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5 国际共运多极世界(含解析)
专题05 国际共运多极世界 考点一:《共产党宣言》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0)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46 02.(2018年天津卷历史)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 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 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 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已经开始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论断并不是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预见,故A项排除;依据题干中“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可得出可以通过消灭生产力与夺取新的市场来缓解经济危机,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中是《共产党宣言》对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的阐述,并没有针对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且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信息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至今日已经170周年。《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以及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本题是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为背景,以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及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 46 03.(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8届高三全仿真模拟检测(最后一卷)历史试题)“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文字主要蕴含了 A. 社会发展学说 B. 阶级斗争学说 C. 资产阶级革命说 D. 无产阶级专政说 【答案】A 04.(广东省汕头市2018年高三普通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848年,《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于经济的集中导致当时的欧洲 A. 封建割据状态逐步被打破 B. 各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C. 民主共和制政体逐步确立 D. 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经济的集中趋势,而当时欧洲国家封建割据状态仍然严重,如意大利和德意志,经济的集中为政治上打破封建割据,促进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经济的集中与殖民扩张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当时欧洲也有君主立宪制国家,不一定是民主共和制政体,故C错误;1848年之前国际工人运动已经兴起,故D错误。故选A。 05.(江苏省如皋市2018年度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们的理论探索 A.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B. 成功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 催生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 未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46 【答案】A 【解析】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所以,这些“发明家”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结合所学,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故选A;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这些“发明家”并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可见他们不是无产阶级没有建立过过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空想社会主义者一定程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排除D。 06.(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共产党宜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B.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具有高度自我批判和革新精神的,故B项正确;A、D项虽然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运动,排除C项。 2017年高考 01.(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5月)综合测试(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下图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幅漫画。根据所学知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46 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边,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A. 马克思领导着第一国际 B.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 C. 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 D. 工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答案】D 02.(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学业水平第三次模拟试卷)“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步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这段材料 A.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 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C. 指出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D.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答案】C 【解析】由“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特定为无产阶级;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46 03.(2017届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仿真(一)文综-历史试卷)门德尔逊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叙述1825年的英国:“工业空前萧条,工业区的许多工人无工可做,忍饥挨饿的工人发生了公开的暴动。工人们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其它各地也发生了这种破坏织机的骚动。”材料表明 A. 工人阶级斗争还处于自发阶段 B. 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D.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答案】A 【解析】材料“1825年的英国”“工业空前萧条,工业区的许多工人无工可做,忍饥挨饿的工人发生了公开的暴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25年经济危机中,走投无路的工人奋起反抗,但这时期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最原始阶段,即自发地破坏机器,捣毁工厂,而不是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故A项正确,BD项错误;C项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 04.(20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一模)文综-历史试卷)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 《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 C. 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 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巴黎公社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A;材料中对怎样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由深入的探讨,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善。无产阶级的首要人物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制,排除C;巴黎公社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还没有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之一,排除D。 05.(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0)(18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式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 ① 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46 ② 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①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的是基本史实,抓住题目实际上问的是什么就行了。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问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问的是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进程,列举并连接好相关历史事件即可。 【考点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名师点睛】本题不难,关键是这块知识点这样考查的方式比较少见,同时知识点相对考查较少,因此,学生在这题的时候可能会遗漏要点。同时,本题是契合时事政治热点,启示我们复习过程中适当结合时事政治热点来着重复习。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三4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美国学者特纳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学生中是尽人皆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有人开始思考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的问题。”这一时期,剑桥大学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的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学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B.《共产党宣言》指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C.《资本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以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 D.马克思主义学说使一些经济学家觉悟提高 【答案】A 【解析】 46 试题分析:据材料“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学生中是尽人皆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供选择的经济学之一”可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严重,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故A项正确。《共产党宣言》未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故B项排除。国家干预经济以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属于凯恩斯主义,故C项排除。使一些经济学家觉悟提高不等于尽人皆知,故D项排除。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 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相关知识。《共产党宣言》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02.(2016届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月考历史卷)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处境恶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 A.英国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展活动 B.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建立 【答案】B 【解析】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空想社会主义 【名师点睛】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毒瘤,就像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毒瘤一样,周期性地爆发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定的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直到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直存在。 03.(2016届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高三下联考文综历史卷)《共产党宣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段材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什么基本原理( ) A.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D.夺取政权,实现公有制 【答案】C 【解析】 4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主要表达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A. B 表述不全面,D中实现公有制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考点: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名师点睛】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③肯定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考点二:巴黎公社 2018年高考 0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许多公社委员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各区各公社有绝对自治权,反对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这本质上反映了 A. 无产阶级政权的民主性 B. 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 联邦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D. 社会主义政权建立的曲折性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政府主义者”“各区各公社有绝对自治权,反对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反映出当时无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权的民主性,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不成熟,没有体现出联邦制和政权建设的曲折性,故CD项排除。 02.(湖北省浠水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五月份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自然是要为法国一切大工业中心作榜样的。在公社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加以发挥的全国组织纲要上说的十分清楚,公社将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在这里马克思 A. 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原则 B. 分析了巴黎公社建立的必然性 C. 指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明确了现代共和制的基本原则 【答案】A 46 03.(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历史试题)有学者认为,法国历史上有两个“巴黎公社”,一个是1792年8月10日的革命,另一个是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政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二者都 A. 是革命的需要,推翻了专制政体 B. 创建了民主制度,实现一票共和 C. 是共和的需求,推动了民主发展 D. 实现了自由平等,体现人民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为1792年巴黎人民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1871年巴黎公社,题干要求寻求二者的相似点,分析选项,A不适合于巴黎公社;B是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与二者均无关;C符合题意;D与二者均不符。 04.(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历史学家雅克·鲁热里在评价法国某场革命时说,它是“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在这场革命后法国社会的精英分子才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使资产阶级共和制最后确立,雅克·鲁热里所评价的这场革命是 A. 法国大革命 B. 法国二月革命 C. 法国七月革命 D. 巴黎公社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是在1871年,是19世纪法国的最后一次革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的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二月革命是在1848年即19世纪中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七月革命是1830年即19世纪早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6 05.(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 A.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 C.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D.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55周年是在1926年,当时中国正在经历国民大革命,所以他意在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但是国民革命并非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材料不涉及国际援助的信息,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06.(重庆市綦江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1871年3月,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是很快公社运动就失败了,说明( ) A. 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B. 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C.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 D.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 【答案】C 【解析】巴黎公社时期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故很快公社运动就失败了,故C正确;当时欧洲工人阶级已经形成独立的力量,故A错误;“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当时无产阶级已经建立国际联合组织,故D错误。故选C。 2017年高考 0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不仅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包括其它城市平民,故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故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且没有联系和发动农民阶级,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在政治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选项正确。 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871年4月16日,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规定:“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以便组织生产。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按资产量确定补偿数额”。这项措施 46 A. 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 B. 没收了部分私人资本 C.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 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材料“保证企业主有权获得补偿”体现了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一切企业主已经逃跑或已停业的工厂和作坊”不符,故B项错误;没收逃亡资本家资本或已停业资本只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途径之一,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颁布的法令是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不是维护资本家利益,故D项错误。 03.(河北省唐山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871年8月31日,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法国总统,在与君主派和共和派进行辩论时,他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的共和国,要么就不要共和国。”对此合理解读是 A. 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得以确立 B. 无产阶级革命影响法国政治进程 C. 梯也尔时代的法国政局混乱 D. 资产阶级各派力量最终达成妥协 【答案】B 2016年高考 01.(2016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在学习巴黎公社成立时,某校高一学生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 C.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答案】C 【解析】 4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巴黎公社革命发生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故AB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背景 【名师点睛】巴黎公社成立历史意义: 1、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02.(2016届山西晋城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社会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答案】A 【解析】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人民主权的原则 03.(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四)历史卷)在总结某工人运动的经验时有人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掌握政权的第一个条件是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把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消灭掉。”该经验总结表明工人阶级在掌握政权时 A.不能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B.必须改造传统的国家机器 C.必须消灭传统的国家机器 D.为达到目的必须消灭一切 【答案】C 【解析】 4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掌握政权的第一个条件是改造传统的国家工作机器,把它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消灭掉”说明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前提条件是消灭传统的国家机器,C正确;不能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是前提条件,A错误;材料中是必须消灭,不是改造,B错误;必须消灭一切说法绝对,D错误。 考点:科学社会理论诞生和实践·巴黎公社·意义 考点三:俄国十月革命 2018年高考 01.((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02.(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新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对于“世界革命”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称号,其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B. 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C. 大大推动了全球工业化进程 D. 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答案】B 46 【解析】“世界革命”说的是革命的世界意义。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这是对俄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十月革命和全球工业化进程无关,故C项错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和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都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但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最能体现出“世界革命”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 03.(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 罗曼诺夫王朝的被推翻 B. 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 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 D. 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故A项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项错误; 点睛:注意题目中的“1917年3月至11月”这个时间。 04.(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C.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故选B;当时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不符合史实,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CD。 46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05.(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历史试题)俄国学者苏汉诺夫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 A. 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B. 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C. 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D. 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表明苏汉诺夫不赞同《四月提纲》有关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排除B;1918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CD时间不符合材料“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排除。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考点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名师点睛】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46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02.(2017·上海高考·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18世纪中后期,美国独立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没有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格局,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晚期,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法国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但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从而开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格局,故D项正确。 03.(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答案】A 04.(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年高考考前冲刺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B 46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民众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尖锐,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顺应民心民意,得到民众大力支持,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16年高考 0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新高三起点考试历史试卷)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B 点睛:材料“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02.(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校内模拟历史试卷)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儿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C.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一战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不是说没有一战革命就不会爆发,一战对革命爆发的影响仅仅是在时间的早晚方面。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不符,排除;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是俄国社会矛盾,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不符,排除。 46 03.(2016届陕西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历史试卷)美国学者齐格勒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前的社会主义者 A.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 B.与其他政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C.推动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善 D.保障了工人阶级政治民主权利 【答案】C 【解析】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内容 04.(2015-2016学年河南省五岳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农民土地问题上,1917年8月前,布尔什维克尽管支持农民废除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但并不同意按农民的要求平分土地。6月,社会革命党把平分土地写进了自己的党纲,遭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强烈批评。但到8月,布尔什维克把社会革命党的这个口号接了过来,变成自己的口号。这反映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 A. 在土地问题上缺乏成熟的考虑 B. 试图削弱其他各党派的影响 C. 直接重视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 D. 意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并不同意按农民的要求平分土地到接受平分土地”到“把社会革命党的这个口号接了过来,变成自己的口号”,说明布尔什维克就农民土地问题缺乏成熟的考虑,故A项正确;布尔什维克不赞成平分土地在前,所以抨击主张平分土地的社会革命党,故B项错误;通过布尔什维克支持农民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要求看出:重视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故C项错误;意在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 46 考点四: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 “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 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 【点睛】美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直至整个70年代,进入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部分学者指出,越战是导致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困境的重要因素,或至少应负部分责任。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国防支出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在60年代末,占到了整个国防开支的1/3左右。通货膨胀是在越南战争开始时发生的,并在70年代以后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多数学者指出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46 02.(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电影在国际上独领风骚。苏联导演查克菜回顾1956年的戛纳电影节:“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这反映出 A. 文化交流受到了冷战的影响 B. 苏联通过电影宣传社会主义 C. 赫鲁晓夫改革推动文艺繁荣 D. 苏联电影迎合了西方价值观 【答案】A 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只要判断出当时处于冷战时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新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两极格局的形成 D.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可知,“近代世界的智慧”是为了“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的成立符合此信息,故D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没有解决诸多矛盾,故A项错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都体现了“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故BC错误。 04.(江苏省如皋市2018年度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以阻止东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柏林墙的修筑 A. 标志着德国一分为二 46 B. 促成了北约的建立 C. 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 D. 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答案】D 【解析】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标志德国分裂,排除A;北约成立于1949年,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遏制共产主义的信息,排除C;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没有达成一致,最终德国分裂,故选D。 05.(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14.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46 【答案】(1)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达:希波战争使国力进一步强盛。 (2)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 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 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 (4)答案示例:“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 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心态可根据“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分析即可;原因可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二的最终结果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三是冷战,据此回答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可以从国际合作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高考 0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46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史料“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可知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题干时间是1990年9月,排除;C项错误,德国统一时间是1990年10月,排除;D项题干未谈到,排除。故选A。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德国的统一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两德的统一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46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二战,而且二战属于选修内容,按理不可能是答案,可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 所以答案只能是D。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03.(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图10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1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铁幕”演说在1946年,欧洲煤钢联营是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联合其他的西欧国家的煤钢企业,建立的一个超国家的行业联合体。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拉着欧洲“自立”前进,最符合的马歇尔计划。C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名师点睛】基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斗争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的需要,美国在欧洲推行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46 04.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由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为了争霸进行了冷战,政治上表现是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是马歇尔计划,军事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故本题答案选A。联合国的成立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B项和C项;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美国家为了维护独立,摆脱美苏控制进行的,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C项和D项。 46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冷战 【名师点睛】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美苏有昔日盟友开始反目成仇。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开展了以冷战为主要 方式的对抗:(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5)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美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她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格局的确立·美苏争霸 【名师点睛】每年的高考都会把眼光放到美苏争霸和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一问题上,往往会从材料中体现出美苏争霸的实质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本道题关注的是美苏争霸的形式,两个国家是如何争霸世界的。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其实还有文化手段。本题就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美国后期将这种文化形式的渗透发展为和平演变,是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一大原因之一。 03.(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46 【答案】C 【解析】威尔逊时期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夺取一战后的世界领导权,但此时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结果遭到英法的抵制而失败,故A错误;罗斯福时期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但是罗斯福在二战后期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故B错误;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C;肯尼迪时期是在杜鲁门之后,与“实现这一意图”不符,故D错误。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为达成世界霸主目的,在政治上实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04.(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 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结合古巴导弹的和平解决可以看出此次危机促使美苏避免了直接对抗,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是优势方;C项不符合史实,并没有缓和;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 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两极格局·古巴导弹危机 0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46 材料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 (5分) 【答案】 (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8分) (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5分) 【解析】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削减核武器 【名师点睛】本题以《战后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苏削减核武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命题的着眼点在“全球治理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对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体系进行反思。学术研究聚焦于当前全球治理出现的重大挑战,针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治理困境,学者们重点关注了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难民问题、反恐问题等。这些需要我们进行关注。 06.(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6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 【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依据:①“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②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据材料二“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得出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46 第(3)问,第一小问共同之处,依据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世界的必然结果得出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第二小问“长电报”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得出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第三小问诺维科夫报告形成认识的依据,据材料二“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结合美国国家性质得出依据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名师点睛】美苏争霸制政治史中重点章节,本知识点复习要注意:(1)抓住主干知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注意各个阶段的特点、起因、影响及相互关系。(2)注意联系。一是知识的纵横联系,如将本专题知识与战后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相联系;二是与社会时政热点相联系,注意联系当今世界发展中的地区问题、大国关系等热点问题去理解。 考点五: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018年高考 01. (2018年北京卷卷文综历史12)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02.(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2)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46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03.(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9.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46 04.(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二)20世纪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05.(深圳市龙岗区2018届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洲(德法英意) 中国 1970年 10,383,00(1) 4,334,12(2) 2,029,68(4) 6,199,99 915,06(8) 1979年 25,622,00(1) 9,016,16(3) 10,071,73(2) 22,641,88 2,631,90(8) 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A. 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 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D.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各国GDP的变化是指各国GDP的绝对数量及其在世界的排名情况,由表格中的欧洲一栏可以看出,1979年其数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比1970年要小了很多,而1967年欧共体就形成了,所以可以说,A是正确的说法;由表格来看,美日欧三者之间的差距一直保持相对平衡,故B的说法正确;题干仅仅提供的是GDP数据,所以不能看出政治和军事发展情况,所以C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选C;D的说法既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故排除D。 46 06.(深圳市龙岗区2018届高三历史学科查缺补漏试题)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 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B. 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C. 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D. 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答案】A 【解析】由“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可知这指的是欧洲原来的海外市场亚非国家在战后纷纷独立,所以其外在地位衰弱;由“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指的是战后由于冷战导致的东西欧洲的长期对峙,故选A;当时欧洲的分裂不是因为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和竞争激烈,而是冷战,故排除B;战后美国只是控制了西欧,而不是整个欧洲,故排除C;D是欧洲势力衰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 2017年高考 01.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后“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而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就已经表明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非洲国家,排除C;七国集团是一个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而且发展到二十国集团,·相关国家分布在多个大洲,可见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排除D;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46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02.(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推动下表中国际会议召开和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955 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 1961 不结盟运动成立 1964 77国集团名称出现 A. 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 B.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成功 C.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松动 D.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材料列出的历史事件多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刚刚独立的国家组织召开的会议,所以主要因素就是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与西欧有关的内容;B选项只体现出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当时两极格局对峙明显。 点睛:解答表格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一是曲线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曲线中的横纵项目栏,这是解决表格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三是曲线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03.(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推动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这表明 A. 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B. 法国抵制美国在西欧的冷战政策 C. 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D. 法国拉拢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 【答案】A 46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戴高乐独立自主的办外交,即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的外交,和冷战政策没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欧共体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事实,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 04.(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这反映了 A. 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 B. 法国力图对抗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C.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 法国恢复欧洲霸主地位的战略目标 【答案】C 05.(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数据来源: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 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 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 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D. 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950到1973年,美国与日本、西欧的贸易从顺差变为逆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西欧与美国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故A选项正确;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不利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的加强,故B选项错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早在布雷顿体系时期已经建立,故C选项错误;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应该指欧盟的建立,在1991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016年高考 46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内容。由题目信息中“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在促进欧洲经济复兴的同时也有助于欧洲的联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而欧洲则走向衰落,美国力图控制欧洲,所以欧美之间没有形成平等伙伴关系,所以B项错误。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和德国分裂的根源都在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不是马歇尔计划,所以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马歇尔计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和理解。“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是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正式提出的援助欧洲的经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在冷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遏制了苏联,确保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实行马歇尔计划时首次正式提出“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欧洲的复兴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推动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使西欧经济重新步入正轨,并为此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02.(2016届贵州习水县一中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2014年9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纽约参加了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其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奋力要求加入常任理事国。安倍曾称:“为使联合国顺应21世纪时代变化进行相应改革,日本愿意发挥带头作用。”演讲中安倍表示:“一旦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安倍的言论表明日本 A.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 B.勇于承担国际责任 C.谋求与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地位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答案】C 【解析】 46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03.(2016届四川成都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历史试卷)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 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 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 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苏联不能很好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全球化,但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模式,A错误。B从题中无法体现,C表述绝对化,而D正确,因为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最终走向解体。故本题选D。 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04.(2016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的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C.冷战时期欧共体对美离心力增强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答案】A 【解析】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46 考点六: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18年高考 01.(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共同体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盟成立 02.(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新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冷战结束后,“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了。”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 B. 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局面 C. 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46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大国支配世界事务的霸权时代已经结束,也就是共同管理世界事务的时代已来临,这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美国的霸权地位虽然已经衰落,但并没有完全丧失,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0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5月三模文综历史试卷)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A.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B.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C. 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D. 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七十七国集团古巴会议是在两极格局终结的背景下召开的,从会议讨论的问题和“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来看,七十七国集团正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因此从这一现象可看出原有的经济秩序受到政治格局变化的冲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04.(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论坛,其中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国际货币基余组织总裁等。“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 A. 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 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C. 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 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答案】A 【解析】材料“以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得到肯定与支持,说明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排除B;目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排除D。 05.(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6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正式提出“超越遏制”战略。布什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要求苏联在国际上以较负责态度行事,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以下各项中能正确揭示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实质的是 A. 遏制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B. 迷惑苏联以求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 C. 遏制苏联扩张主义维护美国世界霸权 D. 迫使戈尔巴乔夫改革由经济转向政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89”和“在国内政策上朝着较开放和民主化的方向前进,实现政治多元化、尊重人权和开放天空。”可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实质的是和平演变苏联,故B项正确。A项是二战后期初期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故A项排除。C项与材料“美国现在的目标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不符, 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017年高考 01.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46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02.(2017·天津高考·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东德、西德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和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这次各国会谈签署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与材料体现的德国受到大国监管的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03.(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2017-2018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较多。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增强 B. 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得到公认 C. 各种政治力量正在分化组合 D.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 【答案】A 【解析】“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体现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正确;B中公认说法不符合题意;C中分化组合不符合世界格局特点;D中霸权地位丧失错误。 04.(广东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18届高三文科10月考后文综调研历史试题)1991年7月,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苏联减少现有核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美苏的这一举措 A. 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 解除了世界性的核威胁 C. 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 D.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46 【答案】C 05.(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968年和1978年,世界军事开支分布表 年份 北约 华约 中国 第三世界 其他 1968年 56% 25% 9% 6% 4% 1978年 43% 29% 10% 14% 4% 此表反映了 A. 第三世界国家局势动荡冲突不断 B. 北约实力下降在冷战中处于守势 C. 苏联改革初见成效军事实力上升 D. 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世界军事开支从1968年美苏主导,到1978年美苏军事开支下降,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上升,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故D正确;A没有体现出材料信息;北约实力并没有下降,故B错误;苏联改革一直成效不大,故C错误。 【点睛】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一般是以表格为呈现形式,通过定量分析数字或相关数值,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此类试题解题的方法一定要抓住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常用的解题方法有:1. 要看表头及出处,确定表格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2.要看表格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表格或数据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3.要看表格中的数据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作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06.(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17-2018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1990年绘制在柏林墙残留墙体上的一幅涂鸦作品(MOSCOW、CHINA、EVERYHERE、BERLIN: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这反映了 46 A. 作者对世界秩序重构的想法 B. 两极格局与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D. 柏林围墙成为阻碍民主的藩篱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体现的是柏林墙外的世界,故图片反映出在东欧巨变、两极格局受到冲击时期人们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与期盼,A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结束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是在冷战之后,排除C。柏林墙是美苏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阻碍了世界政治民主化,但体现不出1990年柏林墙上图画的内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分裂为国家的当代政治世界将会被具有截然不同特征的更大行为体所代替,这与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潜力相符,也与当代世界的道德呼吁相符。与这一理论认识最相符的是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 B.西欧一体化进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约是美国为首建立的旨在遏制共产主义对抗社会主义的军事政治联盟。主要功能集中在政治和军事的对峙上。与“”和“”不符,故排除A;欧洲联盟从最初的经济领域的合作逐渐到政治领域,其基本出发点是保障自身安全,符合题目主旨;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领域的的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不结盟运动时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独立、反帝反殖而形成的国际组织,缺乏内部的统一体系和深层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 。故选B。 考点: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政治多级化趋势·欧盟 46 02.(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4月模拟训练(二)文综历史卷)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统一势必形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英国和法国与美国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看法。美国主张德国统一,而英法两国持反对的意见。这种不同个观点说到底还是由于国家利益的问题。德国是否统一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欧洲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对原有的格局产生冲击,因此B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扩大;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描述内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德国统一 【名师点睛】国家间的关系在一战之后显得格外重要,说到底就是世界利益的分配问题。一战之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稳定的。二战之后的雅尔塔体系相对稳定,但是在两极格局之下仍然有着接连不断的摩擦产生,这也是利益问题所带来的后果。 03.(2016届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包括( ) 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 C. 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46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各种政治力量的崛起 04.(2016届河南洛阳高三下期3月统考文综历史(A卷))日本前首相小泉曾说:“日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从根本上表明日本 A.具备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条件 B.在国际政治舞台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C.谋求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一极 D.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日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明日本极力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显然想借此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中重要一极,C正确;日本不具备加入常任理事国资格,A错误;在国际政治舞台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不是根本目的,B错误;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材料中现象,不是根本体现,D错误。 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日本入常 4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