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6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3 现代中国政治外交(含解析)
专题03 现代中国政治外交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8年高考 01.(2018届重庆市高三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 02.(湖北省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 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可知对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A正确;BCD均与材料和新中国的需求无关。 03.(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A. 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 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63 C. 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 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1949年7月”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04.(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研究历史需要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不同的历史观影响着人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史观越发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观都是革命史观,认为近代中国是一段不断出现革命高潮的历史。“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仁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史观开始指导历史研究。现代化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也是目前研究历史重要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则主张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请回答: (1)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观为指导,分别概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1500——1900年,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的农业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以中国为例,试概括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3)以全球史观为指导,阐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对外开放。 63 【答案】(1)以革命史观为指导,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以近代化史观为指导:民主化,建立了共和国,加快了民主化的进程;法制化:颁布了《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法制建设;工业化: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均富化:进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2)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客观上也促使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思想: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冲击了专制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自由平等等西方学说)。 (3)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相继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开放区、沿江港口城市等,加强国际交流,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深化对外开放,适应了全球化的进程。 (3)注意本题要求“全球化史观”,可以从对外开放的格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7年高考 0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高考全国统一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潘思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C. 1787年的美国联邦政府 D. 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 【答案】C 63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宪法和政府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宪法的重要性,宪法要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A选项不符合要求,临时政府并未按照《临时约法》来实行;B选项不满足条件,我国宪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的;C选项符合条件,1787宪法颁布之后,美国才根据宪法来组建联邦政府;D选项不符合条件,也是先有的政府再有的法令。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明确本题的问题关键所在。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这些政府和所颁布的法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明确宪法颁布是优先于政府还是晚于政府。只要弄清楚这一点,解答本题便十分简单。 02.(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A. 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 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 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第一幅图描绘的是1949年开始出现的政协会议,第二幅图是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三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标志,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所以它们依次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这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故选C。 03.(2017届江苏省联盟大联考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卷)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A.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B. 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C. 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D. 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答案】B 63 【解析】由题干描述工作重点主要是肃清反动派,并尽力恢复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主要是为了筹备新中国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由“肃清反动派”可以看出此时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初;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材料中只是体现工作重点没有体现工作成果。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49年4月、“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是解放战争之后,团结各民族党派,准备召开新政协,筹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故选择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恢复民主党派的组织,只是提到要团结民主党派,故A项不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才提出来,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不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不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筹建新中国 02.(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开始了”指我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都是从1956年开始,故A和B都不符合题意;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63 【名师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结束,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表明中国终于是一个自主的国家了,表明中国人民可以从东亚病夫成为龙的传人。 03.(2016届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04.(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选A。 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 05.(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一)文科综合历史卷)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台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63 【答案】C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 考点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7)7.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02.(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63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答案】D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A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两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了法律依据,D正确。 0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题)为了更好的宣传宪法,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下列关于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A. 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B. 它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C. 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它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A错误;《共同纲领》就已经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排除B;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1982年宪法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D正确。 04.(湖南省、江西省2018届高三十四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我国1975年宪法规定: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通称“四大自由”,就是你可以对你认为的任何坏人、反革命、阶级敌人,采取上述形式,任意“揭发”)……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些形式。我国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删除了“四大自由”,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这种变化说明 A. 我国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制社会 B. 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有了完全的保障 C. 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遭到一定的削弱 D. 我国的法制社会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答案】D 63 【解析】“文革”期间的“四大自由”实际上是对民主和自由的践踏,是不合民意和时代潮流的“自由”是对法制的亵渎,而题干中1982年宪法将其删除,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则是对上述错误的纠正,故表明我国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故选D;不能单纯根据一项法律规定就说我国的法制社会完善了,故排除A;B错在了“完全”上,公民的自由权利完全保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不只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故排除B;C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17年高考 01.(陕西省榆林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C. 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宪法”是指 1 954 年宪法。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决定的,而1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是1954年建立的,制定这部宪法。 02.(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村民委员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体现的是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论述。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集中体现”,排除ABC项。 点睛: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由人大产生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分别掌握行政权和司法权,并且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强调议、行等全部国家权力通过合一于人大,最终合一于人民;又注意议、行在具体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相对独立。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题干“集中体现”的要求。 03.(河南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对该报刊(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信息合理的解释是 63 A. 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 B. 大众传媒成为党派斗争的阵地 C. 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 D. 体育改革转变为一场政治革命 【答案】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图示信息“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化”的意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目的就是要制定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结果也成功制定了这部宪法,所以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才是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这也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A选项是内容,B选项是功绩但不是最主要的,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功绩 02.(2018届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 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63 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妇女的选举权。 03.(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卷(二)历史卷)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管理地方的制度,再结合“从俗从宜”等信息,可知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相符,故A项正确;B项是政党制度不是地方制度;C项是民主制度不是地方制度;D项与“治边经验”、“ 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 【名师点睛】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要注意区分几个易错易混点: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应该坚持的制度和政策;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等等,复习备考时一定要注意上述知识的区分和辨别。 04.(2016届河南郸城县一中高三下第八次规范练文综历史卷)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63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53年”、“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这反映了当时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1954年确立,故B项排除。政治协商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故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故D项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原则 05.(2016届甘肃兰州高三实战考试文综历史试卷)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由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1954年,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反映了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在1949年,故B项错误。当时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故C项错误。当时各党派没有联合执政,而是政治协商,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协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考点三:“文化大革命” 2018年高考 63 01.(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沈阳市第二十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 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A. 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B. 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 C. 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制,是因为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A项正确。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无法看出1956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排除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因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健全,所以在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才提出了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02.(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历史模拟考试试卷)“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A. 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 B. 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C. 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 D. 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严重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因此文革的教训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故D项正确;ABC项是加强法制建设的作用,故排除。 0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年高三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图为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表,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 B. “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完全破坏 C. 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得以拨乱反正 D.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历经曲折发展 【答案】B 63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历程”,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分析不正确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04.(2018年河北邢台市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美国《时代杂志》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于时代封面人物,其中对应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的是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被践踏,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最大冤案—刘少奇在1969年含冤逝世。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05.(2018年莆田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下图所示教材出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 6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片中“彻底埋葬资修反”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图画可以得出这些教材应该出现在文革期间。所以答案选C。 2017年高考 01.(2017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卷)袁隆平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时树立了“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的梦想,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让这一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籼型杂交水稻诞生的那一年 A. 安徽凤阳开始实行“包产到户”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 D. 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答案】C 02.(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港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 A. 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B.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 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 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宪法依然体现着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宪法依旧没有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为主了;C选项说法错误,没有看到局限性;D选项是从积极角度的评价,不符合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03.(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63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63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即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史料得出;对于第三小问中考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2016年高考 01.(2016届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中高三第二次适应考文综历史卷)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他所说的“精神财富”不包括( ) A.“法制化建设” 意识 B.“强化阶级斗争”意识 C.“民主建设”意识 D.“加强党建” 意识 【答案】B 【解析】 6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的教训 02.(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卷(二)历史卷)“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反映文革期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显然这不是真正的民主。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曲折中发展·“文化大革命” 03.(2016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答案】C 【解析】 63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 04.(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坚决防止个人崇拜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C。B、D项要遵循经济规律是指的经济建设方面;D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革 【名师点睛】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05.(2016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下期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拨乱反正,顺应民心,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拨乱反正 63 考点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018年高考 01.(江西省2017届高三调研考试(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 A. 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 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 C. 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 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为建立法制化秩序奠定社会基础。 02.(2018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4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是邓小平的一段讲话,不能体现“法制不断完善”,排除A;根据“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体现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关键要抓住材料的主旨:邓小平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守法。然后逐一排除不符合主旨的选项即可。 04.(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3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63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017年高考 01.(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答案】D 【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错误;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 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D正确。 63 02.(江西省2017届高三调研考试(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 A. 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 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 C. 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 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答案】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为建立法制化秩序奠定社会基础。 03.(天津市南开区2017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 A. 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C.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停止批邓”“冤狱一理”都是拨乱反正的体现;此前 “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国家物资供给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故“生产狠狠抓”,也是拨乱反正,B项正确。AD都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题干并没有提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04.(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63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 63 ”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是:参照西方法律编纂;对于第二小问“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即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史料得出;对于第三小问中考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的讲话 A.是在总结文革教训的垂拙上提出的 B.是对毛洋东思想的合理纠正 C.提山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乍程 【答案】A 【解析】 63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可知文革破环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此时邓小平强调完善民主与法制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故A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项;D项是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建设·原因及成就 02.(2016届湖南师大附中等校高三四校联考历史试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的宪法修改取消了公民的享有的带有阶级斗争色彩的“四大”的权利,说明我国的宪法中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社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选C项。ABD项题意没有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03.(2016届福建福州市八中高三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A、B项表述中“完成”、“重建”有误,C项不能说明为什么变化。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993年宪法修正案 04.(2016届福建省漳浦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卷)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的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从材料中体现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 A.社会主义 B.人民民主 63 C.党在法下 D.党政分开 【答案】C 【解析】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982年宪法 05.(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63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顾,建国初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答案】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分)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2分) 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任答两项,共4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2分)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2分)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 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点2 分,共4分)成果: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措施,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联系课本知识从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等方面来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问题从材料二中“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的信息可以得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第二小问原因可从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特征来分析,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从对民主的认识总是同“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可知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另外还可从对西方的认识不够深入的角度来分析。 63 (4)新特点直接从材料四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信息可归纳出扩大了基层民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归纳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军机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名师点睛】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但是组织答案时还一定要注意注意: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考点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018年高考 01.(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 13.90 54.6 1992 6430 270.6 55.43 298.7 1993 10945 70.2 99.03 79.9 A. “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 “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 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看,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选B;A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1987年,故排除C;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年,故D也不符合题意。 63 02.(重庆市綦江区2018届高三5月预测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以下为某论文关于两岸关系的摘要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最为合理的是 一、“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争议——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 二、外国和中国的矛盾——美国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第一,牵制台湾当局,不能脱离美国势力范围;第二,迫使台湾维持“亲美抗共”的“民主政权”; 三、少数人的阴谋——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坏。 A. 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 B. 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 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D. 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环”可以看出这篇论文主要是分析两岸关系形成的原因,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讲述两岸关系发展,故B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故C项排除;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除了国际因素还有国内因素,排除。 点睛:“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环”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03.(陕西省榆林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背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A. 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B. 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C. 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D. “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台湾岛内蓝背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希望两岸交流保持正常态势,说明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C符合题意;一个中国的共识在“九二共识”中已经出现,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地方行为,不代表政府行为,B不正确;D说法不准确。 04.(重庆市綦江区东溪中学高2018届高三上一诊模拟历史试题)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见下图)下列有关这次“世纪之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63 A. 有利于开启两岸关系新时代 B. 有利于坚持九二共识,有利于两岸和平繁荣 C.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会面 D. 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会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会面习马会有利于开启两岸关系的新时代,也促进了两岸的和平与繁荣,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错在“首次会面”,符合题意。 05.(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A. “一边倒”依赖苏联 B.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原则 C. “冷战”拉近中苏关系 D. 力求在平等谈判中寻求支持 【答案】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紧扣材料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信息无关选项即可。 2017年高考 63 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可见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息,排除A。材料是对台湾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排除C;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排除D。 02.(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 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 “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后,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其权力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中国依然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故“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B项正确。AC项表述正确,是对题干的反映,并非是实质,排除。D项“完全独立”表示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03.(吉林省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 A. 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 促进海峡两岸健康发展 C. 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79年1月30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台湾方针从“解放台湾”到“尊重现实”的改变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A项错误;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 点睛:材料“1979年1月30日”“不再用‘解放台湾’”“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3 2016年高考 01.(2016届贵州遵义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卷)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 C.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 D.“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可知,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故A项正确,排除。两岸都认可“一个中国”,故B项正确,排除。这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故C项正确,排除。大陆没有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错误,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 【名师点睛】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我国主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1979年元旦发表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02.(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63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答案】C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 03.(2016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七)历史卷)2016年1月18日,蔡英文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美国、德国等多国发表声明说,将维持着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保持合作关系。下列有关台湾的历史事实阐述正确的是 A.邱逢甲是甲午战争后反割台斗争中著名的清军将领 B.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都明确陈述台湾是中国领土 C.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D.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并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问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邱逢甲是台湾爱国人士,不是清军将领,排除A项;德黑兰会议中没有明确台湾问题,开罗会议中有表述,排除B项;C项表述正确,D项中的“并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和《告台湾同胞书》不是同时进行的,排除。 考点:中国现代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两岸关系的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史实理解、材料处理的历史思维能力,即了解主要历史事件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以2016年1月18日,蔡英文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为切入点,考查了考生对台湾的相关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相关的历史史实。基础性是高考的一贯风格,平时复习备考时要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练准确。 04.(2016届四川广元高三下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文综历史卷)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63 图1 图2 A.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 D.图2体现了当代世界的主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解读有误”,图一到图二体现了中国对台湾的政策的改变,都反映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与台湾是内政问题,与外交理念不符,据此分析可知;图一是武力解放台湾,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二体现了和平统一台湾,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体,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05.(2016届吉林镇赉县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蠃,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②.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 ③.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 63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①.国际因素 ②.中共对台政策 ③.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 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建议2: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 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 建议3: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 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只要言之成理,皆可适当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型题目,第一小问建议,只要紧扣大陆方面的建设成就、当时的国际背景,根据材料中出现的重大事件与决策进行填补即可,考虑角度可以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冷战与台海关系等历史事件来分析;第二小问理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出相应的史实并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适当提升;第三个层次,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并进行总结式言论即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的关系 考点六: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63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 0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63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03.(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2)12.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04.(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 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 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答案】B 点睛:所谓革命外交,其实就是阶级斗争观念的产物。其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按阶级关系来将世界一分为二,即一方面是代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国家;另一方面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非此即彼。 63 05.(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8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历史试题)中国学者以1950~2005年中美双边关系中的重要事件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法制成下图来呈现中美关系变化的特征。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一边倒”政策导致中美关系陷入对抗等级 B. 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良好等级 C.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呈现友好等级 D. 两极格局瓦解后,中美关系出现持续倒退 【答案】A 【解析】A符合建国初期后中美关系的特征,故选A;由图片看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没有进入良好等级,排除B;从图片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有波动,没有呈现友好等级,C错误;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D不符合图片中美关系波动的信息,排除D。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3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作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备选项内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的记忆准确,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但如果有一个知识点的时间记忆出错,就会出现失误。本题容易错选D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一个陷阱,D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 0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试题)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 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 B. 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 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答案】B 63 0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C.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 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故B选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不是打破两极格局,而是为新中国的外交提供有利的条件,故A选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利益,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故D选项错误。故选B。 05.(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这说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 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 “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这体现的就是新中国初期的“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D项正确。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2016年高考 63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为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日内瓦会议 【名师点睛】新中国初期外交去年考到万隆会议,今年考查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近两年高考考查重点。可以用图示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新中国建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所以在60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以A项错误。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实施与改革开放以后,所以C项错误;建国后新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3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交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封锁,许多西方国家迫于美国压力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坚定的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了欧美的外交封锁。进入六十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并且因为意识形态和领土问题与中国爆发争端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往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到在国家交往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底线,以此来看待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和准则。 03.(2016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 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答案】C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特点 04.(2016届甘肃天水一中高三下期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63 ④1982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登上国际舞台第一次唱”“几个兄弟国家”的信息可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我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第二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所以几个兄弟国家参加,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 【名师点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05.(2016届浙江宁波市“十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 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朝鲜战争的冲击 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63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22个,说明数量很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一直奉行的外交基本政策,与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少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朝鲜战争使新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恶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推行遏制政策导致许多受美国控制或影响的国家与中国无法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使中国与大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恶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06.(2016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答案】A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教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考点七: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18年高考 01.(上海市徐汇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该事件发生在 A. 1971年 B. 1972年 C. 1978年 D. 1979年 【答案】A 63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正确;BCD均与题干无关。 02.(2018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双基测试)如图是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及追随美国的票数变化示意图。分析该图可知 A. 联合国始终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 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 第三世界力量崛起逐渐改变联合国面貌 D. 中国彻底改变建国初期外交孤立的局面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支持中国的票数在逐年增多,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相继独立,故选C;材料与国际政治新秩序无关,排除A;B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03.(河北省保定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模拟演练(七)历史试题)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A. 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 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 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答案】D 2017年高考 01.(浙江省2017届高三3月稽阳联谊学校选考历史试题)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63 A.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答案】A 【解析】材料“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是指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由引文中的“20世纪70年代”可联想到这一年中国在亚非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件,故A项正确;BC项不符合“万隆播下的种子”;D项错误,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所以答案选A。 点睛:材料“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亚非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02.(山东省日照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 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 B. 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 C. 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 D. 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 【答案】C 【解析】任何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苏联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的态度变化,则取决于苏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相互关系,故选C。 点睛: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括在冷战背景下,虽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考虑,但是这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或者说这是其中的表现。因此,在考虑国际关系或者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的题目时,尤其需要关注国家利益,这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03.(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冲刺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送交国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对话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这番话表明尼克松政府 A. 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 说服国会同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 不打算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D. 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63 【解析】材料“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体现了美国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正确;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说明B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广东增城市一中高三4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1971 年,毛泽东曾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 A.不希望进入联合国 B.坚持一个主权国家原则 C.对重返联合国信心不足 D.认为中国发展不需要进入联合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是对西方搞两个中国的愤慨,不是不希望进入联合国,A错误;材料中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体现中国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B正确;材料中是坚持主权,不是信心不足,C错误;中国进入联合国是需要,但是不需要没有主权的联合国,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中国重返联合国 【名师点睛】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02.(2016届湖北保康县一中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 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答案】C 【解析】 6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亚非国家的支持。A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反映出亚非国家的推动,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70年代的外交·重返联合国 【名师点睛】中国重返联合国(1)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渐渐破产。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03.(2016届山西省临汾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不能表明( ) A.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B.美国已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答案】B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重返联合国 考点八: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2018年高考 01.(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 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D. 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答案】D 63 【解析】从材料来看,中日的民间交往在20世纪50-60年代十分频繁,这对后面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B选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依旧实行的是“一边倒”的政策;C选项错误,这只是民间层面的来往,并不能的出政府的态度。 点睛:我们解答此题的时候要明确这种交流不是官方形式的,只是一种民间团体组织的形式,所以不代表政府的态度。但往往正是民间的活动才对两国的关系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诸如乒乓外交以及两岸关系的问题都有相似之处。 02.(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 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 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中美俄外交存在关联,三国中的任何两国关系的变化都以第三国 为考虑出发点,而且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因此中美俄 三国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故C项正确。A项错误,中俄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国家利益;B项错误,中美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是中美两国利益;D项错误,影响中俄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中俄两国国家利益。 0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与苏美的关系问题。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点是要对这段话真实内涵有所理解。其中基辛格是一个突破口,可以联系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其次就是内容上面突出“冷战”,再次验证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 2017年高考 63 01.(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 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D. 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答案】D 点睛:我们解答此题的时候要明确这种交流不是官方形式的,只是一种民间团体组织的形式,所以不代表政府的态度。但往往正是民间的活动才对两国的关系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诸如乒乓外交以及两岸关系的问题都有相似之处。 02.(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 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 B. 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 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 D. 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问题就是台湾问题,材料的主旨意在说明当时美国就两国关切的台湾问题是作出让步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2年“一国两制”构想尚未提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美国也尚未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03.(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 A. 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 B. 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 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 D. 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答案】B 63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故A选项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毛泽东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说明中国巧妙地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故B选项正确;材料也无法说明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故C选项错误;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中美关系属于外交问题,材料也不能说明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04.(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 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 D. 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答案】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注意到材料给出的时间:1971年,这个时间我国仍处于文革期间,并没有进行改革开放。此外,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所以可以排除B选项。1971年之前的中日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我们不能得出A选项的结论。 2016年高考 0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3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建交高潮中第三次是发生在1979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1979年所取得的最重要得外交大事就是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C选项是20世纪末的事情;D选项发生在1972年。 【考点定位】中国走向世界·外交舞台的拓展·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次外交热潮: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当时的主要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二次建交热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个时期中国回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中国,中美关系解冻也在此时期开始出现。第三次建交热潮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在这影响之下西方各国纷纷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02.(2016届江苏溧水高级中学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给出的时间是1970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与中国都有意相互接触。A选项不是美国外交的主要目的;B选项时间点不对;D选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63 【名师点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首先起源于“乒乓外交”,双方在体育领域首先接触,其次就是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后来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导致中美关系问题暂时被搁置。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最终正常化。 03.(2016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检(二模)文综历史试卷)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答案】C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04.(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 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目内容可知,基辛格访华的活动推动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当时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没有战略伙伴关系,故B错误;虽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行动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但在本题中无法体现;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1月1日两国外交关系的确立。故选A。 63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05.(2016届湖南湘西自治州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耍求。 材料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 《时代周刊》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海纷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 40余人近百次,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杨振宁、李泽楷、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 上表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变化,选取其中一个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1978年后,中国加快了融人世界的步伐。 原因:中美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了与世界的交流;等等。(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63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变化,抓住关键词:“我国社会发展”“外交关系”,以中国人登上《时代周刊》为视角考察中国从1949到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外交情况,其中1978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1992年南方谈话又是我们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背景知识,我们从图表中1978年《时代周刊》全部为政要,只有12人36次,1978年后,40余人近百次,政要占主流,其中邓小平8次,同时,影视界、体育界、科学先进人物也不断出现在《时代周刊》上,从中可以看到,1978年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第二小问原因,根据上面的分析,答题角度分为内、外两大角度,内部可以从7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政治(1978年的改革开放)、经济(1992年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作答,外部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作答。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 【名师点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点和启示。特点:①从试点到推广。②首先在农村,然后到城市。③废除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即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多有制经济并存格局。⑤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启示:①坚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②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④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要不断调整、创新、完善,不要僵化。 考点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2018年高考 01.(2017年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预测历史试题)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 A. 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 B. 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 C. 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答案】C 【解析】美苏冷战的重点一直在欧洲,A的表述错误;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年”,B的表述错误;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世界格局即已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年”,D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1969年……苏联……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美国不同意”可知当时的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即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根据1969年时间信息和“(苏联)妄图孤立中国……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联系60年代末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知识解答。 63 02.(2017年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预测历史试题)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03.(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 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选项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和要求;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参与”二字;D选项局限在发展中国家范围。 04.(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963年,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其中一个是亚、非、拉,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指欧洲、 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日本。 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 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 B. 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 C. 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63 【答案】A 【解析】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想动用各方力量来维持稳定,结合所学知识,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这成为一切事情的根源,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日本和西欧刚刚复兴;C选项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D选项不是主要问题。 05.(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2005年11月《中国多边外交显著加强,更深入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一文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相继成功组织了四次朝核六方会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反映了中国 A.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 极力打造国内外建设环境 C.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致力于建立多边外交机制 【答案】D 【解析】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开展的外交活动,“打造国内外建设环境”不符合材料,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中国多边外交显著加强,更深入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已经相继成功组织了四次朝核六方会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致力于建立多边外交机制,故D正确。 06.(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小训练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展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己经形成 B. 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 和平与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 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上全球化进程再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多极化还没有完全形成;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只是说明他们进行了一些调整,一些新型的国际关系特征开始出现,但是矛盾冲突也依然存在;C.材料中没有看出各国共同的追求,说明国际关系的特征发生改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各国外交关系.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二战冷战格局结束以后,我力量和实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利益要求有所不同所导致;故选D。 6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当前国际关系中,各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前后的世界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2017年高考 01.(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这些外交行动 A. 说明中国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B. 有助于我国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C. 说明多边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D. 说明中国放弃了不结盟政策 【答案】B 02.(山东省枣庄现代实验学校2017届高三历史4月阶段性自测题)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A.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 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1978年后新时期外交政策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并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故A正确;材料数据无法体现“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多边外交”,排除C;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D无法全面反映两极格局结束数据的变化,排除D。 63 03.(山东省莱芜市2017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20世纪九十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 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1991年,苏东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它们纷纷同中国建交,故D选项正确;当时苏联已经解体,故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内容不是中国与外国建交,故B选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等于中国与外国大量建交,故C选项错误。故选D。 04.(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质量监测(四)文综历史试题)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根据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D项正确。A项符合题干中与俄罗斯的关系,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排除B。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63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从宏观上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争端。 02.(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以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新型区域合作的内容,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所以③错误;①②④反映的都是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相关内容,所以排除包含③的ACD。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03.(2016届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峰会、东 63 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些特点( ) A.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B.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开展以经济贸易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B 【解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特点 【名师点睛】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的建树,主要体现在:第一、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第三、广交友、不树敌,对周边国家实行睦邻政策,改善同世界各国关系,形成了全方位的良好对外关系格局。第四、为维持台海地区稳定、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 04.(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七)文综历史)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谋求与各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D.积极地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属于区域经济、政治组织,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这两个组织的重大活动,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项符合题意;A、B、C均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63 05.(2016届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三下开学检测历史卷)2015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表明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盗,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上合组织是地区的政治组织,不是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上合组织中的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 06.(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外交·特点 6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