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语文上册《登高》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 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 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叶 无边 萧萧 下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 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 自然之秋 知人论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