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课时40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40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的划分。2.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对比来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能够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对区域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一、区域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①______、形状和②________。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③__________。 3.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地理位置 位于④______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大致位于⑤__________,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⑥__________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⑦__________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⑧__,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 土地条件 以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⑨______为主,生产力水平较高;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⑩______全国平均水平 为肥沃的⑪______、黑钙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⑫______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⑬______ 有较丰富的⑭______等矿产 相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地理环境 耕作业 其他部门 土地类型 农作物 熟制 长江三角洲 良好的水热条件,河湖面积广 ⑮____为主 ⑯____、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有限,西部草原面积广 ⑰____为主 玉米、春小麦、⑱____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⑲______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优越的地理环境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商业贸易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的 - 9 -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________工业基地 依托当地发达的⑳______基础 轻工业发达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发展______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______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 发展重化工业 为我国的____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问题思考】 1.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骑楼”是在楼房前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环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米北面体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条件有 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结合“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 (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甲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该地区 业、 业的发展,这将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了保护优美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 、 等新能源。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归纳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4)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区域资源的差异。为了证明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存在着差异,应重点阅读图中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请归纳: 、 、 、 。 (5)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及方法 对两个不同区域进行差异比较,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比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的比较,首先要对照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再就是重点从地形(地势的起伏 、地形 )、气候(特点、类型)、植被( 、类型)、水文(径流量、流量的变化、水力资源、 价值等)、矿产(丰歉程度及主要矿产资源)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差异;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的比较,主要从 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进程起步的早晚、发展进程中的特点)、工业布局(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及布局的 区位因素)、农业(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人口和城市(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城市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后,可将所分析内容列成表格,这样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简单明了,直观形象,从而达到掌握其差异的要求。 探究点二 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在: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 区域发展过程 区域发展往往要经历几个明显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明显的发展目标和特征,在阶段转变过程中完成了区域的不断成长壮大。具体表现如下: ①初期阶段: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逐渐形成基础产业部门,产业结构较______,经济水平________。最大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 ②成长阶段:产业结构逐步完整,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已经提高,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强调资源开发和部门规模的________。 ③转型阶段:成长阶段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引发严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____________的不合理性显现,与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差距拉大。为实现经济长远稳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发展模式。 ④再生阶段:完成转型后,形成较新颖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类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和解决。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 9 - 4.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东、中、西地带性差异是一系列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的原因有 ( ) ①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展条件优越 ②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 ③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域辽阔,承东启西 ④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雄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北纬30˚ 附近三个三角洲的位置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 B.三地的气候特点相似 C.三地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地的植被类型相同 6.关于以上三角洲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地都有水稻种植业的分布 B.灌溉水源是三地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三河两岸都曾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 D.三地都是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地区 读“我国东部四个省(市)2008年三大产业构成及GDP值表”,回答7~8题。 省区 三大产业构成(%) GDP(亿元) 产业① 产业② 产业③ 北京 30 68 2 8 879 a 56 32 12 7 081 b 50 45 5 17 633 c 25 45 30 1 121 7.内蒙古的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和畜产品销售属于的产业分别是 (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8.a、b、c代表的省份可能是 ( ) - 9 - A.海南、浙江、黑龙江 B.黑龙江、浙江、海南 C.浙江、四川、黑龙江 D.黑龙江、四川、浙江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在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方面,有许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发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据此回答9~10题。 9.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10.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 A.太湖平原土地较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二、综合题 11.(2009·江苏地理)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 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 239 3 508 面积(平方千米) 27 080 55 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 760 GDP(亿元) 16 013 5 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9 - 枣庄地处鲁南,这个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工业城市,曾被预言逃不出“煤尽城衰”的定律,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塌陷板块”。然而,吃了百余年“资源饭”的枣庄,把自己提前放到了“拐点”上,硬是蹚出了一条转型新路。 今天的枣庄,经过环境治理,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卫生城市。能源、建材和煤化工“三大基地”建设,孕育着枣庄的未来,与此同时,一批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破土而出,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电子等项目的发展,加速了枣庄经济转型的步伐。从2006年起,枣庄加快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城市正在崛起。 (1)材料中提到的“拐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分析预言“枣庄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城市”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预言未来枣庄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枣庄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区位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发达国家区域再生的成功经验,请你为枣庄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类综合题——综合题答题建模 【题型特点】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是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的秘诀所在。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思维建模】 比较类设问一般有两类: - 9 - 1.名词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词的含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 2.区域特征比较类。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有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所以,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比较要素 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状况,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和主要地形区等 等值线特征 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区域特征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面积 ②边界 ③相对一致 ④30°N ⑤43°N~48°N ⑥亚热带季风 ⑦温带季风 ⑧少 ⑨水稻土 ⑩低于 ⑪黑土 ⑫高于 ⑬贫乏 ⑭石油 ⑮水田 ⑯水稻 ⑰旱地 ⑱大豆 ⑲畜牧业 ⑳农业 重工业 综合性 石油 重化 低下 缓慢 劳动力 桑蚕 减少 规模 机械化 问题思考 1.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见,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2.岭南地区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大,气温高。 3.长江三角洲水热充沛,雨热同期,符合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人口稠密,地块较小,而水稻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满足水稻精耕细作的需要;水稻单产较高,可以满足较多人口生活需要。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 山高坡陡 (2)旅游 商(服务、手工) 太阳能 地热能(风能) (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河流)分布。 (4)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的比重) 地势(海拔高度) 河流密度(不同河段的径流量)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答出四个方面即可) (5)南部靠近大城市、工业区(或靠近能源消费地) - 9 - (6)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持生物多样性。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 状况 类型 覆盖率 航运 经济发展 主导 地域类型 探究点二 (1)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答资源、生态、污染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只答环境与生态两方面也可以)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 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 交通、科技、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 反思归纳 简单 较低 扩大 资源 环境 产业结构 课后练习区 1.C 2.B 3.C 4.B 5.C 6.A 7.C 8.B 9.D 10.D 11.(1)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12.(1)由转型阶段向再生阶段转变 (2)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劳动力价格上升、地价上涨等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可能停滞甚至衰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人们收入下降。 (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升高;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且变化不大。 (4)原料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高;消费市场广阔。 (5)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