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落花生》教案 (4)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写作方法,进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读、思、议、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请同学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出示花生的图片,介绍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介绍作者,导入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评析: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中国,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流利。 2、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3、集体交流。(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三、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思考:姐弟们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 3、全班集体讨论交流花生的好处。 4、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5、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6、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品读课文,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评析: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7、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8、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横线勾划出来。请学生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9、作者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10、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四、联系实际,拓展训练。 1、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2、平凡的人总是给我们最多的感动,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像落花生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请学生说说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3、课堂小练笔:请学生用几句话赞美像落花生的人。 赞美你, 。 (评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五、体会写法,谈谈收获。 1、思考: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在全班集体交流。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借物喻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