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考考前冲刺测试(一)数学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考考前冲刺测试(一)数学试题(含解析)

2020 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考考前冲刺测试(一)数学试题 一、单选题 1.在 ABC 中,已知 , 4,3C b ABC   的面积为 2 3 ,则 c  ( ) A. 7 B. 2 2 C. 2 3 D. 2 7 2.总体是由编号为 01,02,…,29,30 的 30 个个体组成,现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 6 的样本,请 从下面随机数表第 1 行第 5 列开始,向右读取,则选出来的第 5 个个体的编号为( ) 7029 1712 1340 3312 3826 1389 5103 5662 1837 3596 8350 8775 9712 5593 A.12 B.13 C.26 D.03 3.已知 A 学校有 15 位数学老师,其中 9 位男老师,6 位女老师, B 学校有 10 位数学老师,其中 3 位男老师,7 位女老师,为了实现师资均衡,现从 A 学校任意抽取一位数学老师到 B 学校,然后 从 B 学校随机抽取一位数学老师到市里上公开课,则在 A 学校抽到 B 学校的老师是男老师的情况 下,从 B 学校抽取到市里上公开课的也是男老师的概率是( ) A. 2 3 B. 4 7 C. 4 11 D. 3 11 4.三棱锥 P ABC 的一条棱长为 m ,其余棱长均为 2,当三棱锥 P ABC 的体积最大时, 它的 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21 4  B. 20 3  C. 5 4  D. 5 3 π 5.函数 ( ) 3 1f x x  的定义域为( ) A. 1 ,3     B. 1 ,3      C. 1, 3      D. 1 ,03     6.已知 ,则“ ”是“ o ”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如图所示,在 ABC 中,CE 是边 AB 的中线,O 是CE 的中点,若   AB a ,   AC b ,则 AO  等于( ) A. 1 1 2 2a b  B. 1 1 4 2a b  C. 1 1 4 4a b  D. 1 1 2 4a b+ r r 8.已知平面内三点  2,1A ,  6,4B ,  1,16C ,则向量 AB  在 BC  的方向上的投影为( ) A. 16 5 B. 33 5 C.16 13 D. 33 13 二、多选题 9.当 3( , )4 4    时,方程 2 2sin cos 1x y   表示的轨迹可以是( ) A.两条直线 B.圆 C.椭圆 D.双曲线 10.设非空集合 P 、Q 满足 P Q Q  ,且 P Q ,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x Q  ,有 x P B. x P  ,使得 x Q C. x Q  ,使得 x P D. x Q  ,有 x P 1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已知随机变量  2~ 0,N  ,若  2 0.023P    .则  2 2 0.954P     B.已知分类变量 X 与Y 的随机变量 2K 的观察值为 k ,则当 k 的值越大时,“ X 与Y 有关”的可信 度越小. C.在线性回归模型中,计算其相关指数 2 0.96R  ,则可以理解为:解析变量对预报变量的贡献 率约为 0.96 D.若对于变量 y 与 x 的10组统计数据的线性回归模型中,相关指数 2 0.95R  .又知残差平方和为 120.53.那么  10 2 1 2410.6i i y y    .(注意:     2 2 1 2 1 1         n i i i n i i y y R y y ) 12.已知函数     cos 0,0f x x         的部分图象与 y 轴交于点 30, 2       ,与 x 轴 的一个交点为  1,0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6 π B. 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6 C.  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5 2x  对称 D.  f x 在 50, 2      单调递减 三、填空题 13.若函数   , 02 1 , 01 x xf x xmx m      在 ,   上单调递增,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14.将 2 11 n x     ( n   )的展开式中 4x 的系数记为 na ,则 2 3 2015 1 1 1 a a a    . 15.已知等比数列 na 中, 3 33S a ,则公比 q  ______. 四、解答题 16.在如图的多面体中,EF ⊥平面 AEB , AE EB , / /AD EF , / /EF BC , 2 4BC AD  , 3EF  , 2AE BE  ,G 是 BC 的中点. (1) 求证: / /AB 平面 DEG ; (2) 求异面直线 BD 与CF 所成角的余弦值. 17.已知直线 1 : 2l y x   ,直线 2l 经过点 (4 0), ,且 1 2l l . (1)求直线 2l 的方程; (2)记 1l 与 y 轴相交于点 A, 2l 与 y 轴相交于点 B, 1l 与 2l 相交于点 C,求 ABC 的面积. 18.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满足 o䁖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令 log ,求数列 o o䁖o䁖 的前 项和为 . 19.已知函数    ln x x kf x k Re   (1)若函数  f x 在 2x  处的切线方程为 22 4 0e y x   ,求 k 的值; (2)若函数    xg x xe f x 在区间 1,2 上存在单调增区间,求 k 的取值范围. (3)当  1 0f   时,求证:       22 1 sin 2 e f x x x      . 20.平面四边形 ABCD ,点 , ,A B C 均在半径为 2 的圆上,且 6BAC   . (1)求 BC 的长; (2)若 3BD  , 2DBC BCD   ,求 BCD 的面积. 21.某市文化部门为了了解本市市民对当地地方戏曲是否喜爱,从 15-65 岁的人群中随机抽样了 n 人,得到如下的统计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1)写出其中 , ,a b n 及 x 和 y 的值; (2)若从第 1,2,3,组回答喜欢地方戏曲的人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 6 人,求这三组每组分别抽 取多少人? (3)在(2)抽取的 6 人中随机抽取 2 人,求抽取的 2 人年龄都在[35,45) 的概率. 五、双空题 22.在矩形 ABCD 中,已知 3AB  , 6BC  , E 为 AC 上一点. (1)若 1 3AE AC  ,则 ED  _____; (2)若 · 0BE AC   ,则 ED  _____. 【答案与解析】 1.C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 a 的值,利用余弦定理列出关系式,即可得到 c 的值 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in1 2 sS ab C ,以及 , 4,3C b ABC   的面积为 2 3 , 得 1 34 2 32 2a   , 2a  , 由余弦定理 2 2 2 2 cosc a b ab C   得: 2 14 16 2 2 4 122c        , 解得: 2 3c  . 故答案为:C. 此题考查了余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熟练掌握余弦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2.D 根据随机数的读取方法,可得结果 根据题意:向右读取随机数为 17,12,13,40,33, 12,38,26,13,89,51,03 又随机数小于等于 30,且不能重复, 所以前 5 个个体编号为: 17,12,13,26,03 所以第 5 个个体的编号为:03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随机数的读取,属基础题 3.A 当在 A 学校抽到 B 学校的老师是男老师时,B 学校男老师和总老师的数量可知,进而可求得从 B 学 校抽取到市里上公开课的也是男老师的概率 设 A 学校抽到 B 学校的老师是男老师事件为 M,B 学校抽取到市里上公开课的是男老师事件为 N, A 学校有 15 位数学老师,其中 9 位男老师,6 位女老师,因而 A 学校抽到 B 学校的老师是男老师 的概率为   9 3 15 5P M   ; 从 B 学校抽取到市里上公开课的也是男老师的概率为   3 1 4 10 1 11P N   , 因而由条件概率公式可得       4 11 P M NP N M P M   ,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条件概率的简单应用,条件概率的求法,属于基础题. 4.B 由题意画出三棱锥的图形, 其中 AB=BC=CD=BD=AC=2,AD=m; 取 BC,AD 的中点分别为 E,F, 可知 AE⊥BC,DE⊥BC, 且 AE∩DE=E, ∴BC⊥平面 AED, ∴平面 ABC⊥平面 BCD 时,三棱锥 A﹣BCD 的体积最大, 此时 AD=m= 2 AE= 2 × 3 = 6 ; 设三棱锥外接球的球心为 O,半径为 R,由球体的对称性知, 球心 O 在线段 EF 上, ∴OA=OC=R,又 EF= 2 2AE AF =   2 2 63 2      = 6 2 , 设 OF=x,OE= 6 2 ﹣x, ∴R2= 2 6 2       +x2= 2 6 x2       ﹣ +1, 解得 x= 6 6 ; ∴球的半径 R 满足 R2= 5 3 , ∴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4πR2=4π× 5 3 = 20 3  . 故选:B. 点睛:空间几何体与球接、切问题的求解方法 (1)求解球与棱柱、棱锥的接、切问题时,一般过球心及接、切点作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 图形与圆的接、切问题,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几何中元素间的关系求解. (2)若球面上四点 P,A,B,C 构成的三条线段 PA,PB,PC 两两互相垂直,且 PA=a,PB=b,PC= c,一般把有关元素“补形”成为一个球内接长方体,利用 4R2=a2+b2+c2 求解. 5.A 解不等式 3 1 0x   即可. 3 1 0x   ,解得 1 3x   ,所以函数 ( ) 3 1f x x  的定义域为 1 ,3     . 故选:A 本题考查具体函数的定义域,属于基础题. 6.C 试题分析:由 ,得 o ;由 o ,得 ,则“ ”是“ o ”的充要条件,故选 C. 考点:充要条件的判断. 7.B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线性运算可得: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4 2AO AE AC AB AC AB AC             ,得解. 解:由题意可得: 1 2AE AB  , 由图可知: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4 2AO AE AC AB AC AB AC             , 又因为 AB a  , AC b  , 所以 1 1 4 2AO a b    ,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线性运算,属于中档题. 8.C 先求得 (4,3)AB  , ( 5,12)BC   ,得到 16AB BC   , 13BC  ,再结合投影的概念,即可 求解. 由题意,平面内三点  2,1A ,  6,4B ,  1,16C , 可得 (4,3)AB  , ( 5,12)BC   ,则 4 ( 5) 3 12 16AB BC        , 13BC  , 所以向量 AB  在 BC  的方向上的投影为 16 13 AB BC BC      .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以及向量的投影的定义及应用,其中解答中熟记向量的数量 积的运算公式和投影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推理与运算能力. 9.ACD 将 分为 π π π π 3π, , , ,4 2 2 2 4               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由此确定正确选项. 当 π π,4 2      时,    2 1 2 1sin ,1 , 1, 2 ,cos 0, , 2,2 sin 2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0cos sin   .方程 2 2sin cos 1x y   可化为 2 2 11 1 sin cos x y     ,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 当 π 2   时,sin 1,cos 0   ,方程 2 2sin cos 1x y   化为 2 1, 1x x   ,表示两条直线. 当 π 3π,2 4      时,  2 1sin ,1 , 1, 22 sin         ,  2 1cos ,0 , , 22 cos            . 方程 2 2sin cos 1x y   可化为 2 2 11 1 sin cos x y      ,表示焦点在 x 轴上的双曲线. 所以曲线不可能表示圆. 故选 ACD.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圆、椭圆和双曲线轨迹方程的特征,考查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基 础题. 10.AC 由两集合交集的结果推出 Q 是 P 的真子集,再根据真子集的概念进行判断. 因为 P Q Q  ,且 P Q ,所以 Q 是 P 的真子集, x Q  ,有 x P , x Q  ,使得 x P ,所以 AC 正确; x P  ,使得 x Q , x Q  ,有 x P ,错误. 故选:AC. 本题考查集合交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属于基础题. 11.ACD 选项 A,根据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关于直线 0x  对称,求出  2 0.023P     ,即可判断; 选项 B,根据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即可判断; 选项 C,根据相关指数 2R 的意义即可判断; 选项 D,根据相关指数的计算公式即可判断. 解:对于选项 A,曲线关于 0x  对称,由  2 0.023P    ,则  2 0.023P     ,则      2 2 1 2 2 0.954P P P            ,选项 A 正确; 对于选项 B,对分类变量 X 与Y 的随机变量 2K 的观察值 k 来说,k 越大,“ X 与Y 有关”的可信度 越大,选项 B 错误; 对于选项 C,解析变量对预报变量的贡献率约为 0.96 ,选项 C 正确; 对于选项 D,根据公式     2 2 1 2 1 1         n i i i n i i y y R y y ,其中  10 2 1 120.53i i i y y    ,代入求出   10 2 1 2410.6i i y y    ,选项 D 正确. 故选:ACD. 本题考查回归分析的应用及正态分布曲线的应用,考查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2.ABC 根据 ( )f x 图象 y 轴交于点 30, 2       ,可以求出 6 π ,由过点 1,0 结合1 24 T  可以求出 3   , 即得出  y f x 解析式,再逐一判断每个选项的正误. 因为函数经过 30, 2       ,所以 3cos ,0 π2     ,所以 6 π ,故 A 正确 又因为 1x  时,函数值为 0,所以  26 2k k Z      , 又1 24 T  ,所以 4 2    ,所以 3   , 所以   cos 3 6f x x      , 可得 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6T  ;故 B 正确 当  2 23 6k x k k Z        ,即在 1 56 ,62 2k k     , k Z 上单调递减, 直线 5 2x  是  f x 的一条对称轴,故C 正确,故 D 不正确. 故选: ABC 本题主要考查了由三角函数函数部分图象求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并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对 称性,属于中档题. 13. (0,3] 由题意根据函数 1y mx m   在区间 ,0 上为增函数及分段函数的特征,可求得 m 的取值范 围. ∵函数   , 02 1 , 01 x xf x xmx m      在  ,  上单调递增, ∴函数 1y mx m   在区间 ,0 上为增函数, ∴ 0 0 1 2 1 2 m m       ,解得 0 3m  , ∴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0,3] . 故答案为 (0,3] . 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根据函数  f x 在  ,  上单调递增得到在定义域的每一个区 间上函数都要递增;二是要注意在分界点处的函数值的大小,这一点容易忽视,属于中档题. 14. 4028 2015 试题分析: 2 11 n x     ( n   )的展开式的通项为   2 1 2 1 1 r rr r r r n nT C C xx          ,由题意可 知 2r = ,此时, 2 ( 1) 2n n n na C   ,所以 1 2 1 12( )( 1) 1na n n n n     ,所以 2 3 2015 1 1 1 1 1 1 1 1 1 40282[(1 ) ( ) ( )] 2(1 )2 2 3 2014 2015 2015 2015a a a            . 考点:1.二项式定理;2.裂项相消法求和. 15.1 或 1 2  直接利用等比数列公式计算得到答案. 3 33S a ,故 2 2 1 1 1 13a a q a q a q   , 1 0a  ,故 22 1 0q q   ,解得 1q  或 1 2q   . 故答案为:1 或 1 2  . 本题考查了求等比数列公比,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漏解是容易发生的错误. 16.(1)证明见解析;(2) 15 15 (1)先证明四边形 ADGB 是平行四边形, 可得 //AB DG ,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2) 以点 E 为坐标原点, , ,EB EF EA 分别为 , ,x y z 轴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 ( 2,2,2), ( 2, 1,0)BD CF      ,利用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 (1)证明:∵ / / , / /AD EF EF BC ,∴ / /AD BC . 又∵ 2BC AD ,G 是 BC 的中点, ∴ / /AD BG , ∴四边形 ADGB 是平行四边形, ∴ //AB DG . ∵ AB  平面 DEG , DG  平面 DEG , ∴ / /AB 平面 DEG . (2)∵ EF  平面 AEB , AE  平面 AEB , BE  平面 AEB , ∴ EF AE , EF BE ,又 AE EB ,∴ , ,EB EF EA 两两垂直. 以点 E 为坐标原点, , ,EB EF EA 分别为 , ,x y z 轴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得, B (2,0,0), B (0,2,2) B (2,4,0), B (0,3,0),, ( 2,2,2), ( 2, 1,0)BD CF       4 2 15cos , 152 3 5 BD CF         异面直线 BD 与C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15 15 本题主要考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以及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属于中档题.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主要 方法有两种:一是向量法,根据几何体的特殊性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后,分别求出两直线的方向 向量,再利用空间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求解;二是传统法,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等方法 找出两直线成的角,再利用平面几何性质求解. 17.(1) 4 0x y   (2)9 (1)根据 1 2l l ,得到 2l 的斜率,结合过点  4,0 ,得到答案;(2)根据题意求出 A , B ,C 坐 标,从而得到 ABC 的面积. (1)由直线 1 : 2l y x   知 1 1k   , 又因 1 2l l ,所以 2 1k  ; 因为直线 2l 经过点 4,0 , 则直线 2l 的方程为 4y x  , 即 4 0x y   (2)由(1)可得 1l 与 y 轴相交于点  0,2A , 2l 与 y 轴相交于点  0, 4B  , 且 1l 与 2l 相交于点  3, 1C  , 故 ABC 的面积 1 1 6 3 92 2BC CAS AB x      . 本题考查根据直线垂直关系求直线方程,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属于简单题. 18.(1) ;(2) o o o o(1)运用数列的递推式,令 n=1 求得首项,再由 n≥2 时,an=Sn-Sn-1,结合等比数列定义和通项公 式可得所求; (2)由(1)有 bn=log2an=log24n=2n,可得 o o o o o o o o ,由裂项相消法求和即可. (1)当 n o 时,有 o o o o ,解得 o . 当 n 时,有 o o o , 则 o o o o , 整理得: o , 数列 是以 q 为公比,以 o 为首项的等比数列. 所以 o , 即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2)由(1)有 log ,则 o o o o o o o o 所以 T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本题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注意运用数列的递推式,考查数列的裂项相消法求和,考查化简 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9.(1) 1 ln 2k   ;(2) 1k   ;(3)证明见解析. (1)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得函数  f x 在 2x  处的切线斜率,可得关于 k 的方程,从而可得结 果; (2)函数    xg x xe f x 在区间 1,2 上存在单调增区间,等价于  ' ln 1 0g x k x     在 区间 1,2 上有解,分离参数求出函数范围,即得结果; (3)先利用导数证明即 210 sin2 x x x x x    ,只需证明对任意的   2 2 10, ' ex f x x x     恒成 立即可,再构造函数,两次求导,利用单调性可得结果. (1)由   ln x x kf x e  得    1 ln' , 0,x kx x xf x xxe     , 因为函数  f x 在 2x  处的切线方程为 22 4 0e y x   , 曲线  y f x 在点   2 2f, 处的切线斜率为   2 2 1 2 2ln 2 1' 2 2 2 kf e e     , 解得 1 ln 2k   ; (2)函数     1 lnxg x xe f x kx x x    ,  ' ln 1g x k x    , 因为函数    xg x xe f x 在区间 1,2 上存在单调增区间, 所以  ' ln 1 0g x k x     在区间 1,2 上有解, 即 1 lnk x   在区间 1,2 上有解, 因为 lny x 在区间 1,2 上递增, 所以 ln 0y x  , 可得 1 0k   故 1k   ; (3)     2 22 1 1 1sin 2 sin2 e e x x x x x        2 21 1sin sin2 2y k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1 1' sin cos 2 02 2k x x x x x    ,函数递减, 因为 0x  ,所以      21 sin 0 02k x x x x x x k      即 210 sin2 x x x x x    , 只需 对任意的   2 2 10, ' ex f x x x     恒成立即可, 令      2G x x x f x  , 当 0 1x  时, 1k  ,      1 1 ln , 0,x xG x x x x xe       , 因此,对任意   20, 1x G x e   等价于  21 ln 11 xex x x ex     , 由    1 ln , 0,h x x x x x     ,    ' ln 2, 0,h x x x      , 因此,当  20,x e 时,    ' 0,h x h x 单调递增,  2 ,x e  时,    ' 0,h x h x 单调递减,  h x 的最大值为  2 2 1h e e   , 故 21 ln 1x x x   e≤ , 设    1xx e x    ,  ' 1xx e   ,  0,x   时,    ' 0,x x  单调递增,    0 0  x , 故  0,x  时,    1 0xx e x     ,即 11 xe x  , 故  2 21 ln 1 11 xex x x e ex        , 因此对任意的       22 2 2 2 11 10, ' 1 sin 2sin2 ee ex f x x x x xx x x         恒成立, 本题是以导数的运用为背景的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函数思想,化归思想,抽象概括能力,综合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较难题,近来高考在逐年加大对导数问题的考查力度,不仅题型 在变化,而且问题的难度、深度与广度也在不断加大,本部分的要求一定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 要考查求导公式,求导法则与导数的几何意义;第二层次是导数的简单应用,包括求函数的单调区 间、极值、最值等;第三层次是综合考查,包括解决应用问题,将导数内容和传统内容中有关不等 式甚至数列及函数单调性有机结合,设计综合题. 20.(1) 2 ;(2) 35 2 (1)设外接圆半径为 R ,则由正弦定理可求得 2 sinBC R BAC  ; (2)由 2DBC BCD   及正弦定理可得 2 cosCD BD BCD   ,再根据余弦定理求得 2 15CD  , 1cos 6CBD   , 35sin 6CBD  ,从而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 sin2BCDS BC BD CBD    . 解:(1)设外接圆半径为 2R  , 在 ABC 中, 6BAC   , 由正弦定理得 12 sin 4 22BC R BAC     , 即 2BC  ; (2)在 BCD 中, 2DBC BCD   , sin sin 2 2sin cosDBC BCD BCD BCD       则由正弦定理可得 2 cosCD BD BCD   , 又由余弦定理知 2 2 2 cos 2 BC CD BDBCD BC CD     , 2 2 2( )BD BC CD BDCD BC CD     ,又 2BC  , 3BD  , 解得 2 15CD  , 由余弦定理 2 2 2 2 23 2 15 1cos 2 2 3 2 6 BD BC CDCBD BD BC           , 则 35sin 6CBD  , BCD△ 的面积 1 35sin2 2BCDS BC BD CBD     . 本题考查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考查了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1.(1)见解析(2)第 1 组应抽取 1 人,第 2 组应抽取 2 人,第 3 组应抽取 3 人.(3) 1 5 试题分析: (1)利用频率分布表可求得 100n  . 0.1 20 2a    , 0.2 20 4b    , 15 100 0.01510x   , 25 100 0.02510y   (2)利用抽样比可得第 1 组应抽取 1 人,第 2 组应抽取 2 人,第 3 组应抽取 3 人. (3)结合(2)的结论列出所有可能的 事件,然后利用古典概型公式可得 概率值为 1 5 . 试题解析: (Ⅰ)由表可知第 3 组,第 4 组 的人数分别为 6 150.4  ,,再根据直 12 200.6  方图可知第 1 组、 第 2 组的人数也为 20 人,且抽样总人数 20 1000.02 10n   . 所以第 5 组的人数为100 20 20 15 20 25     , 且 0.1 20 2a    , 0.2 20 4b    , 0.8 25 20c    , 15 100 0.01510x   , 25 100 0.02510y   (Ⅱ)因为第 1,2,3 组喜欢地方戏曲的人数比 2:4:6 1:2:3 , 那么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三组中抽取 6 人 第 1 组应抽取 1 人, 第 2 组应抽取 2 人, 第 3 组应抽取 3 人. (Ⅲ) 由(Ⅱ)第 3 组抽到 3 人,记为 第 1 组和第 2 组 3 人记为 1 2 3, , .B B B 从这六人中随机抽取 2 人,所有可能结果共有 15 种,分别为 所抽取 2 人都在第 3 组的结果有 3 人,故所求的概率为 1 5 点睛:两个防范 一是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矩形的高表示频率/组距,而不是频率; 二是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求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时,应注意三点:①最高的小长方 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即是众数;②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小长方形的面积和是相等的; ③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重心”,等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乘 以小长方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 22. 17 3 65 5 (1)可以点 B 为原点, BC 为 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设 ( , )E x y ,从而得出 ( , 3), (6, 3)AE x y AC     ,然后根据 1 3AE AC  即可得出点 E 的坐标,从而得出 ED 的长度; (2)根据 0BE AC    即可得出 BE AC ,并根据条件求出 23 5,cos 5 AC BCA   ,从而得出 12 5 EC  ,然后在 CDE 中,根据余弦定理即可求出 2 117 5DE  ,从而可求出 DE 的值. 解:以点 B 为原点, BC 为 x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 (0,0)B , (0,3)A , (6,0)C , (6,3)D ,设 ( , )E x y , (1) ( , 3), (6, 3)AE x y AC     ,  1( , 3) (6, 3) (2, 1)3x y      ,  2 3 1 x y      , 解得 2 2 x y    ,  (2,2), (4,1)E ED  ,  17ED  ; (2) 0BE AC    ,  BE AC  ,且 3 5AC  , 6 2cos 3 5 5 BCA   ,  2 126 5 5 EC    ,且 3CD  , 3 1cos 3 5 5 DCE   , 在 CDE 中,根据余弦定理得: 2 2 2 144 12 1 1172 cos 9 2 35 55 5 DE EC CD EC CD DCE             ,  3 65 5DE  . 故答案为: 3 6517 5 , . 本题考查了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利用坐标解决向量的问题的方法,以及余弦定理和直角三角 形的边角关系,考查了计算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