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A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A卷) Word版含解析

云南省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A卷) ‎ ‎1. 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表所示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A. 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 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 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等爵制,把“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压低至十级以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有意压制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的地位,这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故A正确;这一举措不是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故B错误;这一举措旨在提高地主的经济地位,故C错误;这和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故D错误。‎ ‎2. 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 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 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 ‎3. 关羽为三国时期著名大将,其后逐渐被神圣化。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明清以来“关帝庙”遍布全国,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这反映了 A. 儒释道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 B. 民间信仰带动商品经济繁荣 C. 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 D. 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 - 12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政府追封其为侯、公、王,道教中关羽成了财神,佛教中把关羽像供奉在十八罗汉旁……尤其得到游民和行商的青睐”等信息可知,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对关羽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游民和行商者对关羽的推崇,说明关羽成为各个思想流派公认的精神象征,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没有体现三教合流走向大一统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了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没有强调民间信仰对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各个思想流派对关羽的推崇和神化,说明关羽精神符合多元价值需求,无法得出佛道神化关羽得到官府认可的结论,C项错误。‎ ‎4. 明末清初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 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 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 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欧美等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手工业水平情况,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民间外贸的态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D。‎ ‎5. 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经费收支状况大致是,光绪元年(1875年)达到接近55万两后,次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光绪三年(1877年)减少至20万两,光绪四、五两年(1878年、1879年)虽有所回升,但亦未达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水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实业救国思潮日渐衰退 B. 自强运动潜藏发展危机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洋务企业竞争意识不足 ‎【答案】B ‎【解析】‎ - 12 -‎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潜藏着发展的危机,B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在甲午战后出现的,A排除;自然经济解体的典型就是耕织分离和传统纺织业的衰败,C排除;材料与竞争意识无关,D排除。故选B。‎ ‎6. 1931年,以启新为首的三家民营水泥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协定销数和售价,划定联营区域,制定管理规则,并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业联营的建立 A. 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B. 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 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集中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是经济大危机时期,同业联盟的建立有利于联合对外,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故选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法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 ‎7. 史料记载,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以村为单位,青壮年前去支援前线,各村由农妇进行土地改革”。在冀南解放区,5000余妇女建立了41个妇女会。这些现象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有利于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C. 说明妇女社会地位发生逆转 D. 保障了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放区妇女组织土改,成立妇女会,这些活动凸显妇女在解放区的重要性,有助于女性的独立解放,B正确;题干时间是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革命不是同时期,排除A;C中的“逆转”表述绝对,排除;题干未提供土地改革的结果,因此无法判断妇女参与土改是否保障了土改顺利完成,排除D。‎ ‎8. 时事政治漫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漫画反映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12 -‎ A. 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 美国放弃敌视中国政策 C.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一反映的是1960年代中美双方互相对立,漫画二反映的是1970年代中美握手言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美苏争霸中美国开始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破裂恶化,即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故A正确;中美意识形态依然对立,故B错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是漫画体现的现象,不是原因,故C错误;此时中国的国家实力还比较弱,故D错误。‎ ‎9.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指出,在处理国家公共事务时,(雅典)大多数公民不愿意去寻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由此推断,他认 A. 直接民主容易导致集体暴政 B. 建立专制制度符合时代需求 C. 雅典居民普遍缺乏理性思维 D. 人文思想制约对真理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也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古代雅典大多数公民更愿意相信人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才会“不愿意去寻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这表明人文思想制约对真理的追求,故D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故选D。‎ ‎10. 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明确提出建立标准化的公共教育体系,在学校各个年级教授标准的历史教材,以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与美德教育学生。这一做法旨在 A. 重新塑造法兰西民族历史 B. 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 C. 建立法国的公共教育体系 D. 消除教会在学校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 12 -‎ ‎【详解】1870年后,法国政府要求规范公共教育体系和各年级历史教材,强调用法兰西历史上的英雄与美德教育学生,旨在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B项正确;“重新塑造法兰西民族历史”不是法国各级学校历史教材标准化的本质目的,A项错误;建立法国的公共教育体系是措施不是主旨,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政府要“消除教会在学校的影响”,D项错误。‎ ‎11.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的一大议题。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  )‎ A. 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 B. 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 C. 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D. 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两大政党互相攻击其实质是美国推行两党制的一个体现,源于不同党派间政治利益的争夺,故A项正确;两大政党互相攻击只是出于各自党派的利益,并不会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两大政党互相攻击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加剧政治危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管理效能问题,排除D项。‎ ‎12. 以下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丹尼·罗德里克提出的全球化发展的“三元悖论”(世界经济的三难选择,即超全球化、民主政治和国家主权,三者无法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 A. 表明维护主权就必须抵制全球化 B. 说明全球化下出现多重利益的冲突 C. 指出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 D. 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深化全球化,就要放弃一部分主权或一部分民主;选择高度全球化和国家主权,就要财政从紧、小政府、低税收、放松监管和对外开放;如果选择高度全球化和民主抉择则需要放弃一些国家主权,融入更高程度的全球治理体系。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下出现了多重利益冲突,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材料一 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征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按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从救济项目上看,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贫的养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慈幼的慈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摘编自赖风林《宋朝政府性社会福利救济》‎ 材料二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就,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重视慈善事业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开创社会保险事业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地位 - 12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本质。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认识。‎ ‎【答案】(1)原因: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特点:开展慈善与风俗教化相结合;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 ‎(2)背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地位: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3)本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认识: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立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惠及民生。要坚持改革开放,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借鉴中国古代和国外的有益经验,要与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校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如强对人民的控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吸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 特点:依据材料一“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宋朝的教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接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意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赏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贫的养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慈幼的慈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等信息进行提炼。‎ ‎(2)背景:依据材料二“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曼的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背景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与俾斯麦的积极推动。 ‎ - 12 -‎ 地位:依据材料二“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进行提炼。‎ ‎(3)本质:依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借鉴中国古代和国外的有益经验;要与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学术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1)创新说。熊彼特在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2)钻石体系说。皮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因素、需求条件、支援与相关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机会变数与政府等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3)制度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强调了制度对于提高国家竟争力的重要性 ‎——摘编自周子学《经济制度与国家竞争力》‎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对上述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某一因素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小史实准确。)‎ ‎【答案】参考示例一:论题: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出现了以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建立起机器大工业;建立起与机器大工业相适应的工厂制度,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为适应英国获取广阔海外市场的需要,英国提出并推行自由主义,开展自由贸易,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通过技术、制度、思想等领域创新,英国完成工业化,成为“日不落”帝国。‎ 参考 示例二:论题:制度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12 -‎ 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成为工业强国的前提条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适应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状况,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美国经历大危机之后,罗斯福通过“新政”,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制度体系,推动美国走出危机影响,保持、扩大了美国国家竞争力。由此可见,制度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示例三:论题:生产因素作用的发挥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等多个方面。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获取并积累起大量的资本;瓦特、阿克菜特等企业主,积累生产经验,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工业发展。英国作为岛国,土地要素相对不足,但其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建立起巨大的海外市场,弥补了国土不足的缺陷。综上所述,生产因素作用的发挥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解析】‎ ‎【详解】材料列举出了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几种因素。要求以此提取论题进行论证。可以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因素联系所学进行分析。如创新说。可以通过创新带来科技的发展,带来国家竞争力,可以与科技革命相联系,得出观点为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论证要求史论结合,主要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创新发明创造对英国竞争力的影响来分析,即纺织业、改良蒸汽机等创新促进英国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建立工厂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 ‎15. 材料 唐宋以来饮茶之风遍布南北各地。宋初建榷茶制度。“采茶之民谓之园户”“置吏总之”“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商人向京师榷货务输金帛,换“引”去沿江榷货务算买茶叶,再赴指定地点销售。逐渐确立官购商销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的茶叶专卖体制。此法被称为“交引法”或“入中法”。‎ ‎1112年蔡京主持茶法改革,规定:茶引的印造权和发卖权统归中央太府寺,置合同薄注籍,发往都茶务销售。商人买茶引后,到所指州县直接与园户交易,经当地市易务点检后,装入政府统一制作的“笼篰”内并封记。商人在茶引所定期限内卖完荼叶,回都茶务缴回茶引。都茶务官员对合同薄销引,中报太府寺。这种榷茶制度被称为“茶引法”或“合同场法”,历经北宋末年、终南宋一代都没有大的变化。‎ ‎——摘编自李恩宗《论宋代榷茶法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入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中后期“茶引法”的突出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答案】‎ - 12 -‎ ‎(1)内容:政府控制茶民及其生产,低价收购茶叶;政府控制茶商及其流通,高价卖出茶叶给茶商;以刑法来保障榷茶制度的实施;建立起官购商销的茶叶专卖体制。‎ ‎(2)特点:政府不再直接控制茶货,而是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实现间接专卖。‎ 意义:经济上,赋予商人和园户直接交易的权利,调动了茶户和茶商的积极性,推动了茶业的兴盛;免除了政府茶叶收购、运输、储存的费用,减轻了财政负担,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政府通过茶引的印卖、批注和销讫管理,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政治上,茶引专卖的规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采茶之民谓之园户”“置吏总之”“令民茶折税外,悉官买”可知,政府控制茶民及其生产,低价收购茶叶;根据材料“商人向京师榷货务输金帛,换‘引’去沿江榷货务算买茶叶,再赴指定地点销售”可知,政府控制茶商及其流通,高价卖出茶叶给茶商;根据材料“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可知,以刑法来保障榷茶制度的实施;根据材料“逐渐确立官购商销的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的茶叶专卖体制”可知,建立起官购商销的茶叶专卖体制。‎ ‎(2)特点,根据材料“茶引的印造权和发卖权统归中央太府寺,置合同薄注籍,发往都茶务销售”可知,政府不再直接控制茶货,而是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实现间接专卖。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可知,经济上,赋予商人和园户直接交易的权利,调动了茶户和茶商的积极性,推动了茶业的兴盛;从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可知,免除了政府茶叶收购、运输、储存的费用,减轻了财政负担,也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从市场管理的角度分析可知,政府通过茶引的印卖、批注和销讫管理,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分析可知,政治上,茶引专卖的规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6. 材料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中程导弹条约》等协议,虽然这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但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但在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长期冷战局面结束冷战结束……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摘编自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两国长期冷战对峙的原因。‎ - 12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两国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答案】(1)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苏军备竞赛,势均力敌;国际协议的制约;核战争的威慑;新兴力量的崛起于制衡。‎ ‎(2)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解析】‎ ‎【详解】(1)原因: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国家利益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美苏军备竞赛势均力敌、国际协议的制约、核战争的威慑、新兴力量的崛起于制衡等方面回答。‎ ‎(2)影响: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结束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因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等方面回答。‎ ‎17. 材料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罗家伦在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今日之世界新潮》一文,他说:“以前法国式的革命是政治革命,以后俄国式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后来。他又发表了《什么是文学》,不仅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而且揭露封建文学的内容“只是摆出道学先生的面孔,代圣人立言”。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他慷慨陈词,反对巴黎和会,对鼓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起了重大作用。但在1920年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时,罗家伦在《新潮》2卷4号上发表了《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认为学生的罢课、请愿、游行都是无聊的举动,并表示对自己参加学生运动而荒废学业的冲动行为表示懊悔。此文发表后不久,罗家伦便着手出国留学,走一条“专门研究学问”的道路了。‎ ‎——摘编自丁守和《五四风云人物文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家伦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罗家伦在五四运动问题上态度和表现。‎ ‎【答案】‎ - 12 -‎ ‎(1)贡献:成立新潮社和出版《新潮》月刊,宣传新文化运动;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歌颂十月革命,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 ‎(2)评述: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鼓动学生运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在五四运动后,他又认为学生运动是无聊的举动,并为自己此前的行为懊悔,体现了其政治上的保守性和矛盾性。‎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罗家伦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可归纳出成立新潮社和出版《新潮》月刊;根据材料“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可归纳出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以前法国式的革命是政治革命,以后俄国式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可归纳出歌颂十月革命,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他又发表了《什么是文学》,不仅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而且揭露封建文学的内容‘只是摆出道学先生的面孔,代圣人立言’”可归纳出反对封建文学的形式文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 ‎(2)评述:根据材料“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口号。他慷慨陈词,反对巴黎和会,对鼓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起了重大作用”可归纳出在前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民主意识和促进学生爱国运动;根据材料“认为学生的罢课、请愿、游行都是无聊的举动,并表示对自己参加学生运动而荒废学业的冲动行为表示懊悔”可归纳出在后期体现出其保守性和矛盾性的一面。‎ ‎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