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3 信息推断——信息转化 合乎逻辑与事实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一编 热点3 信息推断——信息转化 合乎逻辑与事实

热点 3:信息推断——信息转化 合乎逻辑与事实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目。 ①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 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 的炙烤。②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 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③巴巴是一只肚皮雪 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 大。④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 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 蚁和白蚁。⑤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 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 力极强的外套。⑥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 样,都是角蛋白。⑦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 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⑧动物园的 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 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 的科学知识。 第①②句指出巴巴的 生活环境安全又轻松。 第 ③④⑤⑥ 句 对 巴 巴 的外形及特色做了具 体介绍。 第⑦⑧句指出巴巴作 为动物园的形象大使 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①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 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 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②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 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③他把棉签伸进巴 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 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④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 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 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 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⑤其实人类身上 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 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 来的极少数动物。⑥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 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⑦它们生活在我们的 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⑧其中大部分 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 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 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第 ①②③ 句 说 明 罗 布·奈特从巴巴身上提 取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第④句说明原因,巴巴 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 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 物的聚合体。 第 ⑤⑥⑦⑧ 句 指 出 人 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 物,大部分是细菌,也 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 生命体。 ①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 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 活跃的微生物。②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 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③北极熊漫步 第 ①②③ 句 指 出 海 绵 和北极熊身上寄宿着 活跃的微生物。 第⑤⑥句由登月正面 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 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④当尼尔·阿姆 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 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⑤奥逊·威 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 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 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⑦ 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 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 伴。⑧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 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 后,它们消化我们。⑨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 一个动物园。 事例和反面名人名言 指出我们绝对不孤独, 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 同生活在一起。 第⑦⑧⑨句得出结论: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微 生物从未缺席。 ①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 ②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 的生存规律。③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 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 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④老鼠 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 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⑤没有一个 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 中,持久地往来、互动。⑥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 第①②句指出微生物 与我们都遵循相同的 生存规律。 第③④句以“珊瑚礁里 的微生物”“人类肠道 中的菌群”“老鼠肠道 中的微生物”“我们自 己肠道内的伙伴”为例 进行举例论证。 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 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第⑤⑥句指出没有一 个物种独自生存着,微 生物使我们彼此相连, 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①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 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 组调控生命活动。②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 统。③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 们”,而不是“我”。④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 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 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第①②句指出父母与 朋友并不仅是由无数 细胞组成的个体,这只 是一个假想系统。 第③句指出我们每个 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 都是“我们”。 第④句以“沃尔特·惠 特曼的诗句”结尾,升 华文章主旨。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细读文,抓要素 行文思路 段落大意 段落特点 引题 对巴巴的外形及特色做了具 体介绍幷指出巴巴作为动物 园的形象大使得到了孩子们 的喜爱。 引出下文要探讨的话题,激发阅读兴 趣。 论题 巴巴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 的聚合体,人类身上也寄宿着 微生物。 承接上文,由动物延伸到人类。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微生物在 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从未缺席。 论证方法丰富:海绵、北极熊和登月属 于举例论证,名人名言属于引用论证。 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微 生物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 们与世界相连。 论据丰富:珊瑚礁里的微生物、人类肠 道中的菌群、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 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 结论 人不是单个的个体,是个复杂 的聚合体,人类辽阔博大,包 罗万象。 先驳后立 析选项,明关键 选项 标注关键点明确前提和结论 如何寻找关键点 A 项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 生物的一大步”,(前提)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 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结论) 前提引用原文正确,关注 一个结论。 B 项 “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 伴”,(前提)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 生,(结论一)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 即消亡。(结论二) 前提引用原文正确,关注 两个结论。 C 项 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 既要关注前提,也要关注 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前 提)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结论) 结论。 D 项 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 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前提)会影响人体各器 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结论) 前提正确,关注两个结 论。 回原文,细比对 选项 信息定 位 比对 A 项,“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 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 大步”,(前提)这说明在人类登 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 地球上的微生物。(结论) 第三段 作者化用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 所说的名言,本意就是借这句话引出微 生物与尼尔·阿姆斯特朗都是第一次登 上月球的观点,所以 A 项正确。 B 项,“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 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前提) 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 们而生,(结论一)同理,当我们 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结论二) 第三段 选项前半句“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 一瞬间就有了伙伴”来自原文,“当我 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是 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述无误;“同理”一 词后的内容为命题人的推断,与上句并 不存在类比推断关系,“出生”和“死 亡”属于发生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规律的 事项,不能做同理推断,且与原文“我们 死后,它们消化我们”的内容不相符,因 此 B 项错误。 C 项,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 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 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 规律,(前提)这些遵循 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 生物。(结论) 第四段 选项前半句来自原文第四段:“我们观 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 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 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而后半句 “应该”后的内容是命题人的推理结 论,原文中“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 我们不同”虽未表明微生物种类一定不 同,但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且“相同的 生存规律”与是否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无关,本推理不成立,因此 C 项不正确。 D 项,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 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 不断迁移时,(前提)会影响人体 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 体的健康。(结论) 第四段 选项前半部分的表述来自第四段的最 后一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告诉读者所 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 进而得出“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 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结论。但人类与微 生物往来、互动的过程中,是否会“影 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 体的健康”,这是无法确定的,需要分具 体情况而定,文中并未就此展开分析, 因此 D 项推断不准确。 明确常见设误类型, 找准分析方向,明确应对策略 信息推断常见命题设误类型:①推断前提错误;②推断过程不符合逻辑;③推断 结论不合理。 [分析方向一]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分析作为推断的依据 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格外关注关 联词语;其次,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原文内容是涉及 局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就成整体或局部了。(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 提中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 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 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在解答题目时仔细比对选项中的 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 [分析方向二]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因果推断、 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复句形 式呈现。 一、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 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常见 的关联词:如果……就……,若……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 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两点:(1)假设关系 是否成立,就是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2)假 设的前提和结论是否对应文本中文意的假设和结论,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 不能偷换前提和结论。 二、条件推断 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 推断的前提,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 结论。 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①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 果,常用关联词“只要……就……”;②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 的结果,常用关联词“只有……才……”;③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或必要条件复句,还是 无条件复句。回归原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思考三方面:(1)前后分句 是否构成条件关系;(2)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 要条件;(3)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三、因果推断(果因推断)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 前提,后一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也可能反之,构成“果因推 断”。常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 用“因此”关联结论。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 “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分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 或避免某种结果,但有时目的是隐含信息,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 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等。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首先考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再考虑“目的”和 为了实现“目的”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分析方向三]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 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根据选项 结论的语意来源,选项推断又分为文内推断和延伸推断。 一、文内推断 文内推断是选项前、后之间的关系,由原文中重点语句(一般为长句)内部的 语意、句间关系或关键段落中重要概念推断出来,结论是原文应有之意,结论一 般由“可见”“说明”“总之”等词语领起。 文内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一般用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 词的后面,看这些词语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内容相关信息推断出来,注意 两点: 1.结论过于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有与之 匹配的信息。如 2018 年全国卷ⅠT3C 项:结论“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 于促进新思想生成”,“无助于”就过于绝对了,原文表述为“……可能无助于 思想的创新”。 2.结论与原文相悖。如2018年全国卷ⅠT3A项:结论“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原文第四段说它们之间是“相互渗入”“包含”与“统一”的,因此,与原文信息 相悖了。 二、延伸推断 延伸推断不是原文内部意思的推知与挖掘,而是由此及彼,由文内到文外, 推断出源于文内,实属文外的结论。这种推断既有有限的延伸,又是合理的推断, 结论一般由“启示”“将会”“应该”等词语领起。 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断的逻辑性和前提的 真实性,这两点在前文已经论述,同时,考生还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格 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 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典例】 审选项抓关键 (请标识关键 词) 找原文定题源 (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 比文题 想规律 辨 正 误 (2020·全国卷 Ⅱ,T3 — C) 从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 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 铜镜被移到了美 术 馆 的 陈 列 柜 正 确 寺庙、墓葬中 发现的壁画、 石 刻 等,在它 们从原址移出 转入美术馆陈 列后,将不可 避免地被赋予 新的属性和意 义。 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 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 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 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 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 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 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 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 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 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 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里 , 其 意 义 也 由 “代表光明”转 变为“和几十面 其他同类器物一 起 展 示 , 以 呈 现 铜镜的发展史”。 那么从寺庙、墓 葬 中 发 现 的 壁 画、石刻等从原 址移出转入美术 馆 陈 列 后 , 也 将 不可避免地被赋 予新的属性和意 义。该选项属文 外 材 料 , 不 能 从 原 文 中 直 接 找 到 , 是 原 文 内 容 的延伸推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 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 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 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 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 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 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 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 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 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 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 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 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 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 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 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 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 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 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 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 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 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 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 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 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 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 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 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 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 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 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 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 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 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 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 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 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 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 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 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 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 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 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 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 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 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 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 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 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 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 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 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