‎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详解】大肠杆菌细胞含有DNA和RNA,DNA初步水解形成4种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为磷酸、脱氧核糖和A、C、G、T四种碱基;RNA初步水解形成4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为磷酸,核糖和A、U、C、G四种碱基。因此大肠杆菌细胞中提取到的核酸彻底水解后会得到磷酸,A、C、G、T、U五种碱基,核糖和脱氧核糖共8种小分子,故选B。‎ ‎44.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乙醇或乳酸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 C. 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酒精发酵: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 ‎ 有氧呼吸:C6H12O6+6O2+6 H2O酶 6CO2+12H2O+能量,进行解答。‎ ‎【详解】A、a条件下,细胞不吸收氧气,只释放二氧化碳,产生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过程不产生乳酸,A错误;‎ B、b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是3,消耗的葡萄糖是0.5,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5,消耗的葡萄糖是2.5,因此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B正确;‎ C.c条件下,c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4÷6=2/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1,此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总葡萄糖是5/3,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7/6,比c条件下少,C错误;‎ D.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45.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 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 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 与甲相比,乙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③④过程分别为细胞癌变和细胞的恶性增殖。‎ ‎【详解】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①②③过程中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是相同的,A错误;①②③三个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③,B错误;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且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C错误;与甲相比,乙的体积较小,则乙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D正确。‎ ‎46.下图是用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装置。广口瓶内含有悬浮在2%蔗糖中的‎2.5 g酵母,实验记录的是玻璃管中小液滴移动的距离(单位:cm),结果如下表。依据该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min ‎5 ℃‎ ‎10 ℃‎ ‎20 ℃‎ ‎35 ℃‎ ‎55 ℃‎ ‎1‎ ‎0‎ ‎0.2‎ ‎0.4‎ ‎0.7‎ ‎0‎ ‎2‎ ‎0‎ ‎1.0‎ ‎1.3‎ ‎1.6‎ ‎0.1‎ ‎3‎ ‎0.1‎ ‎1. 9‎ ‎2.2‎ ‎2.8‎ ‎0.2‎ ‎4‎ ‎0.2‎ ‎3.1‎ ‎3.3‎ ‎4.4‎ ‎0.3‎ ‎5‎ ‎0.3‎ ‎4.0‎ ‎4.4‎ ‎4.4‎ ‎0.4‎ A. 前两分钟,每个实验装置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均为向右 B. 酵母菌中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20 ℃‎ C.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 D. 广口瓶内的蔗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5 min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研究的是酵母菌酒精发酵实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时,不吸收氧气,只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发酵瓶内的气体会逐渐增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由表可知,从‎5℃‎到‎35℃‎,随着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但是温度过高反而会抑制酶的活性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两分钟内,‎5℃‎条件下的实验装置中小液滴没有移动,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看出,‎35℃‎时液滴移动的距离和幅度最大,说明无氧呼吸强度最强,因此酵母菌中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从‎5℃‎到‎35℃‎,随着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C正确;在‎35℃‎时,4 min后玻璃管中小液滴不再移动,说明蔗糖已经被完全分解,所以广口瓶内的蔗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4 min,D错误。‎ ‎47. 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种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在正常的细胞中,smac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会将他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smac从线粒体释放时需消耗能量 B. 癌细胞中smac从线粒体释放可能受阻 C. 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癌细胞中IAPs过度表达有关 D. smac与IAPs使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与环境无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smac属于蛋白质,从线粒体释放时需消耗能量,A不符合题意;癌细胞中smac从线粒体释放可能受阻,使细胞不能正常凋亡,B不符合题意;癌细胞中IAPs过度表达,使癌细胞凋亡受到抑制,癌细胞无限增殖,C不符合题意;smac使细胞凋亡,IAPs使细胞凋亡受到抑制,都是由基因控制,与环境因素有关,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凋亡,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8.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 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A.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图中Y是细胞长度,X是液泡的长度,所以X/Y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该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失水越多。‎ ‎【详解】A、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失水越多,则紫色越深,A错误;‎ B、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小,失水越少,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低,B错误;‎ C、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则越难以复原,C错误;‎ D、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小,失水越少,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D正确。‎ 故选D。‎ ‎49. 性激素、胃蛋白酶、纤维素和DNA中都含有的元素是( )‎ A. C、H、O B. C、H、O、N C. C、H、O、N、P D. C、H、O、N、P、S ‎【答案】A ‎【解析】‎ 纤维素是糖类,有机物中均有C、H、O三种元素,所以A选项正确。‎ ‎50.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糖脂、胆固醇等 B. 淀粉和油脂水解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C.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D. 糖类可以在叶绿体、高尔基体、肝脏及肌肉中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脂质的分类、分布和功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细胞膜上的磷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胆固醇也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多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A正确;‎ B、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油脂水解的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B错误;‎ C、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多聚体,C正确;‎ D、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葡萄糖在高尔基体中可以形成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纤维素,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可以将葡萄糖聚合形成糖原,D正确。‎ 故选B。‎ ‎51.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分裂期的( )‎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均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离后的姐妹染色体被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细胞中重新形成核膜、核仁,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瘦牛肉和瘦羊肉、胰岛素和促甲状腺素之间有差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直接原因:  (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  (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顺序不同;  (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 ‎【详解】瘦牛肉和瘦羊肉、胰岛素和促甲状腺素均是由氨基酸形成的多肽类或蛋白质类,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键结构均为-CO-NH-,所以组成它们的肽键的化学元素相同,A错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可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B正确;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可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C正确;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可构成蛋白质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53.‎ 为探究细胞内化学反应高效有序进行的原因,取四支试管,分别加入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4‎ 反应条件 常温下 加热 滴入2滴FeCl3‎ 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 实验现象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很多气泡 大量气泡且快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出( )‎ A. 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 B. 活细胞以Fe3+为催化剂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 活细胞合成酶提高反应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快 D. 活细胞合成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分析题干:1号试管加入2mL过氧化氢后没有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其试管内的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产生氧气较缓慢;2号试管加入2mL过氧化氢后给予加热处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较1号常温下快,说明加热可以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3号试管加入2mL过氧化氢后再滴入2滴FeCI3溶液(无机催化剂),过氧化氢的分解较3号试管快,说明无机催化剂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号试管加入2mL过氧化氢后再滴加2滴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过氧化氢的分解最快,说明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 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使用无机催化剂也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但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加热可能会使酶失活或破坏细胞结构,FeCl3过多也会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正是因为细胞不能通过加温、加压以及使用无机催化剂来增加反应速率,所以必须要有酶的催化才能保障反应快速高效的进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以活细胞通过合成酶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4.牛奶中含有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等,在奶牛的乳腺细胞中与上述物质合成及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是( )‎ A. 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细胞膜 B.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细胞膜 C. 核糖体、线粒体、原生质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D.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氨基酸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细胞膜将成熟的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乳球蛋白和酪蛋白属于分泌蛋白,据此答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中心体、染色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直接关系,A错误;由分析可知,核膜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直接关系,B错误;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的结构,中心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C错误;乳球蛋白和酪蛋白属于分泌蛋白,由分析内容可知,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经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明确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5.科学家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上图能找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 B. 0~19.3 h为一个细胞周期,共计19.3h C. 21.3~38.6时段时核DNA增加一倍 D. 19.3~21.3时段发生染色体平均分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0~2h、第19.3h~第21.3h、第38.6h~第40.6h都表示分裂期;第2h~19.3h、第21.3h~第38.6h都表示分裂间期.其中第2h~第21.3h、第21.3h~第40.6h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上图2~21.3,21.3~40.6表示连续分裂细胞的两个细胞周期,A正确;2~21.3h为一个细胞周期,共计19.3h,B错误;21.3~38.6时段表示分裂间期,发生DNA的复制,核DNA增加一倍,C正确;19.3~21.3时段表示分裂期,发生染色体平均分配,D正确。‎ ‎【点睛】易错点:细胞周期的定义是从上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即只能从上次分裂期结束时开始,如图中第2h、21.3h、40.6h等时刻可作为细胞周期的起始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即只能是分裂期结束点为止点,如图中第2h、21.3h、40.6h等时刻也作为不同细胞周期的结束点。‎ ‎56.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  )‎ A. 概念模型 B. 物理模型 C. 数学模型 D. 空间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 ‎、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2.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3.举例: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都是物理模型;坐标曲线、公式(Nt=N0•λt)都是数学模型.‎ ‎【详解】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以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模型模拟的制作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和理解模型的种类。‎ ‎57.20世纪60年代后,医院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 B. 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C. 将pH为13的溶液调到pH为7后试管中淀粉含量基本不变 D. 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A正确;‎ B.在pH为3和9时两只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应该是不同的,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错误;‎ C.pH为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再将pH调为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 D.pH为1的时候淀粉酶失活,此时只有酸在促进淀粉水解,而此时的水解效果比在pH是7时淀粉酶降低的活化能要低,因此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D 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 ‎58.下列实验不能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或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是 A.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C. 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实验 D.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答案】D ‎【解析】‎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的大液泡,可以作为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材料,A正确;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白色的,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没有颜色干扰,B正确;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白色的,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被健那绿染色的线粒体,C正确;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细胞都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分裂,所以不能用于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错误。‎ ‎59.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线粒体是否产生大量ATP来判断该细胞是否在分裂 B. 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而核DNA分子数相同 C. 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个中心粒,分别位于细胞两极 D. 分裂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中期、后期和末期 ‎【答案】B ‎【解析】‎ 细胞分裂需要消耗能量,但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不一定是细胞分裂,胞吐和胞吞等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而核DNA分子数相同,B正确;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组中心粒,即四个中心粒,C错误;末期核膜、核仁逐渐形成,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的过程 ‎60.下列各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这样能保证化学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 解: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故选:B。‎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 二、填空题 ‎61.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请据图回答:‎ ‎ ‎ ‎(1)适宜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 ‎(2)叶肉细胞处于图二中的丙状态时,可以发生图一中的哪些过程? _____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植物在图二中的乙~丁阶段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3)处于图二中的乙状态时,叶绿体内ATP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 (写结构的名称).‎ ‎(4)如果其他条件均适宜,在图二的乙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相对含量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线粒体 (2). b c d e g h (3). 光照强度 (4). 由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 (5). 升高 (或增加)‎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图和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点、线段的含义,并能根据题中和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详解】(1)适宜光照条件下叶肉细胞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 ‎(2)图二丙状态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可以发生图一中的b、c、d、e、g、h过程,在乙、丙阶段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3)叶绿体内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叶绿体内ATP移动的方向是由类囊体片层薄膜向叶绿体基质。‎ ‎(4)停止光照,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影响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三碳化合物不能被还原,同时三碳化合物的生成量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含量增加。‎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表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模式图表示,也可以用坐标曲线图表示,注意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62.某植物体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下图甲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乙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AB段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____(用字母与箭头表示)阶段。‎ ‎(2)图甲中BC段对应的细胞中有染色体_______条,核DNA__________个。‎ ‎(3)请依据图乙,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_____;染色体形态变化由c到d的时期活动明显加强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___。‎ ‎【答案】 (1). d→e (2). 12 (3). 24 (4). d→d (5). 高尔基体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乙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其中d→e表示分裂间期;a表示分裂前期;b表示分裂中期;c表示分裂后期;c→d表示分裂末期.‎ ‎【详解】(1)图甲中AB段DNA复制,DNA含量加倍,为有丝分裂间期,发生在图乙中的d→e段.‎ ‎(2)已知某植物体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图甲中BC段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每条染色体有2个DNA,对应的细胞中有染色体12条,核DNA24个.‎ ‎(3)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结合以上分析可知,d→e表示分裂间期;a表示分裂前期;b表示分裂中期;c表示分裂后期;c→d表示分裂末期,所以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d→e→a→b→c→d(d→d);染色体形态变化由c到d发生在末期,此时形成子细胞的细胞壁,所以该时期活动明显加强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物质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3.根据以下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①用生物组织提取液和蛋白质溶液检测该生物组织提取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②蝾螈受精卵的实验(下图)‎ ‎③用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⑤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下图)‎ ‎(1)实验①的检测试剂是双缩脲,该试剂分为A液和B液,使用方法是:向甲试管加入2ml待测液,向乙试管加入2ml蛋白质溶液,_____________(选填X1,X2、Y1、Y2操作,X1操作:先将A液与B液各1ml等量混合,再加入待测液中并摇匀;X2操作:先向待测液中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Y1操作:50‎-65℃‎预热2min;Y2操作,不需加热)‎ ‎(2)分析实验②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③中,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不断失水,由于____________,致使两者逐渐分离开,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4)分析比较实验④3号与1号、4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Fe2+,和过氧化氢酶都有____________的作用,从而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由3号和4号结果对照可知,酶的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5)实验⑤不能采用过氧化氢酶规划H2O2分解的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X2、Y2 (2). 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和分化 (3). 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4).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5). 高温能直接加快H2O2分解速度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课本上的很多实验,梳理各个实验的原理、过程、要求等,对不同实验的共性进行归纳与分析,然后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需要考生注意以下几点:1、斐林试剂使用过程中需要混合使用、现配现用、水浴加热,而双缩脲试剂使用过程中,需要分开使用,并且不需要水浴加热.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中: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1)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先向待测液中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并摇匀,并且蛋白质鉴定不需要水浴加热,故选X2,Y2。‎ ‎(2)蝾螈受精卵的横溢实验可以得出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和分化.‎ ‎(3)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当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不断失水,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致使两者逐渐离开,产生质壁分离现象.‎ ‎(4)分析比较实验④中2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高温下过氧化氢易分解,即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活化能.分析比较3号与1号、4号与1号的结果可知,Fe3+和过氧化氢酶都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从而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由3号和4号结果对照可知,酶的这种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5)高温能直接加快H2O2分解速度,探究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实验不能采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细胞核移植实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灯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64.关于C、H、O、N、P、S在玉米和人细胞(干)以及活细胞中的含量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玉米细胞(干)‎ ‎44.43‎ ‎43.57‎ ‎6.24‎ ‎1.46‎ ‎0.20‎ ‎0.17‎ 人细胞(干)‎ ‎14.62‎ ‎55.99‎ ‎7.46‎ ‎9.33‎ ‎3.11‎ ‎0.78‎ 活细胞 ‎65.00‎ ‎18.00‎ ‎10.00‎ ‎3.00‎ ‎1.40‎ ‎0.30‎ ‎(1)水在生命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内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新陈代谢作用。‎ 在秋季收获大豆后,要进行晾晒才能入仓储存,所除去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__________水;如果大豆细胞内水分过多,则会使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 ‎(2) 浸泡约一周时间,黄豆芽已长得又白又粗,‎1kg的黄豆能生出‎5kg的黄豆芽。在这个过程中,黄豆细胞内的有机物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种类变化是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中的元素是氧,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__________成分较多,此类化合物主要作为__________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答案】 (1). 自由 (2). 减少 (3). 增多 (4). 糖类 (5). 细胞壁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活细胞中由于水分较多,所以H、O元素含量较高;干细胞中由于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C元素含量较高;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的元素是氧,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糖类较多。‎ ‎2、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时,植物的抗逆性增强,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详解】(1)在秋季收获大豆后,要进行晾晒才能入仓储存,所除去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自由水,如果大豆细胞内水分过多,则会使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 ‎(2)浸泡约一周时间,黄豆芽已长得又白又粗,‎1kg的黄豆能生出‎5kg的黄豆芽。在这个过程中,黄豆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细胞内的有机物含量变化是减少,代谢产生一些中间代谢产物,故该过程中有机物种类变化是增多。‎ ‎(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玉米细胞(干)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人细胞(干)中的元素是氧,发生这种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成玉米细胞的化合物中糖类成分较多,此类化合物主要作为细胞壁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等知识点。这里要注意的是晒干主要是失去自由水,细胞还有活性;烘干失去的是结合水,细胞已经失活,如果燃烧剩下的灰烬,就只有无机盐了。‎ ‎65.如图表示葡萄酒酿制的简单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野生酵母菌群中分离纯化酵母菌时,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接种后,培养基上会出现一些分别由一个酵母菌繁殖而成的菌落,在生态学上,这些菌落被称为_______.‎ ‎(2)工业生产上为提高葡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生产中常需用到__________.为了能反复利用酵母菌,需要将纯化后并经过繁殖培育得到的酵母菌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制成“凝胶珠”,这是使用_________法来固定酵母细胞.果汁变得澄清.利用包埋法可以固定酵母细胞,从而使它能反复利用.‎ ‎【答案】 (1). 平板划线法 (2). 稀释涂布平板法 (3). 种群 (4). 果胶酶 (5). 包埋 ‎【解析】‎ ‎【分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最适温度在‎20℃‎左右最好,一般控制在18‎-25℃‎;酵母菌的繁殖力虽然很强,但仍要对所用装置用70%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因为其内含有对葡萄酒品质有害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都要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4类营养物质。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 ‎【详解】(1)微生物常用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由同种酵母菌构成菌落被称为种群。‎ ‎(2‎ ‎)使用果胶酶可以水解细胞壁中的果胶成分,使果汁变得澄清。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可以固定酵母细胞,从而使它能反复利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酒酵母制酒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菌,分析上图可知,甲图是为了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乙图是为了使酵母菌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获得葡萄酒。‎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