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湛江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 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 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也必然会反映 他们的社会的文学形式。”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 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的。现在我们来看看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 问题。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主要观念与追求不同。通俗文学注重文学的娱乐性,注重对类型 传统的传承与重写,以及最大范围读者的认可;严肃文学注重的则是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摹写、 对社会问题的深层剖析、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对读者精神的提升。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并 没有鲜明界限,并且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大众性与艺术性有可能完美融合,达到雅俗共赏 的境地。比如,《红楼梦》《水浒传>在过去传统士大夫眼中是通俗文学,现代以来才被确认为 中国文学的经典。 进入新世纪,通俗文学发展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与网络文学结合,发展出不同 类型、不同模式的叙事方式,形成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学大潮。近年来更借助“网文出海”这 一海外传播潮,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 势。 通俗文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娱乐化与消 遣性,较少关注现实人生;创作上存在跟风现象,某个题材或类型受欢迎,便一窝蜂一拥而 上;片面迎合读者趣味等。这些问题正在得到积极改观,比如近年来,网络文学开始关注现 实题材,以现实主义精神观照时代生活,改变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和文化构成,展现了更加丰 富的社会场景与更加深刻的现实思考。在新时代,通俗文学如何书写新的中国经验与人类经 验,并将之转化为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考验着作家们的能力和品格。通俗文学要推出经典, 走向高峰,需要汲取历史上优秀通俗文学创作经验。具体说来,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创造性 和担当精神。 精品意识就是要对创作、对读者认真负责,每一部都倾尽全力去写,争取立得住、留得 - 2 - 下。金庸武侠小说一共 15 部,大多是精品,刘慈欣凭一部《三体》将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 文坛。现在网络文学创作往往要日更数千字,这使不少作者疲于奔命,顾不上精心构思、细 心推敲,与精品追求构成一定矛盾。当年张恨水、金庸等人的小说也是在报刊逐日连载,但 他们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金庸小说成书后经历两次精心修改。这种创作态度值得今天的通 俗文学作家络小说创作为例,平台和作者不应一味追求写作速度和数量,而应把创作质量摆 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许多网络小说都会经历实体出版的过程,作者应珍惜这一修改打 磨的机会。 (摘编自李云雷《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27 日)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文学注重文学的娱乐性和对类型传统的传承与重写,拥有以市民为主的读者群,反映 市民社会生活。 B. 虽然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主要观念与追求不同,但严肃文学可变成通俗文学,通俗文学 也可成为经典。 C. 我国通俗文学突破固有模式,掀起网络文学大潮,发展空间广阔,其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显示出巨大优势。 D. 作家唯有具备精品意识、创造性和担当精神,才能写出新的中国经验与世界经验,写出雅 俗共赏的通俗文学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郭沫若的观点,论述通俗文学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B. 文章使用例证法,论述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且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 C. 文章采用比较法,论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主要观念、发展空间和艺术追求等方面的异 同。 D. 文章一分为二,运用辩证观点论述通俗文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好坏混杂等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通俗文学虽然拥有大量读者,注重文学娱乐性,但它不能深刻摹写现实人生、深层剖析社 会问题。 B. 严肃文学较之于通俗文学更注重追求艺术性,但因一味追求艺术性,它已忽略了大众,远 离了读者。 C. 通俗文学要推出经典,除了要有精品意识、创造性和担当精神,还应把大众性与艺术性融 合起来。 - 3 - D. 随着文学的多元发展,通俗文学风靡一时,不仅获得了发展新空间,还有取代其他文学类 型的趋势。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世界经验”偷换概念,原文为“在新时代,通俗文学如何书写新的中国经验与人类经 验,并将之转化为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考验着作家们的能力和品格”,是“人类经验”, 不是“世界经验”;“唯有……才能”表述也过于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论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主要观念、发展空间和艺术追求等方面的异同”错误,根 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文章只论述了二者在主要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但它不能深刻摹写现实人生、深层剖析社会问题”错误,根据原文,通俗文学也能深 刻摹写现实人生、深层剖析社会问题。 B 项,“它已忽略了大众,远离了读者”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为“严肃文学注重的则是对现 实人生的深刻摹写、对社会问题的深层剖析、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对读者精神的提升”。 - 4 - D 项,“还有取代其他文学类型的趋势”文中无此信息。文中表述为“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 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只是有优势,并非有取代其他文学类型的趋势。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今年的“两会”上,成都又火了一把,被媒体称为“地摊经济”的实践,先是被报道, 然后被代表委员点赞,到最后直接被总理说上了记者会。疫情冲击下,很多人就业面临挑战。 成都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不扰乱环境秩序情况下,允许商贩临时占道 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可以越门经营,也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这一举措增加了十多万 个就业岗位,中心城区餐饮复工率超过 98%,市民消费更方便。在一片点赞声中,中央文明办 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入文明城市的测评考核内容。 (摘编自《央视新闻·看流动民生,感受城市烟火气》) 材料二: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每天就有城市外的农户及买卖人,一早进城售卖时令蔬菜、水果、 北京小吃等产品。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一些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家去。由于 没有租金,相对就实惠,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购买方式。买卖较好的就租个门面或买个门 面,但大部分还是以地摊为主。 解放后,个体商家特别是摆地摊的商贩大多没有执照,没有固定营业时间,主要还是打 一枪换一个地方,售卖的货物质量上没法保证,所以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地摊逐渐走向 了没落。 一些城外的个体也就在各个村生产队里种地拿工分了,个体经济基本没有了。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满足需求,扩大就业”,向 个体经营户租赁铺面、柜台,允许摆设摊点、走街串巷、流动收货,既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 业问题,又发展了民营个私经济。在这一时期,许多人正是通过“摆地摊”开启了自主创业 的第一步。 这时形成的王府井、隆福寺等夜市,成为当时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生活。夜市改变了天 一黑就回家的单调的生活习惯,市民有事没事儿就到夜市逛逛,吃点小吃,买点东西,极大 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到了九十年代,有些下岗人员及外来人员也加入到个体经济浪潮中,做起各种买卖。温 - 5 - 州等地的个体人员到北京做一些服装生意,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后来 形成了永定门、温州商城等几个比较集中的商圈。这一批人基本上结束了那个时期的地摊生 意。到了 2000 年,地摊经济主要就是以供应人们日常蔬菜、水果为主,也就是相对集中在一 些大市场,散户很少见。 (摘编自《今日新闻·以北京为例看地摊经济演变》) 材料三: 其实,我是一直不太认同媒体报道当中的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摊经济”。“地摊” 二字有往回走的意味,而且也容易让大家误解成都的举动。其实它就是室外经营,是流动摊 贩有序占道经营。因此,不应该把地摊经济理解成回到过去的一种 l.0 版,而是希望经过观 念的改变,管理的细化,升级为未来的 3.0 版或 4.0 版。在气温合适的情况下,餐饮、酒吧 等行业的室外经营是全世界的惯例,更是中国要打造的地摊经济必有的内容,而流动摊点和 有序占道经营,在有效管理情况下也同样是人们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应有内容。恐怕不能只当 应急之策,而应该快速成为面向未来的升级举动。当然我们依然要卫生,要健康,要整洁, 千万不要走向一个怪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别小看这室外经营,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 的一次考验。 (摘编自白岩松《流动摊点,有序占道经营不能只当应急之策》) 4. 下列有关材料二中“地摊经济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出现了流动商贩,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 到时间就回家。 B.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地摊经济走向没落,一些个体商贩停止摆摊到村里种地拿工分,个 体经济基本消失。 C. 改革开放初期,地摊经济复苏,夜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极大地丰富了市 民的业余生活。 D. 九十年代,地摊生意基本结束,形成比较集中的商圈;2000 年后,除了供应蔬菜、水果的, 散户就很少见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都有条件地允许商贩临时占道摆摊,流动贩卖,临街店铺还可以越门经营,这是疫情冲 击下的惠民政策。 B. 成都的“地摊经济”举措增加了十多万个就业岗位,这一实践得到了百姓拥护、中央政府 肯定。 - 6 - C. 八十年代后,国家开放地摊经济,大力发展民营个私经济,出台法规鼓励个人通过“摆地 摊”来自主创业。 D. 白岩松是认同成都的“地摊经济”这一举动的,但他不认同媒体把成都的实践称之为“地 摊经济”。 6. “地摊经济”一时火热,怎样才能使其健康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大众要正确认识“地摊经济”,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过去的 1.0 版、走回头路。②地 摊经营者要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政府相关规定,合法经营。③相关职能部门要改变观念,细 化管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摊经济。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 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D 项,“九十年代,地摊生意基本结束”错,范围扩大。原文是“这一批人基本上结束了那个 时期的地摊生意”,不是说所有地摊生意都结束了,只是那个时期的地摊经济基本结束。另 外,“除了供应蔬菜、水果的,散户就很少见了”错,曲解文意。原文是“地摊经济主要就 是以供应人们日常蔬菜、水果为主,也就是相对集中在一些大市场,散户很少见”。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道题属于筛选信息类题目,首先要速 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八十年代后”时间界限模糊,范围太大;“大力发展”“出台法规”“鼓励……自主 创业”于原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向个体经营户租赁铺 面、柜台,允许摆设摊点、走街串巷、流动收货,既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又发展了 民营个私经济。在这一时期,许多人正是通过‘摆地摊”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7 -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地摊’二字有往回走的意味,而且也容易让大家误解成都的举动。其实它就是室 外经营,是流动摊贩有序占道经营。因此,不应该把地摊经济理解成回到过去的一种 l.0 版” 概括为:大众要正确认识“地摊经济”,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过去的 1.0 版、走回头路。 “成都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不扰乱环境秩序情况下,允许商贩临时占 道设置摊点摊区,临街店铺可以越门经营,也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流动摊点和有序占 道经营,在有效管理情况下也同样是人们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应有内容”概括为:地摊经营者 要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政府相关规定,合法经营。 “不应该把地摊经济理解成回到过去的一种 l.0 版,而是希望经过观念的改变,管理的细化, 升级为未来的 3.0 版或 4.0 版”“我们依然要卫生,要健康,要整洁,千万不要走向一个怪 圈,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概括为:相关职能部门要改变观念,细化管理,打造具有中国特 色的地摊经济。 综上分析,“地摊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上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 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 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 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 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 - 8 - 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 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 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 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 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 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 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 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 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 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 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 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 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 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 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 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一拔,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 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 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 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 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 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 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荼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 - 9 - 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 “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 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 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 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 服的。 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 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 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 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 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 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 那些鱼呢? 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 反正。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 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 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 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一九八四年五月九日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描写了翠湖及其周围的景观,叙述了自己与翠湖有关的生活,其中夹杂着作者自身的 感受。 B. 本文虽然记叙的是琐碎的日常,描写的是平常百姓的生活,但却让读者感受到平实而琐细 生活中的缤纷色彩。 C. 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高兴、担心,表达出作者对 翠湖的牵挂与怀念。 - 10 - D. 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 又不失幽默风趣。 8. 文章的第三、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翠湖心影”是指翠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如何理解这个标题?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 析。 【答案】7. D 8. ①描述了作者过去在翠湖边上的图书馆看书和茶馆喝茶的闲适生活。② 由景及人,突出了翠湖边上的人——图书馆管理员随心随意的个性和茶馆堂倌大度宽厚的风 度。③表现翠湖给“我”带来的宁静、惬意和温馨的感受。在翠湖可以安静随意地读书,自 在地喝茶赏景。④这些与翠湖相关的美好回忆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并与后文作者听说 的翠湖的现状形成对比。 9. ①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翠湖的大树、清浅的湖水、粉紫色的水浮莲、自由游弋的红 鱼都是那么地和谐美好。②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 板枯燥中的人匆匆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放慢脚步享受翠湖的湖光树影。③翠湖承载着作 者年轻时的美好回忆。翠湖的图书馆、茶馆,甚至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年青的足迹。 ④翠湖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无法忘怀。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湖 而喜,为翠湖而忧。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 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D 项,“语言华丽秀美”错,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的第三、四段的作用。作用 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阅读全文,精读第三、四段,把握第三、四段以及上下文 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在内容上,第三节,“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他来了, 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拨到八点, - 11 - 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 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 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这些叙述既表现图书馆管理员随心随意的个 性,也介绍了“我”在翠湖可以安静随意地读书的情况。 第四节,“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 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 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 很可佩服的”,这节记叙了“我”在翠湖可以自由自在地喝茶赏景,赞美了茶馆堂倌大度宽 厚的风度。 总之,联系上文,作者由翠湖景写到翠湖人,由景及人,突出了翠湖边上的人——图书馆管 理员随心随意的个性和茶馆堂倌大度宽厚的风度,表现翠湖给“我”带来的宁静、惬意和温 馨的感受。 在结构上,联系下文内容,这些与翠湖相关的美好回忆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并与后文 作者听说的翠湖的现状形成对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和理解标题,这是一道标 题含义探究题。答题时,先从字面、文本含义角度探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精神层面探究 深层含义。 首先梳理文章内容。本文一共十节,第一节写昆明和翠湖关系密切,第二节写翠湖美景,第 三节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第四节在翠湖茶馆喝茶,第五节到翠湖去“穷遛”,第六、七节 写想念翠湖,第八——十节写翠湖的现状以及“我”的看法和感受。 第二节描写了翠湖的美景。翠湖的景色有:高大的树、清浅的湖水、粉紫色的水浮莲、自由 游弋的红鱼,和谐美好。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 第二节,写“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 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 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 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 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概括为: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生活在喧嚣扰 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匆匆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放慢脚步享受翠湖的湖光树影。 从第三节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第四节在翠湖茶馆喝茶,第五节到翠湖去“穷遛”可见:翠 - 12 - 湖承载着作者年轻时的美好回忆。翠湖的图书馆、茶馆,甚至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年 青的足迹。 从第六、七节写想念翠湖,第八——十节写翠湖的现状以及“我”的看法和感受可知:分别 后,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 翠湖的现在,为翠湖而喜,为翠湖而忧。 【点睛】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 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 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 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 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 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 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 便可发现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茂度,吴郡吴人,张良后也。名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茂度不乐仕进,郡上计吏,主 簿,功曹,州命从事史,并不就。除琅邪王卫军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度支郎,父忧不 拜。服阕..,为何无忌镇南参军。顷之,出补晋安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 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循走,俱坐免官。复以为始兴相,郡经贼寇,廨宇焚烧, 民物凋散,百不存一。茂度创立城寺,吊死抚伤,收集离散,民户渐复。在郡一周,征为太 尉参军,寻转主簿。高祖西伐刘毅,茂度居守。留州事悉委之。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 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江陵平,骠骑将 军道怜为荆州,茂度仍为咨议参军。还为扬州别驾从事史。高祖北伐关洛,复任留州事。出 为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绥静百越,岭外安之。以疾求还,复为道怜司马。丁继母忧, 服阕,除廷尉,转尚书吏部郎。 元嘉三年,太祖讨荆州刺史谢晦,诏益州遣军袭江陵,晦已平而军始至白帝。茂度与晦 - 13 - 素善,议者疑其出军迟留,时茂度弟邵为湘州刺史,起兵应大驾,上以邵诚节,故不加罪, 被代还京师。七年,起为廷尉,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入为五兵尚书,徙太常。以脚疾 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上从容谓茂度曰:“勿复以西蜀介怀。”对曰:“臣若不遭 陛下之明,墓木拱矣。”顷之,解职还家。征为都官尚书,加散骑常侍,固辞以疾。就拜光 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以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十八年, 除会稽太守。素有吏能,在郡县,职事甚理。明年,卒官,时年六十七。谥曰恭子。 (节选自《宋书·张茂度传》) [注]①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庙号高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 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 B. 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 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 C. 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 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 D. 军还迁/中书侍郎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 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人一诞生就起名取字,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往往 称其字,以表其德。 B. 服阕,封建时代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在职官员须回家守制(守孝),守丧期满除去孝服, 称为服阕。 C.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 权。 D. 秩,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并非铁饭碗,而是根据年终考评确 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茂度出身名门,早年不乐仕进。张茂度是汉代开国元勋张良的后代,曾经多次被郡府、 州府授职,都没有就任。 - 14 - B. 张茂度治政有方,懂得体恤百姓。张茂度担任始兴相时,建造官舍,哀悼死者,抚恤伤残, 使始兴渐渐恢复繁荣。 C. 张茂度被人质疑,但为皇帝信任。张茂度被人怀疑有意出兵迟缓,皇上并没有加罪于他, 后来还安慰他不要介怀。 D. 张茂度家财富足,晚年闲居山林。张茂度营建本县的华山作为居所,晚年悠闲自得于山野 湖泽之间,直至终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循走,俱坐免官。复以为始兴相,郡经贼寇,廨宇焚烧,民物凋散,百不存一。 (2)上从容谓茂度曰:“勿复以西蜀介怀。”对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卢循逃跑,两人都因此免官。茂度又被任为始兴相,始兴郡经叛贼入侵后,官舍被焚 烧,民众财物零落流散,所剩无几。 (2)皇上神态平和地对茂度说:“不要再对西蜀之事耿耿于怀。”茂度回答说:“如果不是幸 逢陛下圣明,臣子早已不在人世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用 排除法做题。 本题,“军还迁中书侍郎”的意思是回师后,升任中书侍郎。句中的“迁”之升迁,作“中 书侍郎”的谓语,所以应在“迁”之前停顿,排除 A、D 项。“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的意 思是高祖将讨伐司马休之,茂度闻讯。句中“休之”作“讨”的宾语,“茂度”作“闻知” 的主语,所以应在“休之”和“茂度”之间停顿,排除 C 项。疏通语意为:回师后,升任中 书侍郎。又出任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伐司马休之,茂度闻讯,乘轻舟顺流而逃,中 途遏上高祖,高祖任命茂度为录事参军。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 15 -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人一诞生就起名取字”错,古代男子 20 岁,女子 1 5 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 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 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D 项,“直至终老”错,张茂度闲居山林七年,后来又担任了会稽太守,并且死于任上。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走”,逃跑;“坐”,因为;“以为”,以(之)为,让他担任;“寇”, 入侵;“焚烧”,被焚烧。第二句关键点:“从容”,神态平和;“介怀”,耿耿于怀;“墓 木拱矣”,(臣子)早已不在人世了。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 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 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张茂度,吴郡吴人,是张良的后代。他的名与高祖刘裕相同,所以称他的字。张茂度不 喜欢做官,曾被郡府任命为上计吏、主簿、功曹,州府任命为从事史,都没有就职。朝廷授 - 16 - 职琅邪王卫军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度支郎,也因父亲去世而没有就任。守丧期满后, 任何无忌镇南参军。不久,出补晋安太守。卢循入寇,江州沦陷,茂度和建安太守孙蚪之都 接受了他的符书公文,供给户调和徭役。卢循败走,两人都因此免官。茂度又被任为始兴相, 始兴郡经叛贼入侵后,官舍被焚烧,民众财物零落流散,所剩无几。茂度建造官舍,哀悼死 者,抚恤伤残,收集离散人员,民众人口渐渐恢复。在始兴郡任职一年后,征召为太尉参军, 不久转任主簿。高祖西征刘毅,张茂度留城守护,留守之州府事全部托付给他。回师后,升 任中书侍郎。又出任司马休之平西司马。高祖将讨伐司马休之,茂度闻讯,乘轻舟顺流而逃, 中途遏上高祖,高祖任命茂度为录事参军。江陵平定以后,骠骑将军刘道怜执掌荆州,张茂 度仍任咨议参军。回来后任扬州别驾从事史。高祖北伐关洛,张茂度又任留州事。后出任使 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在任期间,安抚平服百越,岭南地区太平无事。因患病请求还归, 又任刘道怜司马。正逢继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官拜廷尉,又转任尚书吏部郎。 元嘉三年,太祖讨伐荆州刺史谢晦,诏令益州派军队袭击江陵,谢晦被打败后益州军队 才抵达白帝。茂度与谢晦平素关系很好,议论者怀疑他是有意出兵迟缓,当时茂度的弟弟张 邵任湘州刺史,发兵响应皇上,皇上认为张邵忠诚,因而没有加罪于张茂度,只是被替换下 来回到京城。元嘉七年,起用为廷尉,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入朝任五兵尚书,调任太 常。由于脚病出任义兴太守,俸禄增至中二千石。皇上神态平和地对茂度说:“不要再对西 蜀之事耿耿于怀。”茂度回答说:“如果不是幸逢陛下圣明,臣子早已不在人世了。”不久, 解职回家乡。朝廷又征召他为都官尚书,加散骑常侍,茂度以疾病为由坚决辞谢。就任为光 禄大夫,加授金章紫绶。 张茂度家中财产富足,主动中断仕途.开始营建本县的华山作为居所,悠闲自得于山野 湖泽之间,这样过了七年。元嘉十八年,被任命为会稽太守。茂度一向有为政的才能,在郡 县任上,政务治理得很好。第二年,逝于任上,时年六十七岁。谥为恭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 钱 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①,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②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 17 -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③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①上林:上林苑。②长乐:唐宫。③永崇:指长安永崇坊。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 高浞。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诗前两联写景,从动、静、声、色等多个角度,描写皇宫园囿殿阁的景色,描绘了一幅 穰丽的宫苑春景图。 B. 钱诗前两联尽管没有正面提到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用景物反衬出裴舍人的特 殊身份和地位。 C. 高诗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比拟新中举的进士,“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 所凭恃,特承恩宠。 D. 高诗以“芙蓉”自比,“秋江上”与前两句的“天上”“日边”形成对比,写出后者与前 者所处地位的悬殊。 15. 作为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干谒诗,钱诗的后两联和高诗的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 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不同之处:①钱诗后两联表达了白己虽穷途落魄却有为朝廷出力的一 片忠心以及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②高诗后两句赞美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暗寓自己 生不逢辰的悲慨。相同之处:①都有望提携之意;②干谒之情都写得含蓄婉转,保持身份。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反衬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错误。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 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 子,不是反衬。 - 18 -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本 或一组文本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本题主要比较诗歌的情感异同。考生要注意审题,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 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 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中的两首诗都是 干谒诗,但两首诗都写得非常巧妙,并没有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 有羡鱼情”那么直白的写出自己的请求。钱诗的后两联“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中,“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的意思是: 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时时刻刻倾 向着太阳(指当朝皇帝),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从中作者表达了希望为朝廷出 力的忠心;而尾联“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意思为: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 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点出了自己十年科举不中的遗憾和惭愧。再联系上 句的表忠心,作者在这里不着痕迹的将希望自己被举荐的意思表达出来,又保持了自己的身 份;而高诗的后两句“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则是和诗的前两句形成了强烈的 对比,与“和露种”的碧桃和“倚云栽”的红杏相比,“芙蓉”虽然性情高洁,但因生不逢 时,生在“秋江”上,自然无法得到红杏与碧桃的地位。“不向东风怨未开”表明自己并不 抱怨没人赏识自己。高诗此处处理得非常巧妙,既写出了希望对方提携之意,又没有放低身 段,在气节上还在钱诗之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从而增添了浪漫 气息。 (2)苏轼《赤壁赋》中写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皎洁的明月映照在江中,四周船儿悄无声息之景来烘托琵琶女弹 奏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驾一叶之扁舟 (4). 举匏樽以相属 (5). 东船西舫悄无言 (6).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 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 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 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摧、栈、 钩、匏樽、舫、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浓缩精华,寥寥数语, 却做到了写实性与抒情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 学诗,无以言”。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 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 ,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中华民族五千年 来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历史经验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文化传统与社会实践。中华优秀思想长期 中国文学,久而久之转化为诗意,以诗歌等形 式影响和塑造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凭借着优美的语言与凝练的旋律,诗歌将 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外化为口耳相传的继承与发展,又内化为 的心灵认知。多少名诗佳 句依旧在中国人嘴边吟诵, 在他们心间缓缓流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息息相关 浸润 潜移默化 依然 B. 休戚与共 浸润 耳濡目染 依然 C. 休戚相关 感染 潜移默化 因而 D. 息息相关 感染 耳濡目染 因而 18. 下列选项与文中“诗的国度”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对新兴一代来说,曾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已被“自 动屏蔽”。 B. 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 鲜活。 C. 中国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发射成功,据介绍,该卫星的总投入接近五百万元人民 币。 D. 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 - 20 - 发人深思。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 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价值观与社会实践。 B.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 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与历史经验。 C.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 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与人生哲学价值观。 D.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社会实践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 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与人生哲学价值观。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息息相关”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 也可以指事物。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休戚与 共”适用对象较狭小,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 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此处应用“息息相关”。 第二处,浸润:指浸染熏陶。感染:指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此处写思 想与文学的关系,用“浸润”合适。 第三处,“潜移默化”和“耳濡日染”,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的意思。“潜移默 化”,强调悄悄受到影响后所发生的变化。“耳濡日染”,强调经常耳听目视所受到的影响。 此处 ,应侧重悄悄受到影响后所发生的变化,故用“潜移默化”。 第四处,“因而”表达因果关系,语境强调的是名诗佳句仍旧在心间流淌。依然:照往常, 依旧。此句和上句不存在因果关系,此处用“依然”。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灵活多样。近年来最常见 - 21 - 的考查方式包括:在语言运用题(如仿写、扩写、拟对联等)中,根据需要运用修辞手法来 表达;在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解说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在现代文阅 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在作文中要求“善于运用修 辞手法”等。本题首先要了解引号的基本用法,包括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 特殊含义。④表示讽刺和嘲笑。⑤突出强调。语段中“诗的国度”,表示突出强调。 A 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表示引用,“自动屏蔽”表示特殊含 义; B 项,“抓活鱼”表示特殊含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表示引用; C 项,“风马牛”表示特定称谓; D 项,“权利意识”表示突出强调。与文中“诗的国度”引号用法相同。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原文语句存在两种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从画横线的句子的后面的内容“影 响和塑造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可判断出应是“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 与人生哲学价值观”,可排除 BD 项。“人生哲学价值观、历史经验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 气”中,“人生哲学价值观”不能是底气,应改为“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 女文化自信的底气” ,可排除 A。 故选 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雁”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文人们或绘雁行,或摹雁声,或写孤雁,展现共独有的生 存我态,①________。雁的春秋迁徒,常常唤起人们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因此, ②________。迁客骚人在遭受贬谪、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时,也每每会想起失群的孤雁, 于是,③________。总之,“雁”这一具有张力的意象,以其深邃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 的情思,负载着诗人思乡、失意的情怀,是读者透视其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 - 22 - 【答案】 (1). ①借此抒发自己浓浓的情思 (2). ②雁就成为思乡文人吟咏的对象 (3). ③孤雁又成了失意的代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 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第一处,前半句写文人们写“雁”,此处当写文人写“雁”的目的,根据后面“雁的春秋迁 徒,常常唤起人们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可知,文人写“雁”是“借此抒发自 己浓浓的情思”。 第二处,由“因此”可知此处是写“雁的春秋迁徒,常常唤起人们羁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 微情感”的结果,因此可填写“雁就成为思乡文人吟咏的对象”。 第三处,由“于是”可知此处是写“迁客骚人在遭受贬谪、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时,也每 每会想起失群的孤雁”的结果,因此可填写“孤雁又成了失意的代称”。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 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 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 序。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 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 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 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 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字。 2020 年 4 月 8 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联合发布《5G 消息白皮书》, 制定了 5G 消息的相关标准。这个被称作“5G 消息”的融合通信服务,较之前的类似尝试,不 - 23 - 再是单兵作战,而是三大运营商统一战线,有利于赢得更多用户。2014 年,中国移动曾推出 “三新”手机(新通信、新消息、新联系)战略,但由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不支持这一技 术,无法实现跨网通信,而市面上也仅有少数终端支持。此次三大运营商将采用统一的国际 技术标准,意味着跨网用户将被打通。与采用私有协议的 APP 孤岛相比,“5G 消息”在互联 互通上具备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对服务应用直接意味着国内的 13 亿甚至全球的 60 亿海量 用户。目前,融合通信业务的商业模式仍在探讨中。尽管“5G 消息”未来有潜力蓄积大量用 户,但市场普遍认为,其暂未展现出像微信一样的社交野心,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应用冲击有 限。 【答案】①三大运营商将采用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意味着跨网用户将被打通。②坐拥天然 用户基础,5G 消息亟待探索商业模式,③但市场普遍认为其对微信等社交应用冲击有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阅读语段,分出 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概括出与题干项对应的答案。写完后要检查,注意字 数的限定。本段新闻分三个层次报道了有关三大运营商制定 5G 消息的相关标准的情况。第一 层是 1——4 句,消息先强调较之前的类似尝试,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三大运营商统一战线, 有利于赢得更多用户。再与之前 2014 年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此次三大运营商将采用统 一的国际技术标准,意味着跨网用户将被打通。因此这个结论即可作为关键信息之一。第二 层是 5——7 句,可提炼出“60 亿海量用户”“融合通信业务的商业模式仍在探讨中”等信息, 综合起来就是坐拥天然用户基础,5G 消息亟待探索商业模式。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从内容上 看,重点应在“但”之后,因为转折关系的句子重心在后面,因此可得出“其对微信等社交 应用冲击有限”这样的内容。因此最终可得关键信息:①三大运营商将采用统一的国际技术 标准,意味着跨网用户将被打通。②坐拥天然用户基础,5G 消息亟待探索商业模式,③但市 场普遍认为其对微信等社交应用冲击有限。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五四青年节之际,某视频网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犹 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激荡起青春之声。“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 们准备的礼物”“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 审美和价值观”……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青春。时代的馈赠、个人的探索,汇聚 成青春的蓬勃、生命的丰盛。一次与青年的对话,让人沉思青春的价值、成长的意义。 - 24 -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着答案。 作为新一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白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后浪》是一个弥合“代沟”的积极尝试 五四青年节之际,Bilibili 网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所有 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 兴趣”“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对年轻人的羡慕、点赞、 致敬,引发广泛讨论。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发”,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 生气的力量。曾几何时,一些人对年轻人“看不惯”,觉得他们“不着调”,有的甚至给年 轻人打上“堕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标签,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一代人有一 代人的青春,一代人会以一代人的方式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4.2 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中,有 1.2 万多名是“90 后”,其中相当 一部分是“95 后”“00 后”。若放在十多年前,一些人恐怕很难料想到,某一天,那些被他 们称作“小皇帝”的一代人竟成为防疫战场上的“白衣天使”,危难当中的“真心英雄”, 成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精神的践行者。有人感慨说,疫情中发现“90 后”“00 后”突然长大了。其实,不是他们突然长大了,而是很多人对他们缺乏足够了解, 疫情中的“现场直播”纠正了固有的偏见。 这也说明,不论时代怎样变化,精忠报国、经世济民、舍身忘我、九死无悔等根植于中 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基因终将代代赓续;这还说明,青年人个性的舒展,往往并非真正意义 上的“离经叛道”,嘟嘴卖萌、搞怪夸张,也并不影响他们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勇向前。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点。一些年长者对青年一代的思维方式、行 为表现“看不惯”,有爱之切责之深的意味,但未必都科学和客观。反之,一些年轻人习惯 于对年长者不耐烦,觉得它们老土、落伍,实际上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的固 守正是支撑社会滚滚向前的精神元气,永远不会过时。这种各自的固执即是“代际冲突”产 生的根源。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她的《代沟》一书中担忧于“年轻人和年老人隔 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当今,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代际冲突”的存 - 25 - 在恰恰说明时代正在发生着伟大变革,我们要做的就是扬其长避其短,努力达到和谐发展的 新境界。 《后浪》的特点就在于以欣赏的眼光去解读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赞美的态度去理解年 轻人的精神世界,以诚恳的致敬去尝试与年轻人谈心沟通,以时代的变化为年轻人加油鼓劲! 期待这种真诚谈心能够增进两代人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促成“青丝与白发共勉、 春华与秋实交辉”,推动前浪、后浪在时代的长河中惺惺相惜、美美与共,共同乘风破浪。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 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 要抓住关键句、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本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 2020 年五四青年节之际,某视频网站发布了一个“献给新 一代的演讲”——《后浪》中若干句话,其中给予青年充分的肯定,饱含深情地表达对青年 的赞赏、激励。此外,还指出时代对青年人的影响,青年要不负时代的馈赠和期望。命题人 对青年明确提出两个问题: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不仅仅是命题人的发问,更是这个时代 对青年的发问。答案清楚而明确:每位青年都矢志实现青春的价值,清楚成长的意义。青年 就是要不负韶华,做时代的“后浪”,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作文从 这个角度立意为最佳立意。 参考立意: 追梦青年,尽显芳华; 接纳时代馈赠,放飞青春自我; 青春与时代交响和鸣; 奋斗的青春最美; 青春激情,飞扬人生; ……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可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开篇先概述事件,由《后浪》对年轻人的羡慕、点赞、致 敬引发广泛讨论进入论题。然后分析青年们的重要性。比如,青年一代在此次抗“疫”中的 - 26 - 伟大表现纠正了上一代人的固有偏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承担起属于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接 着分析现实性。“代际冲突”产生的根源是各自的固执,它的弥合需要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最后卒章显志,照应标题,以呼吁期待美好愿景结束全文。 参考素材: 青年是时代的希望,时代也要为每一个青年搭建好人生出彩的舞台。让青年人在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是紧 迫的时代命题。 新时代领路人寄语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 业。在 3 月 15 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回信中,新时代领路人指出,青年 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 争、总体战、阻击战。他们是医务人员,冲锋在抗疫最前沿——在 4.2 万多名援鄂医务人员 中,有 1.2 万多人是“90 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 后”甚至“00 后”;他们是科研人 员——夜以继日加速实验、合作攻关,在疫苗、药品、治疗方法、病毒溯源等各个方面寻找 突破口;他们是社区工作人员——高负荷运转默默承担最基础、繁琐的工作……在这场没有 硝烟的战斗中,青年人冲锋在科研攻关、基础建设、能源交通、物资保障、志愿服务的各条 战线上,奋力前行、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2019 年 6 月,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第一书记黄文秀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年仅 30 岁的宝贵生命,她 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实际上,在 20 万驻村第一书记、上百万正在开展脱贫工作的同志中,青 年是主力军。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人民群众创造财富,一起努力奔向小康、奔向幸 福;在不断的探索、开拓创新中因地制宜地寻找脱贫致富的道路。 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既是有格局、有才华、善学习,深具创新精神的“后浪”;也是能吃苦、 敢担当,传承历史的“前浪”。相信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们定能以更昂扬的精神、更坚定的信 念面对现实和未来,而这正是百年传承的五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 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 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 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 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 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 - 27 - 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 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 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 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 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 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 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 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 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