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基础巩固 1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 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故 A 项正确。B 项是戈尔巴 乔夫时期提出的,C 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 项是斯大林时期提出的口号。 答案:A 2 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 50 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 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 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3“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 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 )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行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 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解析:从材料“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 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并不彻底;从材料“但无 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的改 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B 4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 C.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D.未彻底改变“斯大林模式” 答案:D 5 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彻底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C.将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解析:B 项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C、D 两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A 项是勃列 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选 A 项。 答案:A 6 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的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 油和天然气及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 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苏联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B.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答案:D 7 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 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 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解析:在苏联存在的大部分时间里,受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社会缺乏活力,人民生活长 期得不到改善,这就是大部分人不愿意回到苏联时代的真正原因。 答案:C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 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 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联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 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 顷,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 710 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 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 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 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 参考答案:(1)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 预期目标。 (2)凭主观意志办事,不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 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能力提升 11952 年,苏联共产党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 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 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斯大林模式”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 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 1952 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 问题,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曲意维护,故排除 A 项,D 项为正 确答案。B 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于 1953 年上台,C 项说法错误。 答案:D 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 倍,收购畜产 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 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苏联在 1953 年到 1964 年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与赫鲁晓 夫改革有关。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 D 项正确。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故 A 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未体现,故 错误。 答案:D 3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 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 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 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从时间“1973 年 3 月”,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排除 A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 C 项;拉开苏联工业 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 D 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 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 B 项。 答案:B 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 代价……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 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民主化”“私有化”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因此,D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 确答案。 答案:D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经深感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后来,苏联 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 等级制度严格,领导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 内产生特权阶层,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家财产被视 为“无主人的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了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 位仅仅成为宣传的口号。苏联共产党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对共产主义提供了借口。 ——摘编自《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 年 12 月 27 日,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 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的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 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3)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参考答案:(1)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矛盾和问 题;苏联共产党腐败变质和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2)判断:不对。原因:它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 正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 活水平;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时俱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进行改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