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部答案写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美经贸磋(cuō)商中,美方抛弃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和信用,罔(wǎng)顾事实,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严重威胁国际谈判的互信基础。 B. 华为“鸿蒙”系统具有低延时性,其反映时间可以控制在五毫秒以内,甚至达到亚毫秒级别。据悉,“鸿蒙”一词语源于《山海经》,意指天地不分之时的混(hùn)沌元气。 C. 曾经,海南马自达也算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中艰力量,在与马自达分道扬镳(biāo)之后,海南马自达改名为“海马汽车”,失去了技术支持的海马汽车并没有马上一蹶不振。 D. 第九号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从各家媒体刊载(zài)的照片来看,不少汽车遭遇飞来横(hèng)祸,它们或被刮下来的硬物砸中,或被积水淹没,车辆损伤比较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形、词语,书写时注意标号音调,标准位置。一些易出错的形近字,结合词语含义确定字形结构,注意结合词语含义区分部首,做到正确规范书写。本题中 B项,映一应。 C项,艰一坚。 D项,刊载(zài)应改为“刊载(zǎi)”。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对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篇幅,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乙】如蔺相如劝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建议赵王以璧易城,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方寸不乱;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丙】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风尚。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淋漓尽致 B. 似乎 C. 方寸不乱 D. 风尚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该词的含义,判断使用是否正确。本题 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此处用于修饰蔺相如在秦廷上表现,使用正确。 B项,似乎,好像、仿佛,其实并非如此,与“却”搭配,使用正确。 C项,方寸不乱,指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此处用于形容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话的表现,使用正确。 D项,风范:风度,气派。风尚: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此指外交家的风度气派,应用“风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重点关注文段中的问号、冒号、分号、双引号等特殊标点,结合上下文文意,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层次关系。本题中“秦国威胁利诱”与“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为句子之间的并列,之间应该用逗号。“利诱”后的顿号改为逗号,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目前市场尤其是网络平台上,智能门锁品牌众多,价格相差悬殊很大。同时还出现了号称能打开智能门锁的“小黑盒”。 B. 近年来,随着空间技术和空间活动规模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太空产品”开始诞生。 C.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近日报道,美方最新一轮对华加征关税的举措将使已经风雨飘摇的美国零售企业关闭更多店面,裁减更多员工。 D. 京都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里面的主要成分是川贝母、枇杷叶、南沙参、茯苓等配制而成的,它具有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护喉利咽、生津补气等功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 A项,语意重复,“悬殊”和“很大”,去掉一个。 B项,搭配不当,“空间技术”后加“的逐渐进步”。 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的”。 故选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代以来,有一句名言足以概括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实质,①。从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的欧洲中世纪巴黎大学,到“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德国现代柏林大学,再到“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渐次形成了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②。只是当社会服务职能提出后,大学才开始走出象牙塔,因为它与社会开始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大学,③,既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自己的繁荣。 【答案】①那就是“走出‘象牙塔’” 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③慢慢地融入了社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要充分的理解文段的文意,然后结合上下句进行细致的分析。文段中开头句“有一句名言足以概括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实质”,第一处横线上应该写出名言的内容,可以写成“那就是……”的形式,内容上紧扣“大学才开始走出象牙塔,因为它与社会开始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因此可写成“那就是走出‘象牙塔’”。第二处横线上的三大职能因紧扣上文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研究高深学问”“还是提供社会服务”,因此可写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第三处主语是“大学”,应写成“(大学)怎么样”,既结合上文“它与社会开始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又要联系下文“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可写成“慢慢地融入了社会”。 6.下图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人际关系交往变化 (1)根据坐标图,总结三条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求语言简明、准确,每条不超过25个字。 (2)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 【答案】(1)①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②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③与教师的交往在8岁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基本不变。 (2)①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非常依恋,父母要给予孩子家温暖和爱,通过活动、游戏等培养亲子感情。 ②6-12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已不那么强烈,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可以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且教给孩子一些交友的方法。 ③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更多地愿意与同学朋友交流,父母要相信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观察图表,首先是标题,然后观察坐标轴上的数据,发现规律。本题是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趋势坐标图,横轴上是年龄,沿坐标轴方向递增;纵轴上是百分比,沿坐标轴方向递增。图中有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和双亲、同伴、老师的交往变化情况。根据三条曲线的走势可以概括规律:和双亲的交往呈现递减趋势,和同伴的交往呈递增趋势,和老师的交往先是呈增长趋势(8岁之前),然后呈平稳发展趋势(8岁后)。考生可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答案。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思考能力。考生应认真观察图标,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阐明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自己成长过程的体会,向父母提出三点针对孩子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因此要重点结合孩子和双亲变化关系的曲线具体分析。从图表可见,6岁以前,孩子对父母的交往最多,非常依恋,父母要关爱子女,培养亲子感情。6-12岁,孩子和父母的交往变少 ,和同伴的交往增多,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伙伴的关系。12岁以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交际范围,与同伴的交流更多,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相信孩子,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点睛】图表类答题技巧: 1、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 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2、归纳认读结果,注意: 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年龄 总能做到 大多数能做到 偶尔能做到 完全不能做到 10—18岁 22.4% 56.3% 20.7% 0.6% 19—29岁 20.2% 62.4% 16.8% 0.6% 30—39岁 19.9% 60.4% 18.1% 1.6% 40—59岁 29.1% 58.3% 10.7% 1.9% 60岁及以上 38.7% 48.0% 10.5% 2.8% 合计 26.4% 57.6% 14.4% 1.6% 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 材料二: 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为填埋与焚烧,其中填埋占主要地位。填埋处理具有方法简单、技术门槛低的特点,是我国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处理方式,但填埋场占地大、使用年限短,不但可能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还会造成大量有机质的浪费,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与填埋不同,焚烧处理占地小、能极大程度地实现减量化并产生电能,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 农村生活垃圾全量收集难度较大,运输成本高,收运过程易产生二次污染。根据有机垃圾易腐的特点,考虑运输和处理的经济性,农村有机垃圾适宜就地处理(例如堆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化,未来可将农村与城市垃圾进行区域一体化利用。 (摘编自金宜英《生活垃圾分类后去往何处?多元化方式将取代填埋》) 材料三: 让群众支持生活垃圾分类,不能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犯怵,而是要让他们觉得分类有趣味,易掌握。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总体上,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较弱,觉得不好生物降解的都可归到其他垃圾中焚烧掉。厨余垃圾处理产生的残渣最后也是送去焚烧发电厂,具有兜底的地位。 (摘编自殷明励《生活垃圾分类要和后端利用结合起来》) 材料四: 网约垃圾“上门回收员”顾名思义即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小哥上门“取件”。目前,全国已有数千名上门回收员。 据介绍,从事“上门回收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大概有两种,一种专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另一种则是在相关工作中兼职。专职回收员的工作一般分为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有的人上午做定点回收,下午上门回收。比如之前垃圾分拣公司的员工,此前这些公司只负责接收“游击队员”回收回来的垃圾,并进行分类打包,再出售给不同类别的垃圾处理公司;而现在,公司中的一部分员工直接向居民进行回收,做起了专职回收员。而兼职人员则包括小区的清洁员、物业公司员工等,他们原本已有一份工作,垃圾回收为他们增加了一些收入。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用户使用垃圾回收程序也很方便。比如在支付宝平台上,打开支付宝“城市服务”,选择“垃圾分类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社区回收员上门,称重、计算价格之后,卖废品所得会自动转进居民设置的提现账号。针对低价值的回收品,可按重量兑换“能量”。如,1公斤塑料瓶可兑换1公斤“能量”,随后在环保商城里兑换实物或优惠券。 (摘自温婧《垃圾分类催生网约上门回收员》) 7. 下列对材料一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表示“总能做到”占比最高的为60岁及以上的市民,“完全不能做到”占比最低的是10-29岁市民。 B. 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五个年龄段当中,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的是40-59岁的市民。 C. 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市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做得越好,自觉性越高。 D. 从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可知,仅有1.6%的市民表示完全不能做到垃圾分类投放,市民垃圾分类意愿强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的沿海经济发达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宜采用以焚烧为主,这样既可产生电能,同时又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 B. 厨余垃圾之所以也叫湿垃圾,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汤汤水水,经处理后,与其他垃圾一样,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 C. 不少居民因不清楚生活垃圾分类方法而感到困惑,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侧重于从理论上介绍垃圾分类方法,没有与后端利用结合起来,使居民在具体操作时不知所措。 D. 目前,在支付宝上就可以预约上门“收垃圾”,和寄快递一样方便。居民可以在线下单,“上门回收员”免费上门回收,这样,既方便了居民,又增加了这些回收员的收入。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有效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四条举措。 【答案】7. C 8. B 9. (1)提高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意愿。(2)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3)各部门协同推进,既要有前端理论介绍和大力宣传,又要有后端的处置利用。(4)创新垃圾处理机制,方便垃圾分类投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C项,“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市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工作做得越好,自觉性越高”不合文意,根据材料一,五个年龄段当中,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好的是40-59岁的市民。选项结论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B项,“厨余垃圾之所以也叫湿垃圾,是因为其中包含大量的汤汤水水……”不合文意,原文中只是提到“湿垃圾”和“厨余垃圾”两个概念,但并未把二者等同,选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要求为“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有效推进我国垃圾分类的四条举措”,根据材料一,2017年上海统计局对不同年龄市民垃圾分类投放行为的调查情况分析,可概括为“提高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意愿”;根据材料二,“在我国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可回收比例和垃圾热值较高,因此在确保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前提下,宜采用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既能满足减量化的要求,又可产生清洁能源;在其余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热值较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更适宜采用填埋为主、结合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处理路线”,可概括为“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根据材料三“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两者对应起来”,可概括为“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各部门协同推进,既要有前端理论介绍和大力宣传,又要有后端的处置利用”;根据材料三“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垃圾,丢入其他垃圾桶中,高温焚烧肯定有效。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被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可概括为创新垃圾处理机制,方便垃圾分类投放。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岂有哑巴缪斯 余光中 ①一九六五年的初秋,夏菁和我同客美国。他高踞落矶山顶,我远卧五湖平原,两地相隔,千五百英里。九月间,他飞去芝加哥,我则驾车去芝城迎接。参观了艺术馆后,太阳已经偏西,便负着落晕,冲着满地的秋色,驶回密歇根去。那夜月色清朗,平而直的超级国道,无声地流着,流一条牛奶的运河。怀乡人最畏明月夜,何况长途犹长,归途的终点也不能算家。于是两人对吟起唐人绝句来,一人一首,结果,是愈吟愈愁。事隔年余,仍记得当时,吟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真感到是那么一回事,一时“鹅皮”(gooseflesh)都麻了起来。那实在是难忘的一夜。 ②“鹅皮”也好,“鸡皮”也好,诵诗而到高潮,我的反应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点生理成分。不是冒起鸡皮鹅皮,便是目润喉涩,最敏锐时,更有猝然中箭的感觉。英国诗人浩司曼在《诗的名与实》一文中,也曾经描述诗对他的作用,是生理甚于心智。他说,在早晨修脸的时候,他尽可能避免想诗,否则一句诗忽然涌现在心中,他的面肌紧张起来,剃刀便会失手。又说,随之而来,会有一阵寒颤,自上而下,扫过他的脊椎,且有泪水涌至眼中。最后,浩司曼说,胃部是这一切感觉的中心。高更也表示过,看凡高的画使他的胃不宁。 ③绘画到底是空间的艺术,构图的节奏感对我们生理的节奏(例如呼吸和脉搏)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如诗和音乐一类的时间的艺术,那么强烈。虽然十分喜爱绘画,但在面对一幅杰作时,我所产生的是一种深沉然而缓慢的感动。缓慢,是因为画家没有限你一定的时间去领会他的作品。音乐则恰恰相反,其节奏感完全取决于时间,人体的节奏感受到它的影响,随之疾缓起伏,所以我们在生理上对音乐的反应,总是更为迅速而直接。证之以我个人的经验,被一段美好的旋律感动时,我会生鸡皮,竖汗毛,麻头顶;但神往于一幅画的意境时,似乎很少这种生理的现象。 ④尽管有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诗,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时间艺术的诗,对我们的作用,尽管是非常心灵的,也是颇为生理的。这一点,似乎有不少的读者,甚至作者自己,尚无明确的认识。缪斯,一半是神,一半也是女人。她紧扣我们的心灵,但同时也满足我们的耳目。缪斯如果成为哑巴,那么其所以成为女性的魅力,已经丧失了一半,不幸的是,中国诗的缪斯,已经显示出变哑的危机了。 ⑤对于我,对于中年以上的某些读者,中国古典诗的朗吟(英文叫做chanting)是可以终身享受的一种高级乐趣。说得轻松些,它可以自娱,可以娱人,是雅人名士的一种消遣,一种修养。说得严重些,它成为欣赏古典诗的一个必要条件;短如一首五言绝句,不加千百遍的朗诵或低吟,是不可能充分心领神会的。我这一代的中年人,身逢抗战,经历种种的不幸,而比起现在的青年来,至少多一件幸事,那就是,懂得如何吟诵古典诗。小时候,我的父母和二舅父都会吟诗。他们虽未着意教我,毕竞耳濡目染,久之我也吟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其后这种吟哦,或高咏,或低唱,给了我无穷的安慰。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固然也可以获致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比起曼声朗吟千百次后的那种领会,恐怕相去远甚。最大的原因,在于前者仅仅是心灵的吸收,而后者加上了生理的沉浸。所谓“熟读唐诗”,也就是要用生理的适应去帮助心灵的吸收,使那种节奏感,那种声调,进入肌肉,缠绕每一根神经。 ⑥这样的分析,有些读者可能认为缺乏“诗意”。但是诗的生理作用,往往可以超越心灵的领会而影响读者或听众。我在美国授中国诗的时候,班上的金发孩子们对我朗吟的反应,总是热烈的,有些学生甚至要我教他们跟着吟咏。一位学生事后告诉我:他念这一班所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某次听我朗吟《国殇》。其间我也有时应邀去别的大学演讲,而当我在演讲时朗吟李白或杜甫时,完全不懂中文的听众,总是兴味盎然。这种反应,大部分属于生理。反之,我不懂西班牙文,而每次听到西班牙神父兼诗人劳治国(Father Carlos Orozco)朗诵洛尔卡炽热的抒情诗,总是感到一种绝大的过瘾。又如狄伦·汤默斯的诗,据有些人说,看起来很费解,听起来,尤其听他自己朗诵起来,反而很容易接受,至少会感到,那节奏之中,扶带着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再如乔叟那中世纪的英文,看起来好费劲,而听傅良圃神父(Father Fred Foley)念起来,忽然透明得多。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 10. 简析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 11. 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12. 分析文章为什么要以“岂有哑巴缪斯”作为标题? 13. 结合全文,概括中国诗歌“变哑”的原因。 【答案】10. (1)用我的切身经历和英国诗人浩司曼的例子点明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极易触发内心情感,产生生理影响。 (2)引出下文主要内容吟诵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 (3)容易使读者从感性上接受作者的观点。 11. (1)运用比喻,“心灵是诗的殿堂”“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等,形象生动。 (2)运用对比,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的不同效果,诗歌诵读前后的不同体会进行对比,突出诗歌诵读的重要性。 (3)运用一系列副词或关联词语,如“不错”“但是”“仅仅”“几乎”“若”“只有”“因为”等,使句子间意义密切联系,起承转合结构关系非常清楚,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 (4)运用短句,使语言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表达内容果断,语气肯定。 12. (1)以一个反问的句式为标题,语气强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针对目前诗歌领域缺少朗吟风气来写,反复强调了朗吟的重要性,并揭示了朗吟缺失的危害性,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13. (1)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 (2)年轻读者甚至青年诗人,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 (3)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体会不到诗歌的韵味。 (4)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 (5)读者仅仅会说国语,不知道什么是入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从内容、结构、写作技巧、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从内容方面来看,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我”客居美国吟诵唐诗的感受,第二段介绍了英国诗人浩司曼的观点,这两个例子点明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容易使人情绪波动,产生生理影响。从结构方面来看,这是文章的开头段,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写吟诵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做铺垫。从写作技巧来看,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这样容易使读者更能接受作者的观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反复阅读相关语句,从修辞、句式、词语的运用、语体风格等角度综合分析。答题时首先看其有无修辞手法,先明确手法,然后再结合文本分析情感效果。“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这段话用用了比喻和对比。把“心灵”比作“诗的殿堂”,把“耳朵”比作“奇妙的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虽然只是出现了单一的角度,但对比效果明显可见,将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进行对比,将诗歌诵读前后的不同体会进行对比,这里用来突出诗歌诵读的重要性。其次,从词语运用方面来看,如“不错”“但是”“仅仅”“几乎”“若”“只有”“因为”等,使句子间表述连贯,关联词语的运用起到了协调语意的作用,这也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再次,从句式风格来看,善用短句,如“心灵是诗的殿堂”;“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语言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最后,从语言风格来看,直截了当,明快自然,表述肯定简洁,不拖泥带水,如“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从标题的结构形式,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标题的背景意义等多角度综合分析。首先,从标题的结构形式来看,“岂有哑巴缪斯”,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设置悬念,“缪斯”本是魅力女性的代名词,前面加一限定条件“哑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内容方面来看,本文的内容是关于中国诗歌“变哑”方面的,“哑巴缪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方面分析,根据文本最后一段“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可知,这篇文章是针对目前诗歌领域缺少吟诵风气来写,反复强调了吟诵对诗歌的重要性,本文很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给读者敲响警钟,强调今天加强吟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了解段落大意,勾画出重要语句,然后整理答案。根据文本第四段“尽管有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诗,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时间艺术的诗,对我们的作用,尽管是非常心灵的,也是颇为生理的”可知,中国是个变哑的一重原因是“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根据第五段“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可概括出诗歌变哑的第二重原因是“年轻读者甚至青年诗人,大多数不会吟诵古典诗”。根据第六段“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可概括出中国诗歌变哑的第三重原因是“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根据文本“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可概括出中国诗歌变哑的第四重原因是“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不知道什么是入声”。考生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意六法 (1)由表及里,理解含蓄句 含蓄句或蕴含某些深层含意,或具有一定哲理、警示作用。它一般有“句表意”“句内意”和“句外意”三层含意。对“句外意”的理解通常是考点,也是难点所在,理解时需要借助文章的主旨. 理解句意时,一般要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句表意”,联系语境,就可获取关键信息。 (2)抓住位置,理解结构句 理解时必须搞清楚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由作用即可理解句意。 (3)还原本意,理解修辞句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4)立足全文,理解主旨情感句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分清结构层次,理解结构复杂句。 分析句子结构,需要抓主干,理枝叶,将句子合理切分。理解句子时,要特别注意修饰成分。 (6)抓住关键词,理解含关键词的句子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的主要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 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这样,就能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①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鸣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②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散展。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①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因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②若敖: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见背:被背弃 B. 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 分:料想 C. 淳之身,父之所遗 遗:遗留,留下 D.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酬:报答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失其所与,不知 C. 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家事尽以委之 宁许以负秦曲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 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结婚二载的娇妻,并以五言诗的咏唱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C. 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 D. 这封狱中绝笔信表达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新 妇 结 褵 二 年 贤 孝 素 著 武 功 甥 好 为 我 善 待 之 亦 武 功 渭 阳 情 也 语 无 伦 次 将死 言 善 痛 哉 痛 哉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答案】14. A 15. B 16. C 17. 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18. (1)(本来指望重见天日,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获得荣封,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告慰我们的成功。 (2)像西铭先生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A项,“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中“见背:被背弃” 解释错误,“见背”是对父亲去世的委婉的表述,“见”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见背”可理解为“离开我,背离我”。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中“也” 表示感叹语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也”与上文的“者”构成“者……也”结构的判断句。 B项,“嫡母慈惠,千古所难”与“失其所与,不知”中的“所”,均与下文构成“所”字结构,翻译为“……的”。 C项,“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中“者” 解释为“这样的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解释为“……的”。 D项,“家事尽以委之”中“以” 解释为 “把”, 介词;“宁许以负秦曲”中“以”解释为“来”,连词。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C项,“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表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这里是表达担心会像西铭先生一样立一个没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选项曲解为“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理解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贤孝素著”介绍的是新妇的形象,主语是“新妇”,应独立成句;“亦……也”为固定结构,应独立成句;“语无伦次”为成语,意思相对完整,应独立成句;“痛哉痛哉”表示悲痛的语气,独立成句;因此,可断句为: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大意是: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1)图:希望。以:来。荣:使动用法,使……荣耀。(2)不肖:不成才,没出息。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状语后置。为人所诟笑:被动句。诟:诟骂。愈:好。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翻译: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 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象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 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从佛教的原理来说,一切事物本都未尝生存,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9. 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来写的。 20. 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9. (1). 寻 (2). 不遇 20. 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 ①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②用诗人“欲去”又“问”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 ③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诗,包含题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仔细分析题目,找出关键词语,然后与诗歌内容对应。本诗标题为“寻陆鸿渐不遇”,题目中两个关键词语是“寻”和“不遇”,前两联“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写的是郊外之景,不仅写及陆鸿渐新家的位置, 诗人穿行于城外野径,寻幽访友的足迹亦清晰,可见侧重“寻”;后两联“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人敲门,屋里寂静无声,连狗叫都没有。诗人打算离去,向邻居打听,才知道陆鸿渐早已进山,每天太阳落山才回来。因此后两联的内容照应标题中“不遇”二字。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句,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类型,本诗属于侧面描写。作者从两方面来刻画人物,首联、颔联描写人物居住之地的景物,尾联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月斜” 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一方面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 高洁不俗。另一方面通过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由此可见,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侧面描写或虚写。 【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②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1. 解释狂者、狷者的意思。 狂者:_________________ 狷者:__________________ 22. 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答案】21. (1). 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的人 (2). 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的人 22. ①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 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但不能无原则地混同。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所给句子,抓住关键信息,结合语境分析。材料①“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猜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狂者”“狷者”是与“中行”截然不同的行为主体,并且“狂者”与“狷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这两类人的做法都有些偏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合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既要注意孔子文中的原意,还要结合时代实际情况加以升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如,当今世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我们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放弃中国的尊严和立场,中国主权不容侵犯,这是原则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但不能无原则地混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不能无原则的宽容。 【点睛】翻译: ①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②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四)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风兮!风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4)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答案】 (1). 往者不可谏 (2). 来者犹可追 (3). 举匏樽以相属 (4). 渺沧海之一粟 (5). 猿猱欲度愁攀援 (6). 青泥何盘盘 (7). 杨柳岸 (8). 晓风残月 (9). 聒碎乡心梦不成 (10). 故园无此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上下句默写,注意易错字形:(1)谏、犹(2)匏樽、属、沧、粟(3)猱、度、(4)岸、晓(5)聒。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鲁迅先生说:“倘只看书,便成书橱。”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谈读书 著名学者季羡林到耄耋之年,顿悟出一个平凡的真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孔老夫子读《易》至于“韦编三绝”,我国古代哪一个大学问家不是“学富五车”,至于那些“囊萤”、“映雪”,“悬梁”苦读的故事更不胜枚举。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说明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华也说:“老老实实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要学好语文,也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要靠自已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这样正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读书方法有许多种: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唾弃糟粕。读书本无定法,条件因人而异。读法举其要者,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宋代学者朱熹主张“熟读精思”,可谓精读;晋陶渊明常常“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谓略读。略读要博采群书,浏览涉猎,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若读小说,只要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即可。精读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穿,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鲁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说:“……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成书橱。”由此我们反对读死书,提倡读活书,要通过读书和思索,获得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然后才能去读世间这一部大书。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读,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都有来享受“读”的幸福,有目的,有方法的去读,做一个智慧的读者。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涵。本材料包含两句名言,代表不同的观点,考生应异中求同。材料内容跟“读书”相关,第一句话介绍了五柳先生读书所采用的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说明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迷,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鲁迅先生的名言“倘只看书,便成书橱”,意在告诫读者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要读活书,学以致用。综合二者观点,结合自己的想法,谈对“读书”的理解即可。 立意: 1.要养成读书习惯; 2.略读与精读;读书要讲方法; 3.不能死读书,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4.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素材: 1.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至今有些学者,还将这话算作我的一条罪状哩。 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但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萧是爱尔兰人,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的。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从上海到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4.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行文结构: 开头,引用名言或古人事例亮出观点: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其次,引述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提出读书要靠自己,并简单介绍了读书的方法。 再次,详写读书的方法:精读、略读等。明确观点“读书本无定法,条件因人而异”。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读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读精髓,但也要联系鲁迅先生的观点,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读书和生活相结合。 最后,明确“我们该怎样读书”,要做智慧的读者。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