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八县(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 高中二年语文期末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 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 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 “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 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 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 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 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 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 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 媒介渠道多元化, 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 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 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 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 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 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 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 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 也往往迎合、 利 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 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 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 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 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 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 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 - 2 - 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 展,净化与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 歪曲。 B.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 式。 C. 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 不然。 D. 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介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从不关注 新闻细节的习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B. 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C.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盛行。 D.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 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B. 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 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 “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 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D. 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 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 3 -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错误,由原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 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 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可知,原文只是说“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并没有说“这 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属于无中生有。A 错误。 B 项,正确。 C 项,“纸媒则不然”错误,由原文“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 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可知,第二段只是说“相较于纸媒”,因为新闻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C 错误。 D.“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由原文“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 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 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可知,第三段原文应该是“甚少关注”,而不是“不关注”新闻细节。D 错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该部分主要使用的是因果论证。C 错误。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D 项,“只要……就能消除”错误,由原文第三段“‘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 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可知,“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 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所以只要“媒体”改变经营原则,是不能消除“标题党” - 4 - 现象的,还需要“网民”的改变。D 错误。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 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 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 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 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 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 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 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 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8 年 8 月 30 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 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 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 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 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 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 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 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 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 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 5 -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 2018 年 9 月 6 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 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 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 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 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 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 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 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 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 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8 年 10 月 4 日) 材料四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 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 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 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 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 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 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 “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7 年 1 月 17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 “审丑”。 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 格的提升。 - 6 - C.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 化生态异化。 D.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 教育优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6. 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 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 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 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把握 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错误,由原文可知,“崇高、 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 而非原因。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甄别选项中分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分析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可知,“对 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是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非唯一原 因。 - 7 -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 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材料一说“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极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 公众形象”,即偶像要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应爱岗敬业,展现良好的公众形象。 材料二说“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 化的滋养”,即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材料三说“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 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 中的主流”,即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 尚。 材料四说“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即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 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综合以上信息,学生从偶像与榜样、社会、公众传播、学校角度来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 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 - 8 - 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 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 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 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 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 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 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 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 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 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 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 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 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 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 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 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 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 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 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 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 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 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 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 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 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 - 9 - 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 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 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 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 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 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 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 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 人生。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具有灰暗的色调,渲染了冷漠的情绪,不仅为后文姑娘抛橘子 的细节作了充分的铺垫,也揭示了“我”的性格。 B. 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 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C. 乡下姑娘艰难的想打开车窗,虽引起了我的同情,但因对她印象不好,加上沮丧心情,我 还是冷眼观瞧,从心里希望她打不开。 D. 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深深地打动人心;乡下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极具画 面感,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8. “姑娘抛出橘子”的细节是小说的亮点,请谈谈理由。 9. 小说结尾,我为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 聊的人生? 【答案】7. D 8. “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使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 情感发生陡转;营造了人间美好亲情的气氛,展示小姑娘纯洁美好的情感,突出了人物形象; “橘子”具有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9. ①我看到了家庭的温情与友爱;②我看到了姑娘的勤劳与坚韧;③我被一种积极的生活态 度打动,改变了对姑娘的印象,变得乐观而振奋。 【解析】 【7 题详解】 - 10 -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故事情节曲折多变”错误,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我”在火车上面见到了一个头发 干枯,衣着邋遢的乡下小姑娘在乘车去当女佣的途中,拼命打开车窗,目的是把自己带着的 仅有的几个金黄的橘子送给了特地前来送行的弟弟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记录一段作者 亲身经历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并非“曲折多变”。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小说情节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姑娘抛出橘子’的细节是小说的亮点,请谈谈理由。”所谓亮点,是指情节中揭 示文章主旨、主题,或者对揭示文章主旨、主题有关的句子,这类句子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 文章内容主旨分析。在本文中主人公“我”的情绪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姑娘向她的弟弟 抛橘子之前,“我”的心情是倦怠、抑郁的。然而,当“我”看到姑娘为犒劳给她送行的弟 弟们,从车窗抛下橘子时,“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 妙的喜悦心情”。所以这一处的描写可以说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可以说是作者感情的转折 点。作品里的姑娘是“美”的化身。她的“美”定格于她抛橘子的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 是它是由心而生的内在美。除了文章的主题之外,小说某一个情节的分析还有结合这一情节 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所起到的作用,从姑娘“抛出橘子”这一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丰 满的,珍惜亲情的姑娘的形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 结尾,我为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 生?”其此,要明白文章的结尾的作用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 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 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 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橘子》这篇文章写于芥川二十七岁。在这二十七年里,他已经有 了不少创伤性的经历。母亲在他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发疯,当时普遍认为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 - 11 - 所以芥川经常处于自己也会成为疯人的恐惧当中。母亲去世后,他正式入籍到舅舅家成为芥 川家的养子。1915 年,因为养父家的反对,芥川和他的初恋女友分手。这件事给了他不小的 打击。1918 年,也就是他写《橘子》的前一年,芥川已经出现了神经衰弱的迹象。这年,他 的生父与养父同时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增加了芥川的经济负担。第二年 3 月,也就是写《橘 子》的前一个月,他的生父病逝。可见,当时的芥川受到了来自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他 抑郁的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橘子》中的“我”成了他感情抒发很好的宣泄口。作品里的那 个姑娘是“美”的化身。她的“美”定格于她抛橘子的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它是由心 而生的内在美,所以在“我”,也可以说是在作者本人看来,它是永恒的美。从这个姑娘身 上 “我”看到了家庭的温情与友爱;看到了姑娘的勤劳与坚韧;也看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 度。这种“美”的发现使我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 的人生。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 周祖怜之,召隶帐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宋初,迁西头供奉官。蜀平,迁知简州。时剑 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 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 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抚谕,西夏..悦伏。三年夏,汴水决于宁 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是冬,又与阁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 全振护塞灵河县决河。 八年,滑州房村河决,发卒塞之,命守文董其役。辽人扰雄州,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 援,既至,辽人乃去。雍熙..二年,诏守文率兵屯三交,俄加领武州团练使。属夏人扰攘,命 守文帅师讨之,破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破咩嵬族,歼焉。诸部畏惧,相率来降, 西鄙遂宁。 五年春,大举北伐,为幽州道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 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端拱初,改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是冬,辽骑南侵,大破 之唐河。端拱二年十月,卒,年五十五。太宗悼惜之,赠侍中。谥忠武,追封谯王,遣中使 护丧,归葬京师。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既败岐沟关,乃 命守文以内职总兵镇常山以经略之。守文既丧月余,中使自北边来言:“守文死,军士皆流 - 12 - 涕。”帝问:“何以得此?”对曰:“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家无余财。” 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 (节选自《宋史•郭守文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 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B.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 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C.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 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D.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 /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 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 缌麻。 B. 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 廷。 C. 西夏,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后来李元昊建国时 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D. 雍熙是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由西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 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几乎每个皇帝都用好几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守文年少从军,为朝廷出力。14 岁时其父就随周祖征战而死,守文居丧尽礼,悲伤异常 身形毁损。周祖怜悯其丧父之痛,将其召至军中,不久又升任他做西头供奉官。 B. 郭守文善于治水,能造福一方。除了受命负责汴河决口的堵塞任务之外,他之后又参与负 责灵河县黄河决口的堵塞工程,主管黄河在滑州房村决口的堵塞工程。 C. 郭守文讨贼平寇,有军事才能。守文担任简州知州时,当时剑门外有很多贼寇,守文把他 们都招附了。辽人侵扰雄州,朝廷命令守文率领数万禁兵赴援,守文率兵到雄州后,辽人就 逃走了。 - 13 - D. 郭守文关爱士卒,受皇帝褒奖。守文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用来犒赏慰劳士卒,到去世的时 候家里都没有余财。皇帝感怀良久,并对守文的家人进行嘉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 (2)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太平兴国三年夏天,汴河在宁陵决口,朝廷征发宋州、亳州壮丁四千五百人去堵塞, 命令守文主管这个工程。 (2)突然与辽兵遭遇,被流箭射中,面色不改,督战愈急,军中佩服他的胆量。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 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 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 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本句中的“时煜以拒命颇自歉” 的意思是“当时李煜因为拒命非常自惭”,“拒命”和“自歉”之间有较强的因果关系,中 间不要断开,据此排除 CD;“不欲生见太祖”意思是“不愿活着见太祖”,“生”是“见太 祖“的方式,不要断开,据此排除 A。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几乎每个皇帝都用好几个年号” 错,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 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 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先 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历史中,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 - 14 - 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 年号。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不久又升任他做西头供奉官”错,根据原文第一段“宋初,迁西头供奉官”可知,“西 头供奉官”的官职是在宋朝初年时期被任命的,选项时间错误。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 中,决,动词,决口;发,动词,征调;董,动词,主管;(2)中,卒:通“猝”,突然; 挠:动词,改变;“为流矢所中”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 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郭守文,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郭晖,跟从周太祖征讨河中,战死。守文当时十四岁, 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周太祖可怜他,把他召到军中。广顺初年,补官任左班殿直, 宋朝初期,升任西头供奉官。蜀地平定后,升任为简州知州。当时剑门外有很多贼寇,守文 把他们都招附了。跟从曹彬等人平定金陵,护送李煜到京城。当时李煜因为拒命非常自惭, 不愿活着见太祖。守文观察得知,于是对李煜说:“国家只求恢复国土,天下太平,哪里还 有后到而受责呢?”李煜才安心。 太平兴国初年,秦州降附朝廷,蕃部骚动,朝廷命守文乘驿车前去抚谕,西夏悦伏。太 平兴国三年夏天,汴河在宁陵决口,朝廷征发宋州、亳州壮丁四千五百人去堵塞,命令守文 - 15 - 主管这个工程。这年冬天,他又与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监督在灵河县的黄河决口 的堵塞工程。 太平兴国八年,黄河在滑州房村决口,朝廷调发士卒堵塞,命令守文主管这一工程。辽 人侵扰雄州,朝廷命令守文率领数万禁兵赴援,守文率兵到雄州后,辽人就逃走了。雍熙二 年,诏令守文率兵屯守三交,不久加职兼任武州团练使。遇西夏军队扰攘边境,朝廷命令守 文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打败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打败咩嵬族,把他们全部杀死。 各少数民族部落非常恐惧,相继来投降,西部边境于是安宁下来。 雍熙五年春天,宋军大举北伐,任命守文为幽州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与辽兵遭遇, 被流箭射中,面色不改,督战愈急,军中佩服他的胆量。端拱初年,改任宣徽南院使、镇州 路都部署。这年冬天,辽军骑兵南下侵犯,守文率兵在唐河大败辽军。端拱二年十月,去世, 终年五十五岁。太宗哀悼痛惜,追赠侍中,赐谥号为忠武,追封谯王,派中使护送,归葬京 城。在此之前,戍守边关的将领常常招引敌人来求取战功,河朔各州几乎没有安宁的年岁。 歧沟关失败后,于是命令守文以朝臣身份统率军队镇守常山来处理边事。守文死后一个多月, 中使自北边回来说:“守文死后,军士们都流涕痛哭。”太宗问:“为什么会这样?”中使 回答说:“守文把所得俸禄赏赐全部犒劳士卒,他死的那天,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太宗 叹息了很久,赐给他家五百万钱,替真宗娶他的女儿为夫人,就是后来的章穆皇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等职,顺治十三年 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写登上绝顶,看到太湖水耀眼明亮;句中“江湖”是偏义复词,实为“湖”,称 “江湖”暗指归隐,表明在野的游赏。 - 16 - B. 首联下句写登山的感受,典出庄子的《逍遥游》,坐着竹轿上山,加上“虚无缥缈”的联 想,所以有“御风行”的感觉。 C. 颔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上句写登上山顶好像仍然被太湖水气所包围着,极言缥缈峰之 高。下句写到了半山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太湖之广。 D. 颈联上句写登上绝顶所见:眼前青草藩滋丛生,让人迷失登山的道路;由于夕阳的移动, 造成阴晴的变换。 15. 这首诗的尾联特别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方面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吴王夫差的霸业完全消沉了,眼前只剩下枫叶芦花和钓船。尾联描写 了萧瑟宁静的秋景,以景结情,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借对吴王夫差亡国的慨叹,吊古伤 今,抒发了作者对明代覆灭的悲慨和故国之思。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登缥缈峰》是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C 项,错在“上句写登上山顶好像仍然被太湖水气所包围着,极言缥缈峰之高。下句写到了半 山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太湖之广”,颔联“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意 思是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 峰之高。选项解读错误。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 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尾联的“夫差霸业销沉尽”表面是慨叹夫差的霸 业已经随着时间而消亡了,只剩下枫叶荻花和钓船了,“枫叶芦花钓艇横”,不变的只有这 巍巍青山、浩浩江河。人之一瞬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以景结情,借故 讽今,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和故 国之思。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 17 -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 上九万里”都化用了《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在《师说》中,韩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其原因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沧海月明珠有泪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3). 水击三千里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 闻道有先后 (6).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沧、珠、暖、抟、 扶、摇。 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进入新时代,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激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追求以和谐美好为重要 理念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时代使命。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中国传统哲学,追求①“天人合一” - 18 - 的境界,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②“美育”的概念虽然于 20 世纪初才引入中国, 但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从未间断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 的 文化艺术和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人们敬畏天地、道法自然,获得生命方向的引领;在“礼乐 教化”的熏陶中,人们③“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尽善尽美”的蓬勃情感与高尚修为; 在④“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 ,以立高德,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 香的化育。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渊远流长 寥若晨星 笔耕不辍 B. 源远流长 灿若星辰 不辍读 书 C. 源远流长 寥若晨星 笔耕不辍 D. 渊远流长 灿若星辰 不辍读 书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追求以 和谐美好为重要理念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时代使命。 B. 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激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以追求 和谐美好为重要理念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时代使命。 C. 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世界范围内的相互激荡,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追求以 和谐美好为重要理念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时代使命。 D.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以追求 和谐美好为重要理念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时代使命。 19. 文中标序号处的引号,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①“天人合一” B. ②“美育” C. ③“从心所欲不逾矩” D. ④“耕读传家” 【答案】17. B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 19 -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远流长: 主要是说事物的源头,一般指事物的表面。渊远流长:一般指事物的内在有很深的积孕。根 据上文“‘美育’的概念虽然于 20 世纪初才引入中国”可知,前者比较符合语境;灿若星辰: 像星辰一样灿烂。寥若晨星:意思是形容数量稀少。根据上文“五千年”和下文“文化艺术 和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可知,此处用“灿若星辰”比较符合语境;不辍读书,强调的是不 间断的读书。笔耕不辍,指从未中断写作。根据上文“耕读传家”可知,这个地方强调的是 读书,所以前者比较符合语境。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划线句子总共有两处错误,一处是定语位置不当“世界范围内”做“各种思想文化” 的定语,应该放到“面对”后面,故排除 BC;第二处是语序不当,动词“追求”位置不当(或 介词“以”的位置不当,“以……为理念”是固定句式,应该把“以”调到“追求”前面), 另外“民族精神”应该用“弘扬”,故排除 A。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 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本题当中 考查的是引号的作用,一般来说引号有一下几点作用:1.表示直接引用。某人说话的内容、 或者引用名言、格言,就用引号。这种方法在小学经常使用。2.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 引号。3.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个作用要到中高段,课文中会出现引号的这种作用。4.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的时候,一般外面的部分用双引号,里面的部分用单引号。本题中“天人 合一”“从心所欲不逾矩”“耕读传家”都属于第一种:直接引用;“美育”表示的是特殊 称谓。与其他三项不同。 故选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20 - 每处不超过 15 字。 一些老人有意识去锻炼大脑,____________________,打算盘其实就不错。打算盘时, 不仅要用手指不断拨动算珠,还要用眼认数、用脑子记数,老人经常练习,不仅可提高手部 的活动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每天上下午,用双手十指练习拨 动算珠,每次 20 分钟,最好不间断。老人双手拨珠时,珠动、手动、脑动,指关节得到充分 锻炼,大脑也飞速运算,沉浸其中,特别有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也可以试试踩一踩、拍一拍。赤脚踩在算盘珠上滚动能 滋肾水,降虚火,舒肝明目,还能缓解高血压、眩晕、失眠、足部酸痛等;用微型小算盘轻 轻揉摩拍打头颈、面部、背、胸、腰、四肢等身体各部位,既可使全身经络畅通,又可调节 身心,倍感舒爽。 【答案】 (1). 却苦于找不到合适方法 (2). 还能延缓大脑衰老 (3). 算盘的养生 妙用不仅在于“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 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 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 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本题中,第一个补写处,根据“一些老人有意识去锻炼大脑”和“打算盘其实就不错”可以 推断,选段的内容是普及老年人锻炼大脑的一些方法,根据此处的语境,我们不难推测,之 所以后文提供推荐锻炼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一些老年人想锻炼,但是却缺乏方法的问题,所 以,此处填写“却苦于找不到合适方法”比较符合语境;第二个补写处,根据“不仅可提高 手部的活动能力”可知,后面补写的内容肯定是与前句构成递进关系,又依据前文“不仅要 用手指不断拨动算珠,还要用眼认数、用脑子记数”可以推断,后面补写的内容肯定是锻炼 “眼”和“脑子”有关,所以此处填写“还能延缓大脑衰老”比较符合整体语境;第三个补 写处,相对比较容易,根据下文的“也可以试试踩一踩、拍一拍”和上文的“拨算盘”可以 知道,此处应该是推荐算盘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拨”,还可以“踩踩”“拍拍”,所以 此处填写“算盘的养生妙用不仅在于‘拨’”比较符合语境。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人民网北京 6 月 30 日电:“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今日在京启动。 - 21 -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 以线上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1 分钟好书推荐”,拉开了读书月的序幕。从 7 月 1 日开始,活 动将持续一个月,精选 2000 余种好书,通过 20 余场专题直播、官方微信与微博话题互动、 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短视频图书专题推荐等形式,联合线上线下提供购书优惠,向读者传递 经典阅读价值。 【答案】①6 月 30 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 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 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 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 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这段新闻报道一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信息涵盖了时间、主题和启动地点,即“6 月 30 日,‘涵芬绽 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没有多余信息,都可以保留;第二句 话的主要信息是活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 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这是参与推荐的人,可以省略,保留基本的推荐形式即可, 所以,可以缩写为“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第三那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持续一个 月的精选好书推荐,线上线下结合,传递经典阅读价值”,其中“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 荐”是活动时长,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线上线下结合”是活动的形式,不用赘述, 而“传递经典阅读价值”是这次活动的意义,必须保留,所以,第三句可以缩写为“丰富的 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推出网络订票以来,网购车票已经逐步成为人们购票的主流方式。一位老人想购买火 车卧铺下铺票去外地看望儿孙,但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购票且不想麻烦儿子和别 人。他多次跑火车站买下铺票,每次都失望而归。当他第 6 趟来火车站排队买票时,工作人 员告诉他,近几日的下铺票已经售完,只有少量中铺票和大量上铺票。建议老人购买高铁车 票,或者购买中铺票,再想办法与他人换下铺。但老人认为坐高铁太累,求人换铺太难,未 予接受。后在与执勤民警、记者交谈过程中,这位老人突然做出下跪行为。 这起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不少网友表示,网上订票着实难为了许多老人; - 22 - 也有人认为,身处网络时代,如果不跟进学习,被淘汰是必然的;还有人对铁路部门的管理 提出了质疑。 针对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归路难,难在一票 每年春节,一票难求都成为人们诟病的老问题。跑了 6 趟火车站的老人,都未能买到一 张回女儿家过春节的火票。 真是归路难,难在一票啊。 购票无果的老人,沮丧至极,以致向执勤民警下跪。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大传统节日。无论万水千山,与亲人团聚是我们一年-度的习俗,也是 我们美好的心愿。对于归途心切的人来说,老人的遭遇是值得我们理解和同情的。但在理解 与同情的背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深入的思考,不是简单地给予或褒或贬的道德评判。 老人何以购票失败,是因为不想麻烦自己的女儿,还是因为未采纳工作人员的购票建议, 亦或是不懂网上购票? 只会到火车站排队买票的老人,即便是每次早早而去,却总是失望而归。老人未能抢购 到一张团聚的火车票,最终原因好像都指向了这位老人不懂网上购票。 那么,老人购不到票,真的是因为不懂网上买票吗?其实,不然。会不会网上购票,都不 能保证购票的结果。车站、代售点和 12306 网站,售票时间是同步的。既然是同步的,为什 么火车站常常买不到票。这是因为网上购票,只要提前输入好身份证等信息,就可以自动抢 票。智行火车票软件,就有这个功能。热门线路的火车票,往往开售几秒,就被一抢而空。 速度上来说,与网上购票相比,火车站购票是处于劣势的。但网上购票,也不一定就能 保证抢到票。因为它拼的是网速,谁的网速更快,谁抢到票的机会就更大。 所以,老人购票失败,不能完全归罪于不懂网上操作。网上购票与车站购票的差别,一是 购方式的不同,二是网上购票的优势在于抢到票的几率要大些。 因此,不懂网上购票的老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融入互联网的世界,争取机会上的公 平。 网络购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不少财力物力。即便 身处山旮旯里,人们也可以提前为自己的出行做好安排。寒冬时节,裹着大衣,甚至是棉被, 通宵排队买票的场景不复存在了。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国家进步的表现。但对于 - 23 - 老人说,无论是观念还是知识,可能都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然而,如果只是买一张火车票, 却大不必犯难,更无需做出下跪这种不得体之举。网上购票,几分钟的事情。老人若实在学 不会,完全可以请亲友帮忙。 说实在的,老人购票的成功率低,不仅是因为不熟悉网络操作,还有他自身的呆板和执 拗。 春节是个什么日子?全中国人民大团圆的日子。客流量突然剧增,出行旅客动辄几十亿, 以致于形成世界上独有的迁徙现象——春运。 这种供不应求的困境,给交管部门带来了巨大 的工作压力。春节期间,铁路总公司可以增开临时列车,但也不能不计成本增加运力。若是 如此,就会造成淡季时资源的巨大浪费。 于是,曲线回家,拼车回家,摩托车返乡等各种能利用的资源和各种能用上的方式,都 被归家的人们挖了出来。而老人实在太过固执,不想麻烦女儿也就算了,连工作人员提供的 各种建议也被他拒绝了。 可见,老人购票之难,难在方式的落伍,难在性格的执拗,难在供需的短时失衡。 归路难,难在一票!归途的顺利,寄希望于个人和国家共同的努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 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 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 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 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 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 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 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 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这是一道事例型材料的作文题,说的还是“一票难求”的故事。但事例的内容比较 复杂,准确地概括出事例的主要内容,有点难度。 材料第一句话说是一个背景,网购火车票已经成了购票的主要方式。 材料第二句话意思的是,老人想到女儿家过春节,因不懂网上购票且不想麻烦自己儿,自己 多次跑火车站购票,无果。 材料第三句话意思很明显,第 6 次去车站购票的老人,得到的依然是无票的结果。 - 24 - 材料第四句话,老人未能接受工作人员的建议和帮助,也没有购票高铁票或长途汽车票。 材料第五句话,与民警交谈中,老人突然下跪。 事例涉及的主体有老人、工作人员和民警。这三者中,老人无疑是关键的人物。因此,我们 可以把老人作为主语,对事例进行概括。 “想到女儿家过春节的老人,因不懂网上购票钚愿麻烦女儿,自己多次跑车站都未能买到票。 同时,又未接受工作人员的建议,以致,在与民警的交谈中,突然下跪。”这样概括起来还 是有点复杂。我们还可以进行压缩。简而言之,不懂网上购票的老人,最终没有买到票。这 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当然,如果我们要准确地找到写作范围,那么就得结合作文的要求来进行提炼。 材料的第二段,实质上是角度和立意上的提示。第一类网友,表达出对老人的理解和同情。 第二类网友,表达出一种与时俱进的观点,老人也应该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第三类网 友,则转换了主体,质疑铁道部门的管理。 这段提示了角度和立意,虽然降低了难度,但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如,第一 类网友,就会让学生大谈特谈同情老人的遭遇。第二类网友,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会网上 购票,就一定能买到票似的。第三类网友,会让我们走向认为铁道管理部门做的不够好。个 人认为,删掉材料的第二段,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更大,学生挖掘的原因也可能更深。 材料的第三段,是关键的段落。“针对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我们重点要抓住“这一 事件”。前面,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一事件”指的是什么,即“不懂网上购票的老人,最终 没有买到票。”这一要求,比较适合就事论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写成记叙文也 是可以的。 这道作文题,涉及到两种购票方式,车站购票和网上购票。表面上牵涉到老人(旅客)、工作 人员(铁路总公司)和执勤民警三方,其实背后讲的是一个供求关系。 春节,一票难求,历来是老大难的问题。因为这样一个传统节日, 一下子客流量剧增,给交 通运输带来了很多的压力。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成本问题。铁路总公司不可能为了春节旅客的 出行,增加很多列车,这会造成淡季的巨大浪费。所以,错峰出行,汽车出行,飞机出行, 甚至拼车出行,更有摩托返乡等多种出行方式,也成了人们的选择。 其实,会不会网上购票都不能保证购票结果。在供不应求的春节里,车站购票和网上购票, 追求的还是一个购票机会的公平。时间上排队的先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准则。只是现 在的排队,大多数时候由车站搬到网上去了。对于不会网上购票的来说,有些不利的。是从 国家的发展来看,购票方式的改进是利大于弊的。它为国家节省了很多财力和物力。想当年, - 25 - 室友买一张回内蒙古的火车票,裹着厚厚的大衣甚至是拿上被子,到火车票代售点,站在寒 风中,通宵排队买票。现在,不管你处在哪个旮旯里,只要有一部手机,你就可以提前做好 出行安排。网上购票是一种趋势,对于不会网上购票的人来说,要跟上时代。实在学不会, 也可以让亲友帮忙。说实在的,材料中的老人有些固执。 【立意】1、应该为不懂网络科技的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网络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受益,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网购车票。“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在科技生活面前,是不适用的。胜似拦路虎。倘若卖票处能够设立一个“老人车票售卖 窗口”,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不适者也能生存”。 2、老人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每个人特别是老人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老人要了解新科技、学习 新知识,与时俱进,参与到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来。假如越来越多的老人主动学习新知识,老 人也能顺利购票,踏上探亲之路。 3、让科技之光照亮角落 科技发展不应只追求快和新,也要顾及“角落群体”,不能因他们不会使用科技手段而忽视 他们的诉求。科技之光,并不能只照耀懂得使用的人。 4、我们的差距还不仅仅是一张票 我们要做的除了帮老人订到合适的车票,还要思考,怎么在这个科技发展的社会惬意地生活。 除了购票点有人员现场指导老人学习购票,还可以对老年人开放手机语音订票,还可以利用 技术添加人工智能预约服务。 5、莫让“购票难问题”寒了老人心 铁路部门应建立管理机制,针对老人购票难的问题颁布相关优化政策,如:设置老人专门购 票窗口,预留老人票。社会应提供老年人络的机会,免费开设老年人上网培训班,组织社区 志愿者帮助老人掌握基本网络技能。 6、变则通,时代需要跟进 老人年龄大,不懂网络知识,不会上网购票也在情理之中,工作人员如能通过特殊途径为老 人购买车票则更好,但作为老人,面对此种情况还需懂得变通。毕竟,在网络时代不变通的话 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7、智能化的社会,更须人性化的人文关怀 智能时代,生活智能化,大数据网络时代,集消费、支付为一体,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但对于不会智能网络操作的老人来说,智能是一面陌生的,冰冷的墙。我们需要去做的并非 - 26 - 是让老人去学习智能操作,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化的帮助,让他们体验到智能时代的温 情。 【结构】根据审题和立意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篇素材,写成议论文和记叙文都是可以的, 如果写议论文,则要准确的抒发议论,不能空谈,更不能被某种片面的观点左右自己的思想, 老人购票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大谈铁路部门的政策和不公平,要从个性化服务和 老人的执拗入手分析原因,并且要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写记叙文,则需要弄懂感情的 出发点,六要素且不可少。本篇例文题目为“归路难,难在一票”,以此作为中心论点,从 老人购票难的原因入手分析,层层深入,即分析了客观原因“科技的发展”,也分析了主观 原因“老人的执拗”,最后从个人和国家层面提出建议,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得当,问题分 析清晰。 【素材】1.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2.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3.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 解。——泰勒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出《庄子•养生主》。意为: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 止境的。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