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实验改进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实验改进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  ‎ ‎《血液循环途径》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概述血液循环途径,同时要能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本节课是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后,了解心脏推送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流动的过程,而且本节在本章中也一个难点问题。‎ 二、实验目的 ‎(一)通过演示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二)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和颜色变化 ‎(三)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实验原理 ‎(一)淀粉遇碘会变蓝;‎ ‎(二)维生素C溶液使碘液褪色;‎ ‎(三)利用单向阀模拟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四)手动挤压洗瓶产生的压力,使液体在密闭的环境中循环流动。   ‎ 4‎ 四、实验材料 洗瓶、硅胶管、单向阀、变径直通、三通、维C溶液、淀粉、红墨水、玻璃胶、注射器,以及固定这些材料的一张KT板即可。‎ ‎ 图1 实验材料 五、实验设计 ‎(一)组装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两条血液循环途径的拼装,并将其固定在KT板上。‎ ‎ 图2 拼装实验器材 ‎(二)配制溶液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 4‎ ‎ 图3 模拟“动脉血”和“静脉血”‎ ‎(三)实验过程 ‎ 1、手动挤压模拟心室的洗瓶,利用单向阀使“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 2、在上下两个小洗瓶中分别用注射器注入碘液和Vc溶液,利用实验原理中提到的变色反应来展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在这两个毛细血管处我们分别连接了一个注射器,上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维C溶液,下方注射器中加入的是碘液。当血液流入毛细血管网的时候,缓慢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小洗瓶中,这样就可以模拟出血液在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现象,下方推入碘液,利用淀粉遇碘变蓝来模拟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的过程,上方推入维C溶液,利用维C可以使碘液褪色的原理来模拟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过程。;‎ ‎ 3、继续挤压洗瓶,产生推送血液的动力,使血液经过毛细血管进入静脉;‎ ‎ 4、利用单向阀的作用,使血液顺利流入心房。‎ ‎ 六、实验创新 ‎(一)利用简单、易获取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大家都知道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是并没有安排实验内容,但是我始终认为如果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实验来辅助课堂教学呢?所以这个实验有效地填补了课本内容缺乏实验教学的空缺。‎ ‎(二)用塑料洗瓶模拟心房、心室,既帮助学生巩固了“上房下室”的心脏结构,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挤压洗瓶亲身感受到“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一知识点。‎ 4‎ ‎(三)注射器的使用。用注射器在“肺部和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处分别注入维C溶液和碘液,非常巧妙地通过实验原理中提到的变色反应清楚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和颜色变化,使学生真正“眼见为实”。‎ ‎(四)单向阀的使用,模拟瓣膜结构,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的血液方向。‎ ‎ 七、实验效果 ‎ 图4 实验效果图 ‎(一)心脏左右两侧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变化,既符合课本上的图片展示,又比课本内容更直观地看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区别,从而轻松达到课标要求;‎ ‎(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直观地看到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过程,这要比课本上单纯的文字介绍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达到准确识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目标要求。‎ ‎  通过本次实验设计,我认为拼装材料简单易操作,才能真正适合学生分组实验,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实验创新的根本目的一定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我相信这样的创新实验才真正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 ‎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各位的聆听!‎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