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精准提分练 第五章 专项限时精练(十八)作文
限时精练(十八) 作文 (用时:30分钟)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关于“初心”,《三字经》解释为“性本善”,《华严经》秉持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孟子》则认为是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初心”。“初心”指做某件事的最早的初衷、根本的原因。逐步引申为原本,本来,固有的原因,本性等。《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指人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是也。要不忘初心,就要加强后天教育,“苟不教,性乃迁”。 《华严经》秉持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就是不忘根本,才能得正果。儒家的初心,即赤子之心、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等。所以综合这则材料来看,“不忘初心”可指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心愿。也许一个人已经走得太远、太久,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初心”是最初、当初的心愿,可以是仁心、爱心、孝心,也可以是雄心、忠心、痴心,还可以是悲悯之心、感恩之心等。“不忘初心”指人生中始终如一保持当初的信念、梦想,无论最后是否取得成功。 4 “不忘初心”也可指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人类)的本心。“初心”指人之初(人类发展之初)那颗与生俱来的童真、质朴、简单、善良之心。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生活富足,但人们的心灵却逐渐迷失,人们(人类)慢慢忘记那个最初的自己,逆时代、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行。 本次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从正面立意,如赞扬不忘初心,追求内心宁静、心理和谐;也可从反面立意,批判陷入功利主义泥淖的行径。可从为何不能忘记初心、如何才能不忘初心等角度入手,深入解读,递进分析。 (2)拟写标题:①回望十八岁的初心(记叙文) ②莫忘初心(论述文) (3)拟写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人是社会的,但它更是人性的。马斯洛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如是说。诚然,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但他终归是人本的,人性的。人的初心,本不该在历史的暗角独自流泪。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雕塑家吴为山: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这是一道关系性作文题。审题时首先要提取“减”“加”两个关键词,得出思辨的双方。 其次要明确两个词的内涵。“减”的内涵,由材料意义指向可知应该是外在的东西,即少些功名利欲,少些世俗之欲,少些虚浮之念;“加”也可推断出应该是由内向外的东西,即要增加学识、本领、道德素养等内在的素养。 再次,写作必须深入探究“加”与“减”的矛盾关系。如“减”是为人生减负,减去不必要的负荷,好集中精力轻装上阵,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优化;“加”是汲取精神营养,增加本领学识人生经验,为奋发前行夯实基础,给梦想插上翅膀,助力理想的实现。 最后要明确思辨的侧重点,并深入揭示其意义和作用。本题中,“减”是与“加”相对立的一方,必须论及,否则就成了“瘸子”,但综观材料,侧重点在“加”,要深入阐发“加”之于人生的作用、意义及人文价值。 4 参考立意: ①删减浮华的外在追求,添加道德的高尚,升华人生的境界。 ②削减过分的名利追求与物质享受,添加梦想的追求和信仰的坚守,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卸下心头的杂念和负累,添加做事的专注和安顿心灵的智慧,让精神世界饱满而有生气。 ④减去人生不良品性与习惯,添加修养与思考,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⑤人生需要不断剔除陈腐观念,多接受新知,大胆创新,方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拟写标题:①加减相宜,方存大美(论述文) ②减以末,加以本(论述文) (3)拟写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千百年前,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曾提出“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这与今人吴为山的“减法”不谋而合;自古至今,无数的先哲都告诫我们要努力充实自身,充盈心魂,这恰与吴为山的“加法”相呼应。事实上,艺术与人生,固有相通之处。艺术也好,人生也好,都应加减相宜,方存大美。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周国平说,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1)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①审题指导 4 世俗人眼中的成熟,是人在各种习俗、习惯的压迫下,思想上的棱角慢慢地被磨去,知道许多规则与其背后的潜规则,为了个人利益,不问好坏对错,服从于习俗,人变得圆滑世故——即俗语所说的“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适应这个世界”。周国平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真正的成熟应当是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发现“真实自我”,在“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并且他认为那种成熟其实不过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从中可见,周国平所批评的成熟重的是物质,重的是与别人一样,失去的是自我;而周国平所认为的成熟,突出的是“独特的个性”“真实的自我”以及个人“精神”上的丰厚。我们审题时,要抓住“独特个性”“真实自我”“精神的结果与丰收”这几个关键词,提取出“个性”与“精神”作为成熟的核心概念,然后来立意组织文章。 ②立意指导 a.独特的个性与自由的精神最具光芒。人在社会,与人相处,为更好地适应人群,许多人都试着让自己与别人一样,称之为“合群”。在“合群”这一大概念下,逐步改变自我,让自己“合”于别人却“失”去了自我。这是一种个性的丧失,是精神平庸的表现,更是一种人格的丧失。一个只有共性而无个性的人,必然在人群中泯灭,最后成为庸碌之人;而与人相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思考与主张,精神丰厚,不苟同于人,把自己的思考与独立展现在他人眼前,展现独特精神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才是个性的光芒。 b.成熟是告别幼稚与任性,勇于担当。个性的形成、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丰收,表现在平常事物中,就是告别幼稚与任性,勇于担当自身的责任。一个人,逐步明白自己作为家庭中一员,作为单位一分子,作为社会一公民的责任,并尽职尽责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成熟。敢于担当,即精神上的收获,即自我的发现,也即自己独有的个性——它是成熟的集中体现。 c.个性与共性的融合,才是真正的成熟。人在社会,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体,二者不可分割。人需要有个性,但不能少了共性;少了共性,便是孤立不合群。人需要有共性,但不能没有个性;没有个性,便泯然众人。一个人如此,一个单位也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莫不如此。个性与共性共存,自由与纪律齐并,能认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方为真正的成熟。 (2)拟写标题:①共性与个性双馨,独特与大同共修(论述文) ②成熟是共性中更有个性(论述文) (3)拟写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作家贾平凹说:“想了解中国人的性格,试看秦兵马俑的统一齐整,或者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万人击缶,共舞太极。” 而作家周国平却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成熟,应当实现独特的个性,得到精神上的结果与丰收。 单调一统而压抑个性,实不可取;强调个性而没有统一,亦不足道。欲成熟,不若共性与个性双馨,独特与大同共修,两全其美。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