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江西九江模拟)图1为世界某地区示意图,图2为一次火山喷发时的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单位:小时)图,据此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少数地区依然有烧荒种植作物现象,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 ) A.气温 B.降水 C.风向 D.光照 3.读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土壤肥力由 b 到 c 的变化说明了( ) A.雨林土壤的贫瘠性 B.烧荒后肥力下降 C.雨林环境的脆弱性 D.作物生长需肥多 8 / 8 解析:1.A 2.B 3.C 第1题,读图,根据图2中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形态,相同时间间隔,扩散得越远,说明该方向上的风力越强。图中火山灰主要飘向东南方,说明该地火山喷发时风向是西北风,图示火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来自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北风。所以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1月。4月、10月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7月该地受东南信风影响。第2题,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位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气温不是烧荒考虑的主要因素。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降水因素,降水较少时,便于进行烧荒。风向、光照不是影响烧荒的主要因素。第3题,读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图中曲线说明该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由b到c的变化表示土壤肥力下降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持续时间长,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缓慢恢复,说明雨林环境的脆弱性。 (2014·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中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4~6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4.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8 / 8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6.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4.A 5.D 6.D 第4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故选A。第5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第6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致草本植物繁茂。 8 / 8 (2018·黑龙江六校联考)2016年8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洱海水源地遭到多处采石场破坏的新闻。读洱海流域采石场位置示意图,完成7~8题。 7.洱海素有“银苍玉洱”“高原明珠”之称,其自然环境极为优美的原因主要有( ) ①高山环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使得洱海及其周边地区降水稀少 ②湖泊对当地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③森林起了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④气候的垂直差异不明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受近年来该地区采石场数量不断增多的影响,①②两河段河流特征发生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河段河流年径流量变大,②河段河流年径流量变小 B.①河段河流含沙量增加,②河段河流含沙量变化较小 C.①河段河流结冰期变长,②河段河流结冰期变短 D.①河段径流只参与了内陆循环,②河段径流只参与了海陆间循环 解析:7.D 8.B 第7题,洱海处于横断山区,东西两侧虽有山脉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气流,但非封闭区域,来自海洋的气流仍可通过河谷进入洱海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①错;由“银苍玉洱”和山峰海拔等信息可知,山地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明显,④错。第8题,采石场数量不断增多,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①河段河流的含沙量增多,入湖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沉积在湖泊中,因而②河段河流含沙量变化较小。①河段和②河段河流年径流量大致相当,只是受洱海调节后,②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段;①②河段处于亚热带,河流无结冰期,皆参与了内陆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8 / 8 (2018·广州二模)鄱阳湖(如图所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多年激烈的争论。2009年,备受关注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思路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筑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据此完成9~11题。 9.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 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 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10.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 ) A.水体污染严重 B.工农业过度用水 C.全球气候变化 D.三峡大坝的建设 11.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应在(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8 / 8 解析:9.A 10.D 11.C 第9题,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补给关系主要表现为,洪水期长江水大量补给鄱阳湖,鄱阳湖“高水成片”;而枯水期鄱阳湖水位本来就低,加上湖水又大量补给长江,形成“低水成线”。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变化并不极端;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没有季节变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会使湖泊淤积,湖面变小,对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没有直接影响。第10题,水体污染严重会影响湖泊水质,对湖泊水位季节变化没有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工农业过度用水现象已经出现了多年,并不是“近十年来”的事情;三峡大坝建成和水库蓄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造成下游地区水位下降,长江补给鄱阳湖的水量相应减少,相反鄱阳湖补给长江的水量增多,导致鄱阳湖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第11题,鄱阳湖流域主要依靠雨水补给,结合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可知,5~6月和9月锋面雨带影响鄱阳湖流域,提供大量雨水补给,所以7~9月蓄水最合适。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8·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益。(8分)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10分)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热带雨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益。第(2)题,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回答赞成或不赞成,只要理由合理即可。 8 / 8 答案:(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2)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3)赞成。理由: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地势平坦,终年高温多雨,复种指数高,水稻产量大。 或不赞成。理由: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13.(2018·陕西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南岸是藏羚羊的重要产羔地。在第四纪时期,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来,湖泊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8~9月,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卓乃湖东岸发生溃决,十几亿立方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也因此由280 km2缩减到168 km2。随后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及盐湖相连并迅速扩大,湖水最终有可能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而成为长江最北源。如图为卓乃湖决堤引发的水道变化示意图。 (1)分析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7分) (2)推测卓乃湖湖水外泄、面积骤减给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7分) (3)为防止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外泄时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8 / 8 (4)有学者认为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盐湖扩大并相连成为一个大湖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阐述理由。(8分) 解析:第(1)题,卓乃湖溃决外溢的原因应主要从气候变暖、降水集中且持续时间长、冻土融化、东部土质疏松等方面分析。第(2)题,主要从影响藏羚羊的迁徙通道、草地退化以及饮用水源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从泄洪和加固交通设施角度分析。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赞同,主要从湿地面积扩大可使蒸发量增加、湿度增加以及植被增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主要从湿地面积增加导致草地被淹没、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与库赛河之间有(比降较大的)古河床(或古河床岩土疏松,易被侵蚀崩塌)。 (2)卓乃湖湖水外泄可能淹没或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卓乃湖面积骤减可能导致湖床裸露,湖岸草地退化(沙化),食物短缺;藏羚羊饮水变得困难。 (3)开挖加深、加宽河道引流行洪;加固跨河桥梁和路基。 (4)赞同。理由:湖泊湿地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或生物多样性增加)(或有利于缓解当地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趋势)。 或不赞同。理由:湖泊面积扩大,淹没沿岸草地;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可能导致湖水外溢,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并使清水河加宽加深,使当地地表水分急剧流失,导致气候变干,植被退化。(任答2点即可) 8 /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