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概括赏析内容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四概括赏析内容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核心突破四 概括 赏析内容 ——整体感悟,仔细比对 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 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 久矣。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 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 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 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 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 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 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 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③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 之所能废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 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 以为疣赘云。(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 ①媕婀(ān ē):犹豫不决,缺乏主见。②中官:宦官。③骈枝: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 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 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 命名为“疣赘录”,明确表达其追悔之意。 C.作者认为“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 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文”“道”的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统的价 值,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 答案 B 解析 “被弹劾返家”错,应为“辞官而归”。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 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自 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 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 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答案 C 解析 文章写的是雍里先生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不是序言作者归有光的。 参考译文 雍里先生(顾梦圭)年轻时就担任了南京吏部的属官,又先后历任两司官职,官务清闲事 简,就用写诗文的方式自娱。平素,言语不多,好像给人不善言辞的印象,有人就疑心他不 懂当世大事。等查考他做官时所承当的各种职务时,了解到他在职时必定把治理之事放在心 上,恐怕不是人们认为的平庸无能之辈。哎呀!天下的风气,它的流弊可以说很久了。士大 夫们把依违阿曲,毫无主见,没有什么可指责,当作是认清时势、通达权变的表现。其中如 果有人稍稍自我激发,将本职事务干得好些,世人就都讥笑他。(这样看的话,)那么先生被 称作“不懂当世大事”本来是适合的。我读过他应帝王之命陈述意见的文章,所议论的都是 天下大事。当时,天子激励意志力求达到国家振兴的治理追求,国家制度中有派宦官到各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监护军队的做法,历代以来连续相承,这种制度不可免去的弊端,最终也依允他的建议而施 行了免去的措施。前人所说的文帝对贾生的恩遇,也就是所陈疏的建议大体能被施行。正当 他四十盛年的时候,升为州郡的长官,是州郡长官中的最高级别,也不能说是没有得到君王 的信任。但最终辞官而归。 在家居住十来年,闭门读书,诚实恭敬,如书生一样守礼制。探求查证《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思想和孔孟之道,潜心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政治思想,凡是有所著述,大多是前辈的儒家学者所没有探究过的。他说自己当初刚刚 弱冠之年就进入仕途当官,不能讲解阐发切实有用的学问,只是局限于取用魏晋诗人古体诗 的形式,模拟并加以雕饰而以为工巧。年轻时的精力,都消耗浪费在没有实际用途的地方, 现在深深地感到后悔,这种悔意也常常表现在文字之间,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 举。在空闲的时候他把所写的文章编成集子,取名为“疣赘录”。我于是有这样一个机会, 为他写了这篇序。 我认为文章是道的表现形式。道表现在外,就成为文章,文章的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 《易·系辞下》说:它的用意是深远的,它的辞语是有文采的,它的话曲折而中肯,它讲的 事直而含蓄,那么,这样即使累积千万字,都不能说是多余无用的,而且要用多种手段使似 乎多余的情感都传达出来。所以,文章不是圣人所能够偏废的。孔子说:“天下有道,政治 清明,那么人们就会依礼而行,表现在外就显得美好,犹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天下无道, 政治黑暗,人们不守礼法,行为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更有枝叶。”如果道胜, 那么文辞就会在你不期望它减少的情况下自行减少;道不胜,那么文辞就会在你不期望它增 多的情况下自行增多。虚美不实之文泛滥,不是因为道的多余吗?从这就知道先生日有所进 的原因了,但我不能妄自揣度。(集子)所录入的文章总共有若干卷,从先生中进士到辞官回 家之后的作品都在集子里了。然而这里所保留的文章不到他所创作文章的十分之一,先生还 自己认为是多余无用之文。 1.认识题型特点 (1)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整个文言文材料,且顺序与文本的顺序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2)选项涉及对文意的概括分析及对文本的艺术赏析。前者的内容比例大。 (3)设误点极细小。多设在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很少放在艺术赏析上;即便放在艺术 赏析上,很少放在艺术特点、技巧的判定上,多放在手法效果的分析上。 2.掌握解答步骤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解答该题必须要对全文有个全面的阅读理解和把握。对于写人散文,我们要注意人物的 语言、事迹和性格,以及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游记散文,我们要注意游览的时间顺序、地 点转换及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 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 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 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 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 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 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概括和赏析内容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 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 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 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二、针对“概括”与“赏析”部分,分别突破 (一)用“比对法”识破内容概括部分的设误陷阱 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 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朱)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 选项:朱寿昌急人之难。他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天性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之事,他曾经把 兄弟的两个孤女嫁出去,帮助没有能力埋葬死人的人埋葬死人十多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中的“爱”是“吝惜”意,非选项中的“爱好”,曲解文意。 (2)原文: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代指传主种放)。其母恚曰: “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 选项:种放的母亲也乐于过安贫乐道的生活。朝廷曾下诏召见种放,恰巧种放生病了,他的 母亲就和他到偏僻之地隐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说种放“称疾不起”,并不是如选项所说“种放恰巧生病了”,曲解文意。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 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亓诗教复劾正春(指传主翁正春)科场徇私,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 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选项: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然 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帝虽然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错,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 其位”是“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的意思;且从后文中的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无中生有。 (2)原文: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 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 选项: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 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奖赏”于文无据,原文“独称述曾”只是说吕道惠对范述曾有所称赞,并无奖赏之意。 3.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 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称代 词及省略句的主语是否标错。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谢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 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 曰微子。 选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 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根据原文,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弘微”。 (2)原文:(守安庆府桐城击退金人后),(叶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 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 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选项:桐城之战后,秀发对于议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诚,反而责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做法,感 到非常不平,所以上书朝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叶秀发上书朝廷是为李诚之伸冤,而不是为自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4.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间颠倒、地点错误。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为顺序的 叙写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主要是任职地点)的词语,识破命题者在时间、地点 上的设误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 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贼)碎其首,缚诸樯丛 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选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 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所以“攻 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2)原文:天圣初,(李若谷)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 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 选项:李若谷不畏权贵。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 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并说是替他的父兄教训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错,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 5.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不当。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 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 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 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高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 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 选项:高闶遭弹劾贬出京,未去就任。当初秦棣曾派姚孚向他请求结为姻亲关系而被拒绝, 因此他被秦桧授意的御史中丞李文会弹劾出知筠州,但因为去世而没能就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桧授意弹劾高闶的原因是“(高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 问秦桧,桧疑闶荐”;且高闶先是没有去赴任,后来才去世,并非“因为去世而没能就任”。 (2)原文:(余弟)伯凝性好读书,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 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 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 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张岱《琅嬛文集》) 选项: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是因为家庭熏陶,他家祖传的医书有一百多种,储备的药材也很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并非是因为家庭熏陶,也非他家储备的药材很多,在医术上有所 成就是因为他个人努力所至,家中的药材也都是伯凝后来自己置备的,并非家中自始就有。 (二)“赏析”部分要关注五个方面 浙江卷“赏析”选项涉及的角度很广,有选材组材方面的,有艺术手法尤其是写人手法 方面的,更有语言、结构方面的。具体说来,要关注“赏析”内容的以下五个方面: 1.写作对象、重点及其写作角度。这是“赏析”首先要清楚的:该文或该段的写作对 象是谁,写作重点是什么。如 2013 年浙江卷第 18 题 A 项就是“赏析”的这一点。还有,对 写作对象、重点的叙写,要关注其正面与反面、直接与间接、明确与含蓄等常见切入角度。 2.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尤其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浙江卷“赏析”的重点。阅 读感悟时尤其要抓住文中的议论抒情词句来把握。 3.写作手法。重点是写人手法。这也是浙江卷“赏析”的重点之一。如对比手法,曾 多次“涉及”。阅读感悟时主要看其对手法的判断是否正确。 4.写作效果。这一点是与写作手法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感悟时也要看选项对手 法的表达效果的判断是否恰当。 5.语言特色。浙江卷“赏析”语言,不大重视对局部语言的赏析,而是关注全文的语 言特色(风格)。如 2015 年浙江卷第 18 题 D 项中的“语言质朴流畅”就是对语言特色(风格) 的赏析。阅读感悟时重在看其对语言特色(风格)的判断是否准确。 边练边悟 对照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赏析”存在的问题。 (1)原文:杨子自铁崖山中客钱塘,初宿市舍,胁未暖席,有物噍身,若芒刺然。已而噍肉 皆起瘾疹,十指爬搔不得停,搔讫即成疮痏。亟命童秉烛,枕褥间了无一物;复睡,则噍如 故。遂挈胡床,露坐待旦。明日问舍长。舍长曰:“此壁虱也。当兹旱气熵然,城中舍皆是 物。”问何状,命童剔床第空。出之,虱非虱,蚤非蚤,以爪掐之。其臭令人呕恶。杨子叹 曰:“异哉有是物也!昔玉溪生,荆舒老人,先后为嫉虱之作,而未有指斥是物者,岂其潜 于昔而出于今,抑其幸见漏于指斥?余既楚其毒,乃作文骂之。”[节选自杨维桢《骂虱赋(并 序)》] 选项:作者客居钱塘旅舍,晚上被壁虱叮咬,瘙痒难忍,连忙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终 于找到壁虱,感慨壁虱长相怪异,写了这篇赋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第二天才“吩咐童仆拿掉床上的席子”。作者写此文不是因为“壁虱长相怪 异”,而是因为深受壁虱叮咬之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参考译文 杨先生从铁崖山客居钱塘,一开始住在市中客舍,身体还没有将席子睡暖,就有东西咬 身体,好像芒刺戳身一样。不久被咬过的皮肉上都起了红肿疙瘩,十个手指不停地抓挠,抓 挠之后就形成疮疱。急忙叫童子持烛找寻,枕头和被褥间完全没有任何东西;再睡,却和原 来一样叮咬。于是搬了一张交椅,在露天坐着等待天亮。第二天问客舍的主人。客舍的主人 说:“这是壁虱啊。当今干旱之气炽盛,城中客舍都是这东西。”先生想知道这东西长什么 样,于是命童子拆掉床上的竹席,使壁虱现身。壁虱找出来之后,发现它长得既不像虱子, 又不像跳蚤,用手指掐捏它,它的气味令人作呕恶心。杨先生感叹道:“世上有这东西真是 奇怪啊!过去玉溪生和荆舒老人先后写过憎恶虱子的文章,却没有斥责这东西,难道它在过 去隐藏而到现在才现身,抑或是它侥幸被遗漏了而没受到斥责?我已遭受被它毒害的痛苦, 于是写文章骂它。” (2)原文:夫霸君若齐桓、晋文者,桓不倍柯之盟,文不负原之期,而诸侯畏其强而亲信之。 存亡继绝,四方归之,此管仲、舅犯之谋也。今商君倍公子卬之旧恩,弃交魏之明信,诈取 三军之众,故诸侯畏其强而不亲信也。藉使孝公遇齐桓、晋文,得诸侯之统,将合诸侯之君, 驱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则亡矣。天下无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诸侯。卫鞅始自以为知霸王 之德,原其事不谕也。(节选自《新序·商君论》) 选项:在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述商鞅“无信”的缺点,指出其 失败原因主要在于诸侯对秦的“畏而不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中未使用比喻论证。 参考译文 像齐桓公和晋文公这样的霸主,齐桓公不违背柯邑盟约,晋文公不负原来的约定,所以 诸侯害怕他们的强大就亲附相信他们。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四方的国 家纷纷归附,这是管仲、姬狐偃的谋划啊。现在商鞅背弃公子卬的旧恩,放弃与魏国结交的 约定,骗取了三军之众,所以各诸侯害怕它的强大而不亲近它。假如让商鞅遇到齐桓公、晋 文公,得到诸侯的拥护,联合各诸侯,发动天下的军队来讨伐秦国,秦国就灭亡了。天下没 有齐桓公、晋文公,所以秦国能够兼并天下。商鞅开始自认为了解霸王之德,根据他所做的 事情看,其实是不了解的。 一、比对法专练 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 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 言,不足避忌。(清·姜宸英《奇零草序》) 选项:文章列举前代修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赞颂历代帝王的盛德,批评沈约、欧阳修等 人明哲保身的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是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回看前代历史,沈约撰写《宋书》,对是否为袁粲立传有疑虑,齐武帝说:“袁粲本是 宋朝的忠臣,为什么不可以立传呢?”欧阳修不为北周的韩通立传,君子批评他的做法。元 代听任湖南民众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成祖不给藏有方孝孺书的人治罪,这些都是表现 帝王盛德的事情。作为臣子的,处于没有忌讳的时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走正当的道路,做 臣子的各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该回避忌讳。 2.原文: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 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 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 选项: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 得了官职与名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书而读,不窥园井”并非母亲的要求,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我)还在凤翔, 常常向齐仓曹家借书,拿着书卷步行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 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 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 3.原文: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石公)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 焉。至廷下,(石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 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 选项: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顶罪,被石公识破,最 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富人逼迫奴仆冒充他去顶罪,而是他的党羽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下令一并抓捕审讯。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 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 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 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 4.原文:晋安石门子早善属词,不乐进士业,遂洗意爵禄之门,而结霞上之居,自号霞仙。 善画,善隶草,善八分书。家贫,性嗜酒,日以饮为事。由是孤洁一世,知名海内。 选项:高石门早年才华卓著,工书善画,因为科场失利,不以功名为意,一世孤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果不当,高石门“洗意爵禄之门”并不是因为科场失利。 参考译文 晋安的石门子早年善于写作,不喜欢在士子的举业上进取,也就无意于求取官爵和俸禄 之道,于是结庐隐居,自己取号为霞仙。(石门子)擅长作画,擅长写隶书草书,擅长八分书。 (他)家里贫穷,生性嗜好喝酒,每天以喝酒为事。因此一生孤高清白,在海内闻名。 5.原文: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上命将(指传主许将)往使。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 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 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 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选项: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 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错误,文中有“及至北境”的表述, 许将是到契丹境内与之谈判。“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提到这一信息。 参考译文 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皇上任命许将出使契丹。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 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 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 重,我将要到贵国去划分边界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 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报告,神宗认为他做得很好。 6.原文: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过人节。乡试后,捷举。意欲赴礼部试, 而绌于资斧。……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之(指欲资助之亲故)。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 足迹,印于其庭者。(《虞初广志》卷八) 选项:来懋斋先生家况奇贫,为人却慷慨大方,有过人的节操。乡试中举后,打算赴礼部应 试,可缺乏资用。他采用民间打会的方式向亲友筹集资金,但遭到背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答案 关键词语理解有误。原文中的“慷慨”应为“性格豪放”之意,而非“大方”。 参考译文 来懋斋先生,家境非常贫穷,他性格豪放而又有超过他人的气节。参加乡试后,成功考 取举人。心中又想着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但是在旅资盘缠方面不足。……来懋斋先生准备好 美味的佳肴,来恭候欲资助他的亲朋故友。谁知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还没有一个亲朋故友踏 进他的庭院。 7.原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 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 论奏方允。 选项: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 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难违圣意”“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 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参考译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还曾担任中书舍人。崔群 在内廷奉职,常因为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宪宗赞赏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 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然后才可以进呈上来。”崔群认为宫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 为定规,(那么)从此学士中就会有嫉害毁谤正直之士的人了,这样他下面的学士就无法进呈 直言了。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8.原文:(大丞相魏国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 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 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 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选项:该段既详写了昼锦堂建造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 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段并没有详写昼锦堂建造的经过。 参考译文 大丞相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建了“昼锦 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留给相州的人们。他的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 名誉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作为自己的警戒。从此可见魏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公是如何看待富贵,但他的志向却不能轻易测量。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 廷办事,不论平顺时还是险难时都一样。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垂着衣带,拿 着手板,不动声色就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样安稳,可谓是国家重臣了呀!他的丰功伟业, 被刻上钟鼎,谱成歌曲,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光荣啊。 二、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 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 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 亡,痛哲兄①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②田二亩,率其家人躬 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 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 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③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 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 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 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④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 愿也。”客皆班荆⑤,主人墙隅烋烋然⑥,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 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 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 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 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 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 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 ①哲兄:犹言“贤兄”。②僦:租。③桯(tīnɡ):床前的小桌。④共张:又作“供张”, 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⑤班荆:布草而坐。⑥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 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避世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 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 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答案 A 解析 “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渡东桥投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 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 B.余若水与鸟鼠生活的状态,表现了他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 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地表明他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D.作者对余若水既赞赏又同情,认为他既有志节又有智慧,长期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 终了一生,真是难能可贵。 答案 C 解析 “表明他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错误。原文意思是: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 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 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 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 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 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 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 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 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 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于是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 有人能见到他,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 自己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 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 听到朋友进来,(余若水)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 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 “若水!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 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 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这)不是我的愿望。”朋 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 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 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 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天色将晚,(他) 送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 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他) 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将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埋葬在他生前隐 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 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 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 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而一心隐居于乡间, 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