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8 实验分析和设计(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8 实验分析和设计(含解析)

‎ 专题18 实验分析和设计 ‎1.(2018全国Ⅰ卷,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2.(2018天津卷,5)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29‎ B. 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 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C ‎【解析】在t1~t2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3.(2018全国Ⅰ卷,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4.(2017•海南卷.8)某染料(氧化型为无色,还原型为红色)可用于种子生活力的鉴定。某同学将吸胀的小麦种子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并进行染色实验来了解种子的生活力,结果如表所示。‎ 分组 甲组 乙组 处理 种子与染料混合保温 种子煮沸后与染料混合保温 29‎ 结果 种子中的胚呈红色 种子中的胚未呈红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组的胚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呼吸作用产生的NADH使染料变成红色 C.乙组胚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将染料运出细胞 D.种子中胚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染色效果 ‎【答案】C ‎【解析】由题目表格给于信息“甲组种子中的胚呈红色”可推出甲组种子中的染料被还原(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为NADH,AB正确。乙组细胞已被杀死,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C错误。胚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弱会影响NADH的产生进而影响染色效果,D正确。 ‎ ‎5.(2017•江苏卷.13)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 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 L NAA 处理插条 D.400 mg/ 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答案】D ‎6.(2017•江苏卷.17)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29‎ A.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 B.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答案】C ‎7.(2016上海卷.5)下列关于测量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轻轻地转动物镜使高倍镜到位 C.从低倍镜视野中,需将进一步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D.测量细胞长度时,应尽量使目镜测微尺与被测细胞平行并重叠 ‎【答案】B ‎【解析】从低倍镜到高倍镜时应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 ‎8.(2016上海卷.19)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洗去趾尖酸液有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 C.环割脚趾皮肤可证实此处有相应感受器 D.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 29‎ ‎【答案】B ‎ ‎ ‎9.(2016天津卷.4)将携带抗M基因、不带抗N基因的鼠细胞去除细胞核后,与携带N基因、不带抗M基因的鼠细胞融合,获得的胞质杂种细胞具有M、N两种抗性。该实验证明了 A.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全能性 B.该胞质杂种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C.抗M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D.抗N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答案】C ‎10.(2016江苏卷.8)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黄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管号 ‎1%焦性没食子酸/mL ‎2%/mL 缓冲液/mL 过氧化物酶溶液/mL 白菜梗提取液/mL 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mL ‎1‎ ‎2‎ ‎2‎ ‎2‎ ‎-‎ ‎-‎ ‎-‎ ‎2‎ ‎2‎ ‎2‎ ‎-‎ ‎2‎ ‎-‎ ‎-‎ ‎3‎ ‎2‎ ‎2‎ ‎-‎ ‎-‎ ‎2‎ ‎-‎ ‎4‎ ‎2‎ ‎2‎ ‎-‎ ‎-‎ ‎-‎ ‎2‎ ‎ ‎ A.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 B.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 C.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明白菜梗中无氧化物酶 ‎【答案】A 29‎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自变量是白菜梗的有无,则1号和2号是对照组,3号和4号是实验组,3号与1、2号对照,3号管显橙红色,1、2号不变色,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C错误;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与3号对照,说明高温使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D错误。‎ ‎11.(2016四川卷.4)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 B. 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C. 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D. 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答案】D ‎12.(2016新课标Ⅲ卷.4)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9‎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答案】D ‎13.(2016四川卷.5)三倍体西瓜由于含糖量高且无籽,备受人们青睐。下图是三倍体西瓜叶片净光合速率(以CO2吸收速率表示)与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与11:00时相比,13:00时叶绿体中合成C3的速率相对较高 B.14:00后叶片的Pn下降,导致植株积累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C.17:00后叶片的Ci快速上升,导致叶片暗反应速率远高于光反应速率 D.叶片的Pn先后两次下降,主要限制因素分别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答案】D 29‎ ‎14.(2016北京卷.5)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 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A. ‎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B. 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 C. 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 D. 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 ‎【答案】C ‎15.(2016浙江卷.2)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述正确的是 29‎ ‎ ‎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 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答案】 D ‎16.(2018天津卷,29)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受多种物质影响,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VSMC膜上Ca2+运输蛋白的活性,导致进入细胞内的Ca2+__________(增加/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上述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调节。‎ ‎(2)机体产生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引起VSMC少内质网功能素乱,堆积未折叠蛋白,这些蛋白没有形成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3)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熟分化型VSMC后,其细胞分化相关指标的交化如下表所示。‎ 同型半胱氨酸 细胞分化指标 形态 相对增殖能力 相对迁移能力 未处理 处理 长梭形 弱 弱 椭圆形 强 强 由此推断,同型半胱氨酸导致VSMC分化程度___________(升高/降低),功能紊乱。‎ ‎(4)已知血管保护药物R对VSMC没有直接影响,但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以小鼠VSMC为材料,在细胞水平研究上述作用时,应设计三组实验,即_______________、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和___________________;每组内设三个重复,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9‎ ‎【答案】(1)减少  体液 ‎ ‎(2)空间结构 ‎ ‎(3)降低 ‎ ‎(4)对照组  R+同型半胱氨基处理组  减少随机误差 ‎(3)据表格内容可知,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处理小鼠分化型VSMC后,其形态变为椭圆形,相对增殖能力变强,相对迁移能力变强,类似于癌细胞的特征,而癌细胞是一种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说明小鼠分化型VSMC经过处理后,其分化程度降低,功能紊乱。 ‎ ‎(4)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及平行重复原则,本实验要探究保护药物R是否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因此要设置空白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及R+同型半胱氨酸处理,通过这三组实验即可确定保护药物R的作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为了减少误差,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应该做多次重复实验。‎ ‎17.(2018全国Ⅱ卷,29)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B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1)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切除垂体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 ‎(2)生长  促甲状腺 29‎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育,二者共同协调,机体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态不如A组,则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18.(2017•新课标Ⅰ卷.29)(10分)‎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答案】(1)思路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 ‎(2)结果及结论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解析】(1)由于DNA和RNA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特有碱基为T,RNA特有碱基为U,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U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甲组;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T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乙组。 ‎ ‎(2)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19.(2017•海南卷.26)(9分)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29‎ 生长素用量(mg/枝)‎ 处理枝条数 第90天存活枝条数 第90天存活时的生根枝条数 首次出根所需天数 ‎0‎ ‎50‎ ‎50‎ ‎12‎ ‎75‎ ‎0.5‎ ‎50‎ ‎50‎ ‎40‎ ‎30‎ ‎1.0‎ ‎50‎ ‎50‎ ‎43‎ ‎25‎ ‎1.5‎ ‎50‎ ‎50‎ ‎41‎ ‎30‎ ‎2.0‎ ‎50‎ ‎43‎ ‎38‎ ‎30‎ ‎3.0‎ ‎50‎ ‎37‎ ‎33‎ ‎3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 ‎ ‎(2)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 根的长度 ‎ ‎(3)生长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够抑制植物的生长 ‎20.(2017•北京卷.31)(16分)‎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29‎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 ‎(2)识别 ‎ ‎(3)体温调节 ‎ ‎(4)特异 生存与繁衍 ‎(5)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 ‎ ‎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解析】(1)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合成的大分子物质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肪,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2)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4)抗原具有特异性,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可以避免受到免疫系统的特异性识别,从而避免被特异性清除,有利于疟原虫的生存和繁衍。(5)① 1和2组处理方法的差别是有无青蒿素,结果表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的差异。②要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应该将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换为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21.(2016新课标Ⅲ卷.29)‎ 29‎ 为了探究某地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A品种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为对照组,另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作为实验组,并保持其光照和CO2浓度等条件与对照组相同,与中午12: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 ,其依据是 ;并可推测, (填“增加”或“降低”)麦田环境的相对湿度可降低小麦光合作用“午休”的程度。‎ ‎(2)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 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 。‎ ‎(3)小麦叶片气孔开放时,CO2进入叶肉细胞的过程 (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 ‎ (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1)湿度(或答相对湿度) 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改变时光合速率变化较大 增加 ‎ ‎(2)四 该实验组的环境温度未达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3)不需要 不需要 ‎(3)CO2是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叶肉细胞的,所以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 ‎22.(2016课标1卷.30) 为了探究生长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某品种植物的盆栽苗分成甲、乙两组,置于人工气候室中,甲组模拟自然光照,乙组提供低光照,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较长一段时间(T)后,测定两组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吸收CO2的量),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29‎ ‎(1)据图判断,光照强度低于a时,影响甲组植物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_____。‎ ‎(2)b光照强度下,要使甲组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提高___________(填“CO2浓度”或“O2浓度”)。‎ ‎(3)播种乙组植株产生的种子,得到的盆栽苗按照甲组的条件培养T时间后,再测定植株叶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的曲线与甲组的相同。根据这一结果能够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 ‎【答案】(1)光照强度 (2) CO2浓度 ‎ ‎(3)乙组光合作用强度与甲组的不同,是由环境因素低光照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23.(2016新课标2卷.31)(8分)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后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29‎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100cm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后1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引起的;若1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2至7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 (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 ‎(3)5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 。 ‎ ‎【答案】(8分)(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不可靠的 ‎ ‎(2)黄色 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溶液中CO2浓度高于3号管 ‎(3)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CO2量相等 ‎ ‎24.(2016新课标2卷.29)(10分)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 29‎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特性有 (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0分)‎ ‎(1)B (2)加快 ‎ ‎(3)不变 60℃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底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专一性 ‎25.(2016四川卷.8)(11分)生长抑素(SS)是一种14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由下丘脑合成释放,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 ‎(1)合成1分子SS可产生_______分子H2O;下丘脑分泌的SS经_______运输到达靶器官 。‎ ‎(2)急性高血糖和药物A均可促进SS的分泌,进而影响TSH,有人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如下图(注:TS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①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 将减少。‎ ‎②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 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 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较 ,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 ‎ 29‎ 作用。从总体趋势看,与药物A相比,急性高血糖对SS分泌的促进作用更 。‎ ‎④设置处理组3的目的是探究 。‎ ‎【答案】(1)14 体液 (2) ‎①胰高血糖素 ②垂体 甲状腺 ③少 抑制 强 ④急性高血糖与药物A共同作用对SS分泌的影响 ‎26.(2016浙江卷.31)(12分)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奍,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 W 饲养14天 饲养14天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注:本实验中灌胃是指将液体由动物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请回答:‎ ‎(1) 表中w是对丁组小鼠的处理,该处理是 。‎ ‎(2) 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将预测的实验结果用示意曲线表示)。‎ ‎(3) 分析与讨论 ‎①合成与分泌促平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细胞位于 ,该激素经 的血液运至腺垂体发挥作用。‎ ‎②通过服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 , 。‎ ‎【答案】‎ 29‎ ‎(1)生理盐水灌胃 ‎(2) ‎ ‎(3)①下丘脑 垂体门脉 ‎ ②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反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 基本不变。‎ ‎27.(2016江苏卷.28)(8分)海带中含有植物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等激素,为研究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某研究组开展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29‎ ‎(1)为开展海带的组织培养,取海带的叶状体基部切块作为_____,转到含激素______的培养基上,经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生成苗。‎ ‎(2)右图为海带中的IAA和ABA与海带生长变化的关系。海带增长率与IAA含量呈_____(填“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海带在后期生长缓慢,原因是_________。‎ ‎(3)已知海带成熟区段各部位ABA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则其在成熟区段中的运输方式____(填“是”、“不是”)极性运输。某研究组参照11月和5月海带样品的数据,配置了两份IAA+ABA的混合液,研究了在增加紫外线光照射条件下,混合液对单细胞绿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图,分析可知IAA和ABA对绿藻的生理作用分别是______。‎ ‎【答案】(1)外植体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脱分化 ‎(2)正相关 IAA降低,ABA增高 ‎(3)不是 IAA促进生长,ABA有提高抗紫外的能力 ‎28.(2016江苏卷.32)(8分)为了选择适宜栽种的作物品种,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品种S1、S2、S3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结果如图1和图2。请回答以下问题:‎ 29‎ ‎(1)最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品种是▲ ,最适应较高光强的品种是▲。‎ ‎(2)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后,测得S2的光饱和点显著提高,但S3的光饱和点却没有显著改变,原因可能是:在超过原光饱和点的光强下,S2的光反应产生了过剩的▲,而S3在光饱和点时可能▲(填序号)。‎ ‎①光反应已基本饱和 ②暗反应已基本饱和 ③光、暗反应都已基本饱和 ‎(3)叶绿体中光反应产生的能量既用于固定CO2,也参与叶绿体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的直接产物是磷酸丙糖(TP),TP的去向主要有三个。下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 淀粉是暂时存储的光合作用产物,其合成场所应该在叶绿体的▲。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运送到细胞质中,合成由▲糖构成的蔗糖,运出叶肉细胞。‎ ‎【答案】(1)S2 S3 (2)[H]和ATP ①②③ (3)核酸、蛋白质 ‎(4)基质中 葡萄糖 葡萄糖和果糖 29‎ ‎29.(2016江苏卷.29)(9分)为了探索海藻酸钠固定化对绿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固定化藻对含Zn2+污水的净化作用,科研人员用筛选到的一株绿球藻进行试验,流程及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海藻酸钠作用是 ,CaC l2的作用是 。‎ ‎(2)为洗去凝胶球上残余的CaC l2和其他污染物,并保持绿球藻活性,宜采用 洗涤。图1 中1. 0%海藻酸钠组培养24 h 后,移去凝胶球,溶液呈绿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索固定化藻对含Zn2+污水的净化作用,应选用浓度为 海藻酸钠制备凝胶球。‎ ‎(4)图2中空白凝胶球组Zn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结合图1和图2分析,固定化藻的实验组24~48h间Zn2+浓度下降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72~96h间Zn2+浓度下降速度较慢的原因有 。‎ ‎【答案】(1)包埋绿球藻(包埋剂) 与海藻酸钠反应形成形成凝胶球(凝固剂) (2)培养液(生理盐水) 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凝胶球孔径过大)‎ ‎(3)2.0% ‎ ‎(4)凝胶球吸附Zn2+ 绿球藻生长(增殖)速度快 绿球藻生长(增殖)速度减慢,溶液中Zn2+浓度较低 29‎ ‎30.(2016北京卷.29)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发呢呗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根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_。‎ ‎(4)EV-GP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与EV-GP结合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3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①请将图3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i、ii、iii、iv处(填“A”或“B”或“无关抗体”),完成实验方案(一种即可)。‎ 29‎ ‎ 抗体 组别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i________‎ ii________‎ 对照组1‎ iii________‎ iv________‎ 对照组2‎ 同ii 同ii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________。‎ ‎(5)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请你为治疗EV病毒提供两种思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特异 ‎ (2) 甲 ‎ (3) Ⅲ和V ‎ (4) ‎①方案一:i.B ii.A iii.无关抗体 iv.A ‎ ‎ 方案二:i.A ii.B iii.无关抗体 iv.B ‎ ②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 (5) 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 ‎ 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 ‎ 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 29‎ ‎31.(2016北京卷.30)(18分)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 ‎(1)若诱变后某植株出现一个新形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交判断该形状是否可以遗传,如果子代仍出现该突变性状,则说明该植株可能携带________________性突变基因,根据子代________________,可判断该突变是否为单基因突变。‎ ‎(2)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 29‎ 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_______________结合后,酶T的活性_______________,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 ‎(3)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1#)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1#与野生型杂交,在无乙烯的条件下,F1的表现型与野生型相同。请结合上图从分子水平解释F1出现这种表现型的原因:_____________。‎ ‎(4)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2#)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请判断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并结合乙烯作用途径陈述理由:_____________。‎ ‎(5)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2#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 显 表现型的分离比 (2) R蛋白 被抑制 (3) 有 杂合子有野生型基因,可产生有活性的酶T,最终阻断乙烯作用途径 (4) ‎2#与野生型杂交,中突变基因表达的R蛋白不能与乙烯结合,导致酶T持续有活性,阻断乙烯作用途径,表现为无乙烯生理反应,其表现型与2#一致,因此突变基因为显性 (5) 推迟 ‎【解析】‎ (1) 对于植物而言,可通过自交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亲本为突变性状,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该突变性状可遗传,且为显性突变。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若为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29‎ ‎32.(2016北京卷.31)(16分)嫁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使用的一项农业生产技术,目前也用于植物体内物质转运的基础研究。研究者将具有正常叶形的番茄(X)作为接穗,嫁接到叶形呈鼠耳形的番茄(M)砧木上,结果见图1. ‎ ‎ ‎ ‎(1)上述嫁接体能够成活,是因为嫁接部位的细胞在恢复分裂、形成 组织后,经 形成上下连通的输导组织。‎ ‎(2)研究者对X和M植株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2。由图可知,M植株的P基因发生了类似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 变异,部分P基因片段与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L基因(PL)。以P-L为模板可转录出 ,在 上翻译出蛋白质,M植株鼠耳叶形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3)嫁接体正常叶形的接穗上长出了鼠耳形的新叶。为探明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相关检测,结果见下表。‎ ‎ 实验材料 检测对象 M植株的叶 X植株的叶 接穗新生叶 PL mRNA 有 无 有 29‎ PL DNA 有 无 无 ‎①检测PL mRNA需要先提取总RNA,再以mRNA为模板 出cDNA,然后用PCR技术扩增的片段。‎ ‎②检测PL DNA需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用PCR技术对图2中 (选填序号)位点之间的片段扩增。‎ a. Ⅰ~Ⅱ b. Ⅱ~Ⅲ c. Ⅱ~Ⅳ d. Ⅲ~Ⅳ ‎(4)综合上述实验,可以推测嫁接体中PL基因的mRNA 。‎ ‎【答案】‎ (1) 愈伤 细胞分化 (2) 重复 mRNA 核糖体 (3) ‎①逆转录 ②C (4) 从砧木运输到接穗新生叶中,发挥作用,影响新生叶的形态 (1) ‎①以m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叫逆转录。 ‎ ‎ ②I~II片段和II~III的位点之间仅仅包含P基因片段,而III~IV的位点之间仅仅包含L基因片段,II~IV片段的位点之间包含了P基因和L基因片段,因此检测到融合后的P-L基因,只能选择II~IV的位点之间进行扩增。‎ ‎33.(2016上海卷.六)分析关于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背景】蝌蚪遭遇捕食者攻击时,尾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问题提出】尾损伤是否影响蝌蚪的游泳速度?‎ ‎【研究假设】轻微尾损伤对游泳速度不会有明显的影响。‎ ‎【实验设计】‎ ‎54.采集某地多个水塘中特定发育期的林蛙蝌蚪回实验室饲养。对在多个水塘中取样的最合理解释是。‎ A.扩大样本数量 B.增加样本种类 29‎ C.增加取样随机性 D.均衡性别比例 ‎55.为使蝌蚪更好地适应饲养箱环境,控制因素应包括(多选)‎ A.水温 B.室温 C.湿度 D.水生植物 ‎56.选尾部完整的蝌蚪,统一编号后分为三组,用于尾损伤处理。分组的最重要依据是和 ‎(从下列关键词中选择)。‎ 蝌蚪颜色 尾长 来源地 游泳速度 蝌蚪编号 根据尾损伤处理情况,将上述三组蝌蚪命名为轻微损伤组(QW)、严重损伤组(YZ)、对照组(不损伤,CO),带伤口愈合后进行后续试验。‎ ‎【数据采集】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编号、组别、原始尾长、断尾前游泳速度(V1)、断尾后尾长以及断尾后游泳速度(V2)。‎ ‎【实验结果】‎ ‎57.图20所示实验数据处理方式中,能支持研究假设的有和。‎ ‎58.探究断尾前后尾长与游泳速度的关系,得到图21。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游泳速度与尾长呈正相关②游泳速度与尾长的关系与尾损伤无关 ‎③在相同尾长情况下,尾损伤蝌蚪游泳速度变快 ‎【答案】54. C 55.AD ‎56. 尾长 游泳速度 57.① ④‎ ‎58.①②③‎ 29‎ 2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