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理知识体系 明目标学法 ‎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具体表现。‎ ‎2.理解并能阐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考点 中华文化 ‎[系统知识—学扎实]‎ ‎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区别 阐释 二者的角度不同 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4.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用图示法表示为:‎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 阐释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求同存异 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应用分析—想明白]‎ ‎[热点] ‎‎2017年8月13日 ‎,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汉字》以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主线,囊括120余件珍贵文物,有卜骨、青铜器、陶器、竹简、拓片、玉石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汉字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汉字》带动观众在跟随书写的同时,亲近传统、体味文化,不仅带动了全民书写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汉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 ‎[分析]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值得关注和重视。‎ ‎[细解题点—考清楚]‎ 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性 ‎[例1] (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项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项不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 ‎[解题技法] 抓关键词,对接选项,秒杀送分题 由“早在”“此后”“目前”三个时间节点,及“汲取”“丰富”“传播”等关键词快速得出材料主旨中医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由此可快速圈定A项并排除其他选项。‎ 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2] (2016·天津高考)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的题眼信息是“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入选;中国园林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入选;③夸大了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的作用,排除;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过关训练—练全面]‎ ‎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当选;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故选A项。‎ ‎2.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项。‎ ‎3.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由此可知(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其“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项。‎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②符合题意;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未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 ‎ 一、选择题 ‎1.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箸文化虽可以表达民族情感,但不能成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不选;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着道义责任,“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表明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 ‎2.‎2016年11月8日成功申遗的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该渠充分利用关中平原地形特点,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③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 ④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郑国渠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B项。‎ ‎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误;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但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误;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项。‎ ‎4.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当选。‎ ‎5.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无瑕等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青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解析:‎ 选B 中国的青瓷艺术,是中华文化在古代艺术领域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瓷艺术的悠久、包容性以及在继承中创新,故A、C、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反映。‎ ‎6.近年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  )‎ ‎①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能巩固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国家博物馆推出公益课程,让青少年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③正确;优秀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①错误;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错误,故选C项。‎ ‎7.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选B 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故选B项。‎ ‎8.《赶圩归来啊哩哩》《掀起你的盖头来》或明快喜悦,或热情奔放,或开阔辽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地域文化受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不可能走向最终的同一,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项。‎ ‎9.第十三届全运会于2017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其中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呈“火炬”造型,取名为“奔向未来”。吉祥物取名为“津娃”‎ ‎,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表明(  )‎ ‎①中国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③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文化在发展基础上继承,在继承过程中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吉祥物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②符合题意;吉祥物取名为“津娃”,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表明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0.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选B项。‎ ‎11.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  )‎ ‎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但不能说其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②说法不科学;题干侧重于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切题。‎ ‎12.气功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练习者常要进行吐纳、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长久练习。如今,健身气功已步入世界体坛,有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健身气功推广活动,有1‎ ‎ 200多名外国爱好者获得技术等级段位。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在发展中有着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由题干中气功的形成及练习方式可以得出①的结论;②与题干无关;健身气功步入世界体坛以及外国人学习气功等信息说明③;④中的“包容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某校高三(3)班就中华文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印度、波斯、希腊、中华四大文明荟萃于此。目前所知对西域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汉文典籍。不仅如此,国内外研究者想要了解公元六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都必须依靠汉文史料。早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就记录了不少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传说。其后,《史记》《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就更加丰富翔实了。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西域包容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全景中。‎ 材料二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9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就有十多项,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在中国公布的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8.6%。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解析:第(1)问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史书典籍和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同时,西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2)问要求回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其次应该立足文化的作用来分析。‎ 答案:(1)①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②‎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中华文化。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 ‎14.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的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第(1)问结合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拟广告词合理即可。‎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言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理知识体系 明目标学法 ‎1.通过名言、典故,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结合中华文化,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 ‎3.结合具体民族精神,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途径。‎ ‎4.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明确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考点一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系统知识—学扎实]‎ ‎1.理清——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涵 意义 爱国主义 我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为求生存与发展,个体必须结成整体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 粉碎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企图的精神力量 爱好和平 在对外交流中崇尚睦邻友好、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勤劳勇敢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是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在此指引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自强不息 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4.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细解题点—考清楚]‎ 结合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考查民族精神的作用 ‎[例1] (2017·天津高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 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解析] 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要求我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时代精神和推动文艺繁荣,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结合名言警句,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例2] (2015·安徽高考)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 A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自强不息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爱好和平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 勤劳勇敢 D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团结统一 ‎[解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体现了自强不息,A项符合题意;B项古语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没有体现爱好和平的精神内涵,故不选;C项古语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没有体现勤劳勇敢,故不选;D项古语指向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体现团结统一,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解题技法] 速读材料不纠缠 材料与解题关系不大,跳过材料,本题抓住“对应恰当”这一设问指向,仔细解读各选项名人名言的内涵,然后与教材知识链接,逐项判断,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过关训练—练全面]‎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入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入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列与这句名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 ‎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题干观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勤劳勇敢。①体现自强不息精神;④为法治思想,与材料名言意思不一致,排除;②③观点都体现出勤劳勇敢,符合题意。故选B项。‎ ‎3.“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民族英雄们奋不顾身的持续守候,英雄的故事始终在民族的脑海中萦绕、在祖国的山川中回荡,英雄的精神始终在我们血液中流淌、在真诚中传递。这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②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息,是因为英雄的精神始终在我们血液中流淌、在真诚中传递”,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表明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②表述错误,勤劳勇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故选A项。‎ 考点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系统知识—学扎实]‎ ‎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特征 内涵 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 ‎ 时代性 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先进性 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 ‎2.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顶住霸权主义的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迫切要求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识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阐述 ‎(1)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细解题点—考清楚]‎ 结合具体的民族精神,考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或途径 ‎[例1] (2016·全国卷Ⅲ)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一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二是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②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①夸大了“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工匠精神”不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③排除。故选C项。‎ ‎[答案] C ‎[易错辨析]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易错盘点 去伪 存真 弘扬民族精神,就能直接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它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并且还要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以某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为载体,综合考查具体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例2] (2015·全国卷Ⅱ·节选)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明确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解题技法] 与民族精神有关的非选择题解题技法 ‎(1)分析与民族精神有关的原因类题目 ‎(2)分析与民族精神有关的关系(体现)类题目 ‎(3)分析与民族精神有关的措施类题目 ‎[过关训练—练全面]‎ ‎1.近年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卫星、航空母舰等重大科技项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国人为之欢呼,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和主题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③薪火相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④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的这些科技成就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①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是因为(  )‎ ‎①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发展的 ③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只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③④说法不正确;①②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项。‎ ‎3.红船,是一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光芒万丈的信念之船、理想之船、精神之船。建党97年来,红船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在新的奋斗征程中历久弥新、永放光芒。弘扬红船精神可以(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 ‎③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 ‎④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A ①错误,弘扬红船精神可以为民族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但不是源泉;③错误,弘扬红船精神不能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4.“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  )‎ 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解析:选B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但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  )‎ ‎①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③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中“它在我国《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及浩瀚史书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说明了我国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则体现了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①②符合题意,入选;③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排除;④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项。‎ ‎2.话剧《丝路天歌》讲述了一群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跋涉者,在历经磨难后逐渐消除隔阂,感悟到各民族只有文化交融、互相友爱,才能“修百年之好”的故事。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B.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D.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想象力之中 解析:选A 各民族只有文化交融、互相友爱,才能“修百年之好”,强调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不妥。‎ ‎3.“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句话体现了爱国与爱家是统一的,下列名言与这句话主旨一致的是(  )‎ A.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B.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C.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D.国家将兴有祯祥,国家将亡有妖孽 解析:选B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一片丹心图报国”表达的也是爱国主义情感,与题干主旨一致,故B项符合题意,入选;A项表达了勤俭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达国家兴盛对个人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达了国家兴亡,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7年7月29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美丽中国唱起来》栏目走进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在查干库勒乡的美丽草原上举办一场精彩的专场演出。“美丽美丽中国走起来,不要迟疑不要等待一起摇摆……”一曲优美欢快的《美丽中国走起来》拉开本次演出的序幕。歌曲《美丽中国走起来》,凭借其活泼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受到广大群众的传唱和喜爱,并入选了第四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这首歌曲走红的原因在于(  )‎ ‎①以现代艺术形式表达了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以生动的艺术创作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较好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以先锋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为世人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这首歌曲并不是要表达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是表达了现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①不选;这首歌曲走红的原因在于它以生动的艺术创作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以内容和形式的较好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②③正确;“为世人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说法绝对,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项。‎ ‎5.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精神(  )‎ ‎①是激励中华民族紧密团结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④是对伟大的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说法错误,长征精神是巨大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④说法错误,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6.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奋斗中形成了长征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告诉我们(  )‎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③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④民族精神是抽象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④错误,民族精神是具体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①②正确,故选A项。‎ ‎7.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化呼唤中国精神,民族复兴呼唤中国精神。中国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中国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材料主要是告诉我们(  )‎ ‎①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 ‎③中华文化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④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②“根本动力”说法错误;③颠倒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①④符合题干主旨,故选C项。‎ ‎8.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  )‎ ‎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 ‎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对综合国力的作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③④说法错误;①②说法正确,A项入选。‎ ‎9.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或是主观臆断,或是恶意调侃,甚至虚构荒唐细节,消解和恶搞英雄,抹黑历史事实,损害英雄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光辉形象,混淆是非曲直。英雄不容亵渎!一个国家对英雄的缅怀和敬重是其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是因为(  )‎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在民族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 ③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②说法错误,民族精神的力量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③错误,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排除②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①④正确,故选B项。‎ ‎10.‎1964年5月14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还在叮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政声人去后,丰碑民心上。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上述材料说明(  )‎ ‎①焦裕禄精神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②文化是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③优秀文化的影响力远大于落后文化的影响力 ‎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优秀文化是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起阻碍作用,②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起阻碍作用,二者的影响力有质的区别,不能进行比较,③表述错误;“焦裕禄精神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表明①,“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表明④,故选C项。‎ ‎11.2017年9月是第十四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传统美德和科学创新精神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这一做法的依据是(  )‎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华民族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内容、作用相同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②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内容、作用是不同的,具有时代性;①④正确,故选B项。‎ ‎12.我国广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登月梦想成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材料说明(  )‎ 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B.中华民族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综合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C.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解析:选D A项错在“决定性”上;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B项错误;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物质力量,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用这束永恒的高光,照亮中华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 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永恒的高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解析:论证长征精神是照亮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永恒的高光,实质上就是强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团结和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4.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各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在,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1)结合材料,说明确定“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意义。‎ ‎(2)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几条宣传用语。‎ 解析:第(1)问可以从民族精神的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方面回答;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意宣传用语要针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 答案:(1)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通过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激励中华儿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计的宣传用语只要主题鲜明,能够反映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要求即可。如“民族精神耀中华”“让民族精神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等。‎ 弘扬民族精神 创新文化建设 一、教材体系要点存储清——重视知识提纲的整理 二、材料信息要点获取全——做题注重材料分析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材料二] “中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⑤弘扬发展“中国精神”需要我们学习和继续发扬党的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不断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练获取信息]‎ ‎①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②处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③处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处体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⑤处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典例] (2016·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 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一、审题要“准”‎ ‎(1)确定知识范围与题型:本题设问范围宽泛,但落脚点在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上,故答案应以民族精神为核心辐射相关知识点,题型属于措施类题目,应当遵循“理论+材料”的答题模式。‎ ‎(2)答案源于哪里:回答本题时,学生极易照搬教材知识作答,但从设问和材料信息看,基本属于“源于材料型”。‎ ‎(3)答什么,答多少:“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显然是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要依据材料中信息分层总结,但必须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本题分值为10分,应该有 3~4个答题要点。‎ 二、找点要“细”‎ ‎(1)教材语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需要我们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材料语言 ‎①面对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的现象,我们应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增强辨别是非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 ‎②面对随意传播、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认知混乱、价值观迷失的现象,我们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宣传英雄事迹,抵制抹黑英雄的错误言行。‎ ‎③我们应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大力宣传、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三、答题要“范”‎ ‎[参考答案]‎ 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错因警醒]‎ ‎(1)没有完全依据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部分答案单纯罗列教材知识点和材料语言。‎ ‎(2)答题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没有遵循抵御和批判错误言论→传播英雄事迹→‎ 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逻辑顺序,漫天撒网。‎ ‎(3)材料信息获取不全,漏隐性信息。如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等都未在答案中呈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义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它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导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且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解析:第(1)问,首先要明确英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要答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要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最后,要总结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答案:(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②学习英雄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③‎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2)示例:①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英雄。(标语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 一、选择题 ‎1.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等,无不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2017年5月13日,中国汉字艺术节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墨舞演绎的汉字艺术魅力。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④说法正确;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深刻影响,②说法错误;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错误。‎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 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 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并没有强调教育的作用,①与材料不符;汉字不同于汉语,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③④分别从内容和手段角度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解读。‎ ‎3.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表明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④符合题意;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符合题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①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 ‎4.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以原生态的傣族村寨为载体,向游客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傣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泼水节等,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②正确;“傣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泼水节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质,即包容性特征,④排除。‎ ‎5.为扶持发展曲艺、木偶和皮影艺术,激发曲艺、木偶剧和皮影戏表演艺术团体创作生产活力,文化部定于2017年11月下旬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传统文化的特征。①‎ 混淆了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古老的“灯影戏”将绘画、刻纸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②④;③与题意无关,排除。‎ ‎6.如图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该标识简洁明了:主造型既像一个“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这说明“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中国元素”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就是个性,该标识通过书法和汉字的丰富内涵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③④正确;①错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②错误,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实践。‎ ‎7.“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选A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寓指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只要有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回答8~9题。‎ ‎8.《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D.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解析:选D 题意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A项表达的是诚信思想;B项体现的是深厚情谊;C项体现的是坚强的毅力都不符合题意。‎ ‎9.5 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可见,爱国主义(  )‎ ‎①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 ②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 ③奠定了中华民族立业根基 ④是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③错误。‎ ‎10.‎2017年10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秋节,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B 中秋节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故排除;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促进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选B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能积聚正能量、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国家富强,②④正确,答案为B项;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①错误;我国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错误。‎ ‎12.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处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关于雷锋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继承和发展,故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因为雷锋精神展现不了时代精神,同时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解析: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里找出关键信息。“自先秦至当代”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团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类命运共同体”‎ 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14.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创新2.0模式,即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并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需要弘扬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的综合体现,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坚定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结合材料并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弘扬创业精神的依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弘扬创业精神的依据。知识范围宽泛,可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创业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创业精神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创业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③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体现,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弘扬创业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与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弘扬创业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