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7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70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2、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 的技法;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德育:5、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 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目标 2、3 教学难点: 目标 4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目标 1,夯实基础。 2.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1 年 4 月 29 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 70 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 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 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 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 因。(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 出示学习目标。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并复述课文。 3. 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为下列点字注音。 典籍 ( ) 赫然 ( ) 独裁 ( ) 迭起( ) 迥乎不同(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词语运用,选用下列一个词语进行造句。 仰之弥高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 4、形似字辨析。 载 炯 籍 裁 迥 藉 栽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臧克家,诗人。1905 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 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 亡。1929 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 名。1933 年 9 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 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 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 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 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 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 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 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 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 香港。1949 年 3 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 72 《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写作背景 闻一多(1899~1946),生于湖北浠水。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中国诗人,文史 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 湖北浠水。闻一多十分爱才,对学生独创性的意见十分重视。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是一多 先生独具慧眼,招至门下的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闻一多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 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 8 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 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 年 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 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先生的新诗集《红烛》、《死 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 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楚 辞校补》等专著。后人集有《闻一多全集》。 四、文本学习 (一)整体感知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 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 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 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 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 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 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 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 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 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 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 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 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 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 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 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 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 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 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 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 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 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五、本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也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 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下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这篇文章。 板书设计 1 闻一多 学者 说----------------------------做 革命家 言行一致的人格 爱国献身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目标2 2、研讨课文重点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结构,知道课文从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课文。 74 二、文本学习 (二)研读课文 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 年 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 20 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 法。自 20 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 径。 (3)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 2 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 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 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 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 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 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 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结合课文重点语句,说说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 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 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 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 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 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 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 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 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 5 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 6 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 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 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 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 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 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 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 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 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 了。 三、本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美,知道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 感情和音乐美。下节课我们就从文章的选材和写作上来分析,品味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剩下的教学目标 2、分析文章选材和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本文的语言美,知道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 和音乐美。本节课我们就从文章的选材和写作上来分析,品味特点。 二、文本学习 (二)研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在选材上要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 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 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 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 “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 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76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 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 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 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 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 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 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 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 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 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 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 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 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再次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富于音乐美。 (1)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 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 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2)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 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 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 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 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 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 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 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 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文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 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四、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题二 2、课外练习: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2 精选的典型事例 精致严谨的结构 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 结构特点 精当的抒情性议论 富于音乐美 教学后记(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