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新人教版
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呼吸道 左肺 右肺 会厌软骨 膈 呼吸道 和 肺组成 鼻腔 鼻毛: 黏膜: 毛细血管: 温暖 清洁 清洁湿润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还有什么作用? 呼吸道不仅保证气流通畅,还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 3 痰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痰是由气管支气管中的黏液及灰尘、病菌的混合物产生的 。 痰中含有大量病菌等病原体。可以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 。请你运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加以解释。 吃饭时说笑 , 会厌软骨来不及遮住喉的入口 , 食物 会误入气管。 呼吸和 吞咽不能同时进行! 声带拉紧 声带张开 思考: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青春期应该如何保护嗓子?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呼吸道不仅是气体进出肺的( ),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 )、( ),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 )。 呼吸道 肺 通道 温暖 清洁 湿润 有限的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 胸腔 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 两 叶,右肺有 三 叶。 ( 左二右三) 约 16 次 / 分钟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全体同学双手轻触胸两侧肋骨上,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 胸廓 一起感受胸廓的运动 深深吸气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胸廓扩大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胸廓缩小 深深呼气 胸廓的横向扩张和收缩与哪块肌肉有关? 肋间外肌的活动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变化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 胸廓变大 胸廓变小 肋间外肌舒张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 肋间外肌收缩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膈肌舒张 膈肌收缩 胸腔扩大 胸腔缩小 膈肌的活动使胸腔上下径变化 胸腔是由胸廓与膈围成 的空腔。 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 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 ?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 实验 】 模拟膈肌的运动 气管 肺 膈肌 胸廓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 实验 】 模拟膈肌的运动 讨论: 左图分别模拟肺部呼吸时的状况,哪一个是吸气状态,哪一个是呼气状态? 呼气 吸气 1 、根据右图 ( 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 ( 吸气还是呼气 ) 。 (2) 图中 A 表示 ,图中 B 表示的是 ,图中 C 表示的是 。图中 D 表示的是 ,图中 E 表示的是 。 (3) 用手下拉 E ,小气球 ,表示 过程,说明 。 (4) 用手上推 E ,小气球 ,表示 。 (5) 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 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 吸气 气管 支气管 肺 胸廓 膈肌 变大 吸气 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变小 呼气 前后、左右 胸廓运动使呼吸实现的科学根据 状态 膈 肋骨 胸腔 容积 肺内 压力 外界气压 气体进 出方向 吸气 不变 呼气 不变 以上过程只是对平静状态下的呼吸分析 增大 变小 上举 扩张 收缩 下降 外界 → 肺 减小 下降 收缩 舒张 上升 变大 肺 → 外界 肋骨间肌肉 膈肌 胸廓 肺 肺内气压 气体 肺 ( ) 收缩 收缩 扩大 扩张 下降 进入 肺 ( 即吸气 ) 吸气过程 肋骨间肌肉 膈肌 胸廓 肺 肺内气压 气体 肺 ( ) 舒张 舒张 缩小 收缩 升高 排出肺 ( 即呼气 ) 呼气过程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总结: 吸气时,肋间肌、膈肌 收缩 , 膈顶部 下降 ,胸廓上下径 增大 , 胸廓容积 增大 ,肺内气压 减小 , 外部气体 入肺 。 呼气时,肋间肌、膈肌 舒张 ,膈顶部 下降 ,胸廓上下径 减小 , 胸廓容积 减小 ,肺内气压 增大 , 肺部气体 出肺 。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简记 : 吸气收缩大大小 呼气舒张小小大 注意:吸气、呼气结束时,肺内气压 = 外界气压 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 呼出的气体 %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推测其原因与体内 ( 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吸气、呼气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 、甲瓶、乙瓶中石灰水的混浊程度 不同说明了什么? 2 、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 呼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作对照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 、肺泡适于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2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①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 毛细血管 ;②肺泡数目 多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 上皮细胞 。 吸气时,空气中的 氧气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 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总结 —— 外界氧气进入人体血液里的路线 氧 鼻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肺泡外毛细血管 思考: 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最后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线粒体 呼吸的全过程 外界空气 呼吸道 肺 呼吸运动 氧 肺部 毛 细 血管 CO 2 扩散作用 血液循环 组织 毛 细 血管 组织 细胞 O 2 CO 2 扩散 一 . 肺的通气 二 .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三 . 气体在血 液的运输 四 .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这四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就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有机物 氧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肺中的氧气最终被运到哪里去了?氧气最终是在哪里被利用的? 线粒体 呼吸作用: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 肺泡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氧气 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有机物 氧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肺中的氧气最终被运到哪里去了?氧气最终是在哪里被利用的? 线粒体 呼吸作用: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 肺泡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氧气 呼吸道 肺 肺泡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呼 出 O 2 CO 2 O 2 O 2 CO 2 CO 2 O 2 CO 2 吸入 O 2 CO 2 ( 肺泡气体交换 ) ( 组织气体交换 ) 探究 采集与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一、采集:用载玻片上的凡士林黏附尘埃粒子。 二、测算:抽样检测,五点取样法 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内的计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保持一致。 1 、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 2 、尘埃计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3 、为了减少误差,应设置重复组。 三、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时间、地点等 提 示 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0 - 50 Ⅰ 优 51 - 100 Ⅱ 良 101 - 200 Ⅲ 轻度污染 201 - 300 Ⅳ 中度污染 〉 300 Ⅴ 重度污染 重点看三项指标: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漂浮在空气中粒径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物, 包括固体,液体颗粒等,能被人体吸入。 整改措施 1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 、植树造林 课堂练习 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肋间外肌收缩 膈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张 肺内气压下降 气体进入肺 ( 吸气 ) 舒张 舒张 缩小 收缩 升高 排出 肺 ( 即呼气 ) 呼吸过程 请思考课本 51 页第 2 题 7 、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合起来叫 __________ 。 8 、人在平静状态,吸气动作的发生是: _______ 收缩时, _______ 上提, ________ 向上向外移动,使 _______ 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 _______ 收缩时, ________ 部位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 _________ 扩大, _______ 随着扩张, ______ 的容积增大, ______ 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呼吸运动 肋间外肌 肋骨 胸骨 胸廓 膈肌 膈的顶部 胸廓 肺 肺 肺泡内 肺的通气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总结: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到达全身组 织细胞的大致过程 组织细胞 五、呼吸的意义 有机物(贮藏着能量)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呼吸的意义: 就是吸入氧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地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可以不断地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思考 1 、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对溺水者施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先要清除口、鼻内的污物,并进行控水(如右图) 动动脑 是呼吸的第一个环节 —— 肺的通气发生障碍,最后导致全身缺氧而溺死; 保证呼吸道通畅,使肺(和胃)内的积水流出, 有利于肺的通气。 空 气 呼 吸 道 ( ) 肺 循 环 毛 细 血 管 ( ) 肺 循 环 毛 细 血 管 肺 静 脉 左 心 体 动 脉 体 循 环 毛 细 血 管 体 循 环 毛 细 血 管 体 静 脉 右 心 肺 动 脉 ( ) ( ) ( ) ( ) 呼吸的全过程 肺通气 肺泡内的 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组织内的 气体交换 练习:填空 组织细胞 O 2 CO 2 ( ) O 2 ( ) CO 2 肺 泡 ( )运动 ( )作用 呼吸 扩散 参考知识:气体中普遍存在着压力 规律 1 :一定的条件下,压缩气体体积导致压力变大 规律 2 :一定条件下,气体体积变大导致压力减小 状态分析:活塞静止不动的原因是两边气体压力相等 结论:一定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力成反比例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