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高一语文试卷 卷面分:5分(5分:使用规范字,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4—3分:使用规范字,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2分:字迹较清楚,有多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较整洁;1分:字迹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卷面脏乱。0分:大多主观题没写或全部没写。)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 - 11 - 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 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 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 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 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 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 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疼痛 张鸣跃 我杀死过一匹狼。 我的家在终南山里,山里有着许多狼的传说。 那年我17岁,在山外县城读高中,暑假回家帮家里干活,和那匹狼是在山上砍柴时遇上的。 那天早上,我系好砍刀上山了。转过几道山弯入谷,进柴坡,砍够了,用藤条捆好并扎了双背带,还把砍刀系在腰间,背起柴捆出谷。刚从柴坡下到谷底,那匹狼出现了。 狼出现的位置很凶险,在出谷正前方的两山夹道上,狼头朝着我,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相距仅10来米。沉重的柴捆还在背上,我看见狼时心里一惊, - 11 - 身心内外如冷风刮过。眼前这匹狼的姿态是传说中最可怕的一种姿态,我知道此劫难逃了。我慢慢蹲身放下柴,再慢慢站好自己,面对狼,也一动不动。 我看清了这匹狼是匹老狼,瘦骨如刀,乱毛脏黄,显得狼头更硕大狰狞,两眼眯缝着,肚腹凹瘪着,一匹魔性老到的饿狼。它不急于进攻,就挡在那里,幽幽暗暗地死盯着你,等你发抖,等你慌乱,等你崩溃瘫软。我不敢动,极力保持镇定,只希望有人入谷,我就有救了。 我发现这匹狼和传说中的狼不大一样。它不是蹲着,而是俯在地上,两只前腿呈跪姿,头也是俯在地上,静静地看着我。而且,它后面扫帚似的尾巴在轻轻摇动。我家的狗对我撒娇讨好时才这样的。可我很快又想到另一种传说:狼比人精,最会蒙骗和捉弄人。那么,它是在麻醉我了?知道我不能进不能退,就和猫玩老鼠那样在玩我了?我更加恐惧了。 几分钟后,狼动了。不是站起来走向我,而是爬,保持那种姿态不变,只把头抬起一些,朝我匍匐前进,爬几下,还恢复原状,俯下头去,依旧静静地看着我。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快崩溃了。我想它是在试我的胆气,在逼我失态发狂。传说中的狼是有许多凶狠绝招的,一个人是很难战胜一匹饿狼的。 狼似乎看出了我内心的慌乱,又在前进,一次比一次进得多,就几步之隔了。已是绝境了,只有以死相拼了,我的手慢慢移向背后,慢慢抽出鞘里的砍刀,等着狼的最后一扑。 狼已爬至我眼前了,我还是没动。狼爬得越近,头就俯得越低,还发出一种婴儿低泣般的怪声。我不敢看它的眼睛,它的眼睛不像传说中那样可怕,它的眼睛也像婴儿,没有丝毫恶气,甚至有一种哀求在里面,有泪水在闪。我眨巴我的眼睛,生出想摸一下它的冲动。 狼竟闭上了眼睛! 我忽然想到:狼正是在想我完全麻痹时一口咬断我的颈脖! 我背后的手握紧了砍刀。 狼闭着眼睛,像在等待我的举动。 这是绝好的机会,狼没想到我手中有砍刀。我只要用尽全力一砍,它不死也伤,我的胜算就多些了。我想好了砍它的腰,狼是铜头,又是俯在地上,只有砍腰了。 就在我握紧砍刀的手刚移到前面来时,狼忽然睁开了眼睛。我一下子愣住了,手又藏到背后。狼分明看见了我手中的刀,它的眼神有了变化,一种惊觉后的恶变,但很快又消失了,更奇怪的是,它呜咽了几声,又闭上了眼睛。 说时迟那时快,我根本未及细想,在狼再次闭上眼睛时,我猛扑上去,拼尽全力照狼的腰就砍了下去。意外发生了,也许是用力过猛,刀头在落下的半路竟脱柄了,飞出好远,落在狼背上的只是刀柄。 狼叫了一声,站了起来,那一下显然没能伤到它。令我不解的是,狼站起后没有反扑,连头也没抬,抖了几下又跪俯在地上了。恐惧和迷惑激怒了我,我哭吼着扑上去,死死地掐住了狼的脖子。我发疯似的用尽全力狠掐不松,好一阵子,我的吼叫声停息,狼已不再颤动,身体也由热变冷。我猛地惊觉:狼竟没有反抗,一点也没有,直到断气也还是先前那姿态。我瘫软在死狼的旁边,发呆。 忽然间我在狼背上发现了问题。 狼背上,有好大一块脱了毛,所露之处已黑肿腐烂,中心处有突出的黑包,就象人身上那种“鸡眼”一样,周围一层一层地肿烂开来,分明有异物在里面。我取回砍刀,划开狼背上的腐肉,取出那异物,是一根刺,黑色的,两寸有余。 我抱住狼的尸体,大哭出声。狼,是有求于我的。狼知道只有人才可以救它。狼用它的姿态语言细细地对我说过了,他需要帮助,它很痛,它生不如死。狼在发现我在要它的命时,放弃了反抗,一直忍受疼痛还不如死于人手。 疼痛! 我开始思考狼的疼痛乃至所有动物的疼痛,许多难以忍受又毫无办法的疼痛。人类好象从来没考虑过动物们的疼痛,捕猎,屠宰,生煮,活剥……在疼痛的狼向我哀求救助时,我只是在想狼的种种恶名传说,只想杀死它,这就是在生灵群体中高高在上的人性? 我埋葬了狼,也在心上埋下了终生难以消除的疼痛。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我”面对现实中狼的奇异表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B. 文中对狼的肖像以及面对人时的姿态描写,已经为下文交代这匹狼的悲惨处境做好了铺垫,所以文章的结尾处没有突兀之感。 - 11 - C. 小说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对狼的眼睛描写尤其独到,这与《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掐死狼后,“我”抱着狼的尸体大哭,体现了“我”在经历了恐惧和悔恨后内心复杂情感的释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整篇小说写的是和狼的搏斗过程,倒数第二段能否删去?请阐述你的理由。(6分) 6. 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凶残的动物根本不值得同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的“我”在知道真相后对这匹狼所流露出的情感呢?(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共25分)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到达 B. 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 然而君子不辩 辩:辩论,辩驳 D.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 县:通“悬”,悬殊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9.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未之有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⑥不拘于时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是亦走也 A. ①③⑤⑦/②⑥/④/⑧ B. ①⑤/②⑥/③⑧/④/⑦ C. ①③⑤/②⑥/④/⑦/⑧ D.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 - 11 - 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 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 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 荀子认为道路虽然很近,如果不走也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如果不去做就不会取得成功。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望 海 潮 北宋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 “三吴”是指吴兴、吴郡、会稽,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B.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的是杭州的自然景色和都市风貌,按顺序来写,极具清丽富庶之感。 C. “户盈罗绮,竞豪奢”反映了百姓穷奢极侈的生活。 D. 词的下阙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守郡,即何孙,“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何孙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14.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竹响的主题。“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B. 一个“疑”字,既直接地刻画了诗人静卧衙斋倾听的神态,又间接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勤政爱民品性。 C. 官衙本是嘈杂之地,可是诗人却能在嘈杂中寻觅一处静地让自己的心得以安放,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风雅不俗。 D.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诗、画融为一体,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变得缓慢滞涩。 (2)《劝学》中荀子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引出了“ ______ , ______ ”的结论,强调了学习并自省的重要性。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 , ______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 11 -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5)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铜臭(xiù) 推衍(yǎn)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B. 供给(gěi) 修葺(qí) 脑髓(suǐ) 冠冕堂皇(guān) C. 款识(shí) 蹩进(bié) 孱头(càn) 故弄玄虚(xián) D. 殷红(yān) 譬如(bì) 垣墙(huán) 命运多舛(chuǎ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的确不总像童话那样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于是身边就会有人整天整天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愤恨别人功成名就,哀叹自己 _______。日复一日地哀叹,年复一年地挣扎,仿佛这世上一切的悲苦磨难与挫折都落到了自己头上。 可是,真是如此吗? 近一年来,《朗读者》在电视节目中 _____,董卿也因她不凡的谈吐赢得人们的阵阵掌声。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受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试问,如果没有沉心静气的广泛阅读,优雅的谈吐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艰难苦涩的治学经历,坚韧的品行怎能拥有?如果没有后台对自己能力的精心打磨,舞台聚光灯下怎会出现这样一位 _____、气度不凡、光彩照人的才女?( ),像她这样曾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的人,光环与掌声都是她应该得到的。 英格兰有句古谚语:成功的人把拳头握在心里,只待时间到后出击。只有在困境抑或失意中咬牙坚持, _____,方可在残酷的时代中获得历练,破茧成蝶。 终有一日,你会厚积薄发,挣脱厚重的茧壳,羽化成蝶。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 碌碌终生 脱颖而出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B. 碌碌无为 脱颖而出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C. 碌碌终生 遥遥领先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D. 碌碌无为 遥遥领先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B.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埋头努力后的数次失败却少有人知。 C.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D.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 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B.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的 C.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积累沉淀中长时间获得的 D. 她长时间在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21. 假设苏轼在黄州写信给好友张梦得,以下书信用语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称呼张梦得时可用“足下”,自称时可称“仆”。 B. 信中提及苏辙时,可称“舍弟”,提及过世的母亲时则称“先慈”。 C. 信末的祝福语,可用“雅训永存”“福禄双全”。 D. 署名下的敬辞,可用“顿首”“谨启”。 22. 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话。(4分) (1)读小说就是读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莫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爱博纯真,叛逆任性,令人喜爱。(3分) (2)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______(用四字概括)。(1分) 五、作文(60分,包括5分卷面分) - 11 -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新冠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试卷答案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1.B(疫灾大多发生在“自然疫源地地区”,这一点应属于“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2.A(A“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行巫道术,驱逐厉鬼”的防疫措施说明“ - 11 - 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抬神巡游,求神保佑”的做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更容易引发疫情广泛传播;B“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不能理解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C“完全阻止”表述绝对;D 需要转变的是“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3.D(“通过古代防疫措施和现代防疫措施的对比”表述有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C【解析】 C项,《祝福》是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来体现祥林嫂处境及心态的变化,而这篇小说中狼的眼睛变化是不大的,始终是静静的。 5.不能删去。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我”不仅敢于勇斗恶狼,还具有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精神,体现了“我”内心的仁善。②这一段拓展了小说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发人们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对人性的思考。(6分,一点3分) 6.①我们对“我”的自我批判和悔恨意识应该持欣赏态度。②吃人,是狼的天性,而善良同情应该是我们人类的天性,我们不应该因为动物的天性而泯灭了自我善良的本性。③人类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尤其在处理和其它动物的关系时,应该多一些和谐与宽容,少一些暴戾和践踏,只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融洽,我们的内心才会平静。(6分,一点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7. B解析:选B 意:通“抑”,抑或。 8.A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比。B项,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吗”。C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疑问代词,哪里。D项,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表判断。 9. C 【解析】①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译为: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②被动句,“为”表被动。译为: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③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④状语后置,应为“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译为: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⑤宾语前置,应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译为: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⑥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不被时俗限制。 ⑦定语后置,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⑧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这也是逃跑呀。 故选:C。 10解析:选A 正确断句是“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本题的答案,理解句子大意后,根据虚词和句式可用排除法确定。如根据“道虽迩,不行不至”与“事虽小,不为不成”的相同结构,就可得出答案。 11.解析:选C 对原文的解读错误。“非不察也”是指“不能说不明了”,而不是“并不明了”;“非不难也”是指“不是不难做”,而不是“不难做”;“止之也”是指“君子有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停下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1 - (1)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1)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鳖也能走千里;不停地积累土堆,山丘终能够堆积成。(关键词:“休”“辍”“累”“崇”) (2)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会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关键词:“假”“舆”“致”“水”“绝”) [参考译文] 走路时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于泥沼;走路时低头俯视,不是因为怕碰撞着什么;与别人对视而先低下头,不是因为惧怕对方。读书人这样做,只是想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而不愿因此得罪世俗之人。 千里马一天能奔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跑到千里。要用有限的气力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逐没有尽头的目的地吗?那么即使劣马跑到骨折筋断,也一辈子不能赶上千里马啊;如果有个终点,那么千里的路程虽然很遥远,也不过是快点慢点、早点晚点而已,怎么可能走不到目的地呢?不懂得行路的人,是用有限的气力去穷尽无尽的路途,追逐没有尽头的目的地呢,还是应有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对那些“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命题的辩说,(君子)不是不明了,然而君子不去争辩,是因为有所节制啊;那些怪诞骇俗的行为,并不是不难做到,但是君子不去做,也是因为有所节制啊。所以学者说:“当别人停下来等待我的时候,我就努力赶上去,这样或慢或快、或早或晚,怎么不能一同到达目的地呢?”所以只要一步一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鳖也能走千里;不停地积累土堆,山丘终能够堆积成。堵塞水源,开通沟渠,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至于人的资质,即使相距悬殊,难道会像瘸了腿的鳖和六匹骏马之间的差距那样大吗?然而瘸了腿的鳖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虽然很近,但如果不走也不能到达;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完成。 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的成就不可能超过常人很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2分) 13.C 14《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15.B不是间接表达,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语言文字运用 17、A - 11 - 【解析】B项,“给”应读jǐ。葺(qì)C项,“玄”应读xuán。识—zhìD项,“譬”应读pì。 垣墙(yuán) 故选A。 18.D(1)“碌碌无为”,碌碌:平庸的样子,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碌碌终生”,碌碌:平庸,终身:一辈子,一辈子庸庸碌碌,没有成就。第一处,根据文段情境,文章没有讲到终身,故应使用“碌碌无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走在最前面(多指成绩)。第二处,是说《朗读者》在电视节目中处在前列,使用“遥遥领先”更为恰当。“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二者都形容很有学问。但“满腹经纶”还强调很有才能;“学富五车”仅用于强调读书多。第三处,此处主要强调董卿有才能,使用“满腹经纶”更好。“藏器待时”,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相机而动”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第四处,主要情调在困境抑或失意中咬牙坚持等待施展的时机,使用“藏器待时”更好。 19.C【解析】“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受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该句有两个问题,一是搭配不当,“受……所知”不搭配,应为“为……所知”;二是语序不当,“数次”应是修饰“失败”,应改为“在数次失败后的”。D.“在失败后的数次”语序不当,“数次”形容“失败”。A项和B项没有突出“董卿为众人所知”。故选C项。 20.B 【解析】本题中,括号前面的内容强调了她付出的努力,后面的内容强调了光环与掌声,所以,应该强调“一切荣耀”,即应从“一切荣耀”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和D项,C.“在积累沉淀中长时间获得的”语序不当,应为“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的”。故选B项。 21、C项,“斗山安仰” 用于哀挽老年男性丧者的挽辞“福寿双全”是给长辈的祝福语,而这封书信是写给好友的;故选:C. 22.【答案】(1)参照: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敏感谨慎,娇弱慧心,令人爱怜;(3分) (2)木石前盟(1分) 23.作文(60分)(这里有5分卷面分) 作文参考立意: 1、众志成城,凝聚伟大的中国力量; 2、众志成城,彰显人民的壮志豪情; - 11 - 3、众志成城,弘扬民族的守望相助。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