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衡 阳 县 第 一 中 学 2020 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 分值:150 分 时量:120 分钟 2020.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规定区域。 答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之外或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 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 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 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 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 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 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 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 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 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 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 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 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 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 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 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 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 人。他们多以 19 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 世纪 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 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 持认为,“中国 20 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 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 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 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 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 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 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 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 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 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 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 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 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 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 际军团 从 20 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 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 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 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 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 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 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 “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 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4 分)( )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5.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14 分) ①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 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 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 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 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 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②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 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③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 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 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 “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 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 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④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 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 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 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 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 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6.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7.分析第①段画线词语“终于..”的作用。(4 分) 8.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部分。(6 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 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3 分,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 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 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 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 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 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 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 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 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 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 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 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 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 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 遗三班 使臣。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 分)( )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 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 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 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 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C.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D.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 A.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 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 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 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 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政 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13.孙洙担任海州知州时,都有哪些政绩?(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10 分)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 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 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 分)( ) 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 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 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 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 正处在异域他乡。 15.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8 分) (1)《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引出词人对往 昔生活的追忆。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的诗句“ , ”,表达了 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 ”作结,一吐 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明全诗主旨。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是词人超 越了表层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诗意地触及了关于宇宙与人生、永恒 与短暂的哲学命题的体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 分) 继“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和“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之 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刷屏。 这四个充满 的句子, 方正硬实的抗疫物资包装箱上,让人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 日本人恰到好处地用了“我们的词儿”传递友善,这让国人 。这大可不必。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 化同根,日本用有着浓厚“中国味”的诗句传达友邦情谊令人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 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也不意味着,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日本胜于中国。 我们需要从中看到的是,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和传承,以及日本民众对中日两国情谊 的珍视。( )。 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这点在日本民众中是共识。“有唐一代”的文化哺养了日本,在日本也是 常识。可以说,在文化方面的同根共源,至今让日本民众分外珍视。日本此次义援如此积极给力,那种文 化一脉与情感关联或许也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日本这次积极义援,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驱使,某种 意义上也是对“助人即助己”这一儒家价值理念的践行。这次火了的日本义援诗句,还应该被读出“助人即 助己”的价值认同,这种文化同源的共同价值,才是我们真正该深刻体认的。 (改自《日本“义援诗":文化一脉的情感美联让人感动》《新京报》 2020. 2.13)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唐韵古风 附在 耳目一新 汗颜 B.唐韵古风 贴在 耳目一新 自省 C.古色古香 附在 刮目相看 自省 D.古色古香 贴在 刮目相看 汗颜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日本从“文化共情”中传达出来的情谊与善意,比起汗颜自省,显然更为重要 B.日本从“文化共情”中传达出来的情谊与善意,比起中国人的汗颜自省,显然更为重要 C.从“文化共情”中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比起汗颜自省,显然更为重要 D.比起汗颜自省,从“文化共情”中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显然更为重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也不意味着,日本在发挥、保 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 B.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在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也不意味着, 日 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 C.但这并不意味着,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日本胜于中国,也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 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 D.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也不意味着,日本在保留、发 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日,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 676 分的成绩,名列湖南省 2020 年高考文科第四 名。钟芳蓉决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在网上引起了热评。在部分网友看来,考古是个冷门专业,毕业后很 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她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后悔。”钟芳蓉说,“确定自己的兴趣并坚定地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让我的 成长有了更多的力量。” 这件事在某中学学生中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700 字。 1. D 2. D 3. B 4. 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5. 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 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6.B. 7.表现出香雪目送之久(2 分)和内心的不舍(2 分)。 8.连用三个情感强烈、句式整齐的感叹句(1 分),运用排比(1 分),写出香雪对台儿沟认识的变化之 大(2 分),突出表现了她惊奇和喜悦的感受(2 分)。 9.(4 分)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 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10.(4 分)D("跽"不都是表示恭敬,如《鸿门宴》中"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 11.(4 分)B("应诏上疏"是在兼任同知谏院之前) 12.(8 分) (1)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或"三次")上奏请求停 止这项徭役。 [4 分;大意 1 分,"浚"(疏浚,疏通)、"以"(连词,表目的)、"止"(使停止,废止)三处各 1 分。] (2)当时参知政事职位有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遣中使、尚医前往慰问。 [4 分;大意 1 分,"阙"(空缺)、"数"(屡次,多次,再三)、"劳问"(慰问)三处各 1 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 翻译从宽。 13. (4 分)①竭力阻止常平使者多征收免役钱;②多次上奏要求免除疏通漕渠的徭役;③主持朐山 祭祀,缓解灾害。 [4 分;解析:解答此题,应先找到信息所在区间“免役法行,……蝗赴海死”,然后分要点总结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孙洙,字巨源,是广陵人。童年时就擅长写作文章,未满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 举荐他应试制科,孙洙进献策论五十篇,阐述为政要领,明明白白,切中事理。韩琦读了策论,叹息说: "恸哭流涕,透彻论述天下事,这是当今的贾谊呀!"两次提拔后任集贤校理,掌管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 年间要求臣民上书言事,因为孙洙响应诏命上疏陈奏十七件当时弊病和紧要事务后大多得以施行,(朝廷 让他)兼任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他恳请增加谏员以便广开言路。但凡他上奏皇帝的文书,就都焚毁底稿, 即使是亲人子弟也不让他们知道。王安石主持推行新法,驱逐多位谏官御史,孙洙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心 中苦闷不能言说,只能极力请求补任地方官,得以外任海州知州。免役法施行,常平使者想要多征收免役 钱,把获取更多钱财当作政绩,孙洙竭力争辩。正逢春旱,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 与他对抗不让步,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天旱蝗灾严重,孙洙到朐山进行祈祷,撤去祭品后,突发 大雨,蝗虫都飞到海中死了。不久主管三班院。三班人员超过万数,功劳罪行登记不明,前后矛盾,三班 吏们支配使臣出入,公然肆行欺诈奸猾之事。孙洙革除八件特别严重的事,确定下来作为法令。任同修起 居注,晋升知制诰。在此之前,百官职务变动,用固定的考核文辞,孙洙建议:"群臣晋升品级,原因各 不相同,却同用一套辞令;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晋升,名位身份各不相同,却格式一律。如果简便从 事,这不是用来使王命畅通、重视诏命(该有)的做法。"下诏从此封赠荫补,逢大礼改易文辞,其他的 都随等次写定。元丰初年,兼任直学士院。澶州黄河水患平息,修建灵津庙,下诏命孙洙撰写碑文,神宗 称赞他写得好。晋升为翰林学士,才月余,就染了病。当时参知政事职位空缺,皇帝将要任用他,屡次派 遣中使、尚医慰问。入朝约定了时间,孙洙病稍好了些,就在家练习拜跽之礼,仆倒不能起来,病情渐重 最终死去,终年四十九岁。皇帝在朝堂上嗟叹惋惜,除常例丧金额外赐钱五十万。孙洙博闻强识,通晓典 章旧制,讲述起古今事例都很有条理。随口说话都自成文章,即使对亲近狎昵的人,也未曾说一句粗鄙的 话。他的文词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们都期许他成为丞相辅臣,他却不幸早逝,一时人们都为他 怜悯伤感。 14.D 解析:D.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 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E.诗人虽心绪不高,而 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15.本诗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流水的意象,以水喻情,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之一。(2 分)“悠悠”本就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 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 有一天断绝过。(2 分)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 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 给分) 16.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7. A 解析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物品富有古典和雅致的色彩、情韵。对象错用。“贴在”显得口 语化,不正式,使用在新闻评论中不合适。“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 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语境不 合。“自省”关键在反思上,“汗颜”关键在羞愧上,对“日本人恰到好处地用了我们的词儿”的反应,用羞愧 义更直接,更合适;且下文是“这大可不必”,用“反思”不太妥当。 18. D 解析:A 项,自省的主语并非“日本”,而是“中国人”。B 项,“日本传达的情谊和善意”与“中国人的 汗颜自省”二者并没有比对关系。 C 项 D 项,中国人“读出日本的情谊和善意”与“汗颜自省”是可以比较的, 但上文是“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和传承,以及日本民众对中日两国情谊的珍视”,更强调比较 后的结果,“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与下文“显然更为重要”紧密衔接,D 项的语序更为合适。 19. B 解析 A 项存在的一目了然的问题是并列不当,“发挥”“保留”“运用”,应该是先“保留”,再“发挥”, 最后是“运用”;比对 B 项和 D 项,看似两个分句是并列句, 调换语序没有太多影响,但根据上文谈及的“日 本用有着浓厚‘中国味’的诗句传达友邦情谊”,所以分句中先要承接的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选择 B 项更 合适;C 项话题不一致, 前一个分句是“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后一个分句是“日本民众的古 诗水平”。 20.例文: 做自己喜欢的事 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 676 分的成绩,名列湖南省 2020 年高考文科第四名。钟 芳蓉决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热评。我认为,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是因为她喜欢考 古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值得鼓励的。 人活在这世上,不光是为别人而活,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做最真实的自己。但丁曾说过:“走自 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的,人生在世,有时候不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喜欢做,就要坚守, 不要动摇。 听说过一个故事:两个老朋友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是州长,一个是亿万富翁。州长向老朋友抱怨说他 被政务搅得心烦意乱,经常失眠,并慨叹当初要是他当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变,该有多好。而亿万富翁 则向老朋友诉说金钱使他失去了自由,并对当年一个人坐在海边看潮涨潮落、晚霞翻飞的惬意念念不忘。 这时,他们看到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在草地上放风筝的愉快场景,异口同声道:“他们真幸福!”于是, 州长和亿万富翁走上前求教罗尔:“幸福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们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说 完,又放起了他的风筝。 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弹自己拿手的乐器,烹饪美味可 口的饭菜以及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可以多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去和大自然拥抱,去公园走走,欣赏 美丽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会很自由,很放松,完 全不受他人限制,爱干什么就做什么,开心做自己。所以,钟芳蓉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选择自己喜欢 的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就认为,选最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比选最赚钱的专业重要。这个道 理简单质朴,却又一针见血——如果不喜欢,又怎么可能有前行的动力?考古专业“钱景”也许不让人看 好,但是考古专业是钟芳蓉喜欢的,因为金钱的利诱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又有何快乐而言呢? 哲学家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自己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感兴趣 什么就去尝试,去做,去实施。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快乐。所以,我支持钟芳蓉选 择自己喜欢的考古专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