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 6 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组 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命题人: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覃皓珺 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 统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 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 读者群体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 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 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 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 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 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 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 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惟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 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 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的核心。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而言,若一味的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在 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 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现实经验不足调和于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大众渴 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 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 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 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 须面对的问题。而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 客观的答案,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 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 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 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 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 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B.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文学” 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D.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时代症候,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D.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3 月 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 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 74187 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 61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 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 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时者立场鲜明, 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注)者”可能更恰当。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 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拉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塞。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国学》) 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近代科技的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 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作为衡量所有 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与中医类似的 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 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 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 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 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就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至于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 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至今强盛, 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注)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 分) A.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 B.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 C.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 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量学标准还不能准确解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 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 C.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 D.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6.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老夫子鲁 迅 高老夫子一跑到贤良女学校,即将新印的名片交给一个驼背的老门房。不一会儿,就听到一声“请”,他于是跟着驼背走,转过两个弯,已到教员豫备室了。何校长不在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他新近正将自己和女仙赠答的诗《仙坛酬唱集》陆续登在《大中日报》上。 “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 他们于是坐下;一个校役便端上两杯白开水来。高老夫子看看对面的挂钟,还只两点四十分, 和他的手表要差半点。 “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文学,可是,玩玩而已,怎么比得上础翁?” 高老夫子此刻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 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 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但同时还模模胡胡听得瑶圃说着话,正说着,尔础忽然看见他举手一指,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依着指头看去,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 “这就是讲堂。”瑶圃并不移动他的手指,但是说。“哦哦!” “学生是很驯良的。她们除听讲之外,就专心缝纫……” “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 “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做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做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 尔础忽然跳了起来,他听到铃声了。 “不,不。请坐!那是退班铃。” “瑶翁公事很忙罢,可以不必客气……” “不,不!不忙,不忙!兄弟以为振兴女学是顺应世界的潮流,但一不得当,即易流于偏……” 校役又送上两杯白开水来;但是铃声又响了。 瑶圃便请尔础喝了两口水,才慢慢地站起来,引导他穿过植物园,走进讲堂去。 他心头跳着,笔挺地站在讲台旁边,只看见半屋子都是蓬蓬松松的头发。瑶圃从大襟袋里掏出一张信笺,展开之后,一面看,一面对学生们说道: “这位就是高尔础高老师,是有名的学者,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是谁都知道的。《大中日报》上还说过,高老师是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现在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到这里来教历史了……” 高老师忽而觉得很寂然,原来瑶翁已经不见,只有自己站在讲台旁边了。他只得跨上讲台去, 行了礼,定一定神,又记起了态度应该威严的成算,便慢慢地翻开书本,来开讲“东晋之兴亡”。 “嘻嘻!”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 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和他的话并不错,上面印着的的确是:“东晋之偏安。” 书脑的对面,也还是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不见有别的动静。他猜想这是自己的疑心,其实谁也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没有笑;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地讲下去。当初,是自己的耳朵也听到自己的嘴说些什么的,可是逐渐胡涂起来,竟至于不再知道说什么,待到发挥“石勒之雄图”的时候,便只听得吃吃地窃笑的声音了。 D.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是乘兴而来,受了挫折以后又丧气颓唐,无端愤怒,咒骂学堂“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8.请分析画线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他不禁向讲台下一看,情形和原先已经很不同,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三角形中都生着两个鼻孔,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但当他瞥见时,却又骤然一闪,变了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了。 9.鲁迅创作小说非常关注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进行心理刻画的。(6 分)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屋顶是白而转黄的洋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灰,中央还起了一道正圆形的棱线;可是这圆圈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使他的眼睛有些昏花。他豫料倘将眼光下移,就不免又要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只好再回到书本上,这时已经是“淝水之战”,苻坚快要骇得“草木皆兵”了。 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但还是熬着讲,明明已经讲了大半天,而铃声还没有响,看手 表是不行的,怕学生要小觑;可是讲了一会,又到“拓跋氏之勃兴”了,接着就是“六国兴亡表”, 他本以为今天未必讲到,没有豫备的。 他自己觉得讲义忽而中止了。 “今天是第一天,就是这样……”他惶惑了一会之后,才断续地说,一面点一点头,跨下讲台去,也便出了教室的门。 “嘻嘻嘻!” 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的海里出来。他便惘惘然, 跨进植物园,向着对面的教员豫备室大踏步走去。 那里面,两个装着白开水的杯子依然,却不见了校役和瑶翁。看壁上的挂钟,还只有三点四十分。 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 “嘻嘻!” 他还听到隐隐约约的笑声。这使他更加愤怒,也使他辞职的决心更加坚固了。 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起笔并不拖泥带水,直入情节,写高老夫子刚一来到贤良女学校任教就受到教务长的热烈欢迎,激发起读者对他授课表现的心理期待。 B.高老夫子没有注意到教务长的离开,是担心学生嘲笑自己以及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不得不“熬时间”,这些描写充分暴露了他浅薄无能的特点。 C.作为学校教务长的万瑶圃并没有真正的才学,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从反面烘托了高老夫子,而且使高老夫子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社会典型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 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 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 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 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 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 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留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 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 与饮酒,何过之有?”起素善寇准,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复为礼部侍郎, 以疾请知颍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 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馀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泰山封禅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 B.谥号是古代帝王、皇后、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夜间的时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所探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的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5 分)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B.周起因与寇准交好,受到牵连。周起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后来寇准被贬官,他也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被连续降职。 C.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的首任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D.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的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5 分) (2)从祀汾阴,留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 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1 分) 17. (1)《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是 , , 。 (2)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一方面是写敌人入侵的猖狂与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则说出了南宋集团醉生梦死,仗恃长江天险苟且偷安的消极备战态度。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词句是: , 。 (5)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 ”选取“西江”“北斗” 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办的《收获》杂志诞生于一九五七年七月,那是一个“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特殊时刻。( ),好像不只是缅怀与纪念一位文化巨匠,亦将眼前局促的语境廓然引入历史行进的大视野。而今这份刊物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回视开辟者的 ,让人不由感慨系之。《收获》的六十年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曾两度停刊,直至一九七九年再度复刊。而 的 《收获》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洗礼,由此进入令人瞩目的黄金时期。以后的三十八年间可 谓佳作迭出, ,呈现出老中青几代作家交相辉映的繁盛局面。复刊后依然长期担任主编的巴金先生,以其光辉的人格、非凡的睿智,为这份杂志注入了 和自由闳放的精神。巴金对年轻作者尤其寄予厚望,他用质朴的语言告诉大家,“《收获》是向青年作家开放的。”因而, 富于才华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或是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或是从这里起步,如今其中许多作品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经典。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创刊号发表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B.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创刊号上发表 C.创刊号发表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D.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被发表在创刊号上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栉风沐雨 浴火重生 硕果累累 兼收并蓄 B.筚路蓝缕 浴火重生 硕果累累 兼容并包 C.筚路蓝缕 东山再起 累累硕果 兼容并包 D.栉风沐雨 东山再起 累累硕果 兼收并蓄 20.文中画横线处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一代又一代的富于才华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要么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要么从这里起步 B.富于才华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 或是从这里起步,或是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 C.一代又一代的富于才华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或是从这里起步,或是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 D.富于才华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将《收获》视为自己的家园,要么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要么从这里起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 ,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 科学表明,② ,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 ,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众捐纷来达通途; 医者心,仁者心,中国心,万众一心不畏难! 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材料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海外援助湖北物资中的标语正值 2020 年春节之际,一场疫情侵袭了中国人民的团圆生活,让人始料未及。这是一个难忘 的春节,更是一个令人振奋、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春节。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当年的那个春节时,都会为那时的感人瞬间而热泪盈眶。 请结合材料内容,设想处于 21 世纪的中叶,当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工作者、外交官、乡村教师,或是访问学者的身份时,你会对同龄人或年轻一辈传达出对当年怎样的感想或看法。请以“2020 年,那个不一样的春节”为主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摘自微博热门评论 材料二: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 7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 6 月月考(答案) 7 1.B 【解析】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 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曲解文意,显得牵强附会。错在“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说,“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即这只是一个“契机”而已, 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 C 项,强加因果且曲解文意。《平凡的世界》的成功是因为语言的艺术性与思想的深刻性,而不仅是“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而且作者是告诫今天的创作者不要刻意模仿,而不是“很好 地借鉴”。 D 项,曲解文意,“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客观立场分析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区别与融合的可能以及发展前景,并没有褒贬哪一类的意思。而且“野蛮” 在文中是生命力旺盛、有勃勃生机的意思,是肯定的意味。 2.C 【解析】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 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C 项,表述绝对,错在“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自然是不存在的”这个地方。原文的表述是: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 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 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 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3.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 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 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 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 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 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 C 项,曲解文意。错在“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这个地方。原文是: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也就是重点是经历时间的考验和一代一 代读者的检验,而不仅仅是“读者”。4.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这个地方。原文是: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 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文中并没有对中西医的优劣进行具体比较,即选项的说法于原文无据。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 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宜采 用排除法。 D 项, “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的说法错误。从原文“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可知是在看到中医 中“针刺、中药”的实效后才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而“实效性”是西医科学 的标准的范畴,所以这并不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6.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立:通过对科学的理论分析, 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论证方法的类型,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 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首先找到 “驳”,批驳的地方。第一自然段“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文量所有的事物”就是驳论的文字,批驳了西医所谓的科学标准,以及对中医不是科学的判断。“立”,确立自己的观点。 材料三中,作者先提出问题: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从而给出科学理论的四个特性: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而中医恰巧具备四个特性,说明:只有界定的标准科学了, 才能正确地评判中医,即必须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 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 7 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 项,“反面烘托”错,应为正面烘托,万瑶圃和高老夫子都是没有真正学识的人。 8.①情节上,这个段落在情节上直接引出了下面高老夫子上课的表现。②人物上,这段对高老夫子极尽 吹捧之能事的介绍和高老夫子教学上缺乏经验、学问上不学无术形成对比,突出了他的虚弱本质。③主题上,一个如此浅薄无知的人物,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影射了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虚伪、迂腐和盲目崇拜的学习风气,深化了小说主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 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这段文字是是高老夫子来贤良女学校任教历史课,第一堂课教务长万瑶圃对他的介绍,情节上引出下文高老夫子上课;通过介绍的内容“是有名的学者”“一篇有名的《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 是谁都知道的”“斯人之出,诚吾中华文坛之幸也”“经何校长再三敦请,竟惠然肯来”看,高老夫子名气大,社会地位和影响很高,万瑶圃对高老夫子的介绍把他抬得极高,与下文高老夫子上课的浅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揭示社会盲目崇拜的不良学习风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9.①通过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作者描写了高老夫子在上课前不想和万瑶圃深入交谈的紧 张、不自信的心理。②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心理活动。如“尔础忽然跳了起来”,写高老夫子以为上课 铃已响的恐慌;“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写他遭到嬉笑后的窘迫等等。③通过幻觉表现 人物的心理。高老夫子在讲课中感觉“半屋子都是眼睛”,学生们的头部幻化成“等边三角形”“连成 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等,这些幻觉侧面烘托了高老夫子惶惶不安的局促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 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心理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描写的手法和作用。 首先找出心理描写的部分,再分析其描写手法和作用。“他烦躁愁苦着”“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 “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心头跳着”“他总疑心有许多人暗暗地发笑”“有时全身还骤然一热; 又无端的愤怒”直接表现他因浅薄无知、不自信而产生的紧张和慌乱; “尔础忽然跳了起来”“高老夫子脸上登时一热,忙看书本”“于是又定一定神,看住书本,慢慢 地讲下去”“当他瞥见时”“他也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通过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 其紧张和惶惑;“似乎有谁在那里窃笑了”“半屋子都是眼睛,还有许多小巧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中 都生着两个鼻孔,些连成一气,宛然是流动而深邃的海,闪烁地汪洋地正冲着他的眼光”“可是这圆圈 又生动了,忽然扩大,忽然收小”“他似乎听到背后有许多人笑,又仿佛看见这笑声就从那深邃的鼻孔 的海里出来”通过描写人物产生的幻觉表现其局促不安的心理。 【点睛】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 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 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10.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 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 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所有选项前两处断句相同。“临幸问劳”是真宗发出的动作,而“请”的主语是“起”,即传主 “周起”,因此“起”字之前需要断开,进而排除 AC 两项;“于此”为介词结构后置,修饰“潜”, 其后断句,故排除 B。句子翻译为:周起善于倾听判断,明辨细密,没有积压的公务.真宗曾经亲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给大堂起名为“继照堂”。 11.B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宋真宗宋仁宗”,是“庙号”,而不是“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 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 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周起纠正那些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分析有误,原文为“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意思是“于是周起请求将那些已经判决但事实确有冤情, 以及官吏胡乱拷打的犯人,一并听取他们的申诉,皇上听从了他”,没有提到“纠正”;“受到皇上慰劳”也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是下文提到的“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 13.(1)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申冤,他父亲才得以 官复原职。 (2)(周起)跟从皇上到汾阴祭祀,留下暂代河中府知府,后来移任永兴军、天雄军节度使,所到 之处有功业,皇上多次下诏褒奖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 7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 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 (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 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知”:掌管、担任;“坐事”:因事犯罪;“诣”:到;“讼”:诉讼。(每 点 1 分,句意 1 分) 第(2)句采分点:“从祀”:跟从祭祀;“权知”:暂时代理;“徙”:调动职务;“风烈”:风 操、风范“褒谕”:下诏褒奖。(每点 1 分) 【点睛】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 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 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 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周起,字万卿,是淄州邹平人。生下来时下颚丰满,面呈方形,父亲周意认为他很奇特,说:“这孩子必能光耀我门楣。”因此起名为起。(周起)幼时便聪慧如成人。周意担任卫州知州时,因犯罪被削去官职,周起才十三岁,到京城为父申冤,他父亲才得以官复原职。后(周起)考中进士,担任将作监丞。又被提拔为著作佐郎,多次升迁,官至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伐,(周起)管理大军粮草事宜。 以右正言的身份掌管文书,暂且兼任吏部流内铨。不久,担任东京留守判官,兼管登闻鼓院事务。皇帝封禅于泰山时,他代任御史中丞,所到之处探访官吏的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状况,以此来报知朝廷。封禅完毕还朝后,皇帝的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用居安思危来劝诚。刚开始设置纠察刑狱司时,让周起担任首任官,于是周起请求对于那些已经判决但确有冤情的人以及被官吏无故拷打的犯人,一并听取他们的申诉,(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周起被)提拔为枢密直学士,暂时代任开封府尹。周起善于倾听陈述加以裁断,明察精审,没有积压的案件。真宗曾经亲自到官衙慰问,周起奏请说:“陛下从前未登基时在这里住过,我请求避开这个正堂,搬到堂下西廊屋去。”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给大堂起名为继照堂。周起曾经在殿中奏事,恰逢仁宗降生,皇帝说:“你知道我有喜事吗?应该祝贺我有儿子了。(皇上)随即进入内廷,怀揣金钱出来,掏出赏赐给周起。(周起)跟从皇上到汾阴祭祀,留下暂代河中府知府,后来移任永兴军、天雄军节度使,所到之处有功业,(皇上)多次下诏褒奖他。(周 起)被授予给事中一职,升任礼部侍郎。(周起)曾经与寇准到同僚曹玮家饮酒,不久客人大都回去了,唯独周起与寇准大醉,深夜才回去。第二天上朝拜见皇上,(两个人)把过错归于自己,向皇上跪伏谢罪,真宗笑着说:“天下太平无事,大臣一起饮酒,有什么过错呢?”周起素来与寇准交好, 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降职为户部郎中,后又降职为太常少卿。(后来)恢复官职为礼部侍郎, 因疾病请求到颍州任知州,他被调到陈州。死后,(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安惠”。周起生性周到细密,凡是上奏的事情以及应答宫中的文书,随后就烧掉草稿,所以他的言语主张,外人没有知晓的。他家里藏书万余卷。周起擅长书法。他弟弟周超也擅长书法,收集古今名人书法和演变体法,写成《书苑》十卷。 14.D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 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 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 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A 【解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 A 项,正确。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B 项,“赤壁矶头千古浪”,错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 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D 项,错在“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 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2 分)又通过 “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 之情,为此“和缓”。(3 分) 【解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 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 “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 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 7 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17 1.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2.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5.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18.A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 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 衔接和呼应自然。 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括号前面的语境是:(1957 年)那是一个“事情正在起变化”的特殊时刻。括号后面的内容是:好像不只是缅怀与纪念一位文化巨匠,亦将眼前局促的语境廓然引入历史行进的大视野。从选项来看这个文化巨匠指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呼应了后文的文化巨匠这个字眼,而上下句都是讲巴金和靳以先生创办的《收获》,特别是“创刊号”。所以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创刊号”而不是“鲁迅的……文章”。“创刊号发表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整句的重心是: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而根据上下文,语段要表示的是创刊号发表鲁迅文章的勇气、魄力和意义。 19.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 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第一处的语境是这份刊物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 回视开辟者的艰辛地创业历程,所以应选“筚路蓝缕”,从而排除 A、D 两项。 “浴火重生”,指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东山再起”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第二处的语境是《收获》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 洗礼,所以这是一种煎熬和痛苦的考验,所以选“浴火重生”,排除 C 项。 “硕果累累”和“累累硕果”意思差别不大,多比喻巨大的成绩,只不过前者是主谓短语,后者是 偏正短语。第三处前面的语境是“以后的三十八年间可谓佳作迭出”,其中“佳作迭出”是主谓短语, 所以应该选“硕果累累”这个主谓短语相呼应。 “兼容并包”指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侧重于器量大,多指抽象的精神、文化的交融。“兼 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语境是复刊后依然长期担任主编的巴金先生,以其光辉的人格、非凡的睿智,为这份杂志注入了……自由闳放的精神,故选“兼容并包”。 20.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 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处的部 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原画线句的主要毛病是语序不当。“一代又一代的”应该放到前面修饰“富于才华的年轻作家”; 而如果把《收获》比作家园的话,那么“起步”是最基础的,而“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发表在这份刊物” 是更成熟后的表现,应放到后面。 21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②处结合后面原因分析, 此处是对为什么惊蛰前后有雷声的解释;③处结合“南北跨度大”分析,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22.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 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审题:本题围绕新冠疫情铺设了三则材料,材料一来自微博热门评论,高度赞扬的是疫情期间从医务工作者到普通民众,从国内到国外同心抗疫,大爱无疆;材料二来自鲁迅先生的名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意在鼓励青年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为祖国积极奉献、发光发热;材料三来自海外援助湖北物资中的标语,意在表达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三则材料从三个层面传达出对 2020 年春节爆发的新冠疫情的态度,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任务部分要求以“2020 年,那个不一样的春节”为主题,意在以新冠疫情作为写作背 景,考生命题、立意都应在这一背景下完成。“当你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工作者、外交官、乡村教师,或 是访问学者的身份时,你会对同龄人或年轻一辈传达出对当年怎样的感想或看法”设置了具体的写作情境,考生新冠疫情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几十年后的同龄人或年轻一辈传达对当年抗疫的感想或看法,具体身份本题,感想的角度、内容就会不同,考生要把握具体身份,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写作。如站在医学工作者的立场,侧重疫情对医学研究、医学工作者态度的影响;站在外交官的立场,侧重这次疫情折射出的国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的重要性;站在乡村教师的立场,侧重对学生的爱的教育、担当精神的培养;站在访问学者的立场,侧重疫情对学术领域的交流于合作的影响等。 参考立意:(1)信仰是战胜灾难的不竭动力(2)大爱无疆(3)今天,我们怎样爱国(4)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素材: (1)“天下一家”。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印尼海啸、 海地大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受灾国无私的帮助与支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国纷纷伸来援助之手。这样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生动诠释着人类命 7 运共同体的理念。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与各国都需要敞开怀抱,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 伸出援手。惟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以爱的名义再次出发 7 (2)危难时刻,我们并不孤独,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关心。来自不 同国家、国际组织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国内,他们的肤色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语言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共同的灾难面前,我们彼此的心是相连的,彼此的爱是一样的,他们伸出了爱的双手帮助了我们,就像我们帮助过他们那样,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是感人肺腑的,在爱的主题下,呵护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生命。 (3)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一起并肩战斗的不只是武汉、湖北人民,还有全国 人民。“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和人人责无旁贷、人人尽心出力,成为抗击疫情的全民意志。这种意志,使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又一次得以彰显,使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又一次得到增强。严峻的考验,可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巨大的压力,能够磨炼意志,砥砺精神,爆发出惊人的抗压力。 (4)广袤的中华大地,56 个民族组成共同的家园。每一处伤痛都是中华儿女们共同的牵挂。党中央和疫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无坚不摧的 力量;军民如水情谊在危难中再度彰显;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同胞深情。 (5)有人说,爱是山间的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有人说,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 着我们勇敢走向前方;有人说,爱是春天里的嫣红花朵,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芬芳……而我要说,爱更像是冬日的一轮暖阳,澎湃着生命的坚强,跨越地域与时空,彰显着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伟大力量!在这个严寒的冬天,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华夏儿女斗志高昂,用大爱闪烁着暖阳的光芒,为我们诠释了大爱的内涵:万众一心,刀山齐上,筑起铁壁铜墙。坚持不懈,奋战疫场,在党的领导下迎接着抗疫胜利的朝霞曙光! (6)当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汹涌来袭,是他们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抗击疫情 的钢铁长城,阻挡病毒前进的脚步。他们是白衣战士,从九零后的姑娘到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他们响应号召,奋勇直前,九死不悔,用生命护佑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他们是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他们是疫情防控物资的供应者,他们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舍小家为大家,英勇地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让我们向勇士们致敬!让我们携手同心,众志成城,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结构示例:《以爱的名义再次出发》,书信体。题目即中心。开篇亮明教师身份,首先引出话题“爱”,用一组排比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爱的含义。视角从现实回到历史,灾难来临,国内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用大爱之心迅速形成抗击灾难的血肉长城,用各种方式诠释着对爱的理解和尊重。进一步放开视角,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危难时刻,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用爱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和生命,诠释了大爱的含义。再深入分析阐释只要有爱,我们的民族之魂就将永远屹立不倒,我们就能乘风破浪、勇往无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不断付出又不断收获,不分国家、民族、肤色、语言、强弱,强调爱的重要性。结尾呼吁“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再次出发吧!”扣题升华主旨。 三十年前,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亲身经历了 2020 年的那场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事件的亲历者, 今天,再回首往事,我依然心潮澎湃,是什么让我们在疫情肆虐时勇毅前行,最终战胜灾难,我想, 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最朴实最高尚的生命态度,爱也是一种隐藏于你我内心中最 深沉的感动。因为它,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画卷才是如此的绚烂多姿、壮观异常;因为它,我们才 能在任何的艰难险阻中百折不挠、傲然挺立,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不轻言放弃。 在那个严寒的冬天,冠状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华夏儿女斗志高昂,用大爱闪烁着暖阳的光芒,为 我们诠释了大爱的内涵:万众一心,举国战疫。这里有 3 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还有誓死不退的军人、坚守一线的社区人员、捐款捐物的爱心人士,居家隔离的普通人……作为中国人,也许永远 都不会忘记下面这些必定载入史册的鲜活历史。1976 年唐山大地震、1998 年三江大抗洪、2003 年非典疫情、2008 年 1 月中国南方雪灾及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这些可怕的民族灾难,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也考验着我们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我们也不能退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迅速形成了抗击灾难的血肉长城,不管是在天南还是在海北,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 还是在偏远的戈壁,都牵动着一颗颗情系灾区的大爱之心,他们或捐款、或赠物、或祈祷、或出力等 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爱的理解和尊重。 危难时刻,我们并不孤独,也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关心。来自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国内,他们的肤色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语言也许和我们不一样,但是在共同的灾难面前,我们彼此的心是相连的,彼此的爱是一样的,他们伸出了爱的双手帮助了我们,就像我们帮助过他们那样,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是感人肺腑的,在爱的主题下, 呵护的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生命。 同学们,也许无法预知,在茫茫的未来,我们还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还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可是不管怎么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乘风破浪、勇往无前;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披荆斩棘、义无反顾, 爱让我们众志成城,爱让我们精诚团结,爱让我们的民族之魂永远屹立不倒,爱让我跨越国界,去帮助那些更需要我们的人。 人类永远需要爱,爱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爱的世界里,没有种族之分,也没有强弱之别, 不但在灾难面前需要爱,在共同的发展和相处中,也需要爱;国家之间需要爱,个体生命的相处也需要爱,是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对于爱,我们纵有百舌却又难以言表;对于爱,我们不断付出而又不断收获。 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呼吸是快乐的,也是幸运的。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们都应该把我 们的个体之爱汇入大海,我们都应该让大爱来温暖你,温暖我,温暖他,温暖我们幸运生活的这个世 界。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再次出发吧! 7 爱你们的老师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