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1.【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 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 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 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 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 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 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 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 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 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2.【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 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 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 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 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 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 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 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 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B 技巧点拨 1.去粗取精。即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 2.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 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归纳出内 容要点。 3.紧扣题目。对于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 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整合原文词句,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希腊人给人类文明和文化贡献了至少两个堪称伟大的发明: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 前者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后者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二者的合题便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 精神的高度表达: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这一伟大贡献让全人类获得了一种关 于人类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人类个体之“认识自我”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究竟是凭借何种力量不仅长存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世 界,而且还能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卓越的“看护者”“改善者”和“第一责任人”?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语),诞生在中国、南亚(印度)、耶路撒 冷和古希腊的先贤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各自不同却又仿佛遥相呼应的解答:人自(然)一体、 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人类既生存于自然之中,又超越其外。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它既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和文化对于人自身理解 的卓越智慧,又代表了人类追求卓越人生和美德的共同理想和热情。在古希腊人的文化价值 理解中,美德是人生的卓越成就的完美实现,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竞技游戏本身 便不只关乎身体力量,更关乎文化理想。马拉松,不只是希腊的一个地名,也是奥林匹克运 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的名称,它是对人类意志和毅力的最高检验。 由此,人们在速度和耐力的背后感受到了意志、尊严、荣耀,所有人都不只看重速度的 快慢,更看重坚持和冲刺,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与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一样受到尊重和赞 扬。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的马拉松长跑运动似乎早已超出竞技范畴而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 的游戏,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儿、健康者和伤残者、陌生人和熟人都可以自由融入长跑 队伍,穿行于城市马路或乡村野径。人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跑向远方。竞技优胜不 再是唯一目的,参与、分享、同乐成为更多参与者和旁观者的“游戏动机”。 事实上,古希腊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作一种纯粹的体育竞赛活 动。每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就不单是体育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竞技, 还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和智慧辩难。智者与雅典城邦里的年轻人的智慧辩难虽然一 度不被官方认可,苏格拉底本人甚至还因言获罪,但智力游戏与体力游戏早已成为奥林匹克 竞技场内外不绝的风景,其背后闪烁的依然是“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的古希 腊精神灵光,那无疑是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之光。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是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合题,也是古希腊 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 B.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竞技场内是体育运动员进行的体育竞技,场外则是智者 们进行的智慧的竞技。 C.马拉松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不仅检验人类的身体力量,更 检验人类的意志和毅力。 D.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纯粹的体育竞赛,它体现了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 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代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 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 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 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 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高等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高 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教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 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力量。我们 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 发点和归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营造适宜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 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匆 忙地穿梭于课堂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道”——引导人生,要帮助青年学生 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较以往更加开放、活跃、自由,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同时, 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快速获得,教师在学生 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由此,如何转变教 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凸显了。很明显,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 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责任已不仅仅是研究如何“教”,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让学生 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加倍主动地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 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 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 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近期上海市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走红,成为上海高校实实在在的热门课程。“治国 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等一批课程围绕当下青年学 生最关心的国事,由授课教师和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思政课程”开始转向“课程思政”,曾经让学生昏昏欲睡的思政课 成为学生追捧的精品课程,这在于课程内容回应了学生的现实关切,课程方式适合当代学生 接受新知的特点。 只有每个教师都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 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 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 孜不倦地探索,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才能构建起大学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成长成才 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 (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加倍主动地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引 导学生学会思考。 B.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其将来更好 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C.只要课程内容回应了学生的现实关切,课程方式适合当代学生接受新知的特点,学生 就能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D.师生学习共同体应该是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教师立德树人,学生不懈求知,这样才能形 成优良的学风。 1.B 2.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只要……就……” 说法过于绝对。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