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4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4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 31 - / 31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4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 31 - / 31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 31 - / 31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 B、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 C.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 心。 D.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D.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 31 - / 31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 31 - / 31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汉子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他。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 31 - / 31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满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31 - / 31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 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5.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 - 31 - / 31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现象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3.4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和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约9成是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要安排民警、辅警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适时组织执法小分队加强重点路段、路口整治,加大现场查纠力度。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要对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确保交通信号设施有效、科学、规范。 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联合其它相关部门一同参与,如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驾驶人带头遵守让行规定;会同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和体验活动等。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牵引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整体提升。 (摘编自新华社《今年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伤亡的事故同比下降》,有删改) 材料二: 从××市××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辖区分布情况来看,××区、××区、××区事故数量最多,占全市××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数的80%。 从全市××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区、××区、××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高发时段为夜间18~24时;××区则为上午6~12时居多,其余时段分布较为平均。 从全市××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除××区外,其他区域,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 (摘编自红网综合《大数据告诉你“斑马线上的安全”有多重要》,有删改) 材料三: 江苏宿迁是一个地处苏北,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地级市。然而,交通治理工作却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礼让率高达9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就在于交管部门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行为严管重罚,从而使私家车主逐渐养成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 - 31 - / 31 (摘编自萍乡文明网《礼让斑马线不应“公”“私”有别》,有删改) 材料四: 礼让斑马线的本意是深化××区交通秩序整治,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让人人都可以享受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该单单纠结于目前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秩序。对于交警来说,应对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对于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的文明需要保证司机与行人之间的平衡。对司机的违法行为坚决惩戒,同时对于行人的违法行为也绝不姑息。只有建立起车与人共同对规则的遵守和敬畏,心中都有了“火线”,才能真正实现斑马线文明。 (摘编自胶东在线《礼让斑马线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一段引用公安部交管局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对机动车在斑马线 - 31 - / 31 前不礼让现象的治理效果明显。 B.材料二介绍了××市发生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 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 C.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不断创新交管工作的新手段新方法是江苏宿迁交通治理工作走 - 31 - / 31 在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严管重罚是该地区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 D.根据材料四可知,礼让斑马线的真正实现需要设定规矩并人人遵守,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文明交通意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材料一看,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机动车的责任, 说明要实现斑马线文明,应重点解决司机违规问题。 B.根据材料二统计图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发生的涉及行人事故中,死 亡人数超过受伤人数的三分之一。 C.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 行人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 D.根据材料二中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区与××区在夜间18 - 24时机动 - 31 - / 31 车斑马线不礼让50岁以上行人造成的事故率应该较高。 E.虽然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但是材料一、四侧重 介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却侧重分析事故原因。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 有的做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纯粹①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 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 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 - 31 - / 31 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 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B.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C.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D. 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1 - / 31 A. 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 B. 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 C. 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D. 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 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 B. 范纯粹体恤百姓。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拨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 C. 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 D. 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 - 31 - / 31 (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攲(qī):倚、依。烬(jìn):灯芯烧尽成灰。 14.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游子的行踪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与家人相隔渐远,渐渐地连家人的一封信也收不到了。 C. 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 31 - / 31 15. 第三联有“万叶千声皆是恨”之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勇于担当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士”的句子是“,”。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不要自我轻视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②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汇聚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山高水长的中华文明史。 ③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连接,电子阅读的便捷,使人不免产生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 31 - / 31 ④100多年前的10月10日,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时刻,革命的浪潮以风卷残云之势,摧毁了早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从而终结了满清贵族对中国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⑤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誊,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⑥月光下,山墙那边传来一阵笛声,只听它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穿云裂石,众人都听得痴了,就连墙上映着的竹影也仿佛听懂似的轻轻摇曳着。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方便高原艰苦地区军人铁路出行,青藏铁路公司途经拉萨站的所有车次,为高原军人预留六张硬卧票的优惠政策。 B.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这类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节目,赞不绝口,圈粉无数。 C.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央视网视频《家风传承》告诉我们要注重家教、注重家庭、注重家风。 D.无论昨天的艰辛,还是今日的奋斗,只要持之以恒地坚守,坚持不懈地耕耘,中华文化定能化成春雨,滋润人类文明的疆域。 19.下面是现代小诗《笋》的诗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春天里 ②想来打听 ③悄悄地 ④花开的消息 ⑤拱出大地 ⑥树绿的秘密 - 31 - / 31 A.①⑤③②④⑥ B.③⑤②①⑥④ C.⑤③②①④⑥ D.②①⑥④③⑤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 ① ,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忘记初心, ② ,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因为遗忘,也是因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 ③ 。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加以说明。(5分) 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一来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容易被病菌入侵。因此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预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四、写作(60分) - 31 - / 31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你或许遭遇过不开心的事情,或许听见有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让我们不经意间就泪流满面。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那么糟。 给你一双慧眼,你能从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思路】A项不合逻辑,错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B项,“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一段有“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第二段有“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D项,“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以偏概全。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谨”“信”“仁”都是。 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 31 - / 31 【解题思路】C。这些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 3.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B项中“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属于概括推断有误。“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只能说明“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 4.A(“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错,应该是暗示小说的内容,暗示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 5.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或:借月光的描写来烘托孩子的坚定、勇敢。) ②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 ③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要有角度,有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31 - / 31 6.【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①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③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④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精神。(答对1点2分,3点6分。)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的父母”。①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的眼睛。从情节上看,在孩子与野猪的搏斗过程中,父母虽担心孩子,但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助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行为。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的父母在背后用眼睛支持鼓励孩子为暗线贯穿全文,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英勇无畏,都是因为有背后牵系的那“身后的眼睛”。③从人物上看,小说虽以较多的笔墨写孩子,但孩子之所以敢于独自打跑野猪,就在于身后总有父母支持与鼓励,写孩子就是为了衬托出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④从主旨上看,孩子的父母在背后支持鼓励孩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战胜困难的勇气。(答对1点2分,3点6分。) 7. B(从三方面介绍的是全市××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分布情况,不是涉及行 人交通事故的分布情况) - 31 - / 31 7. AB (C下折线显示未超过;D不能简单合并时间和年龄两方面信息得出这一结论;E 材料二侧重从长沙全市××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数据分析得出斑马线上的安全很重要的结论,而材料三则侧重说明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严管重罚的效果) 9.交管部门:创新管理举措,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司机行人:了解政策,遵守交规。 (每点2分) 10、D - 31 - /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遵裕(人名)”“昌祚(人名)”“期”“麾下”“纯粹(人名)”“军”“疾”,虚词“之”“其”“焉”,再结合本句意思:高遵裕对刘昌祚未按约定的日期到达感到愤怒,想要追究责任处死他。刘昌祚又忧又怒卧病在床,他的手下都对此感到愤怒。范纯粹担心两军不和,以致于生出其它变故,劝高遵裕前往问候刘昌祚的病,那可能产生的祸端才会消弭。句子可以断开为: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故选B。 11.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也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加以推理判断。本题B项,“表明当地非常富裕”错。从下文范纯粹“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尽革其苛政”看,羡赋应是吴居厚横征暴敛所得,不能“表明当地非常富裕”。故选B。 12.A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范纯粹有大局意识……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说法错误,其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不属于有大局意识。故选A。 13.(1)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怪罪)我(失职),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以后的悔恨。 (2)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 - 31 - /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异时”,以后;“职臣是咎”,宾语前置,责备(怪罪)我(失职);“贻”:留下。(2)句中:“义”,道理;“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这里是为国家而死;“无谓”,不要认为;“被”,遭受;“非我职也”,判断句,不是我们的职责。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纯粹字德孺,凭借父荫升官到赞善大夫。元丰年间,担任陕西转运判官。当时五路兵马出发讨伐西夏,高遵裕从环庆出兵,刘昌祚从泾原出兵。高遵裕对刘昌祚未按约定的日期到达感到愤怒,想要追究责任处死他。刘昌祚又忧又怒卧病在床,他的手下都对此感到愤怒。范纯粹担心两军不和,以致于生出其它变故,劝高遵裕前往问候刘昌祚的病,那可能产生的祸端才会消弭。宋神宗责备各将没有功勋,打算第二次出征。范纯粹上奏说:“ - 31 - / 31 关陕的事情,我们的军力物资单薄匮乏,公私都非常困窘,如果再次行动,国家的根本就值得忧虑。(如果我不进言,)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我(失职),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以后的后悔。”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任他作副使。 吴居厚担任京东转运使,多次献上剩余的赋税。神宗将要把徐州大钱二十万缗用来支持陕西。范纯粹对僚属们说:“我所管辖的地方虽然情况紧急,但怎么忍心取用这种老百姓用血汗钱交纳的多余的税款?”立刻上奏说:“我们地区得到这些钱确实有好处,但从徐州到边境,(运送这些钱)耗费的人力财力也太大了。”诚恳地推辞,不肯接受。哲宗继位,吴居厚身败名裂,朝廷命范纯粹以直龙图阁的身份前往代替他,范纯粹把吴居厚的苛刻法令全都废除。当时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来,范纯粹与苏轼一同提出募议的主张,苏轼认为范纯粹讲述此事尤其精当详细。 当时与西夏商议划分疆界,范纯粹请求放弃所取得的西夏土地,说:“争来的土地不放弃,那么边疆的战事就没有时候停止。比如河东的葭芦、吴堡,深处于西夏境内,对于我们的边界,在地利形势上,一点益处也没有。而兰、会那些地方,耗费国力太多,不可不放弃。”他所说的大致都得到了施行。范纯粹又说:“如今应当制订和明确作战、守卫、救援的方法。”朝廷认为他说得对。等到夏人侵犯泾原,范纯粹派遣将领曲珍前往救援,说:“ - 31 - / 31 我第一个提出应援牵制的策略,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是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曲珍当天就快马奔驰三百里,在曲律打败了西夏军队,又攻打横山。西夏军队逃走。元祐年间,召他担任户部侍郎。宋徽宗继位后,任命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改任掌管永兴军。去世时,七十多岁。 范纯粹沉着坚毅,有才干和谋略,他的才能适合时代需要。他曾经论述卖官太滥的危害,认为:“国法固然允许交纳钱财取得官位,但不曾考察他的治理才能与德行。天下的士大夫们勤劳供职一直到去世,也沾不到朝廷的恩典,那些富有之人、狡猾的商人,捐钱千万,就能使三个孩子得到任用,我私下里为朝廷感到可惜。”奏章呈上去,皇帝不予采纳。他的议论都像这样切中事理。 14.BE B项混淆写作主体,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E.“突出“恨”字” 15. (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 (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 (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16、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不宜妄自菲薄 17、A ①不蔓不枝:原指莲茎不分枝杈,现形容说话、写文章等简洁。此处错误。② - 31 - / 31 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此处错误。③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意为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借以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泛指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处正确④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此处正确。⑤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制成,形容人的技艺十分高超。此处错误⑥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正确。 18、D(A项成分残缺,应在“青藏铁路公司”后加“出台了”。B项搭配不当。不能说“这类文化节目赞不绝口”,是观众对节目赞不绝口,可改为“令人赞不绝口”。C项语序不当,应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19、B(从意象、意境、连贯等角度考虑。起句不能突兀,打听的顺序应是先树后花。) 20、①人们很难不忘初心 ②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 ③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 - 31 - / 31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等分析可知,人们很难不忘初心;②处结合前面纪伯伦说的话分析可知,忘记初心,不是因为走的路太远;③处结合本语段的中心话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难得”等内容分析可知,我们应该不忘初心。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 (1). ①过于绝对。“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太武断,因为流感流行的原因是很多的。 (2)②条件关系不妥。预防流感,不一定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有效。 (3). ③条件关系不当。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解析】题干要求“文段有三处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加以说明”,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述不合逻辑的句子,如“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表述过于绝对,且武断,因为流感流行的原因是很多的,不“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预防流感”,“只有……才能……” - 31 - / 31 条件关系不妥。预防流感,不一定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有效。“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就能避免……” 条件关系不当。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22. 【写作提示】 人生的境遇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同。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生活的变化、社会的风云,容易让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扭曲,从而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当今中国正处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难免泥沙俱下,但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大方向,我们就会信心百倍,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一类卷(51~60):辩证分析,一分为二。看清主流,正视问题,能正确认识到社会阴暗面不会改变社会发展主流。 二类卷(41~50):①歌颂现实,弘扬正气。对现实生活持正面看法,对当今中国新人新事新气象持赞美态度,对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成就充满自豪感,传播社会正能量。②批判丑恶,激浊扬清。对现实生活中假恶丑大胆暴露,能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根源,能正确认识到它们是社会转型期的暂时现象。 三类卷(31~40):悲观厌世,否定一切。放大现实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放大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幸,对中国发展和社会进步持否定态度,情绪消极,世界观、人生观扭曲。 - 31 - / 31 四、五类卷(0~30):脱离题目,另起炉灶。完全脱离题目的立意范围写作,或抄袭、套作他人作品。 - 31 - / 3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