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 1 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例 1、例 2、例 3,P3—课堂活动 1、 2,P3 课堂活动 1,练习一第 1、2、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到两位 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在合作学习中探讨计算方法,体会某些方法的合理性与简捷。 3、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 探讨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1 页的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到过 体育馆看过比赛吗?几个小朋友来到 了北碚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这儿听 听,那儿瞧瞧。发现了许多与数学有 关的信息。 1、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那些数学问 题?能列式表示吗? 3、这些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见过吗?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 主题图和老师谈话的引 导下,进入学习状况,积极 思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善于集体讨论,积极发言 认真思考和倾听。 产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 态。 首次探索 出示例 1 图: 1、体育馆的 A 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 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吗?你是怎 样想的? 2、怎样计算 48×10=?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中汇报) 生 1:10 个十是 100,48 个十是 480 生 2:48×9=432,再加上 48,就是 480。 生 3:48 的 10 倍是 480。 …… 师:你们想出的这些方法都不错,能 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棒! 3、回忆同学们想出的这些计算方法, 你更愿意用那种方法计算? 看懂题意,自主探究口 算的方法。 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 言,加以比较,掌握一种自 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及时反馈 组织学生完成填一填: 96×10 54×8 85×10 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1、先独立计算。 2、同 桌 相 互 说 说 计 算 方 法,并相互评判。 再次探索 出示例 2 情景图和左边男孩子的问话: “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能帮他计 算吗? 1、怎样列式?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与例 1 的计算相比较,你想说点什 么? 出示例 3:20×30 1、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怎样口算最简便。 积极动脑,完成知识迁移。 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 一致性。 及时反馈 组织学生完成算一算: 21×20 45×30 50×32 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先独立计算。 同桌相互评价。 课堂小结 师: 1、我们这节课讨论的是什么计算? 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说说通过太论计算方法后,你的收 获。 观察并发现算式的特征,回 顾并整理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完成 P3,P4 的课堂活动。 1、同桌互相出题算一算,说说口算的 方法。 2、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完成练习一第 1、2、3 题。 1、同桌互相出题算一算, 说说口算的方法。 2、学生看卡片口答。 3、完成练习一第 1、2、3。 第 2 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 P3~例 4,P4 课堂活动第 2 题,练习一第 4~9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较快地计算两位数 乘整十数。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喜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讨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重温两位数乘 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回顾:上节课学习了什 么知识? 2、说一说:20×30,你是怎 样口算的? 主动探索 学习新知 阿姨的小卖部有许多商品,学校买了 16 个篮球球,大约要多少钱?你能帮忙算 一算吗? 出示例 4 图: 1、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估算方法。 3、指名说说。 1、先自主探索估算方法。 2、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练习 练习一第 7 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算法。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算法。 课堂练习 1、P5~4 2、P5~5,怎样列式计算? 3、P5~6,夺红旗游戏。 解决问题: 7~8 题。学生先看懂图意,再独立完成, 最后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1、学生独立连线,说说怎 样想、算最快。 2、写出算式并计算。 3、在小组中积极表现,增 强集体荣誉感。 4、解决问题,独立列式计 算,再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 法和收获? 全班说一说。 第 3 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3)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P7~例 5、例 6,P10 课堂活动 1、2 题。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必须写在十位 上的道理。 教具准备 例题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铺垫 口算: 30×20 12×40 50×20 40×16 10×23 53×30 12×4 12×10 25×10 学生独立口算,全班集体订 正。 师生互动 探索新知 例 5: 课件出示例题图, 算这些卷笔刀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 列式? 板书:12×14 1、可以怎样计算? (1) 先算 4 盒多少个,再算 10 盒多少个,最后把它们加起 来。 (2) 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2、在竖式计算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 题? 3、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计算? 4、重点理解第一步先算什么,积表示 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积又表示 什么,应该怎样书写。 1 2 × 1 4 4 8 表示 4 个 12 是 48 1 2 0 表示 12 个 10 是 120,所 1 6 8 以这个“2”必须写在十 位上。 简写为: 1 2 × 1 4 4 8 1 2 1 6 8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1、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 2、与计算方法的讨论。 (1) 先算 4 盒多少 个,再算 10 盒多 少个,最后把它 们加起来。 (2) 还可以竖式计 算。 3、在竖式计算中探讨计算 方法。 (1) 先算什么?积表 示什么? (2) 再算什么?积又 表示什么? (3) 怎样书写? 尝试练习 试一试: 1 4 2 1 4 3 × 2 7 × 8 5 ×2 6 9 8 1 0 5 □ 8 □□□ 独立练习,校对答案,错误 及时订正。 师生互动 再次探索 例 2: 出示例题图 1、看懂图意,列出算式。 2、在竖式里怎样计算?(集体讨论) 3、重点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 法中每一步表示什么,使学生在理 解每部分积是怎样得来的基础上, 加深理解、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方 法。并板书: 3 4 × 2 5 1 7 0 □×□的积 6 8 □×□的积 8 5 0 □+□的积 4、讨论: (1) 例 5 、例 6 在计算时有什 么相同之处? (2)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计算 顺序是怎样的? 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乘 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 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 积加起来。 1、积极动脑,完成知识迁 移。 2、理解算理,正确地用算 式计算。 3、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计算方法,留下完整的 印象。 尝试练习 议一议:怎样笔算 79×80,一人板书, 其余同练。再算一算: 73×21 96×15 45×18 独立练习,同桌互相检查。 课堂活动 P11~1、2 题。 1、算一算,说一说。 2、在下面的空格里,填上两个数相乘 的积。并观察第三个乘积与前面的 两个乘积有什么联系。 1、学生独立计算,说一说。 2、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此题的规律。 课堂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顺 序是怎样的。 指名全班说一说 第 4 课时 问题解决(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 13 页及练习三 1、2、 4 题。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索综合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 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2.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还记得运动会的情景吗?运动会中你参加了什么项目? 师:说起团体操,咱们训练时可认真了。瞧,在这个团体操队伍中,还藏着 不少数学信息呢。从中你获得了哪些? 生:同学们站成了 4 列,每列 18 人。 师:“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 4 列,每列 18 人”是什么意思? 生:每所学校的学生站的列数一样多,每列的人数也一样多。 (出示问题) 师:要求参加训练的 22 所学校共有多少人,通常需要先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 1 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 师:题目里直接告诉我们这个信息了吗?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 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方法探索 方法一 师:孩子们,谁来谈一谈你的好办法 生:用 18 4 22 师:4 表示什么意思?(每所学校站 4 列)18 呢?(每列 18 人)那 18 4, 你求到了什么? 生:18 4 表示先算 1 所学校参加训练的人数。 师:这个意义很有价值。(板书) 师:看,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求 22 所学校的总人数,那就可以先算出 1 所学 校的人数。再用 1 所学校的人数乘 22,得到 22 所学校总的人数。 师:我们列了综合算式,能计算吗?(学生计算) 师:别忘记写单位,还要作答。 方法二 师:要求 22 所学校的总人数,除了这种做法外,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谁来 挑战?生:可以先算 4 22,再乘 18 师:4 表示什么意思(每所学校都站 4 列同学) 22 呢?(一共有 22 所学校) 那 4 22 求到了什么? 生:4 乘 22 求到的是 22 所学校一共站了多少列? 师:先求出了 22 所学校共站的总列数(板书),再怎么办? 生:乘 18,因为每列有 18 人,所以也求到了 22 所学校一共的学生人数。 师:谁再来谈谈这样的思路。 师:通过计算,看答案是否和第一种做法的结果同样多? (结果都是 1584。) 师:孩子们,我们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2 种) 在数学上,经常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比较一下,这 2 种方法有什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堂练习:数学书练习三 1、2 题。 四.课堂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吧! 第 5 课时 问题解决(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 14 页及练习三 3、5、 6 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主要探索运用“归一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倍 比”关系,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解题思路的表述和交流。 2.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从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运动场上团体操队伍的问题。今天,我们继 续关注运动场上的事情。瞧,超市阿姨给运动员们送来了矿泉水,给我们提出了 问题,请你读一读?(课件出示:手推车、问题:这 24 箱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师:要知道 24 箱一共有矿泉水多少瓶?首先得知道什么? 生:每箱有多少瓶? (课件出示:3 箱共有 36 瓶矿泉水) 师:你又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3 箱里有 36 瓶矿泉水 师:知道每箱的瓶数吗?(不知道)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方法探索 师:谁来谈一谈你的想法。 生:要求 24 箱的瓶数,首先得知道 1 箱里有多少瓶? 通过 3 箱共有 36 瓶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每箱里的瓶数。 师:这个推理非常棒,谁再来说一说。(多名学生说思路。) 师:36 3 求到了什么? 生:每箱里的瓶数。 师:数学上,比如像这样求“每箱的瓶数”、或“每班的人数”、“每排的棵 树”等这样的问题,咱们都可以叫做求“每份的数量”,这样的求法,也叫做“归 一法”。 师:什么是归一法呢? 生:就是求每份的数量的方法 师:要得到每箱里的瓶数,怎样列式?(36 3) 师:知道每箱里有 12 瓶矿泉水,接下来 24 箱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呢? 生:再乘 24 师:因为 1 箱 12 瓶,24 箱就有(24 个)12 瓶。像这样在 1 份量的基础上, 再求出很多份的数量,这就是归总法。所以,这一题就采用“先归一,再求总” 的办法来做(板书).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作答) 三.多种方法解决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提倡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 其他办法吗?大家合作探讨一下。 生:汇报 (课件显示:把 24 箱矿泉水分了分,摆放成每 3 箱一堆。) 师:看着这样的分法,想到了什么? 生:阿姨每 3 箱放一堆 师:那 24 箱能分成几堆?(8 堆)看出 24 箱和 3 箱之间有倍数关系, 根据这个关系你能怎样列式? 生:24 3 师:这样求的是什么? 生:24 箱里面有多少个 3 箱? 师:1 个 3 箱里有多少瓶呢?(36 瓶)8 堆就有(8 个 36)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谁能列出算式来? 生:36 3 36 师:通过这种方法的检验,也求出共有 432 瓶。和刚才结果是一样的。 但今天我们主要提倡用“先归一,再求总”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孩子们, 你学会了吗? 四.课堂练习:练习三 3—6 题。 五.课堂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第 6 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理所学单元知识的方法。 2、通过整理与复习,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感受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成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在第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2、请学生说回忆所学知识。 3、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内容。 5、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二、复习 1、出示两个类型的口算题。说说怎样算。 2、出示计算题,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指名全班交流并板书。 3、小结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1、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2、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 三、练习拓展: 练习四第 1、2、4、10。 1、练习第 1 题。(直接口算在书上) 2、指名说出其中几题的口算方法。 3、找朋友。(第 4 题) 4、在○里填上<、>或=。(第 10 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全班交流汇报。 第 7 课时 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 教学内容 教材 P21。 教学目标 1、能从数的排列中去发现隐含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 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规律的方法。 3、陪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能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故事引入 教师:我国南宋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数 学家,他就是杨辉。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 许多成就,其中计算技术方面的成就最突 出,著名的“杨辉三角”对人类数学研究 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要发现的规律就与 “杨辉三角”有关(课件出示例题) 1、学生认真倾听。 合作探讨 探索新知 1、出示数列,请学生观察这些数的排列, 找找其中的规律,再和同桌的同学交 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生 1:每排左、右两边的数都是 1,只有 中间的数在发生变化。 生 2:每排都比它前一排多一个数。 生 3:从第一排的 1 斜起看,依次是 1、2、 3、4…… 生 4:每排中间的数都等于前一排左、右 两个数的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了这么多新 发现,每排的第一个数都是 1,中 间的数都是它前一排左、右两个数 的和等等,找到了这些规律,你们 能知道第 5 排该填哪些数吗?试一 试。再填出第 6、7 排各数。按这 样的规律再往下面填,还会填吗? 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只要我 们找到了事物内部隐藏的规律,就 能正确地天出未知的各数。 1、学生先独立观察,再小 组合作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巩固提高 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第 1 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内容 教材 P25,主题图。例 1,例 2 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认识面积的含 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经历认识面积.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教学准备 教具 视频展示台 、钉子板、橡皮筋.完整的树叶。 学具 钉子板、橡皮筋.完整的树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自主. 探索学习 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 ⑴ 认识周围物体和表面 1 我们能看得见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 全班交流。 2 你能看到这些面的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 3 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 抽生回答,全班交流。 生:我摸了摸,发现它们的面很光滑.表面很 平。有些能全部摸完,有些面摸不完。有的面 我能摸到边沿,有的不能摸到边沿。 4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一摸.看一看,都能 发现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它的这个大小 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例如:书的封面的大 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 课桌的面积。 5 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教 室哪些物体的什么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 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⑴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这 是我们以前认识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你能用颜 色涂出它们的大小吗?颜色涂出的部分也就 是它们的什么?(面积) ⑵小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表面的大小就是 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面积。 (3)比较面的大小 1. 1 抽生回答。 例如:桌面.书面.地 面.墙面......(注 意规范学生的语言 表述) 2 能看到这些面的 大小.还能比较 它 们 的 大 小...... 3 学生自由发言。 4 介 绍 面 积 的 含 义。 5 小组成员之间互 相交流.找一找 教室的面积。 2. 抽学生涂颜色,颜色 涂出的部分也就是 这些平面图形的面 积。 给面积下定义。 (3) 1 比较物体表面的 大小,我们可以 1 讨论比较方法 我们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有什么好方法 吗?抽生回答。 2 进行类比,感觉比较方法 看到书P27 图 A 和图 B,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吗? 以学生的发言,引发思考:当测量单位不统一 时,我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要想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必须统一参照物 来进行比较。 直接看,也可能 将 它 们 重 叠...... ②学生自由发言。 生:可以数它们里面 的格子,谁多谁就 大。 生:不能用数格子的 方法,因为它们里面 的格大小不一样。 课堂作业 1.围图形.画图形,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① P26 课堂活动第 1 题。在钉子板上围也你 喜欢的图形,每围一个图形,要数出这个图形 的面积是多少格? ② 课堂活动第 2 题。画 2 个面积等于 16 个方 格的有趣图形。 1. 1 学生动手操作, 同桌之间互相帮 助。 2 独立完成,抽生 反馈,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是谁?(面积)哪什么是面积呢? 生活中还有哪地方会有面积呢? 第 2 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教学内容 教材P27――28,例 5 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到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2.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建立 cm2、dm2、m2 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能更好建立 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 视频展示台 . 米尺.在操场上画出一个 1m2 和 100m2 的正方形。 学具 直尺.铅笔.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引入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内容吗?哪什么是 面积呢? 1.复习面积的定义,抽 生回答面积的含义。 操作实践 实 践 操 作.探究 新知 1、感知 1cm2 (1)做一做。 请同学们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完成以后,这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 就是 1 平方厘米,也可以写成 1cm2。 (2)量一量 估计一下,文具盒的上面大约有多少 cm2?量一 量,下面的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少 cm2?可以边量边作记 号。 2、感知 1dm2 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 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这个边长为 10 厘米 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 平方分米,也可以写成 1dm2。 估计一下,课桌的面积是多少 dm2?量一量,课桌实际 的面积有多少 dm2? 3.感知 1m2 (1)做一做。 在操场上画一个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 个正方形有多大。 这个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 平方米, 也可以写成 1m2。 (2)估计一下,教室的地面大约有多少 m2?黑板呢? 4.小结:我们刚才认识的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如果要测量和计算更大的面积 1. (1)学生动手操作,独 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 行交流。 介绍 1 平方厘米。 (2)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测 量完后,抽生汇报。 2. (1)学生动手操作,独 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 行交流。 介绍 1 平方分米。 (2)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测 量完后,抽生汇报。 3.向学生介绍 1 平方米, 感受 1 平方米的大小。 4.师生共同小结。 时,我还可能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例如:公顷.平方 千米等等。 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 第 1 题。 2、课堂活动 第 2 题。 先在操场上分别量出边长为 1 米,10 米的正方形。 说一说生活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 1 平方厘米,哪些 是 1 平方分米,哪些是 1 平方米。 1.抽生汇报测量结果, 纠正个别学生不正确的 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动作操作。 学生举例说一说, 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关 于 面 积 单 位 方 面 的 知 识。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 3 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教学内容 教材P31-32 例 1、2 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1 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初步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 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 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中.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 识。 教学准备 教具 视频展示台 。 学具 直尺、卷尺、每个学生准备 20 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 些面积单位怎样规定的? 抽生回答: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 是 1 平方厘米。 自主. 探索学习 探索新知 1、教学例 1: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1)拼一拼,一个个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正 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2)说一说,你拼出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 宽是多少? 抽生回答,全班交流。 (1)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把学生所拼出的各 种长方形展示在黑板上。 (2)小结:长方形里小正方形的个数就等于 它的长×宽。 2.试一试 用 16 个 1cm2 的正方形摆长方 形,并填表。 (1)提出活动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并完成表格。 (3)汇报结果,整理在黑板上。 (4)根据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长方 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有什么 联系?你能归纳一下吗? (5)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 (1)学 生 独 立 拼 长方形。 (2)小 组 成 员 之 间 互 相 介 绍 自 己 拼 出 的 长方形。 (3)向 全 班 同 学 介 绍 自 己 的 长 方 形 的 面 积以及长.宽 有多长。 (4)学生观察表 格,小组讨 论,汇报发 现。 (5)师生交流,总 结。 2. (1)学生动手操 作。 (2)边操作边完 成表格。 (3)全班交流。 (4)归纳长方形 的面积公式。 课堂作业 1. P32 课堂活动第 1 题。 你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测 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 分组活动,独立完成,填写表格。 1.量一量周围的物 体(规则的)长和宽, 再运用长方形的面 积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索,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我要祝贺大家。希望同学们下节课也像今天一样积极.勇跃的去研 究去发现。 第 4 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教学内容 教材P32,例 2 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2 题,练习六。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 面积。 2.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 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中.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 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 视频展示台。 学具 钉子板.橡皮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引入 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内容吗?长方形 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呢? 抽生回答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长×宽 探究新知 1、教学例 3 (1)求长方形积。 出示电视机荧屏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怎么计算呢? 48×27=_____cm2 (2)遮电视机的方巾是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9 分米。 它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 分组讨论,交流。 (3)小结: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长和宽都 是一样的,就是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 长。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 (1)抽生回 答,计算电视 机荧屏的面 积。 抽生汇报。 (2) 小组讨论,全 班交流。 (3)小结正 方形的面积 公式。 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 1.练习六 第 2 题。 独立审题,说思路,列式解答。 2.练习六 第 4 题 填表。 根据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表格。 3.练习六 第 5 题。 配一块与方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 是多少? 1.动作操作, 小 组 互 相 交 流。 2.运用公式, 独立完成。 3.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4.独立完成, 集体评讲。 1.运 用 公 式,解决 问题。 2.独 立 思 考,小组 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同学们能非常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新知识, 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 5 课时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P36―3.7,例 1、例 2、例 3 及相关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认识 cm2、dm2、m2、km2、hm2 的基础上,探索面积单位 之间的联系。 2.会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 视频展示台。 学具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自主. 探索学习 探索新知 1、教学例 1 (1)出示例 1 图,下面这个大正方形面积是 多少? (1)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正 方形的面积呢? 生:数格子,一个小格子边长是 1 厘米,面积 就正好是 1 平方厘米。大正方形里正好 生: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10 厘米,边长×边长就 是 10×10=100 平方厘米。 生:大正方形的边长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 面积就是 1×1=1 平方分米。 ........ (2)同样的一个大正方形面积是 100 平方 厘米,也是 1 平方分米。那么,平方厘 米和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教学例 2 (1)出示例 2 图,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它 1. (1)学生独立思 考。 (2)抽生发言。 (3)独立思考,讨 论;汇报讨论结果。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2. (1)学生独立思考, 的面积又是多少?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平方分米呢? 生:正方形的边长是 1 米,边长×边长就是 1×1=1 平方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为 1 米,也就 10 分米;那 么面积就是 10×10=100 平方分米。 ........ (2)同样的一个正方形面积是 100 平方分米, 也是 1 平方米。那么,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 有什么联系呢? 3.教学例 3 出示例 3 图,计算这块窗户的面积,多少平方 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90×40=3600 平方厘米 3600 平方厘米=36 平方分米 抽生回答。 (2)独立思考,讨 论;汇报讨论结果。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3. 看图,独立完成,注 意单位的换算。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 1 题。量一量,再换算。 2.课堂活动第 2 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 课堂活动第 4 题。在O里填<、>或=。 注意单位之间的进率,再进行换算。 1.动手操作,抽生汇 报。 2.独立完成。 3.按要求完成。 4.注意哪些是较小 的单位,哪些是较大 的单位。 5.动脑筋思考,独立 完成。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第 6 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 39 页例 1、及课堂活动。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下面两 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1)、边长是 4 厘米的正方形。 (2)、长 6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目标解读: 你认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主动探究新知(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例 1(要求学生安静看书 3 分钟) 师:一块长方形的甘蔗地,长 15 米,宽 8 米,如果每方米收甘蔗 7 千克, 这块地可以收甘蔗多少千克? 2、找出问题 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讨论解法 生:(1)、学生分组讨论: A.理解甘蔗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土地面积) B.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C.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题。 2、自主学习例 2(要求学生安静看书 3 分钟)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 学生说出第 2 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 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巩固新知(课堂练习) 1、教材 40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 2、教材 40 页,练习八第 1 题。 五、目标回头看: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六、课后作业:教材 41 页,练习八第 2、3 题。 七、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 43 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通过独自回忆,相互 交流,使长方形、正方形的有关知识结构更加明晰。 2、 让学生初步学习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回顾、整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独 自 回 忆 提出要求:独立回忆,作出整理笔记。 1、 本单元学习了那些数学知识? 2、 习得了那些数学方法? 认真回忆,书面加 以整理。 小 组 交 流 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知识网络 图。 在 小 组 长 的 组 织 下,每人参与交流, 共同回顾,并构筑 知识网络图。 共 同 整 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知识点) 在头脑里构筑完整 的知识结构,整体 掌握本单元知识。 小结 1、让学生谈本单元学习的收获。2、完成 44 页 1、2 题。 完成练习。 面积和单位 的意义 面积单位及换算 面积计算 解决问题 物体表面 或平面图 形的大小 1m 1 ㎡ 边长 1dm 的正方形,面积是 1d ㎡ 1cm 1c ㎡ 1d ㎡=100 1c ㎡ 1 ㎡=100 d ㎡ 1h ㎡=10000 ㎡ 1k ㎡=100 h ㎡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计算长、正方形土地面积,一些建 筑物体的占地面积,物体的表面积 第三单元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第 1 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材第 49 页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探索并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 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见过小动物的运 动会吗? 多媒体出示动物运动会的主题图。 动物运动会上都有哪些比赛项目?仔细观察, 你还有什么发现,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看来要解决同学们刚才 提出的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 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 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在主题图和老师谈话 的引导下,学生进入学习 状况,积极思考老师提出 的三个问题。 参与集体讨论,积极 发言认真思考和倾听。 产生探求新知的积极 心态。 探 究 新 知 1、 创设情景,引导观察 为了美化绿化校园,各个学校都在开展植树 活动。(出示例题 1 情景图)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学校门口有 6 捆树苗(提示:每捆是 100 株,6 捆就是 600 株)。 (2)图中还告诉我们,这 600 株树苗要平 均分给 2 所学校,问每所学校分得多少株?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写出 600÷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算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2)汇报交流 学生一:因为一捆是 100 株,6 捆就是 6 个 100, 600÷2 就是把 6 个百平均分成 2 份,6 个百除以 2 等于 3 个百,就是 300。 学生二:因为 3 个百乘 2 得 6 个百,所以 600÷ 2=300。 学生三:因为原来我们学习过 6÷2=3,60÷2=30, 我想 600÷2=300。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归纳小结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出 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这 个问题。 联系旧知识和图意引导生 说出算式的意义。 如果学生未能发现算法 3,老师可加以适当点拨引 导,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 类比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学生想……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算 法。 课堂活动 1、 师先找一个学生示范对口令的过程。 2、 练习十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一小组为单位,开始对口 令。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第 2 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 49 页例题 2 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 2、 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 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铺垫 200÷2 28×30 500÷5 37×10 360÷6 240÷8 480÷4 770÷ 7 板书在小黑板上,生口答, 并说出想的过程。 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例题 2: 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引导生参 与其中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抽生说 出算式的意义) 师:可以怎样想呢? 学生 1:12÷6=2,所以 120÷6=20 学生 2:20×6=120,所以 120÷6=20。 还可以…… 引导学生小结口算的方法,使其真正 理解口算的算理。 仿照课堂活动对口令,先抽 4 位学生 示范,后在小组内相互进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 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使其充分理解算理。 抽 3——4 名学生说一 说。 第 3 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材第 50 页。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估算过程中,体会估算的现实意义,逐步发展学生估算 意识和估算能力。 2、 能结合现实情景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并解释估算的 过程及方法。 3、 学习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胶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练习巩固 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 2 题后,集 体订正; 2、 第三题先让生自己独立试做,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不同的 做法吗? 3、 处理小乐园上面的部分练习。 生独立做,师巡视,发现问 题及时纠正。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哪些课外活动? 你们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吗?想到科技馆 去了解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吗? 1、引导观察 (通过挂图或实投)出示例题 4 情景图。 这是一个学校的同学进入科技馆参观的 情景,认真观察,看看画面里为我们提供 了一些什么信息? 学生 1:告诉了我们到科技馆参观的学生人数 是 568 人。 学生 2:从画面上知道这些学生要分 3 批进 入。…… 2、组织讨论 你们认为怎样分配才能使每批进去的人数 较为合理呢? 学生 1:平均分成 3 组,使每次进去的人数一 样多。列式:568÷3。 学生 2:这批学生人数不一定能正好分成人数 完全相同的 3 组。 学生 3:不用非常准确的算出计算结果。因为 哪一批多几个人或少几个人,对参观没什么影 响。(如果学生不能发现,老师可点拨引导:“平 均 每 批 进 入 的 人 数 一 定 要 相 等 吗 ? 为 什 么?”) 学生 4:只需求出平均每批大约能进入多少人 就可以了。 怎样进行计算呢? 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很快算出结果。 同学们说得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 候进行除法计算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算出计 算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大致的 结果就行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让 学 生 认 真 观 察情景图,从中提 出 相 关 的 数 学 信 息。 先让学生独立思 考,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讨论,怎样分 配合理? 抽生说出为什么, 多请几位同学说一 说。 体会除法估算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 探 究 估 算 的方法 1、 学生独立思考 怎样估算 374÷3 大约是多少?(如学生思 考有困难老师可以进行提示:我们原来是 怎样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估算的?) 2、 讨论交流 抽生说出估算情况。 学生 1:可以估算出得数是三位数。为什么? 学生 2: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的数,在 口算出结果。 3、比较估算结果,深化认识 同学们真不错,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 对 568÷3≈200 和 568÷3≈190,你认为和实 际结果比较会怎样呢? 探究估算方法过程 中,让学生先独立 思考,充分体验估 算 方 法 的 形 成 过 程,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讨论,在汇报 交流结果。 要求说出理由及为 什么? 学生:把 568 看成 600 人计算,参加估算的人 数比实际的人数略多一些,所以上就比实际结 果略大了一些。因此平均每批入场的人数最多 不超过 200。 学生:把 568 看成 570 人计算,参加估算的人 数略比实际人数少一些,所以得到的商就比实 际略少一些。因此,平均每批入场的人数最少 不低于 190 人。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巩固练习 1、 议一议,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除法 的估算。 2、 第二题,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估算, 在独立做。 3、 练习十第 1 题先抽生说一说商为什么 是两位数,为什么是三位数?再独立完 成,集体订正,老师改书。 4、 练习 2 题,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改书。 体验除法估算与生 活的联系。 要求学生把理由说 明白。 第 4 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 53 页例 5,课堂活动等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想、议、写等课堂活动,经历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 中间没有 0)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算理,归纳笔算算法。 2、会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没有 0)的除法,并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 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笔算除法每一步的算理,会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没有 0) 的笔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确定竖式中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学生在家完成学习单上的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 2、出示课件情景图(修改过的例五图) 猪老二两分能吹 78 个泡泡,它平均每分吹多少个泡泡? (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在草稿本上。 78÷2= (个) (2)知识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除法竖式里先从被除数的高位 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写在那一位上。(注意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尝试探究。 1、出示例五情境图,学生通过看图,找出题上的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小猪 3 分钟能吹 135 个泡泡。问平均每分钟能吹多少个泡泡? 2、小组合作讨论,列出算式,并说明原因。 (1)要想知道平均每分钟吹的数量,知道了 3 分吹 135 个,可以用除法 计算。 135÷3= (个) (2)质疑:这一题可以用估算来解决吗?为什么? 让学生明确这一题要求的是精确值,而不是近似值,所以不能估算。 3、探讨算理。 (1)学生独立计算,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小组讨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讨论:除法竖式里先从高位算起,百位上的 1 除以 3 不够商 1 是该怎么办? 135 除以 3,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1 个百除以 3,不够商 1 个百时,可以先 把它看成 10 个十,再与十位上的 3 个十合并成 13 个十。用 13 个十除以 3,商 4 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 4。用 3 去乘 4 个十,积 12 个十,写在 13 的下面,13 减 12 得 1,1 在十位上,表示还剩下 1 个十。再用 1 个十与 5 个一合并成 15.15 除以 3 商 5,表示 5 个一,在商的个位上写 5.用 3 去乘 5,积是 15,写在 15 的 下面,刚好得 0.所以 135 除以 3 等于 45. (3)完成学习单上的“探讨算法”。 除法竖式里先从被除数的 高 位算起,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 时,就看 被除数的 前两位 ;除到哪一位就写在那一位上。(注意每次除得的余数要比除 数 小 )。 (4)质疑:本题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为什么不是三位数,而是两数? 交流:因为被除数百位数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 1 个百,所以商的最高位从 十位开始。 4、教师梳理算法,并板书。 (1)对照竖式,你能说一说竖式计算中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明确 第一步:先用被除数 135 中的 13 个十除以 3,在十位上商 4,余 1 个十; 第二步:再用余得的 1 个十和被除数个位上的 5 合起来除以 3,在个位上商 5,刚好除尽,余数是 0。即 135÷3=45 (强调 4 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在学习单上完成) (1)要求学生独立计算,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方法。 (2)讨论: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商的最高位所在的数位不同呢? 2、完成教材第 53 页“课堂活动” 利用课件,让学生快速判断商是几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没有 0)的除法吗?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完成学单上的达标练习 1 题和 2 题 第 5 课时 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有了一定的基础 知识. (2)本班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在讲解过程中会重点多次强调本堂课的重难点部 分。 二. 教材分析. 本堂课为西师版 2014 年 11 月第一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 除法中的解决问题第一课时内容.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获得出发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滲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 实践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45 0 15 15 12 1353 难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有了这些基础,今天 我们来学习生活中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所学的能帮助 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问题解决) 2 新授 出示例 1 学校有 12 盒水彩笔,每盒 24 支装,平均分给 3 个班.每班分得水彩笔 多少支?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水彩笔的总盒数,每盒的支数,平均分给 3 个班。 问题:每班分得水彩笔多少支? (2)讨论算法: 法 1:先算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再算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支 法 2:先算每班分得多少盒水彩笔,再算分得的盒子里共 有多少支水彩笔. ⑶列式: 法 1:分步:总支数:24 × 12=288 (支) 每班分得的支数:288+3=96 (支) 综合:24×12+3=96 (支) 法 2:分步:每班分得的 12+3=4(盒) 每班分得的盒子里水彩笔的 支数=4×24=96 改) 综合:12+3×24=96(支) (4)注意:1.单位:分步算式第^单位可能和最终问题但闻不同,关键看 每一步求 的是什么。 2.应用题可能方法不唯一,但不同方法答案应该一致。 3.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3 新授 出示例 2 一次运完 200 吨货物,需要派多少辆这样的车? 可以这样列式: 32÷4=8(吨) 200÷8=25(辆) 也可以这样列式: 200÷(32÷4) =200÷8 =25(辆) 答:一次运完需要派 25 辆这样的车。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 61 页“课堂活动” 4、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实际问题吗?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5、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的练习 1 题和 2 题? 第 6 课时 探索规律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 63 页例 1、例 2,64 页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四第 1~6 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所学计算知识发现数字或图形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掌握和不变的规律。 学习过程: 一、复述回顾(并在小组内交流) 填一填(商的变化规律)。 1、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 8,商要( )。 2、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 8,商要( )。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 20,商( )。 4、被除数除以 2,商不变,除数要( )。 5、甲除以乙,商是 23,余数是 2,如果甲和乙同时乘以 10,商是( ), 余数是( )。 二、设问导读: (一)阅读教材第 63 页例 1 后思考问题。【数的排列中隐含的规律】 1、观察例 1,每行首位的数都是( ) 2、每行中间各数都是前一行( ) 3、每一行数字的个数都是( ) 4、想一想,第五行该填哪些数?完成书上填空。 5、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在图上标出发现的规律。 (二)阅读教材 第 63 页例 2 后思考问题。 【和不变规律】 1、先在书上描出横排和竖排上两个数字相加等于 4 的格子,再分别描出和 等于 6、10 的格子。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格子的个数与和有什么关系?() (2)和不变,两个加数怎样变化的?() (3)、和相同的格子是什么图形?() 3、和不变规律: (三)阅读教材第 64 页例 3 后思考问题。【数的排列规律】 1、数 720 到 360,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 2、数 360 到 120,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想一想,接下来的数字会是多少?填一填书上的空格。 4、小组交流找出规律。 5、这组数的规律是: 三、自学检测: 完成 64 页“课堂活动”。 (做在书上) 四、巩固练习:练习十四 1-6 题。 第 7 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 66 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五 1、2、3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让学生经历回忆,再现知识,相互交 流学习方法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2、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知识 巩固复习 1、 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新知识的 学习已经结束,请大家回忆一下在 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 识?怎样学习的呢?请同学们四 人小组议一议,并简单地整理一 下,记下来。 谁能来说一说你们这一组的整 理结果?(展示学生整理结果) 你们认为哪一组整理的比较 好?为什么呢? 2、 这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 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习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 方法。 (1) 请完成 66 页 1 题,完成之 后思考一下你是怎样想 的?(回忆口算方法) (2)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五 1 题,运用刚才复习的口算 方法,完成下面的题目。 (3) 《整理和复习》的 2 题。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说说你 是怎样判断的? 再用竖式计算。说说竖式计算 时应注意些什么? (4) 练习十五 3 题 估算下面各题,完成后说说你 1、 学生分小组整理本单元 知识点,后交流。 2、 展示各小组整理结果。 3、 (1) 学生独立完成后 说每题的口算方 法。 (2) 独立完成后评 讲。 (3) 复习笔算方法。 (4) 独立完成。 (5) 复习估算方法。 是怎样估算的?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 旋转、平移、轴对称 第 1 课时 旋转与平移现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9~70 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第 1 题,练习十六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2、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3、通过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感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准备】 教具:与例 1、例 2 情景图相似的蕴含旋转与平移现象的现实情景录像。 学具:每位学生自带一根稍粗些的线和一颗略大些的纽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 过哪些游乐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经历的情况自由发言)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 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点评:简单的谈话,唤起了学生生活的回忆,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1)播放与例 1、例 2 情景图相似的游乐场动画录像。(录像中包括开碰碰 车、转转椅、玩风车、转滚筒、开水龙头洗手、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 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在播放游乐场动画录像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 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 行汇报(提示学生可以用手势动作模仿物体的运动)。 学生模仿物体运动时可重点重现物体运动的状态并定格在屏幕的旁边。 [点评:通过游乐场的动画情景实例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 要的是为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借助手势表示物 体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表象认识,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 (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 教师(概括小结):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 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积木、小猴滑滑竿这样(沿着 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 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 现象吗? (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提示学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 示出所列举的现象)。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 1 题做一做。对用一根线和一颗纽扣来作旋转与平移的活动, 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操作,想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及时进行展示评价。 2、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 1 题,第 2 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第 3 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 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 2 课时 旋转与平移现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0 页例 3,课堂活动第 3 题,练习十六第 4、5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通过平移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3、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出怎样平移后使两个图形互相重合。 【教学准备】 与例题和练习配套的、可以移动的图形卡片;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美 丽图案或动画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对旋转与平移现象有了解了。想象一下在下列现象 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①方向盘的转动 ②升国旗 ③火车的运动 ④钟表的运动 ⑤用钥匙开门 ⑥敲击电脑键盘 (2)指名学生回答,并简单说明理由。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的有关问题,看看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 平移可以重合。板书课题——画面上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1 操作感知重合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 操作活动一:每个同学将自己左右手掌面对齐合拢在一起。(教师可示范指 导) 操作活动二:同桌两位同学将数学书或一样大小的练习本完全重叠放在一 起。(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刚才的操作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像刚才那样每个同学的左右手掌面对齐合在了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这 时这个同学的两个手掌面重合了;同样刚才同桌两个同学的数学书完全重叠放在 一起,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本数学书的书面重合在了一起。 2 教学例 3 (1)实物投影出示例 3(例 3 中的图形是可以移动的图片)。 (2)教师引导:仔细观察想象例 3 出示的这些图形,哪些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 合? 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3)学生交流汇报: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学生 一边表述一边在投影仪上操作)哪些通过平移后是不能重合的?为什么? 3 出示补充的一组图形(图形见下图所示),深化认识 (1)提问:下面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是怎样进行平移的? (2)学生独立观察后,用简单的语言向同学介绍,同学间进行自主评价。 4 思考与归纳 思考: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一些图形怎样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三、课堂活动与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 3 题。组织小组讨论:怎样通过平移,使箱子从入口 推到出口?重点组织学生交流争辩是怎样进行平移的?当箱子平移推到最上面 后又该怎样进行平移?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 4 题。集体订正。 四、欣赏 (1)谈话: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旋转与平移的现象,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可 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和动画。 (2)课件播放运用旋转与平移方法制作的图案或动画短片。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同学间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第 3 课时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 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钉子板、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春天到了,天气暖和起来了,美丽的昆虫也都飞起来了。一 只美丽的蝴蝶飞到我们的眼前,(出示半只蝴蝶)可它把自己的半边翅膀和半个身 体给藏起来了,你知道它的另半边翅膀和半个身体是怎样的吗? (师出示多种翅膀并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 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一种呢? 二、师生探究。 1、谈话:老师不仅喜欢昆虫还喜欢旅游。上次利用假期去参观了一个展览, 那里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样物体的照片。(出示天安 门、飞机、杯子)观察这些照片上的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让学生拿出刚才三样物体的平面图形,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们发现 了什么?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轴对 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请你们把对折后的图形翻过来看看,还发现有一条 什么? 学生: (一条折痕) 教师: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4、提问: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对称轴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强调:对折、 完全重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判断每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学生拿出发给他们的图形纸片折叠、判断。 (4)学生汇报。相机提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反思。 1、谈话:大自然中对称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想认识更多更美的轴对称图 形吗?那就随老师一起去参观吧。出示课件中的 “想想做做” 2、出示练习十七第 1 题,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谈话:我们欣赏到了这么漂亮的图形,而且还能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 形,那你自己想不想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请你们利用剪刀、彩纸、钉子板等自 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做好后每组选出两个最好的展示) 4、出示练习十七第 4 题,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 动手连一连。 四、应用质疑。 1、谈话: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吗?在收获的同时,你觉 得还有什么遗憾呢? 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呀!老师还想请你们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请阅读第 76 页。 3、作业:完成练习十七。 五、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研究,你会觉得大自然的美无处 不在,老师更希望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吗? 第五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 1 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 77~78 页例题 1~3 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会读小数。 2、初步感受到小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小数存在和价值。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买水果对话的情景。 2、从这一情景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把学生汇报的小数板书在黑板上。 1.85 千克 18.5 元 6.5 元/kg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的整数有什么不同?(这些数中都有一个小 数点),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吗?板书:小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活动:1、学生观摩情景图。2、学生自由发言。3、学生观察板书的数回答。 探索新知 1、师: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板书:6.5 千克读作六点五千克,其中 6 和 5 被中间的点分成两部分,这个 点叫做小数点,6 是整数部分,5 是小数部分 18.5 元读作一十八点五,他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是什么? 问:1.85 怎么读? 问:小数中的小圆点怎么读?(小圆点读作“点”) 2,例题 2,1、复习:1 元=( )角 1 角=( )分 引导学生理解:1 角是 10 1 元,用小数表示是 0.1 元; 5 角是 10 5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 1 分是 100 1 元,用小数表示是 0.01 元; 8 分是 100 8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 3 角 4 分用小数表示是( )元 引导学生类推 3 角 4 分是元和元的和,用小数 0.34 元表示。 3、引导学生小结:结合图认识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 小数表示。 4、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1)像 6.5,0.03,0.28,11.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2)让学生把这些小数按小数点对齐排起来,引导学生观察与以前学习的 整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以小数点为界把他们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并用表格表 示,得出数位顺序表(略) (4)认数小数数位名称及数位顺序及与整数部分的联系,说明“………”的 含义。 以小数点为界,左边是整数部分,往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右边是小 数部分,往右数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 5.课堂活动 练习 出示文具店小朋友购物的情景,让学生观察价目表。 师:你知道表示商品价格的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吗? 师:你会读这些数吗? 板书:12.68 元读作十二点八六元(如果学生读作十二点六十八元时,要抓 住时机引导学生议一议,最后指出正确读法。 其余的小数请孩子们在小组内自己读一读,学生开火车读一遍。 师:一个篮球 12.68 元,应付几元几角几分呢?说明:12.68 元是 12 元 6 角 8 分,可以两种方法给篮球标价。 师:你们知道(指价格表)这些价格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请在书上填出来, 后评判。 学生试读 课堂活动 1、78 页 1 题,同桌互相说小数,互相评。 2、78 页 2 题,学生先用小数独立填写价格,再说一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积极参与,用心倾听别人发言。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请你们留心观察一 下,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看谁发现得最多。 第 2 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 79~80 页例题 4~6 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厘米转化成米并用小数表示的过程,学会用小数表示长度,并进 行交流。 2、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3、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 10、100 的分数,感知十进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每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2、 课件出示米尺,问:1 米=( )厘米 1 米=( )分米 分米可以用十分之一米表示,也可以用 0.1 米来表示。 学生依次回答 教学例题 教学例题 4 1、以学生身高为例,组织学生合作探索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如,小强身 高 1 米 2 分米。 (1)1dm 是 10 1 m,用小数表示是 0.1m; 9dm 用小数表示,写作( )m 1m2dm 用小数表示,写作 1.2m 1m3dm 用小数表示,写作( )m。 像 0.1,0.9,1.2,18.5,……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是一位小数。 (2)每位学生把自己的身高在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转化过程。 (4)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填写后,指名回答怎样转化的? 教学例题 5 比高矮 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在独立观察填数。 评订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不要求完善,领会就行) 自己观察, 独立思考填数,交流。 教学例题 5 1、涂一涂,比一比 80 页,列 6,4 人一组合作完成。 先提示学生通过小数完成涂色,为什么这么涂?通过数形结合,比较小数的 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活动 1. 分清小数和整数 2.通过摆卡片,能摆出哪些小数,并能排出它们的大小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第 3 课时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83~84 页例题 1~2 以及练习十九。 教学目的: 1、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 减法。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重点呈现:妈妈买菜时对小明说的话,“我今天买肉用去 6 元 5 角,买蔬菜 用去 3 元 4 角。” 师问:同学们,看了刚才农贸市场的场面,你知道写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观察。 探索新知 1、学生可能提出: (1)妈妈今天买菜用去多少钱? (2)买肉比买蔬菜多用去多少元钱? (3)买蔬菜比买肉少用去多少钱? 师问: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会列式吗? 学生可能列出: 6 元 5 角+3 元 4 角= 6 元 5 角—3 元 4 角= 下面两个算式如果学生不能列出,教师可引导:你能把 6 元 5 角和 3 元 4 角 用小数表示吗?还可以怎样写算式? 6.5+3.4= 6.5—3.4= 师问:想一想,你能像整数加减法那样列竖式计算吗?在作业本上试做,学生尝 试计算,师指导。 学生作后汇报交流,重点说怎样列竖式和为什么这样对位,教师可以提问引 导:6.5+3.4 中,6.5 和 3.4 各表示多少?3 应加在哪位下面?4 呢?竖式该怎 样列?6.5—3.4 有该怎样列竖式呢?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了问题,又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去看跳远 好吗? 2、出示例题 2 动态画面。 师:这里面有数学问题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试一试。 学生可能提出:(1)张明跑了多少米? (2)朱红跑了多少米? 师:我们刚才已做过的小数加减法,这两道题你们会算吗? 学生试着竖式计算,学生可能提出:十分位上不够减,十分位相加满十,怎 么办? 师:你们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遇到过这种问题吗?是怎样解决的?(那就 按照整数加减法那样去做。 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强调十分位上不够减和十分位上满十怎么办? 学生活动:学生口头说算式。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回答。学生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 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生发表意见 课堂活动 1、下面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师先讲游戏规则,并示范一次,然后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 2、练习十九 1、2 题,引导明确题意,评讲时让学生说算法。 学生游戏 学生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 第 1 课时 简单的统计活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 88~89 页例 1、例 2 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 格代表 1 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 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统计小猫钓鱼的情景: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 1 下面是小猫钓鱼的情况: 小猫全天钓鱼数统计表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3)表中的合计表示什么?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 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 88 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出哪只小猫钓数量最少,最多。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 2 (1)学生观察本班同学年龄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 3 个小组,分别按年龄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 3 个组的数据汇总。(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 89 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 89 页的课堂活动。 第七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94-101 页上的内容以及练习二十一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同学们对乘法与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旋转、 平移和轴对称、小数的初步认识,统计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师:我们在前面复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乘法与除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旋转、平移和轴对称、小 数的初步认识,统计的有关知识。教师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完成下面各题。 乘法与除法 1.12×30= 23×40= 70×50 400÷4= 360÷9= 600÷20 以一道题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判断各题的积或商是几位数。 23×41 416÷8 49×51 987÷7 3、计算。 84×65 648÷6 32×78 378÷9 4、计算。 732÷3÷4 56×7÷8 732÷(126-120) 854+27×9 5、三年级 5 个班的学生共为灾区捐款 900 元,平均每班学生捐款多少元? 6、看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每月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 480 千克。每户每月应缴清洁费 32 元。这栋楼共 住 8 户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7、填空。 (1)1dm2=()cm2 1m2=()dm2 3200cm2=()dm2 900dm2=()m2 (2)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8.蔬菜大棚占地是长 40m,宽 15m 的长方形。大棚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沿 着大棚走一圈,至少要走多少米? 9、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开防盗门 吊扇的转动 电梯门的开启 水桶的运动 10.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对称现象。人们在哪些地方利用了对称来美 化生活? 1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读上面的小数。 (2) 任选两种饲料的价格比较大小。 (3)提出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统计 13.李晓明调查了自己班上 21 名同学的出生月份,结果如下: 姓名 出生月份 姓名 出生月份 姓名 出生月份 李晓明 9 月 林良喜 10 月 夏明东 4 月 周凯 5 月 顾小红 8 月 李小雨 2 月 陈小娟 7 月 沈春宝 3 月 樊振峰 4 月 张伟伟 3 月 王晓华 4 月 李玉欣 1 月 王大力 10 月 钱玲玲 8 月 孙正英 8 月 杨宁 4 月 李素梅 12 月 侯翠芝 10 月 金明 2 月 张春英 10 月 孙桂達 5 月 请你帮助李晓明整理上面的数据,并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统计表 出生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人数(人)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