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

专 题 一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6‎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一) 商朝的政治制度 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 二) 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 内容 分封对象 王族 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权力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对周天子定期 朝贡 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初期封国 齐 鲁 燕 卫 宋 晋等 ‎3 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 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扩大西周的疆域 ‎5 局 限:诸 侯 国 拥 有 较 大 的 独 立 性 诸 侯 权 力 过 大 容 易 发 展成地方割据势 力 到 西 周 后 期 诸 侯 国 之 间 出 现 强 国 兼 并 弱 国的形势 周天子 的权威受到削弱 ‎( 三) 西周宗法制 ‎‎ ‎1 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 始皇帝 总揽全国政治 经济 军事大权 ‎2 中央官制:设 三 公 即 丞 相 帮 助 皇 帝 处 理 全 国 政 事 ‎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 和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 以下设 九卿 负责具体事务 ‎3 郡 县 制:秦 始 皇 采 纳 李 斯 的 建 议 把 郡 县 制 推 广 到 全 国 郡县的长官都由 皇 帝 任 免 郡 县 制 的 确 立 有 利 于 中 央 集 权 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 三) 历史影响 ‎1 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消 极:秦 朝 依 靠 皇 帝 的 专 制 权 威 加 强 了 对 人 民 的 压 榨 使人民的处境日 趋 恶 劣 造 成 阶 级 矛 盾 迅 速 激 化 秦 王 朝 统 治 迅速土崩瓦解 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后引 发 七 国 之 乱 汉 武 帝 颁 布 推 恩令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实行道 州 县三级制 唐 中 期 以 后 在 边 境 重 镇 设 节 度 使 最 终 导致安史之乱 平叛后出现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宋朝 实行路 州 县三级制 派 文 臣 做 地 方 长 官 设 转 运 使 管 理 地 方 财政 设通判监督知州 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地 方 权力大大削弱 元朝 创立 行省 制度 全国设十个行省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 政区划 腹里 和宣政院辖区 行省之下设路 府 州 县四级 ‎(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6‎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权的稳定 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形成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宗法等级 有 利 于 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 团 结 在 此 后 的 长 时 间 里 在 广 大 范 围 内 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 的 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6‎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 族权与政权结合 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总体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6‎ 朝代 措施 影响 西汉 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 内朝 拥有决 策权 以丞相为首的 外朝 权力遭到削弱 削弱 了 相 权 加 强 了皇权 唐朝 完善 三省六部制 中 书 省 门 下 省 和 尚书省分别 负 责 决 策 审 议 和 执 行 尚 书 省之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相权 一 分 为 三 相 互牵 制 加 强 了 皇 权 提 高 了 行 政 效率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一) 形成背景 公元前 年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 二) 基本内容 6‎ 6‎ 总体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 三) 选官制度的演化 ‎续表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朝代 措施 影响 宋代 实行 二 府 三 司 制 二 府 即 中 书 门 下 和 枢密院 分掌 行 政 和 军 事 三 司 即 管 理 财 政的三个部门 另 设 参 知 政 事 为 副 宰相 牵制宰相的权力 分割 相 权 加 强 了 君主专制 元代 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 分掌行政和军事 相权一度强化 中央集权制度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 政 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者之间的联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 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 权来加以保护 6‎ ‎1 世官 制 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 的制度 ‎2 察举 制 由 官 吏 察 访 人 才 向 中 央 推 荐 最 后 由 中 央 予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汉 武 帝 时 期 诏 令 中 央 和 地 方 高 官 向 朝 廷 举 荐 人 才 做 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 察举制发展为 九品中正 制 评价 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是以官举士 权 操于上 民意无从体现 ‎3 科举制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实施 从 隋 朝 创 立 科 举 制 开 始 其 成 为 主 要 选 官 制 度 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进步性 科举制破除了 世家大族 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 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 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 的 形 成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体 现 了 社 会 公 平 与 公 正 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性 科举考 试 的 内 容 多 为 儒 家 经 典 压 抑 了 知 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1 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政治条件 地主 阶 级 维 护 本 阶 级 统 治 的 需 要 秦 灭 六 国 建立统一的王朝 思想条件 战国 时 期 法 家 代 表 韩 非 子 提 出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权理论 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 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 与 地 方 的 矛 盾 其 发 展 趋 势 是 中 央 权 力 不 断 加 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影响 积极方面 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 模 的 经 济 活动 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 世界奠定了基础 政 治 上 有 利 于 民 族 交 融 抵 御 外 来 侵 略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 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方面 经济上 封建社会后期 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妨碍社会 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形成了长期的 人治 传 统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形成暴政 派生 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思想上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造成人民 的 愚 昧 与 落后 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6‎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点 推行时代 推行 于 西 周 春 秋 时期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至 元建立前 确立于元朝 地方和 中央的 关系 诸 侯 国 相 对 独 立 于中央 政 府 诸 侯 的 权 力 和 地 位 可 以世袭 郡 县 是 中 央 政 府下属的地方行 政 机 构 官 吏 都 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 派出 机 构 行 省 长官对中央负责 作用 在 一 定 时 期 内 产 生 过 一 些 积 极 作 用 但从 长 远 来 看 不 利 于 国 家 的 统 一和社会的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 地加强 了 中 央 集 权 维 护 了 国 家 的统一 而 且 经 过 后 世 的 调 整 和 补充 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 社 会 重 要 的 地 方 行 政 制 度 都 是 为 了 巩 固统治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6‎ 6‎ ‎2 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 含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和 中 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君主专制制度 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 主要特征是 ‎( 一)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 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 以 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 对皇帝负责 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 设立内阁:明太 祖 设 立 殿 阁 大 学 士 明 成 祖 时 期 内 阁 制度正式形成 内 阁 是 为 皇 帝 提 供 顾 问 的 内 侍 机 构 是 君 主 专 制强化的产物 6‎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6‎ ‎( 二) 清朝设军机处 ‎1 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 官员职权:主要官员 为 军 机 大 臣 由 皇 帝 挑 选 亲 信 的 满汉官员充任 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3 特点: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 保密性强 办事快捷 ‎4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但造成皇权高度 膨胀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的比较 宰相 内阁 相同( 相似) 点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 同 点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与皇权的关系 制约皇权 对皇权无制约力 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图 6‎ ‎“ 一”‎ ‎“ 二”‎ ‎“ 三”‎ 商周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 紧 密 结合构成 了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的 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 会发展产生的 影 响;二 是 横 向 与 古 希 腊、罗 马 政 治制度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 是 以 血 缘 关 系 为 纽 带 形 成 国 家 政治结构;二 是 最 高 执 政 集 团 尚 未 实 现 权 力 的高度 集 中; 三 是 具 有 相 对 的 延 续 性 ( 继 承 性) 和稳定性 秦朝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三个特点:( ) 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 ) 官 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 中央对地方垂直 管 理,地方服从中央 汉至元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分 别 继 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 从 汉 到 元 宰 相 制 度 的 变 化,体 现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 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 制 ‎( 中央行政制度) 、行省制( 地方行政制度) 、科 举制( 人才选拔制度)‎ 明清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等状况, 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 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明 清 时 期 君 主 专 制 的 空 前 强 化 有 三大核心内容,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 的 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6‎ ‎4 ‎ 主题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6‎ 史料 1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 秦皇尽灭六国 以开一统之局…… 下 虽 无 世 禄 之 臣,而 上 犹 是 继 体 之 主 ( 最 ‎续表 历史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 是 结论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 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 也。‎ ‎‎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 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 方 面 的 变 与 不 6‎ 史料 2 寓封建( 注:即分封) 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矣。 ……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 县 之 失,其 专 在 上 ……今 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 疑 之,事 事 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 之 利 者,民 乌 得 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 史料 主旨 史料 西周 秦朝政治制度 史料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 信息 解读 史料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 度 对后世产生 了 重 大 影 响 是 指 西 周 实 行 分 封 制 指 出秦朝实行郡县制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 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 权力过于强大 故其主张 寓封建 注 即分封 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 读史指导 ‎变 并分析 变 与 不变 的成因 ‎ 答案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 不变” 的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 变” 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2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史料 中 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 各指什 么 史料 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 答案 地 方 权 力 过 大; 君 主 专 制。 提 出 “ 寓 封 建 ( 注: 即 分 封) 之意于郡县之中” 的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3 根据上述史料和 所 学 知 识 分 析 说 明 郡 县 制 比 分 封 制 更 有 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 ‎ 答案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独立性,容易造成割据。‎ 郡县制下,地方长 官 一 律 由 皇 帝 任 免,不 得 世 袭,地 方 失 去 独 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 主题二 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6‎ 史料 1 ( 汉代) 察举制“ 四科取士” 为:“ 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 达 法 令 ……四 曰 刚毅多略……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转引自《 汉官六种》 史料 2 ( 两晋)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 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 荜 门 蓬 户 之 俊,‎ 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 晋书·段灼传》‎ 史料 3 自 经 此 项 制 度 推 行 日 久, 平 民 社 会, 穷 苦 子 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 国史新论》‎ 史料 主旨 史料 汉代察举制选官特点 史料 两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 史料 科举制的影响 信息 解读 史料 察举制强调品德 志节 具有主观色彩 说明选拔人 才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史料 九品中正制重家世和门第 会造成世家大族把持用人 权的局面 是指由中正官综合士人德才 门第评定等级 史料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 具有相对客观性 体现了公开 公平 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 动 平 民 通过科举考试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读史指导 ‎续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日 趋 完 善 体 现 了 社 会 的 公 平 公 正 原 则 历史 但始终围绕皇权强 化 中 央 集 权 加 强 的 目 的 而 变 化 是 巩 固 结论 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 史料应用 ‎1 根据上述史料和 所 学 知 识 分 析 我 国 古 代 选 官 制 度 经 历 了 哪 几个阶段 ‎ 答案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2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与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相 比 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 答案 优势: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 门第,二 者 具 有 人 为 性、 主 观 性; 科 举 制 凭 才 学、 考 试 成 绩 选 才,具有相对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6‎ ‎3 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 你如何理解 科举制的实施大大加 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观点 ‎ 答案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 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