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编语文七下教案
第一单元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1. 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2.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 学习邓稼先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 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 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 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邓稼 jià先 元勋 xūn 至死不懈 xiè 鞠 jū躬尽 瘁 cuì 选聘 pìn 无垠 yín 殷红 yā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 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 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 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 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 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 年 9 月 22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 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 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 出贡献的 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 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 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 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 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 1947 年通过了 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 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 答辩。此时他只有 26 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 年 8 月,邓稼 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 毅然决定回国。同年 10 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理清文章的思路。 【交流点拨】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 1898 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 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 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茫,披着朝阳的 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 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 品。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 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 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 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 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二)深层探究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 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 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 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 的儿子。 2.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功勋, 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板书设计 邓稼先 巨大贡献 奇丈夫 永恒的骄傲 无私精神 五、拓展延伸 奇人奇丈夫令我们仰之弥高,可以说邓稼先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那他得到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下列一组资料: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85 年癌扩散、已无法挽救 1985 年获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 年 6 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邓稼先 1986 年 7 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奖章 1986 年 7 月去世 87、89 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金质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 有人说,这荣誉来得迟了些,你觉得呢? 第二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邓稼先为祖 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到邓稼先这位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 人,这位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课文,感受邓稼先把生命都奉献 给祖国的崇高情怀。 二、 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 研读课文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第六部分。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交流点拨】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 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 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 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3.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 史?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 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 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 —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 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 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4. 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 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 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 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5.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 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 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 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 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 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 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 蕴含丰富。 (二)写法探究 【交流点拨】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 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 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 成一个整体。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读了本文一定有许多心灵的震撼、人生的感悟和生 命的启迪。我们应该为什么活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请谈谈学 习本文后,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当点评。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 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 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 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001 年 4 月 29 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 70 周年大会上 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 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 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 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 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梳头 shū tóu 抱歉 bào qiàn 秩序 zhì xù 深宵 shēn xiāo 伴侣 bàn lǚ 小楷 xiǎo kǎi 硕果 shuò guǒ 卓越 zhuó yuè 迭起 dié qǐ 澎湃 péng pài 大无畏 dà wú wéi 锲而不舍 qiè érbùshě 目不窥园 mù bù kuī yuán 沥尽心血 lì jìn xīn xuè 心不在焉 xīn bù zài yān 慷慨 kāng kǎi 淋漓 lín lí 气冲斗牛 qì chōng dǒu niú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 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 劳不懈。 一反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3.作者和闻一多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作出卓越贡献 的著名诗人。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 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 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 《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 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 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 年 11 月 24 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五四运动时在 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1928 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 究,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 利就不剃去。 1937 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7 月 15 日参加李公 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 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 的诗篇。诗集: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 年出版第 二部诗集《死水》。 4.背景链接。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 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 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 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 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 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 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 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 统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不是一个孤 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 标”。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 和做”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分两部分,1——7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 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 8——20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 就“做”的特点。 (二)深层探究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交流点拨】第一、二自然段。 (2) 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怎样? 【交流点拨】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 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 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 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交流点拨】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 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 (略)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 的治学态度? 【交流点拨】“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 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 谨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交流点拨】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 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四、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三本书 《古典新义》 闻一多 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 起草政治传单 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革命家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三件事 参加游行示威 五、拓展延伸 欣赏闻一多的《一句话》。 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闻一多这样 一个伟大的学者和革命者,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课文, 感受闻一多这个“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 形象。 【交流点拨】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 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 好处? 【交流点拨】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 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 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 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交流点拨】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 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 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 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4)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 用。 【交流点拨】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 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 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 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 的东西。 三、板书设计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形象的描述 写作 严谨的结构 特色 选材的巧妙 语言的形象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 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用生活琐事表现 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 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朝花夕拾》,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 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 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 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 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 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明朗(míng lǎng) 轻捷(qīng jié) 做客(zuò kè) 忧郁(yōuyù) 虔(qián)诚 崭然 (zhǎn rán) 草率(cǎo shuài)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 工夫(gō ng fū) 展读(zhǎn dú) 解剖(jiě pōu) 变幻无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 踌躇(chóu chú) 紊(wěn)乱 遭殃(zāoyā ng)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 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心情,心绪。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形容粗糙简略。 展读:指阅读。 踌躇:犹豫不决,拿 不定主意。 致命:使丧命;使毁灭。 遭殃:遭遇困难,遇 到麻烦。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3.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 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 年代文学洛神”。1911 年出生于黑龙 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 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 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 年, 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 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4.背景链接。 1936 年,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殒落了,山河动容,举国悲恸, 在悼念鲁迅逝世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在《一面》中回忆了四年 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又深厚的感 情。而这是萧红用女性化、情绪化的手法,去诠释鲁迅的信念与力 量。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 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 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 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 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 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 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 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 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 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交流点拨】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 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交流点拨】 笑声 明朗 (乐观开朗 平易近人)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 轻捷 “刚””一””同时” (行为描写) 品评衣着 (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笑”——冲 第 43 小节 “一提议” “必然” “还是””举着筷子问: ‘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 44 小节,流露出鲁迅对小辈的体恤,还 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 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但””每封”“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二)深层探究 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 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 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鲁迅。 【交流点拨】 “心里的欢喜”“ 仿佛不顾一切”“旷代的全 智者的催逼”的“眼光”“幻想”“安顿”“沉思”“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 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 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 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 就伟大。 四、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笑声 乐观开朗 平易近人 步伐 轻捷 品评衣着 细致 随和 善解人意 真诚待友 体贴而真挚 五、拓展延伸 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萧红写的《回忆 鲁迅先生》,都回忆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事,对比一下,看看 两个文章中鲁迅先生的形象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 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 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 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 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 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板 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字词解释。 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 222 年)称王于建业 (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229 年 称帝。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今:现在。 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 掌管政事。 辞:推托。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乐》(现已失踪)。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只,仅。 涉猎:粗略地阅读。 2.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 年 11 月 17 日-1086 年 10 月 11 日),字君实, 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 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 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 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 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 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 人景仰。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因先前的史书 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 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而成的。与原文比照,省略 了吕蒙与鲁肃论议的具体内容和孙劝劝学的详细论说。省略过程, 只重结果来突出学习之益;不说论议内容,只用鲁肃的反应来侧面 表现吕蒙的变化。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 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 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交流点拨】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交流点拨】鲁肃:惊讶、赞叹。吕蒙:自豪、自得。 3、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 的特点? 【交流点拨】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鲁肃:爱才、敬 才;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勤学、刻苦。 四、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善 劝 五、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 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单元 5.黄河颂 教学目标: 1.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2. 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 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 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 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 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 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 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澎湃(péng pài ) 狂澜(kuáng lán) 屏障(píng zhàng) 一泻万丈(xiè)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澎湃:波涛相击,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哺育:①喂养。②比喻培养教育。 狂澜:凶猛的波浪,比喻局势的险恶。 3.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 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 年在家乡 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 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 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 广泛传唱。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在延安首 次上演。 1940 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 1949 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 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 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 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于 2002 年 1 月 28 日 16 时 15 分在北京逝世。 4.背景链接。 1938 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 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 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 的英雄气概。《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 唱》中一首独唱歌曲 《水龙吟》的歌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 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 族意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交流点拨】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 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 (二)深层探究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 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 歌。 2、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 点? 【交流点拨】表现了黄河河道弯曲,河流汹涌澎湃。 3、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交流点拨】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 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 卫中国。 四、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赞——————— 序曲————— 主体—————尾声 伟大坚强—— 望 颂————学习 ————— 民族精神————— 五、拓展延伸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 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到光未然望黄河、颂中 华民族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们接着来欣赏文中的语言,品味课文 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一、 检查内容研讨结果,进行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交流点拨】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 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 什么样的精神? 【交流点拨】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 什么修辞? 【交流点拨】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 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 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 哪里到哪里? 【交流点拨】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交流点拨】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 象和气势? 【交流点拨】滚滚、奔向、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 连环、劈成等。 4、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页,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 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 行描绘吗? 【交流点拨】描绘黄河形象、气势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 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 话? 【交流点拨】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 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 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 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 的精神? 【交流点拨】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 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交流点拨】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探究主题 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 情? 【交流点拨】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 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三、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 描写黄河 歌颂黄河 学习黄河 ------> 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 巨大贡献 精神 四、拓展延伸 欣赏《黄河大合唱》,感受歌曲。 6.老山界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教学难点: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 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 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 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 “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 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我们也拿碗盛.( )给瑶民母女吃。 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 )得很远了。 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 qiào( )壁,马爬不上去。 ④把毯子ɡuǒ( )得更紧些,把身子 quán( )起来, 还是睡不着。 ⑤像春蚕在咀嚼..( )(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 山泉在呜咽..( )( ),像波涛在 péng pài ( )(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3)罕见的美好景象。( ) (4)甜美、畅快地入睡。( )2.词语解释。 3.作者简介。 陆定一,生于 1906 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 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 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4.背景链接。 1934 年,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 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老山界,即越城 岭,五岭之一,位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 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 叙六要素。 【交流点拨】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2.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交流点拨】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 (二)深层探究 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 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交流点拨】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 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2.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 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体现 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 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 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 23 节,思考: (1) 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 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 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 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 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 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 声响? 【交流点拨】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 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 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 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 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 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 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 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 “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 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 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 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 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 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5.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 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交流点拨】“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 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 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 然的襟怀。 6.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 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交流点拨】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 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 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 乐观和从容镇定。 7.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 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交流点拨】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 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 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8.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 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9.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 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板书设计 老 山 界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进一步加深对长征这 段伟大历史的认识。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3.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4.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5.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教学难点: 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 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 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 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 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 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 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 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 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 《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炽痛(c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污秽(huì) 丰饶(ráo) 辘辘(lù) 白桦林(huà) 镐头(gǎo) 泛滥(làn)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奇怪,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垄: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作物。 污秽:肮脏的东西。 3.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 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 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4.背景链接。 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 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 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 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表达了对 故乡的回忆和怀念的情感。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 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表达了为故乡而献身的情怀。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 有何异同? 【交流点拨】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交流点拨】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二)深层探究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 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 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 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 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 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 烈的抒情效果) 四、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 为故乡而献身 五、拓展延伸 欣赏歌曲《松花江上》,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端木蕻良对家乡 的热爱和为家乡而献身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赏 析课文,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 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交流点拨】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 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 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 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 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 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 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交流点拨】“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 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 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 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 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 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 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 击力。 3.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交流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 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 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 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 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4.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 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 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 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 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 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 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 的心绪呢? 5.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 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 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 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交流点拨】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 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 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 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 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 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 立”? 【交流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 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 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 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 相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产生了 强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主题探究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 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 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三、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对故乡的热爱、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 怀念、眷恋之情 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丰富的物产 春的清秀 优美的景色 秋的喜悦 倾诉 誓言 四、拓展延伸 写一篇歌颂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对家 乡描写赞美)。 8.木兰诗 教学目标 : 1.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3.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98 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 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 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 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 《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帖 〔tiē〕花黄 2.注意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 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 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 市:a.集市,东市买骏马;b.买,愿为市鞍马。 买: a.买(东西),东市买骏马;b.雇,租,欲买舟而下。 愿:a 愿意,愿为市鞍马;b 希望,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作者简介。 郭茂倩(1041 年-1099 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 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 《乐府诗集》等。 4.背景链接。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 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 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 谢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l. 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 内容。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 一 3 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 4 段)十年 征战。 第三部分(5 一 6 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 7 段)结尾 附文。 2. 诗的结构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交流点拨】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二)深层探究 1.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 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 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 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看,木兰的身份是什么? 【交流点拨】“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 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 【交流点拨】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 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 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交流点拨】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 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 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 方买齐? 【交流点拨】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 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 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 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 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 (心情) 【交流点拨】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 —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 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 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2.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 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交流点拨】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 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 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 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 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木兰又在做什么呢? 【交流点拨】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 机…… 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 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 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未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 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 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木兰女扮男装,冒着 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 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 否有所感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看到一个英姿飒爽、代父从 军的女英雄,看到一个孝心感天的女英雄,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 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和感受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 深层探究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交流点拨】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 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 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 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 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 “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 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 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交流点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 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 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 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 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 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 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交流点拨】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 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 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 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 表现了她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 象更加丰富真实。 (二) 语言品析 修辞美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交流点拨】 复沓: 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 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 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引出下文 “所思”“所忆”为何?强调后文的花木兰是为了军书中让父亲从军 的命令而担心、忧虑。) 2.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交流点拨】 顶针(真):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 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 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征兵文书很多卷,每卷都有父 亲名。不仅突出了征兵名册上父亲名字反复出现、出征已成定局的 事实,而且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3.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交流点拨】 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 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 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 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4.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交流点拨】 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 3 个或 3 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 调或逐层深入。(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交流点拨】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 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 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 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运用反问, 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6.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交流点拨】 互文:古诗文中,为了使语言简洁,上文中省去下文中将出现 的词语,下文中省去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语,读者要把上下文联系起 来,使之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上下文“ 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 ”的现象 ,修辞上叫“互文”。作用是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三、板书设计 木兰诗 1. 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 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 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 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 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四、拓展延伸 1.《木兰诗》与哪一首乐府诗合称古乐府诗中的“双璧”?你知 道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2 .木兰姑娘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战士形象,在中外历史上,你还 知道哪些女英雄?试举两例。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 出阿长什么样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 现手法,体会“抑”中“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 有一位年长的妇女一直陪伴着他,她对鲁迅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 这位妇女,就是鲁迅一直没有忘却的长妈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课文,认识这位长妈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骇(hài)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悚(sǒng) 掳(lǔ) 诘问(jié) 霹雳(pī lì) 渴慕(mù) 玑(jī) 疏懒(shū) 惧惮(dàn) 颈(jǐng) 疮疤(chuāng bā) 矩(jǔ) 懿(yì) 灸(jiǔ) 2.词语解释。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 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5 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 《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4.《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 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 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 《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 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 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 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 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 族的精神财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我”对阿长的 “憎恶”“讨厌”,后 半部分主要因为什么事使我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2.文章集中表达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怀念之情的句子是什么? (二) 深层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 和她外貌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 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都是略写。 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 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这是详写。 然后写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这是详写。 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 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2.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 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交流点拨】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 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 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3、 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 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 的劳动妇 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 方面说。 【交流点拨】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 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 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 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四、板书设计 黄胖而矮 长 没有名字——地位低下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妈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睡觉时摆成“大”字 不拘小节 妈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有点迷信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淳朴无知 为我买回《山海经》——热情善良 关爱孩子 五、拓展延伸 模仿本文的写法,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介绍一位你认为最有 特点的同学,尽可能说得真实、生动、传神。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 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 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 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 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你能 复述一下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9---28 段后,按要求完成对这件 事的复述。 【交流点拨】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 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 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 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之前为 什么又写了阿长的几件和山海经没有直接联系的事呢? 【交流点拨】作用,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 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为下文写我对她态 度的转变做好了铺垫。 3.阿长问《山海经》,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 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明了“我”当时什 么样的心理?这是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表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 表现了“我”对阿长的轻视心理。 我之前歧视阿长讨厌她,后来又敬佩她称赞她,这里采用的是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文中写长妈妈为我山海经这件事时,有两处地方采用了对比 的写作方法。请你从文中圈划出来,这对塑造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有 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 26 段)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 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 (27 段)将《山海经》这本书现在的模样和过去是“宝书”进 行了对比,突出了我对长妈妈买给我的这本书的喜爱重视,留露出 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 善良 不拘小节 真诚 迷 信 淳朴 欲扬先抑 无 知 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 (喜爱、感激、崇敬) 四、拓展延伸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形 象生动、鲜明。你能任选一种描写方法分析一下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吗? 【交流点拨】细节描写:“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 一个‘大’字”。 这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 特征。 语言描写: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恭喜恭喜!大家 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这些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祈福时的真诚,表现了 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 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我” 吃惊的程度之深, 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敬佩之情。 10.老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老王的性格特点。 2.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感受平凡人生的人性之美及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 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 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 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富 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 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蹬 dēng 绷 bēng 捎 shāo 惶恐 huáng kǒng 肿胀 zhǒng zhàng 荒僻 huāng pì 取缔 qǔ dì 降格 jiàng gé 镶嵌 xiāng qiàn 门框 mén kuàng 滞笨 zhìbèn 侮辱 wǔ rǔ 愧怍 kuì zuò 2.词语解释。 塌败: 塌陷破败。 伛: 弯(腰)曲(背)。 翳: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3.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 1911 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 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 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4.背景链接。 本文作于 1984 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 时期,是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因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作者 的脑海中。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 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交流点拨】 1-4 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极差 等情况。5-7 段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5、7 两段写他为人好,第 6 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8-22 段写老王离世前 一天的事情,最能突出老王心地善良。 (二)合作探究(人物赏析) 1.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文革”期 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 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 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 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 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 A、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B、“我”女儿知 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鱼肝油 C、老王再客气也付他应得的报酬 D、“我”关切地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E、他送 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综上所述,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他 的态度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1)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 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 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 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好人。 (2)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 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关心他的生计,总是照顾 他的生意等。 (三)语言欣赏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体会 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交流点拨】“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交流点拨】“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 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 悲酸和感动。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交流点拨】说“镶嵌在门框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老王步 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四)主旨探究 1.对揭示文章主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交流点拨】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 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 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 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 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 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 幸造成的。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 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是很抱歉的。 现代人缺失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 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 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 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 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四、板书设计 老 王 哥哥去世,侄儿没出息——孤苦伶仃 以 苦(靠三轮 田螺眼,夜盲症——买卖不好 善 车活命) 载客,改平板车——无力运货 良 一位主顾降格为货——凑合生活 体 为我送冰:冰多,同价 察 善(凭良 送“我”丈夫看病不收钱 善 心做人) 死前送礼:知恩图报 良 五、拓展延伸 老王和杨绛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在不幸的情 况下,还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善良体察善良 。请同学们为老王 和杨绛写一颁奖词。 例如:老王的颁奖词: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苦人,一只眼睛,一辆三轮,送 来人间温暖,承载悲苦与善良;一瓶香油,一包鸡蛋,一颗善心, 传递人间真情。 写给杨绛的颁奖词: 善行无疆,大爱无声,显示了中华文明善良的天性,她无私 的热情,温暖着弱者无助的冰冷,诠释着生活的美好。 11. 台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 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 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 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 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但卑微 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 会鼓励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 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 生活。今天,我们就将接触一位这样的父亲——平凡普通,但却坚 韧谦卑。(出示李森祥的《台阶》)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课前生字检测。 啃 kěn 蹦 bèng 撬 qiào 磕 kē 门槛 mén kǎn 厚道 hòu dào 糟糕 zāogāo 醒悟 xǐng wù 晌午 shǎngwǔ 烦躁 fán zào 头颅 tóu lú 自言自语 zìyánzìyǔ 言外之意 yán wài zhī yì 微不足道 wēi bù zú dào 大庭广众 dà tíng guǎng zhòng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 从的样子。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微不足道: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 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大庭,宽大的场地。广 众,为数很多的人群。 3.作者简介。 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与高峰合著的《王 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 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 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代表作 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 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贯穿全文的线索。 2.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交流点拨】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 一种独特的视角。 3.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 的呢? 【交流点拨】三级青石板台阶 认为台阶低。 4.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 (试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交流点拨】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 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 九级是最高级别。 2.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呢?用了多长时间 呢?(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语句来完成问题) 【交流点拨】课文第 10----11 段 3.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好了,台阶也筑成了, 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交流点拨】父亲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 很尴尬。 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盖好新居, 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尴 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 4.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 的? 【交流点拨】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 点看出来的。 (三)深入探究 1、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来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 用了那么多笔墨? 【交流点拨】小说的题目为“台阶”,先在台阶上做文章有多 方面的作用。 a、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 大,而后来却闪了腰。 b、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c、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了, “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时间的长,体现父亲的辛劳。 d、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 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交流点拨】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台阶”,台阶即 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台阶则要详写。 3、“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 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 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4、“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怎样 理解父亲的这种心态? 【交流点拨】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 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 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从文中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倔强、吃苦 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谦卑等。 四、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五、拓展延伸 1.父亲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的有高台阶的新屋,抬高自己的地 位,竟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准备,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2.回想一下,你的父亲又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呢,他和文中的 父亲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12.卖油翁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2.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称 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 得无法统计。在欧阳修笔下有一位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老人— —卖油翁。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自矜(jīn) 家圃(pǔ) 睨(nì) 颔(hàn) 遣(qiǎn) 沥(lì) 忿然(fèn) 酌(zhuó) 杓(sháo) 2.作者及作品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 号文忠,吉州(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 153 卷,附录 5 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 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 是一部笔记小说。 3.文章节奏划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 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 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 (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解释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第一自然段: 以此:因此.尝:曾经.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八 九:十箭射中八九箭. 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 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 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 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第二自然段: 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 而钱不湿: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射技不是很出 色吗?”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 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 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 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 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 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 笑着打发他走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中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陈尧咨射箭与老翁酌油。陈尧咨骄傲自大、暴躁 无理。卖油翁谦逊朴实、沉着自信。 2.再读课文,找出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词语,说说陈 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 化? 词语:射、释担、睨、微颔、忿然等等。 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自矜——忿然——笑而遣之 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 通过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也告诉了我们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精益求精。 四、板书设计 卖油翁 欧阳修 人物 陈尧咨(略) ←───→ 卖油翁(详) 开端: 善射,自矜 睨之,微颔 情节 发展:吾射不亦精乎 但手熟尔 高潮:忿然 酌油 结局:笑而遣之 惟手熟尔 道理 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五、拓展延伸 1.剪裁合理。 本文的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 善酌。因此,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 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该略,惜墨如 金;该详,泼墨如水。一段详,一段略,略中有详,详中有略,详 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 2.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陈尧咨 卖油翁 技艺: 善射(十中八九) 善酌(绝技) 见地: 自矜 大巧若拙 态度: 浮躁 从容、沉着 3.语言精炼。 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 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我们一起跟 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zhuó) 恳切(kěn) 譬如(pìrú) 朦胧(lóng) 累赘(zhuì) 拖(tà) 妥帖(tuǒtiē) 诲人不倦(huìjuàn) 不耻下问(chǐ) 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 颠沛流离(diānpèiliúlí) 2.词语解释。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 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 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 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 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 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 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3.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 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 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 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 1997 年。1980 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 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 《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 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 卷。 4.背景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 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 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 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作者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 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 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主张。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 明。 【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 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 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2.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 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交流点拨】(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 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 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 言”) 3.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 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四、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 待人厚 (1)修改文章 (2)送客 (3)复信 律己严 主张“写话” 重视“简洁” 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人之师表 五、拓展延伸 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积累下来,并说说它们 的意思,小组中进行交流。 【交流】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 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 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 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4.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 3.学习雷锋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 线索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对 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 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 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 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 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字词注音 撵(niǎn) 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 竹篾 (miè) 简陋(lòu) 悠闲(yōu) 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的样子。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3.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 解放军,1952 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 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 《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4.背景链接。 《驿路梨花》写于 1977 年 5 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 年 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 5 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 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 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 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人和事, 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 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 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 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 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二)合作探究 1.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呢? 【交流点拨】人物 事情 目的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2.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交流点拨】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 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 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3.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交流点拨】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四、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我”和老余[修葺] 瑶族老人[照管] 哈尼小姑娘[照管] 梨花姑娘[照料] 解放军叔叔[建造] 小屋(主人) (悬念迭起)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 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 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 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 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 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交流点拨】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 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 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 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交流点拨】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 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 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 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 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 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 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 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 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 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 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 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 起伏、引人入胜。 3.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交流点拨】应该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4.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 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 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 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 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 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 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 神的赞美之情。 5.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交流点拨】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 扬光大。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三、板书设计 四写梨花 景美 讴歌 驿路梨花 木屋主人 人美 设悬误会 结构美 赞美 象征手法 精神美 四、拓展延伸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本课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 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 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 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曾沐浴幸福 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上帝 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 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 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 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给字词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2.词语解释。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3.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 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 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 年中 举人。 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 《饮冰室合集》。 4.背景链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 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5 回顾文体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理解文章内容,还需掌 握论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最苦与最乐。 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 题? 【交流点拨】(1)人生什么事最苦?(2)什么事最快乐?(3) 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交流点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 第三部分(5—6)。 (二)深层探究 1.细读第 1—3 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 1 段)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交流点拨】(第 2 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 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 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 阐述的。 【交流点拨】(第 3 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 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 对国家、对自己。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应尽的责任 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细读第 4 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 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看出,人生最 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 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 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 5-6 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 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 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 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 结论,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结论:人生当勇于 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 板书设计 分论点: 最苦——负责任(1--3) 分 最苦与最乐 分论点: 最乐——尽责任 (4) 结论: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5--6) 总 五、 拓展延伸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名言警句。 【交流点拨】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 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居里夫 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罗曼·罗兰:最难忍受的痛苦,也许是想干一件事情而又不去 干。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财富或荣誉,而是来自于做了一些值得做 的事情。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 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 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 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疏通文言语 句,分析文章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优美, 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 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 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 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 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 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 “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 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 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 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 贬为地方官。 2.背景链接。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 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 成安徽和州刺史。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 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 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 了《陋室铭》一文。 3.知识链接。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 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 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诫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 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仙:这里指仙人 惟:只 上:名词作 动词,蔓延到 入:映入 劳形:形,形体,躯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倒装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 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 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 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在陋室里弹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来扰乱心境;没有 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 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什么作 用?【交流点拨】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 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 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 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 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 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 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 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 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 室不陋: 【交流点拨】(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 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 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 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 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 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 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 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 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 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 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 子云亭呢? 【交流点拨】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 “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 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交流点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 呼应,有力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5.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 么写法? 【交流点拨】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 志的写法。 6、托物言志,小结主题。 【交流点拨】“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 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 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 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 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 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 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 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 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四、板书设计 山→水 ——→ 陋室 设喻引题 比喻起兴 仙→龙 ——→ 德馨 环境优美(景清幽) 陋室不陋 交友高雅(人不俗) 陋 室 铭 安 贫 乐 道 高 洁 伟 岸 生活情趣(事高雅)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 五、拓展延伸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 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一心 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土雄狮吼,西 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北京!”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 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 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 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惟苦 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 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 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 式的综合运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 3.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 求。 教学重点: 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 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 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2. 背景链接。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 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 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 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 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 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3.知识链接。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 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出示下列句子 检查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二)深入探究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 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 牡丹(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 它们? 【交流点拨】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 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 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 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 守和正直的品格。 5.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 么写法? 【交流点拨】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 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爱莲与 绘莲 生长环境 出淤泥 濯清涟 体态香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清高风度 亭亭净植、不可亵玩 点明喻义 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 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 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2.歇后语积累 (1)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2)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3)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4)荷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5)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6)莲蓬结籽——心连心 (7)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3.谚语俗语 (1)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2)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4.咏“莲”佳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5)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 事》 (6)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名湖对联 (7)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 怀崔雍崔衮》 (8)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古乐府民歌《江南曲》 (9)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 上》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掌握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奥秘。大自然的草木荣枯、候鸟 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生发出人生的 哲理来。你有没有想过,一朵小花,会震颤一个人的心魄;一串鲜 花,会撼动一个人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跟着 作者宗璞一起去观览生命的色彩,感受生命的悸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穗(suì) 凑(còu) 绽开(zhàn) 酒酿(niàng) 迸溅(bèng jiàn) 挑逗(dòu) 伫立(zhù) 凝望(níng) 伶仃(líng dīng) 笼罩(zhào) 琼浆(qióng) 忍俊不禁(jīn) 盘虬卧龙(qiú) 遗憾(hàn) 嚷嚷(rāng rāng) 笼:鸟笼(lóng) 盛:盛开(shèng) 禁:禁受(jīn) 挑:挑逗 (tiǎo) 笼罩(lǒng) 盛饭(chéng) 禁止(jìn) 挑练(tiāo)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凝望) 孤单,没有依靠 。(伶仃) 逗引,招惹。(挑逗) 忍不住笑。(忍俊不禁) 仙人饮用的美酒,比喻美酒。 形容传说中的美酒。(仙露琼浆) 这里形容蝴蝶蜜蜂成群飞舞。(蜂围蝶阵) 比喻枝干盘曲嶙峋。(盘虬卧龙) 伫立(zhù lì):长时间地站着。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 哲学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 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 《知音》、《红豆》等 ,散文集《丁香结》。中篇小说《三生石》, 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 4、背景链接。 宗璞一家人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笼罩 在作者心头。在“文革”结束的 1982 年 5 月,作者的小弟弟又身患 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棵盛开的藤萝,睹物释 怀,由花儿的由衰到盛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于是在其弟病逝 前写成此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看花(1—6)—— 忆花(7 一 9) —— 悟花(10、11) 2、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 的句子。 【交流点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 河是无止境的。 (二)深层探究 1.读第 1 自然段,思考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 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 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 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理了悬念伏笔。 2.第 2 自然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 么? 【交流点拨】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 “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 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迸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 “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 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 成趣。 3.齐读第 3~7 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 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交流点拨】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 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 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 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 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 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 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 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 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冰的兄弟情的思考, 显得越发感人。 4.齐读第 8~9 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 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 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 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 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 的无止境。 5.阅读 10—11 自然段,讨论回答: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交流点拨】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 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无论 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 美好,它是永恒的!“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 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 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 领悟、宁静、喜悦。 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 的主旨。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板书设计 花瀑:繁盛 赏花 花穗:深沉 犹如瀑布 紫 花朵:灵性 藤 赏花的感受 萝 忆花 忆花的劫难 热烈沉静 感悟生 命 瀑 颂花的生机 借景抒 情 布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悟花 朦胧长久 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紫藤萝花独具美韵的风貌让我们驻足,作者那卓越细 腻的笔触也让我们折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品读文章的语言 美和手法美。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本文从形、色、味、神等多方面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请在文中找出来,并用“我欣赏‘________’这一句,它运用_____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________”的句式进行赏析。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 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 作瀑布,从总体形象上赞美了花的繁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也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 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交流点拨】“挑逗”一词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 欢歌笑语,细腻地写出了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 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 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交流点拨】用“帆”“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 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且用“忍俊不 禁”拟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妖媚的特 征,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4.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交流点拨】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 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作者运 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为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了花香带给 作者的那种飘渺轻柔的感受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即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等感官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 A 感觉写 B 感觉”, 从而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 5.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 活泼热闹! 【交流点拨】这句话连用“挨、接、推、挤”几个动词,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6.“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交流点拨】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紫藤萝花给人 传递的喜悦之情。 总结: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对比 (如文中紫藤萝前后不同的遭遇)等修辞方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 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同学们应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 地感受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写法探究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 厚的感情? 【交流点拨】“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 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 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 然随之起伏涌动。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 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3.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 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点拨】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 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 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 性认识。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 无止境的”? 【交流点拨】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 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 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家庭遭受的不 幸以及小弟病症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 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 景交融。 三、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败落 ———————— 家庭不幸,小弟病症 紫藤萝盛开 ————————— 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紫藤萝的衰胜变化 ——————— 自己家庭的衰胜变化 写景————托物言志———— 感悟 四、拓展延伸 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景物描写方法,描写一段你熟悉的风景。 (200 字以内) 18.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 1. 解除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 变化的过程。 3. 掌握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 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植物呢?说一下自己喜爱的 理由。 贾平凹先生所喜爱的是一棵小桃树,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 境中成长,即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世间万物,贾平凹 先生为什么单单喜欢一棵小桃树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棵小 桃树》,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褪 tuì 忏悔 chànhuǐ 哆嗦 duōsuō 矜持 jīn chí 执着 zhízhuó 服侍 fú shì 猥琐 wěi suǒ 渺小 miǎo xiǎo 魂魄 húnpò 幼稚 yòuzhì 颤抖 chàndǒu 赤裸 chìluǒ 血气方刚 xuèqìfāng gāng 轰轰烈烈 hōng hōng liè liè 祸不单行 huò bù dān xíng 2. 重点注解。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垂垂,渐渐。暮,(时间) 将尽、晚。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诗经•桃夭》里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 3.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代表作 品有《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他的《浮躁》 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秦腔》 获第一届红楼梦奖首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古炉》获施耐庵文 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 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 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 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 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 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 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4.背景链接 1976 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 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 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 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 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 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岂止是“风浪里 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 国的象征。 三、 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 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故事。 2.理清文章线索。 【交流点拨】明线——小桃树的生长经历。 暗线——“我“的成长经历。 (二)深层探究 1. 第 1 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 “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 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 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 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 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摹形着色的:“纤纤 生灵”“太小”“瘦瘦的、 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描 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 “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表现它面对 逆境 顽强搏斗。 3.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 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 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 读不懂呢。 【交流点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 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 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 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三)写法探究。 1. 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 运用了什么手法? 【交流点拨】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 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 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 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 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 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 命运的主人等。 3.教师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 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 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 出美好的未来。 四、板书设计 现在(1——2) 小桃树——可怜——花蕾 我的小桃树 过去(3——8) 托物言志 现在(9——14) “我”——挫折——理想 五、拓展延伸 请从你平时所阅读的知识中搜集关于“追求梦想”的名言名句。 【交流点拨】1.每片叶子都有开花的梦想,每个人都希望听见 掌声响起!——熊有才 2.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 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保尔•柯察金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 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 人民的人。——毛泽东 【交流点拨】范文: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 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 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 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 自己的恋人。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 歌的能力。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 3.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 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4.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 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 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 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 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 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大海融入了我们的气息,天 空记录下了我们的飞翔。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 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请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瞬息 shùn xī 怀恋 huái liàn 2.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 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 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 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 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 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 38 岁。 1817 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 “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 《致恰达耶夫》等诗作; 1830 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 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 “多余的人”的形象。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 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 19 世纪文学 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 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 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 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 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三、自学与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把握诗歌节奏。 2.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 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交流点拨】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 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 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 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 诗的含义?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 “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 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 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 有助于把握人生。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 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想想原因何 在? 【交流点拨】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 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 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 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四、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生活------- 假如 欺骗了你 不要 悲伤心急 态度------- 需要 镇静对待 积极乐观 相信------- 快乐 将会来临 勇敢面 对 永远 向往未来 嘱咐 ------- 一切 都会成为过去,成为怀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是否记得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名句,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 选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写“路”的小诗——《未选择的路》。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涉足 shè zú 萋萋 qī qī 幽寂 yōu jì 2.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 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 诗人”。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 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3.背景链接。 《未选择的路》作于 1915 年。1912 年弗罗斯特 38 岁,这一年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 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 “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三、自学与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 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把握读诗节奏。 2. 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交流点拨】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 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3. 全诗共 5 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交流点拨】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 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 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交流点拨】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 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5.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 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 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 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交流点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20.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 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 诗文修养。 课时安排:5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一、新课导入 讲述“千金市骨”的故事。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 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 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 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词语解释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 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具体指燕昭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 :忧伤的样子。 涕:泪水。 2.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 四川)人。少任侠。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 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 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 传世。 3.背景链接。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 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 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 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 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 节奏。 【交流点拨】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 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 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二)古诗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交流点拨】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 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 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 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 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交流点拨】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 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 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4.“独”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 聊的愁苦情怀。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 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交流点拨】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 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 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 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四、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登台远眺→直抒胸臆 ↓ ↓ ↓ 时间悠悠→空间辽阔→孤独悲苦 气势磅礴雄花宏伟 第二课时 望岳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 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 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随着诗人的生花妙 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词语解释。 岱宗:指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 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 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 荡胸: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2.作者简介。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 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 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 襄阳,生于河南巩县。20 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35 岁到长安 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 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 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 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 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 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 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3.背景链接。 这首诗歌写于 736 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 岁 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 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 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杜甫 24 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 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 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 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 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4.了解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 1524 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 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 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 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 南岳衡 山 北岳恒山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根据注解解释诗意。 【交流点拨】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连绵 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它使山南 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 飞鸟 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那时眺望,四周重重 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二)诗歌鉴赏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 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写泰山高大雄伟。“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 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行赏析。 【交流点拨】①、②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 诗人 当时喜悦的心情.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 聚集在泰山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 开一样。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巍峨高大。泰山的特 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⑤、⑥句:诗人心胸很坦 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 雄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魄? 【交流点拨】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 小天下。”的典故,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4.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 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交流点拨】“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 24 岁时曾参 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写 出了诗人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哲理: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5.“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 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出现一位怎样 的诗人形象? 【交流点拨】积极进取、豪情壮志青年诗人。 6.齐背诵《望岳》。 四、板书设计: 远望 整体形象——参天耸立 由 望 近望 泰山美景——秀美高大 望 岳 细望 山之景物——幽深神秘 到 愿望 凌云之志——高瞻远瞩 想 第三课时 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 更是作者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 七尺)为一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4)望眼:视线。 (5)缘:因为。 2.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 来峰。 3.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 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 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 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 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4.背景链接。 王安石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 1050 年,当时他 30 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 通判。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理解诗意 【交流点拨】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 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 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二)诗歌鉴赏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用诗中原句回答。在这里诗人运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交流点拨】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 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 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 。夸张。 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的奇妙景象?诗 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 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 回答 【交流点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吗? 【交流点拨】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释义: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交流点拨】“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 《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 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天子与太 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 样的精神? 【交流点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 什么? 【交流点拨】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 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8、诵读整首诗歌 【课堂小结】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 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 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雄心壮志, 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四、板书设计 借景抒情 勇往直前 登飞来峰 无所畏惧 借情喻理 五、拓展延伸 1.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交流点拨】(1)《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 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望岳》则表达 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 气概。 (2)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观察事物,解决 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3)夸张、 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虚实结合 2.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 【交流点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四课时 游山西村 一、新课导入: 古诗的美,美在韵律,平长仄短、仄抑平扬,铿锵有力,慷慨 激昂,低吟浅唱;古诗的美,美在语言,妙用一字,境界全出;古 诗的美,美在意境,或美丽苍凉,或雄浑凄清,今天就让我们再学 习一首古诗,领略一番古诗的美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词语解释。 (1)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2)足鸡豚(tún):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5)箫鼓:吹箫打鼓。 (6)若许:如果这样。 (7)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8)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 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 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 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 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 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 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3.背景链接。 《《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 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 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 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 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 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 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 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 创作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根据注释写出诗意 【交流点拨】不要笑话农家酒味薄,他们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 厚。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淙淙穿行, 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 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空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 明之夜来闲游.能随时拄杖,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3.古诗赏析 1.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村怎样 的民风? 【交流点拨】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 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古 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未经过滤的则为浊 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 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 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交流点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 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画面描绘:诗人在青翠可掬的 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 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 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 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 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 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 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 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 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 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 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3.颈联写出了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第三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春社,在立春后 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 丰收的期待。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这个古 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4.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愿? 【交流点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 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 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从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 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 纸上。 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 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四、板书设计 莫笑/农家/腊酒浑 叙事 盛情待客 丰年/留客/足鸡豚 景 美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人更美 写景 景色迷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五课时 己亥杂诗 一、新课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 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 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 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 315 首日记体组诗—— 《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 1839 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词语解释。 (1)浩荡:无限。(2)吟鞭:诗人的马鞭。 (3)落红:落花。(4)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2.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清代思 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 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 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 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3.背景链接。 《己亥杂诗》共 315 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组诗作于清道 光十九年己亥(1839 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 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 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 首又一首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 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 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二)古诗赏析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 【交流点拨】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 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 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还想着为国家 做些事情。 2.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一腔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交流点拨】“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可见 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用夕 阳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比喻、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如何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交流点拨】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 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 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景中寓 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 的形象体现。 4.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 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 人寻味。 四、板书设计: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己亥杂诗 虽辞官归家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述愁抒怀 仍心系报国 第六单元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发表自己独 特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的目标。设立在南极南纬 90 度 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 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 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 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 1911 年 12 月 14 日到达南极, 而斯科特队则于 1912 年 1 月 18 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 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 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 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 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 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拽 zhuài 绑 bǎng 搂 lǒu 昔日 xīrì 堡垒 bǎo lěi 辜负 gū fù 凛冽 lǐn liè 吞噬 tūn shì 疲惫 pí bèi 钦佩 qīn pèi 鲁莽 lǔ mǎng 毡鞋 zhān xié 保佑 bǎoyòu 厄运è yùn 拯救 zhěngjiù 耀武扬威 yào wǔ yáng wēi 姗姗来迟 shān shān lái chí 忧心忡忡 yōu xīn chōng chō ng 语无伦次 yǔ wú lún cì 海市蜃楼 hǎi shì shèn lóu 2.词语解释。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罗盘:测定方向的仪器,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装在中间的指 南针构成。 毋宁:不如。 吞噬:吞食。 羸弱:瘦弱。羸。瘦。 告罄:指物资用完。磬,尽、空。 3.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 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 20 世纪最 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人 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 品《耶雷米亚》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掌握大意——了解悲剧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 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 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 【交流点拨】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 壮覆灭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它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评价: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 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 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用: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深层探究 巧妙解题,体悟细节——解读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斯科特 一行南极之旅的悲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注意文中的细节) 【交流点拨】 (1)角逐失败之悲:“变得不安起来……”“紧紧盯着无垠雪 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们的心在战栗”“虽然昔日逝去的光 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 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 不是”“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 响”。大量的对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五位勇士角逐失败后的极度沮 丧,悲哀。 (2)全体覆没之悲:失望的勇士们在归途中,因为南极寒冷天 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燃料告罄,在返回的路 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全部壮烈 牺牲。 (3)亲历死亡之悲:第一位死亡者是埃文斯。第二位死亡者是 奥茨。在日记中,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不断记录自己的伙伴如何离自 己而去,心里该是如何地悲哀。他还在最后写下自己的遗嘱,演完 悲剧的最后一幕。斯科特在临终之际,用已经冻伤的手指给他所爱 的一切人写了书信,表达了对亲人的眷恋之情。“随后又悲伤地、 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 ‘我的遗孀’。”在冰天雪地中,一位为梦想付出一切的勇士,用 这种方式向他的亲人们告别,其中的痛苦与决绝,让人不禁潸然泪 下。 四、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悲剧 生命毁灭、为人作证、孤独寂寞、集体失败、失去亲朋→悲剧 五、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中,都涌现出了许多 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你能列举几个代表人物吗? 【交流】1.“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2.一 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3.一叶轻舟,漂流长 江而翻船身亡的尧茂书;4.“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7 名 宇航员全部罹难。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目睹了悲剧性的情节,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悲剧的 伟大之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交流 (一)深层探究 斯科特之旅是个悲剧,但却给人以震感的力量,它也是伟大的。 请小组交流探讨其“伟大”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 1.到达极点的成功。南极极点本身就是一个空间极限,地球最 南端。它是一个未知点,而且是一个充满凶险的未知点。它本身就 是造就伟大之所,登上这个极点就意味着伟大,使“未知”开始成 为人类的“所知”。1912 年斯科特等人抵达南极极点,这就意味着 大约在一百年前人类就已完成了挑战南极的事业。当时的科研和物 质条件应该相当落后,而斯科特一行人就是在那样艰苦和简陋的探 险条件下实现了抵达南极的梦想,这就是伟大的体现。 2.探索未知的信念。“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 雪原上……”“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 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这些语句表明斯科特他们对探险事业 深深的热爱。探险队员们所遭受的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想象,尤其 是经受着心理煎熬和肉体折磨的双重打击,更是让每个人为之动容。 但是面对种种厄运和不幸,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怨天尤人,仍然以 坚毅的精神,执著于崇高的事业,他们勇于探索的豪情给人以心灵 的强烈震撼。斯科特等人是以第二的身份登上南极点的。虽然斯科 特等人为迟到一个月而沮丧,但是,正如文中所说,那位第一个登 上南极极点的挪威人阿蒙森在“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 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这种“相信”里面蕴 涵着对人类探求未知本性之信任,斯科特等人的行动使阿蒙森的 “相信”变成了现实。同样,斯科特等人也“相信”随他之后会有 第三批、第四批……来南极探险的人到来。他自己写信、写日记留 给后人,就是这一信念的佐证。南极极点充满“未知”和“凶险”, 但人类会前仆后继来此探索,斯科特等人就是这支队伍的前驱,并 且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继往开来,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探索经验和精 神鼓励。 3.崇高人格的体现。为科学献身的气概,诚实守信的风度,集 体主义精神,对他人无私的爱,这些都体现了斯科特等人人格的伟 大。 (二)主旨探究 1.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作传? 【交流点拨】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 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 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 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 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 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一行人此次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悲壮之旅所折射出的人类精 神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和那个时代,成为全人类跨时代、跨地 域的宝贵精神财富。即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三)赏析语言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 不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作者同意在这个观点吗?) 【交流点拨】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 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 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 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 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 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 达了斯科特和伙伴痛苦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 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 武扬威、扬扬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 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 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 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交流点拨】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 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 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 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 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 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 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交流点拨】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 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 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 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 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 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 剧。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 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 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 是伟大的悲剧。 三、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到达极点的成功 伟大 探索未知的信念 崇高人格的体现 献身科学 诚实守信 勇于探索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 我们无法亲临墓地,为英雄献上鲜花、松柏,就让手中的笔寄 托我们的哀思吧!假如你想要为这些我们敬仰的英雄立一块墓碑, 你会在上面写些什么?请你用墓志铭的形式来表达你对这些英雄的 敬佩或追思。 【交流】示例:追念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登陆南极极点— —遗憾的第二,伟大的第二。承前者来,启后人去。念极地之悠悠, 众怆然而泣下。 追念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奥茨——一个毅然的转身,铸就 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难以抗拒的自然面前,你永远是不屈的战士。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1.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 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2.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重点: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 疑。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 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 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 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 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 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 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他就是杨利伟,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杨利伟的航天世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弧 hú 炽热 chìrè 轮廓 lúnkuò 俯瞰 fǔkàn 模拟 mó nǐ 遨游áoyóu 严谨 yán jǐn 稠密 chóu mì 概率 gài lǜ 烧灼 shāozhuó 五脏六腑 wǔzàngliùfǔ 千钧重负 qiānjūnzhòngfù 耐人寻味 nài rén xún wèi 惊心动魄 jīng xīn dòng pò 2.词语解释。 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味:意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 琢磨。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 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 的位置弄颠倒了。 倒悬:意思是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 境。常用在民意、军事、政治等方面重大变化上。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屏息凝神: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 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 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3.作者简介 杨利伟(1965—),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特级航天员, 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 2014 年 9 月 15 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 27 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 授予列昂诺夫奖 4.背景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 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3 年 10 月 15 日北京时间 9 时,杨 利伟乘由长征二号 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 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记叙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二)深层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 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 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交流点拨】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 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 用? 【交流点拨】“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 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 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 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 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交流点拨】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 一些。 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 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交流点拨】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精 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 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 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 了杨利伟的严谨? 【交流点拨】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 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 样克服这种错觉。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 什么? 【交流点拨】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 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利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让 他成为了航天英雄? 【交流点拨】他敢于做中国太空第一人,可以看出他有敢于探 索,不怕牺牲的精神; 他在面对太空意外情况时,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用意志 力战胜紧张,可以看出他镇定自若,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他在太空遇到神秘的敲击声,回来后技术人员用很多办法模拟 它,他觉得不像,拒绝签字,可以看出他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他在回来时准确无误的说出每一项所遇到的情况,为航天事业 提供宝贵资 (四)、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 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 度。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结合课文,写一段关于对梦想的感悟。 【交流点拨】中国航天梦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默默的坚守和 辛苦的付出,他们都有一个执着于梦想的追求,而我们也应该像航 天人一样,明确人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不断坚守,不断付出。 有这样一句台词:“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 褪色,反而更显珍贵。”不去想未来的成功与否,信念的坚持就会 让自己在荆棘中感受花开,梦想的追求就会让自己在绝望中看到未 来。所有奋斗的经历都是人生路上难得的风景。料,可以看出他实 事求是,对事业认真负责。 五、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镇定自若,勇敢无畏 我看到了什么——想念亲人战友,热爱祖国 太空 坚守航天梦 一日 “中国太空第一人” 神秘的敲击声—科学严谨,认真负责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敢于探索,实事求是 23.带上她的眼睛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 思考与质疑。 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重点: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对啦,老师和大家一样,有 一个疑问,眼睛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和身体不可分割,为什么题 目中说“带上她的眼睛”?眼睛怎么可以被单独带走呢?那个“她” 又是谁呢?带上她的眼睛去做什么事情呢?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不要着急,让我们跟随刘慈欣去一探究竟吧。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 一。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 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 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 三要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点缀 diǎn zhuì 漫步 màn bù 迟钝 chídùn 蒙眬 méng lóng 闲暇 xián xiá 凸现 tū xiàn 拍摄 pāi shè 蔚蓝 wèi lán 合拢 hé lǒng 吟唱 yínchàng 孤零零 gū ling líng 不期而至 bù qī ér zhì 心有犀灵 xīn yǒu língxī 天涯海角 tiān yá hǎi jiǎo 2.词语解释。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 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ó):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 样子(多形容景物)。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炽热(chì rè):①温度极高,极热 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 远。 3. 作者简介。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 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 用业余时间出版了 13 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 奖银河奖,2013 年,更是以 370 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 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1999 年发表第一篇作品《鲸歌》, 1999 年首次以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 奖。最重要的作品“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 是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2015 年 8 月 23 日,凭借《三体》获第 73 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 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 度。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作者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交流点拨】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 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 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 眼睛去休假。 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四、板书设计 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 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 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 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刘慈欣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 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 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 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科幻作家何夕评价说:刘慈欣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 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看我们能够否感知作者的特色,读出我们自 己的体会。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 【交流点拨】印象: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 兮的样子。 2.“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 用? 【交流点拨】突出眼睛的主人生存的环境极其险恶。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眼睛”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我”带着去? 【交流点拨】是一付传感眼镜。“我”戴上它时,所看到的一 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 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 2.“我对眼前的景色大发感叹,但从她的眼睛中,我听到了一 阵轻轻的抽泣声。”我为什么大发感叹?她为什么抽泣? 【交流点拨】我大发感叹是因为景色半阔,沙漠已变成了草原。 她抽泣是因为她被封闭在地心,常梦到草原,此刻回到梦里来了。 3.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 我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她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 寻常。而她对草原的一切景致都感到惊喜,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 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 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 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 她落泪。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棵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种子”指什么?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 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 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本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关于“落日六号”与“她”的信息 【交流点拨】关于“落日六号”的信息:“落日六号”是“落 日工程”的第六艘探地飞船,因为出事而被陷地心。 关于“她”的信息: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是第一个到达 地心的人,由于“落日六号”失事,被困活动范围不到 10 平方米的 闷热的控制舱里,她只能通过传感眼镜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 感性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在三个月前就中断 了。她将在控制舱里度过余生,但依然在按研究计划努力工作。 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 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的原因是什 么? 【交流点拨】可以看到停泊在地球中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 船,可以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可以想 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听到了那里 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从而产生“不 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想法。 (二)深层探究 1.我带上她的眼睛,去感受了哪些事物?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 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 来到了起航前的草原,她陶醉于广阔的草原上到 处点缀着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并且闻到花的馨香;走到草丛中的小 溪旁,把手伸进去,感受水的清凉;感受微风的清爽;去看升空的 月亮;感受草原笼罩在小雨中;听到了第一声雨中的鸟叫。可以看 出她是一个多愁善感、可爱单纯、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人。 2.狄德罗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只是“各有不同”, 并非“截然对立”,而在所谓“严肃剧”中,“情景”是通过人物 性格的对比来实现的。那么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是如何实现 人物之间的对比的呢? 【交流点拨】“我”精神贫乏、孤寂、无聊、对生活失去信心 和勇气,而“小姑娘”有诗意心灵、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我” 行动相对自由,而“小姑娘”“永远封闭在地心”,两组鲜明的对 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3.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交流点拨】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 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 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三、写法探究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交流点拨】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 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 有照应。)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交流点拨】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 50 年至 80 年,她 将在这不到 10 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 6000 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 高达 5000 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 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四、板书设计 “我”内心孤独麻木、对生活缺乏热情、精神贫乏 (“我”的经历见闻——明线 ) 带上 形成对比 她的 珍视生活 眼睛 “她”对外界充满好奇、热爱自然生活、珍视一切 (“她”的故事回述——暗线) 五、课外拓展 刘慈欣的科幻是慈悲的,不仅满足于内容想象的恢弘,笔法写 作的讲究,真正打动人心的更多是小说透露出来的作者理性而又深 刻的思考,温暖不乏睿智的情怀。比如 “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 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在我的意识深 处,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 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 生甲: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世界的色彩是“灰色”, 看不到五 彩斑斓的画面,更感受不到美好和温暖,那么这是一个丧失信念, 不热爱生活的人,“灰色生活”怎么可能孕育出灵敏的“感觉” 呢? 生乙:“我”和“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个乐观, 一个麻木。面对生活,物质甚至虚拟的情感,“我”选择了不再珍 视,因为这些对“我”而言多到了泛滥。而“她”选择了珍惜,因 为这些东西对她来说遥不可及。 生乙:“她”教给“我”的,其实是一种热爱生活的心,这不 仅仅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影响,也给我们广大读者的人生带来了许多 转变。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 空折枝”。 24.河中石兽 纪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故事揭示的道理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 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 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 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 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 流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 并:一起 )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 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作者简介。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 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 《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 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 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借助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交流点拨】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 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 “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 “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3.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交流点拨】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 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交流点拨】本文可分为两部分:一(1---3)记述寻找石兽的 经过。二(4)作者的思考和议论。 四、板书设计 寺 僧——求之下流——无迹 河中石兽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工——求之上游——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节课我们学了这样 一个故事: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 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 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 “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 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交流点拨】(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 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 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 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 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 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 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 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 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 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 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 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 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 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 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 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 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 义? 。 【交流点拨】讲学家的“笑”: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 笑,刻画出教书先生自恃博学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老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做法的否定,也表现 出老兵自信和沾沾自喜。 三、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教书先生:自以为是,想当然,主观臆断。 老 兵:阅历丰富,善于观察和总结。 道 理:实践出真知;凡事不可主观臆断。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4.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6.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7.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