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2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动点型问题
2014 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动点型问题 一、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 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 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 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 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 合情推理。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 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 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 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 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例 1 (2013•兰州)如图,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线段 AB 运动至点 B 后,立即按原路返 回,点 P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 B 为圆心,线段 BP 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 S 与点 P 的运动时间 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思路分析:分析动点 P 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 系式可以得出结论. 解:不妨设线段 AB 长度为 1 个单位,点 P 的运动速度为 1 个单位,则: (1)当点 P 在 A→B 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 (2)当点 P 在 B→A 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 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 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 B 符合要求. 故选 B. 点评: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 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 对应训练 1.(2013•白银)如图,⊙O 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 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S 关于⊙O 的半径 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 A. B. C. D. 1.C 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 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 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 位置。)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 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一)点动问题. 例 2 (2013•河北)如图,梯形 ABCD 中,AB∥DC,DE⊥AB,CF⊥AB,且 AE=EF=FB=5, DE=12 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折线 AD-DC-CB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 B 停止.设 运动时间为 t 秒,y=S△EPF,则 y 与 t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①点 P 在 AD 上运动,②点 P 在 DC 上运动,③点 P 在 BC 上运动, 分别求出 y 与 t 的函数表达式,继而可得出函数图象. 解:在 Rt△ADE 中,AD= 2 2 13AE DE ,在 Rt△CFB 中,BC= 2 2 13BF CF , ①点 P 在 AD 上运动: 过点 P 作 PM⊥AB 于点 M,则 PM=APsin∠A= 12 13 t, 此时 y= 1 2 EF×PM= 30 13 t,为一次函数; ②点 P 在 DC 上运动,y= 1 2 EF×DE=30; ③点 P 在 BC 上运动,过点 P 作 PN⊥AB 于点 N,则 PN=BPsin∠B= 12 13 (AD+CD+BC-t) =12(31 ) 13 t , 则 y= 1 2 EF×PN= 30(31 ) 13 t ,为一次函数. 综上可得选项 A 的图象符合.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段讨论 y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 当然在考试过程中,建议同学们直接判断是一次函数还是二次函数,不需要按部就班的解出 解析式. 对应训练 2.(2013•北京)如图,点 P 是以 O 为圆心,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 AP 的长为 x,△APO 的面积为 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2.A (二)线动问题 例 3 (2013•荆门)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 ABCD,AD∥BC,若动直线 l 垂直于 BC, 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S,BP 为 x,则 S 关于 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当直线 l 经过 BA 段时,②直线 l 经过 AD 段时,③直线 l 经过 DC 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①当直线 l 经过 BA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②直线 l 经过 DC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 ③直线 l 经过 DC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 结合选项可得,A 选项的图象符合.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类似此类问题,有时候并不需要真正解出函数解析 式,只要我们能判断面积增大的快慢就能选出答案. 对应训练 3.(2013•永州)如图所示,在矩形 ABCD 中,垂直于对角线 BD 的直线 l,从点 B 开始沿着 线段 BD 匀速平移到 D.设直线 l 被矩形所截线段 EF 的长度为 y,运动时间为 t,则 y 关于 t 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 3.A (三)面动问题 例 4 (2013•牡丹江)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 1 和 2 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 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 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 正方形后的面积为 s,那么 s 与 t 的大致图象应为( ) A. B. C. D.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 V,分三个阶段;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 入大正方形,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分别 求出 S,可得答案. 解: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 V,分三个阶段; 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S=2×2-Vt×1=4-Vt, 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S=2×2-1×1=3, 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S=Vt×1, 分析选项可得,A 符合; 故选 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注意将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依次分析各个阶段得变化情况,进而综合 可得整体得变化情况. 对应训练 4.(2013•衡阳)如图所示,半径为 1 的圆和边长为 3 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 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 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 S(阴影部分), 则 S 与 t 的 大 致 图 象 为 ( ) A. B. C. D. 4.A 考点三:双动点问题 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 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中考试题的热点中的热点,双动点问题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要求更高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 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例 5 (2013•攀枝花)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ABCD 是梯形,AB∥CD,点 B (10,0),C(7,4).直线 l 经过 A,D 两点,且 sin∠DAB= 2 2 .动点 P 在线段 AB 上从 点 A 出发以每秒 2 个单位的速度向点 B 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5 个单位的速 度沿 B→C→D 的方向向点 D 运动,过点 P 作 PM 垂直于 x 轴,与折线 A→D→C 相交于点 M,当 P,Q 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P,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t>0),△MPQ 的面积为 S. (1)点 A 的坐标为 ,直线 l 的解析式为 ; (2)试求点 Q 与点 M 相遇前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 t 的取值范围; (3)试求(2)中当 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并求出 S 的最大值; (4)随着 P,Q 两点的运动,当点 M 在线段 DC 上运动时,设 PM 的延长线与直线 l 相交于 点 N,试探究:当 t 为何值时,△QMN 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 t 的值. 思路分析:(1)利用梯形性质确定点 D 的坐标,利用 sin∠DAB= 2 2 特殊三角函数值,得到 △AO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点 A 的坐标;由点 A、点 D 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 求出直线 l 的解析式; (2)解答本问,需要弄清动点的运动过程: ①当 0<t≤1 时,如答图 1 所示; ②当 1<t≤2 时,如答图 2 所示; ③当 2<t<16 7 时,如答图 3 所示. (3)本问考查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极值,根据(2)中求出的 S 表达式与取 值范围,逐一讨论计算,最终确定 S 的最大值; (4)△QMN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形有两种,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 解:(1)∵C(7,4),AB∥CD, ∴D(0,4). ∵sin∠DAB= 2 2 , ∴∠DAB=45°, ∴OA=OD=4, ∴A(-4,0). 设直线 l 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 4 -4 0 b k b , 解得:k=1,b=4, ∴y=x+4. ∴点 A 坐标为(-4,0),直线 l 的解析式为:y=x+4. (2)在点 P、Q 运动的过程中: ①当 0<t≤1 时,如答图 1 所示: 过点 C 作 CF⊥x 轴于点 F,则 CF=4,BF=3,由勾股定理得 BC=5. 过点 Q 作 QE⊥x 轴于点 E,则 BE=BQ•cos∠CBF=5t• 3 5 =3t. ∴PE=PB-BE=(14-2t)-3t=14-5t, S= 1 2 PM•PE= 1 2 ×2t×(14-5t)=-5t2+14t; ②当 1<t≤2 时,如答图 2 所示: 过点 C、Q 分别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F,E, 则 CQ=5t-5,PE=AF-AP-EF=11-2t-(5t-5)=16-7t, S= 1 2 PM•PE= 1 2 ×2t×(16-7t)=-7t2+16t; ③当点 M 与点 Q 相遇时,DM+CQ=CD=7, 即(2t-4)+(5t-5)=7,解得 t=16 7 . 当 2<t<16 7 时,如答图 3 所示: MQ=CD-DM-CQ=7-(2t-4)-(5t-5)=16-7t, S= 1 2 PM•MQ= 1 2 ×4×(16-7t)=-14t+32. (3)①当 0<t≤1 时,S=-5t2+14t=-5(t- 7 5 )2+ 49 5 , ∵a=-5<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 t= 7 5 , ∴当 0<t≤1 时,S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t=1 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9; ②当 1<t≤2 时,S=-7t2+16t=-7(t- 8 7 )2+ 64 7 , ∵a=-7<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 t= 8 7 , ∴当 t= 8 7 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64 7 ; ③当 2<t<16 7 时,S=-14t+32 ∵k=-14<0, ∴S 随 t 的增大而减小. 又∵当 t=2 时,S=4; 当 t=16 7 时,S=0, ∴0<S<4. 综上所述,当 t= 8 7 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64 7 . (4)△QMN 为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情形: ①如答图 4 所示,点 M 在线段 CD 上, MQ=CD-DM-CQ=7-(2t-4)-(5t-5)=16-7t,MN=DM=2t-4, 由 MN=MQ,得 16-7t=2t-4,解得 t= 20 9 ; ②如答图 5 所示,当点 M 运动到 C 点,同时当 Q 刚好运动至终点 D, 此时△QMN 为等腰三角形,t=12 5 . 故当 t= 20 9 或 t=12 5 时,△QMN 为等腰三角形.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运动型综合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对动点运动过程有清晰的理解.第 (3)问中,考查了指定区间上的函数极值,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另外,分类讨论的思想贯 穿(2)-(4)问始终,同学们需要认真理解并熟练掌握. 对应训练 5.(2013•长春)如图①,在▱ABCD 中,AB=13,BC=50,BC 边上的高为 12.点 P 从点 B 出发,沿 B-A-D-A 运动,沿 B-A 运动时的速度为每秒 13 个单位长度,沿 A-D-A 运动时的速 度为每秒 8 个单位长度.点 Q 从点 B 出发沿 BC 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 5 个单位长度.P、 Q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 Q 到达点 C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秒).连 结 PQ. (1)当点 P 沿 A-D-A 运动时,求 AP 的长(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2)连结 AQ,在点 P 沿 B-A-D 运动过程中,当点 P 与点 B、点 A 不重合时,记△APQ 的 面积为 S.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过点 Q 作 QR∥AB,交 AD 于点 R,连结 BR,如图②.在点 P 沿 B-A-D 运动过程中, 当线段 PQ 扫过的图形(阴影部分)被线段 BR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时 t 的值. (4)设点 C、D 关于直线 PQ 的对称点分别为 C′、D′,直接写出 C′D′∥BC 时 t 的值. 5.解:(1)当点 P 沿 A-D 运动时,AP=8(t-1)=8t-8. 当点 P 沿 D-A 运动时,AP=50×2-8(t-1)=108-8t. (2)当点 P 与点 A 重合时,BP=AB,t=1. 当点 P 与点 D 重合时,AP=AD,8t-8=50,t= 29 4 . 当 0<t<1 时,如图①. 作过点 Q 作 QE⊥AB 于点 E. S△ABQ= 1 2 AB•QE= 1 2 BQ×12, ∴QE= 12 12 5 13 BQ AB = 60 13 . ∴S=-30t2+30t. 当 1<t≤ 29 4 时,如图②. S= 1 2 AP×12= 1 2 ×(8t-8)×12, ∴S=48t-48; (3)当点 P 与点 R 重合时, AP=BQ,8t-8=5t,t= 8 3 . 当 0<t≤1 时,如图③. ∵S△BPM=S△BQM, ∴PM=QM. ∵AB∥QR, ∴∠PBM=∠QRM,∠BPM=∠MQR, 在△BPM 和△RQM 中 PBM QRM BPM MQR PM QM , ∴△BPM≌△RQM. ∴BP=RQ, ∵RQ=AB, ∴BP=AB ∴13t=13, 解得:t=1 当 1<t≤ 8 3 时,如图④. ∵BR 平分阴影部分面积, ∴P 与点 R 重合. ∴t= 8 3 . 当 8 3 <t≤ 29 4 时,如图⑤. ∵S△ABR=S△QBR, ∴S△ABR<S 四边形 BQPR. ∴BR 不能把四边形 ABQP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综上所述,当 t=1 或 8 3 时,线段 PQ 扫过的图形(阴影部分)被线段 BR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 部分. (4)如图⑥,当 P 在 A-D 之间或 D-A 之间时,C′D′在 BC 上方且 C′D′∥BC 时, ∴∠C′OQ=∠OQC. ∵△C′OQ≌△COQ, ∴∠C′OQ=∠COQ, ∴∠CQO=∠COQ, ∴QC=OC, ∴50-5t=50-8(t-1)+13,或 50-5t=8(t-1)-50+13, 解得:t=7 或 t= 95 13 . 当 P 在 A-D 之间或 D-A 之间,C′D′在 BC 下方且 C′D′∥BC 时,如图⑦. 同理由菱形的性质可以得出:OD=PD, ∴50-5t+13=8(t-1)-50, 解得:t=121 13 . ∴当 t=7,t= 95 13 ,t=121 13 时,点 C、D 关于直线 PQ 的对称点分别为 C′、D′,且 C′D′∥BC. 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 1.(2013•新疆)如图,Rt△ABC 中,∠ACB=90°,∠ABC=60°,BC=2cm,D 为 BC 的中 点,若动点 E 以 1cm/s 的速度从 A 点出发,沿着 A→B→A 的方向运动,设 E 点的运动时间 为 t 秒(0≤t<6),连接 DE,当△BDE 是直角三角形时,t 的值为( ) A.2 B.2.5 或 3.5 C.3.5 或 4.5 D.2 或 3.5 或 4.5 1.D 2.(2013•安徽)图 1 所示矩形 ABCD 中,BC=x,CD=y,y 与 x 满足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如 图 2 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 AEF 的斜边 EF 过 C 点,M 为 EF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当 x=3 时,EC<EM B.当 y=9 时,EC>EM C.当 x 增大时,EC•CF 的值增大 D.当 y 增大时,BE•DF 的值不变 2.D 3.(2013•盘锦)如图,将边长为 4 的正方形 ABCD 的一边 BC 与直角边分别是 2 和 4 的 Rt △GEF 的一边 GF 重合.正方形 ABCD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GE 向右匀速运动,当 点 A 和点 E 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 t 秒,正方形 ABCD 与 Rt△GEF 重叠部分面积为 s,则 s 关于 t 的函数图象为( ) A. B. C. D. 3.B 4.(2013•龙岩)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A(0,2),B(0,6),动点 C 在直线 y=x 上.若以 A、B、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 C 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4.B 5.(2013•武汉)如图,E,F 是正方形 ABCD 的边 AD 上两个动点,满足 AE=DF.连接 CF 交 BD 于点 G,连接 BE 交 AG 于点 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 2,则线段 DH 长度的最小值 是 . 5. 5 1 6.(2013•连云港)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 A、B 的坐标分别为(8, 0)、(0,6).动点 Q 从点 O、动点 P 从点 A 同时出发,分别沿着 OA 方向、AB 方向均以 1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 t(秒)(0<t≤5).以 P 为圆心,PA 长为半径的 ⊙P 与 AB、OA 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 C、D,连接 CD、QC. (1)求当 t 为何值时,点 Q 与点 D 重合? (2)设△QCD 的面积为 S,试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 S 的最大值; (3)若⊙P 与线段 QC 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6.解:(1)∵A(8,0),B(0,6), ∴OA=8,OB=6, ∴AB= 2 2 2 28 6OA OB =10, ∴cos∠BAO= 4 5 OA AB ,sin∠BAO= 3 5 OB AB . ∵AC 为⊙P 的直径, ∴△ACD 为直角三角形. ∴AD=AC•cos∠BAO=2t× 4 5 = 8 5 t. 当点 Q 与点 D 重合时,OQ+AD=OA, 即:t+ 8 5 t=8, 解得:t= 40 13 . ∴t= 40 13 (秒)时,点 Q 与点 D 重合. (2)在 Rt△ACD 中,CD=AC•sin∠BAO=2t× 3 6 5 5 t. ①当 0<t≤ 40 13 时, DQ=OA-OQ-AD=8-t- 8 5 t=8-13 5 t. ∴S= 1 2 DQ•CD= 1 2 (8-13 5 t)• 6 5 t=- 39 25 t2+ 24 5 t. ∵- 2 b a = 20 13 ,0< 20 13 < 40 13 , ∴当 t= 20 13 时,S 有最大值为 48 13 ; ②当 40 13 <t≤5 时, DQ=OQ+AD-OA=t+ 8 5 t-8= 13 5 t-8. ∴S= 1 2 DQ•CD= 1 2 (13 5 t-8)• 6 5 t= 39 25 t2- 24 5 t. ∵- 2 b a = 20 13 , 20 13 < 40 13 ,所以 S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t=5 时,S 有最大值为 15> 48 13 . 综上所述,S 的最大值为 15. (3)当 CQ 与⊙P 相切时,有 CQ⊥AB, ∵∠BAO=∠QAC,∠AOB=∠ACQ=90°, ∴△ACQ∽△AOB, ∴ AC AC OA AB , 2 8 8 10 t t , 解得 t=16 7 . 所以,⊙P 与线段 QC 只有一个交点,t 的取值范围为 0<t≤16 7 或 40 13 <t≤5. 7.(2013•宜昌)半径为 2cm 的与⊙O 边长为 2cm 的正方形 ABCD 在水平直线 l 的同侧,⊙ O 与 l 相切于点 F,DC 在 l 上. (1)过点 B 作的一条切线 BE,E 为切点. ①填空:如图 1,当点 A 在⊙O 上时,∠EBA 的度数是 ; ②如图 2,当 E,A,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 OA 的长; (2)以正方形 ABCD 的边 AD 与 OF 重合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向左移动正方形(图 3),至 边 BC 与 OF 重合时结束移动,M,N 分别是边 BC,AD 与⊙O 的公共点,求扇形 MON 的 面积的范围. 7.解:(1)①∵半径为 2cm 的与⊙O 边长为 2cm 的正方形 ABCD 在水平直线 l 的同侧,当 点 A 在⊙O 上时,过点 B 作的一条切线 BE,E 为切点, ∴OB=4,EO=2,∠OEB=90°, ∴∠EBA 的度数是:30°; ②如图 2, ∵直线 l 与⊙O 相切于点 F, ∴∠OFD=90°, ∵正方形 ADCB 中,∠ADC=90°, ∴OF∥AD, ∵OF=AD=2, ∴四边形 OFDA 为平行四边形, ∵∠OFD=90°, ∴平行四边形 OFDA 为矩形, ∴DA⊥AO, ∵正方形 ABCD 中,DA⊥AB, ∴O,A,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EA⊥OB, ∵∠OEB=∠AOE, ∴△EOA∽△BOE, ∴ OA OE OE OB , ∴OE2=OA•OB, ∴OA(2+OA)=4, 解得:OA=-1± 5 , ∵OA>0,∴OA= 5 -1; 方法二: 在 Rt△OAE 中,cos∠EOA= 2 OA OA OE , 在 Rt△EOB 中,cos∠EOB= 2 2 OE OB OA , ∴ 2 2 2 OA OA , 解得:OA=-1± 5 , ∵OA>0,∴OA= 5 -1; 方法三: ∵OE⊥EB,EA⊥OB, ∴由射影定理,得 OE2=OA•OB, ∴OA(2+OA)=4, 解得:OA=-1± 5 , ∵OA>0, ∴OA= 5 -1; (2)如图 3,设∠MON=n°,S 扇形 MON= 360 n ×22= 90 n(cm2), S 随 n 的增大而增大,∠MON 取最大值时,S 扇形 MON 最大, 当∠MON 取最小值时,S 扇形 MON 最小, 如图,过 O 点作 OK⊥MN 于 K, ∴∠MON=2∠NOK,MN=2NK, 在 Rt△ONK 中,sin∠NOK= 2 NK NK ON , ∴∠NOK 随 NK 的增大而增大,∴∠MON 随 MN 的增大而增大, ∴当 MN 最大时∠MON 最大,当 MN 最小时∠MON 最小, ①当 N,M,A 分别与 D,B,O 重合时,MN 最大,MN=BD, ∠MON=∠BOD=90°,S 扇形 MON 最大=π(cm2), ②当 MN=DC=2 时,MN 最小, ∴ON=MN=OM, ∴∠NOM=60°, S 扇形 MON 最小= 2 3 π(cm2), ∴ 2 3 π≤S 扇形 MON≤π. 故答案为:30°. 8.(2013•重庆)已知: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12,BC=6,AD⊥BD.以 AD 为斜边在平行四边形 ABCD 的内部作 Rt△AED,∠EAD=30°,∠AED=90°. (1)求△AED 的周长; (2)若△AED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DC 向右平行移动,得到△A0E0D0,当 A0D0 与 BC 重合时停止移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A0E0D0 与△BDC 重叠的面积为 S,请直接写 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3)如图②,在(2)中,当△AED 停止移动后得到△BEC,将△BEC 绕点 C 按顺时针方 向旋转α(0°<α<180°),在旋转过程中,B 的对应点为 B1,E 的对应点为 E1,设直线 B1E1 与直线 BE 交于点 P、与直线 CB 交于点 Q.是否存在这样的α,使△BPQ 为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α的度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8.解:(1)∵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BC=6. 在 Rt△ADE 中,AD=6,∠EAD=30°, ∴AE=AD•cos30°=3 3 ,DE=AD•sin30°=3, ∴△AED 的周长为:6+3 3 +3=9+3 3 . (2)在△AED 向右平移的过程中: (I)当 0≤t≤1.5 时,如答图 1 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D0NK. ∵DD0=2t,∴ND0=DD0•sin30°=t,NK=ND0•tan30°= 3 t, ∴S=S△D0NK= 1 2 ND0•NK= 1 2 t• 3 t= 3 2 t2; (II)当 1.5<t≤4.5 时,如答图 2 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 D0E0KN. ∵AA0=2t,∴A0B=AB-AA0=12-2t, ∴A0N= 1 2 A0B=6-t,NK=A0N•tan30°= 3 3 (6-t). ∴S=S 四边形 D0E0KN=S△ADE-S△A0NK= 1 2 ×3×3 3 - 1 2 ×(6-t)× 3 3 (6-t)=- 3 6 t2+2 3 t- 3 3 2 ; (III)当 4.5<t≤6 时,如答图 3 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 D0IJKN. ∵AA0=2t,∴A0B=AB-AA0=12-2t=D0C, ∴A0N= 1 2 A0B=6-t,D0N=6-(6-t)=t,BN=A0B•cos30°= 3 (6-t); 易知 CI=BJ=A0B=D0C=12-2t,∴BI=BC-CI=2t-6, S=S 梯 形 BND0I-S △ BKJ= 1 2 [t+ ( 2t-6 ) ]• 3 ( 6-t ) - 1 2 • ( 12-2t ) • 3 3 ( 12-2t ) =- 13 3 6 t2+20 3 t-42 3 . 综上所述,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S= 2 2 2 3 (0 1.5)2 3 3 3- 2 3 - (1.5 4.5)6 2 13 3- 20 3 - 42 3(4.5 6)6 t t S t t t t t t . (3)存在α,使△BPQ 为等腰三角形. 理由如下:经探究,得△BPQ∽△B1QC, 故当△BPQ 为等腰三角形时,△B1QC 也为等腰三角形. (I)当 QB=QP 时(如答图 4), 则 QB1=QC,∴∠B1CQ=∠B1=30°, 即∠BCB1=30°, ∴α=30°; (II)当 BQ=BP 时,则 B1Q=B1C, 若点 Q 在线段 B1E1 的延长线上时(如答图 5), ∵∠B1=30°,∴∠B1CQ=∠B1QC=75°, 即∠BCB1=75°, ∴α=75°. 9.(2013•遵义)如图,在 Rt△ABC 中,∠C=90°,AC=4cm,BC=3cm.动点 M,N 从点 C 同时出发,均以每秒 1cm 的速度分别沿 CA、CB 向终点 A,B 移动,同时动点 P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2cm 的速度沿 BA 向终点 A 移动,连接 PM,PN,设移动时间为 t(单位:秒, 0<t<2.5). (1)当 t 为何值时,以 A,P,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 t,使四边形 APNC 的面积 S 有最小值?若存在,求 S 的最小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解:如图, ∵在 Rt△ABC 中,∠C=90°,AC=4cm,BC=3cm. ∴根据勾股定理,得 2 2AC BC =5cm. (1)以 A,P,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分两种情况: ①当△AMP∽△ABC 时, AP AM AC AB ,即 5 2 4 4 5 t t , 解得 t= 3 2 ; ②当△APM∽△ABC 时, AM AP AC AB ,即 4 5 2 4 5 t t , 解得 t=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 t= 3 2 时,以 A、P、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2)存在某一时刻 t,使四边形 APNC 的面积 S 有最小值.理由如下: 假设存在某一时刻 t,使四边形 APNC 的面积 S 有最小值. 如图,过点 P 作 PH⊥BC 于点 H.则 PH∥AC, ∴ PH BP AC BA ,即 2 4 5 PH t , ∴PH= 8 5 t, ∴S=S△ABC-S△BPH, = 1 2 ×3×4- 1 2 ×(3-t)• 8 5 t, = 4 5 (t- 3 2 )2+ 21 5 (0<t<2.5). ∵ 4 5 >0, ∴S 有最小值. 当 t= 3 2 时,S 最小值= 21 5 . 答:当 t= 3 2 时,四边形 APNC 的面积 S 有最小值,其最小值是 21 5 . 10.(2013•苏州)如图,点 O 为矩形 ABCD 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 E、F、 G 分别从 A、B、C 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 E 的运动速度为 1cm/s,点 F 的运动速度为 3cm/s,点 G 的运动速度为 1.5cm/s,当点 F 到达点 C(即点 F 与点 C 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 关于直线 EF 的对称图形是 △EB′F.设点 E、F、G 运动的时间为 t(单位:s). (1)当 t= s 时,四边形 EBFB′为正方形; (2)若以点 E、B、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 F,C,G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 t 的值; (3)是否存在实数 t,使得点 B′与点 O 重合?若存在,求出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解:(1)若四边形 EBFB′为正方形,则 BE=BF, 即:10-t=3t, 解得 t=2.5; (2)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 ①若△EBF∽△FCG, 则有 EB BF FC CG ,即 10 3 12 3 1.5 t t t t , 解得:t=2.8; ②若△EBF∽△GCF, 则有 EB BF CG FC ,即10 3 1.5 12 3 t t t t , 解得:t=-14-2 69 (不合题意,舍去)或 t=-14+2 69 . ∴当 t=2.8s 或 t=(-14+2 69 )s 时,以点 E、B、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 F,C,G 为顶 点的三角形相似. (3)假设存在实数 t,使得点 B′与点 O 重合. 如图,过点 O 作 OM⊥BC 于点 M,则在 Rt△OFM 中,OF=BF=3t,FM= 1 2 BC-BF=6-3t, OM=5, 由勾股定理得:OM2+FM2=OF2, 即:52+(6-3t)2=(3t)2 解得:t= 61 36 ; 过点 O 作 ON⊥AB 于点 N,则在 Rt△OEN 中,OE=BE=10-t,EN=BE-BN=10-t-5=5-t,ON=6, 由勾股定理得:ON2+EN2=OE2, 即:62+(5-t)2=(10-t)2 解得:t=3.9. ∵ 61 36 ≠3.9, ∴不存在实数 t,使得点 B′与点 O 重合. 11.(2013•吉林)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C=6cm,BC=8cm.点 D、E、F 分别是边 AB、BC、AC 的中点,连接 DE、DF,动点 P,Q 分别从点 A、B 同时出发,运动 速度均为 1cm/s,点 P 沿 A F D 的方向运动到点 D 停止;点 Q 沿 BC 的方向运动,当点 P 停止运动时,点 Q 也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过点 Q 作 BC 的垂线交 AB 于点 M,以点 P,M,Q 为顶点作平行四边形 PMQN.设平行四边形边形 PMQN 与矩形 FDEC 重叠部分的 面积为 y(cm2)(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 0 有几何图形),点 P 运动的时间为 x(s) (1)当点 P 运动到点 F 时,CQ= cm; (2)在点 P 从点 F 运动到点 D 的过程中,某一时刻,点 P 落在 MQ 上,求此时 BQ 的长度; (3)当点 P 在线段 FD 上运动时,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1.解:(1)当点 P 运动到点 F 时, ∵F 为 AC 的中点,AC=6cm, ∴AF=FC=3cm, ∵P 和 Q 的运动速度都是 1cm/s, ∴BQ=AF=3cm, ∴CQ=8cm-3cm=5cm, 故答案为:5. (2)设在点 P 从点 F 运动到点 D 的过程中,点 P 落在 MQ 上,如图 1, 则 t+t-3=8, t=11 2 , BQ 的长度为11 2 ×1= 11 2 (cm); (3)∵D、E、F 分别是 AB、BC、AC 的中点, ∴DE= 1 2 AC= 1 2 ×6=3, DF= 1 2 BC= 1 2 ×8=4, ∵MQ⊥BC, ∴∠BQM=∠C=90°, ∵∠QBM=∠CBA, ∴△MBQ∽△ABC, ∴ BQ MQ BC AC , ∴ 8 6 x MQ , MQ= 3 4 x, 分为三种情况:①当 3≤x<4 时,重叠部分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如图 2, y=PN•PD = 3 4 x(7-x) 即 y=- 3 4 x2+ 21 4 x; ②当 4≤x<11 2 时,重叠部分为矩形,如图 3, y=3[(8-X)-(X-3))] 即 y=-6x+33; ③当11 2 ≤x≤7 时,重叠部分图形为矩形,如图 4, y=3[(x-3)-(8-x)] 即 y=6x-33. 12.(2013•宁波)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 A 的坐标为(0,4),点 B 的坐标为(4,0),点 C 的坐标为(-4,0),点 P 在射线 AB 上运动,连结 CP 与 y 轴交 于点 D,连结 BD.过 P,D,B 三点作⊙Q 与 y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 E,延长 DQ 交⊙Q 于点 F,连结 EF,BF. (1)求直线 AB 的函数解析式; (2)当点 P 在线段 AB(不包括 A,B 两点)上时. ①求证:∠BDE=∠ADP; ②设 DE=x,DF=y.请求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3)请你探究:点 P 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 B,D,F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满足两条 直角边之比为 2:1?如果存在,求出此时点 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2.解:(1)设直线 AB 的函数解析式为 y=kx+4, 代入(4,0)得:4k+4=0, 解得:k=-1, 则直线 AB 的函数解析式为 y=-x+4; (2)①由已知得: OB=OC,∠BOD=∠COD=90°, 又∵OD=OD, ∴△BDO≌△COD, ∴∠BDO=∠CDO, ∵∠CDO=∠ADP, ∴∠BDE=∠ADP, ②如图,连结 PE, ∵∠ADP 是△DPE 的一个外角, ∴∠ADP=∠DEP+∠DPE, ∵∠BDE 是△ABD 的一个外角, ∴∠BDE=∠ABD+∠OAB, ∵∠ADP=∠BDE,∠DEP=∠ABD, ∴∠DPE=∠OAB, ∵OA=OB=4,∠AOB=90°, ∴∠OAB=45°, ∴∠DPE=45°, ∴∠DFE=∠DPE=45°, ∵DF 是⊙Q 的直径, ∴∠DEF=90°, ∴△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 2 DE,即 y= 2 x; (3)当 BD:BF=2:1 时, 如图,过点 F 作 FH⊥OB 于点 H, ∵∠DBO+∠OBF=90°,∠OBF+∠BFH=90°, ∴∠DBO=∠BFH, 又∵∠DOB=∠BHF=90°, ∴△BOD∽△FHB, ∴ OB OD BD HF HB FB =2, ∴FH=2,OD=2BH, ∵∠FHO=∠EOH=∠OEF=90°, ∴四边形 OEFH 是矩形, ∴OE=FH=2, ∴EF=OH=4- 1 2 OD, ∵DE=EF, ∴2+OD=4- 1 2 OD, 解得:OD= 4 3 ,∴点 D 的坐标为(0, 4 3 ), ∴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 1 3 x+ 4 3 , 由 1 4 3 3 4 y x y x ,得: 2 2 x y , 则点 P 的坐标为(2,2); 当 1 2 BD BF 时, 连结 EB,同(2)①可得:∠ADB=∠EDP, 而∠ADB=∠DEB+∠DBE,∠EDP=∠DAP+∠DPA, ∵∠DEP=∠DPA, ∴∠DBE=∠DAP=45°, ∴△D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过点 F 作 FG⊥OB 于点 G, 同理可得:△BOD∽△FGB, ∴ 1 2 OB OD BD GF GB FB , ∴FG=8,OD= 1 2 BG, ∵∠FGO=∠GOE=∠OEF=90°, ∴四边形 OEFG 是矩形, ∴OE=FG=8, ∴EF=OG=4+2OD, ∵DE=EF, ∴8-OD=4+2OD, OD= 4 3 , ∴点 D 的坐标为(0,- 4 3 ), 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1 4 3 3y x , 由 1 4 3 3 4 y x y x ,得: 8 4 x y , ∴点 P 的坐标为(8,-4), 综上所述,点 P 的坐标为(2,2)或(8,-4). 13.(2013•遵义)如图,已知抛物线 y=ax2+bx+c(a≠0)的顶点坐标为(4,- 2 3 ),且与 y 轴交于点 C(0,2),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的左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 A,B 两点的坐标; (2)在(1)中抛物线的对称轴 l 上是否存在一点 P,使 AP+CP 的值最小?若存在,求 AP+CP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以 AB 为直径的⊙M 相切于点 E,CE 交 x 轴于点 D,求直线 CE 的解析式. 13.解:(1)如图, 由题意,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a(x-4)2- 2 3 (a≠0) ∵抛物线经过(0,2) ∴a(0-4)2- 2 3 =2 解得:a= 1 6 , ∴y= 1 6 (x-4)2- 2 3 , 即:y= 1 6 x2- 4 3 x+2 当 y=0 时, 1 6 x2- 4 3 x+2=0 解得:x=2 或 x=6 ∴A(2,0),B(6,0); (2)存在, 如图 2,由(1)知:抛物线的对称轴 l 为 x=4, 因为 A、B 两点关于 l 对称,连接 CB 交 l 于点 P,则 AP=BP,所以 AP+CP=BC 的值最小 ∵B(6,0),C(0,2) ∴OB=6,OC=2 ∴BC=2 10 , ∴AP+CP=BC=2 10 , ∴AP+CP 的最小值为 2 10 ; (3)如图 3,连接 ME, ∵CE 是⊙M 的切线 ∴ME⊥CE,∠CEM=90° 由题意,得 OC=ME=2,∠ODC=∠MDE ∵在△COD 与△MED 中 COA DEM ODC MD EOC ME , ∴△COD≌△MED(AAS), ∴OD=DE,DC=DM 设 OD=x 则 CD=DM=OM-OD=4-x 则 RT△COD 中,OD2+OC2=CD2, ∴x2+22=(4-x)2 ∴x= 3 2 , ∴D( 3 2 ,0) 设直线 CE 的解析式为 y=kx+b ∵直线 CE 过 C(0,2),D( 3 2 ,0)两点, 则 3 02 2 k b b , 解得: 4 3 2 k b 。 ∴直线 CE 的解析式为 y=- 4 3 x+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