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摸底测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摸底测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成都市 2018 级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生物 第Ⅰ卷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及其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B. 细菌菌落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所有植物都没有组织这个结构层次 D. 生物生活的环境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A、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包括病毒,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A 错误; B、细菌菌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种群层次,B 错误; C、植物有组织这个层次,但没有系统这个层次,C 错误; D、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生物生活的环境,D 正确。 故选 D。 2. 下列关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而原核细胞中没有 B. 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没有 C. 真核细胞有细胞膜和细胞质,而原核细胞没有 D.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 -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 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 白质等物质。 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 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 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 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都是 DNA。 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 裂。 【详解】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核糖体,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没有,这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 质区别,B 正确; C、细胞膜和细胞质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C 错误; D、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进行分裂的方式,而原核细胞进行的是二分裂,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3. 下列关于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核酸分子中,嘌呤碱基数都等于嘧啶碱基数 B. 核酸分子中,五碳糖和磷酸都通过氢键相互连接 C.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D. 有些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直接贮存在核糖核酸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 RNA(核糖核酸)两种,构 成 DNA 与 RNA 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 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 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 - 3 - 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 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 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 A、U、G、C。 【详解】A、在双链 DNA 分子中,因为碱基互补配对,所以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RNA 分子是单链结构,故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A 错误; B、核酸分子中,五碳糖和磷酸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互连接的,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 接,B 错误; C、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 错误; D、RNA 病毒只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其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核糖核酸(RNA)中,D 正确。 故选 D。 4. 下列有关细胞组成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有糖类和脂质都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 B. 动物细胞中 O 元素占细胞鲜重的比例比 C 元素高 C.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C 是细胞最基本的元素 D. 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环境都存在,但比例不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元素中,最基本元素为 C,在细胞鲜重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 O、C、H、 N,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骨架。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糖类的组成元素只有 C、H、O,而脂质中磷脂的组成元素包含 C、H、O、N、P,A 错误; B、细胞鲜重中,O 元素所占含量高于 C 元素,B 正确; C、生物大分子大都以若干相邻的碳原子组成的碳链为骨架,细胞中 C 是细胞最基本的元素, C 正确; D、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但所占的含量并不相同,D 正确; 故选 A。 5. 下列鉴定相关物质时所采用的材料、试剂、方法及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脂肪 淀粉 还原糖 蛋白质 材料 花生种子切片 马铃薯匀浆 苹果匀浆 豆浆溶液 - 4 - 试剂 苏丹Ⅲ染液 碘液 斐林试剂 双缩脲试剂 水浴加热 不加热 加热 加热 不加热 观察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肉眼观察 肉眼观察 现象 橘黄色颗粒 溶液变蓝色 砖红色沉淀 溶液变紫色 A. 脂肪 B. 淀粉 C. 还原糖 D.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 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 性糖(如淀粉)。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 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花生种子中富含脂肪,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 色,不需加热,花生种子切片中的脂肪,需用显微镜观察,A 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直接观察现象,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 错误; C、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苹果匀浆中富含还原糖,C 正确; D、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时,先加入 A 液,后加入 B 液, 溶液呈紫色,不需加热,D 正确。 故选 B。 6. 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需要的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 B. 蛋白质结构差异仅由氨基酸中的 R 基种类来决定 C. 不同细胞的功能差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有关 D. 蛋白质在细胞中承担多种功能但不能够分解供能 【答案】C - 5 -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 R 基不同分为 20 种;2.人体内的 20 种氨基酸,有的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有的不 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为(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 不同;(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 原因是 DNA 分子的多样性。 【详解】A、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的是人体内不能合成的,而是必需通过食物获得 的的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蛋白质的结构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 结构均有关,B 错误;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故不同细胞的功能差异是由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导 致的,C 正确; D、蛋白质在细胞中承担多种功能,包括分解供能,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7. 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B. 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C. 脂肪是动物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 胆固醇能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 乳糖,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和糖原;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还原糖 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麦芽糖等,不同糖类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动植物细胞 共有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果糖、麦芽糖、蔗糖、 淀粉、纤维素,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是半乳糖、乳糖、糖原。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 D。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 - 6 - 质,有隔热、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参与血脂的 运输;性激素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 D 可以促进胃肠道对钙和磷的 吸收。 【详解】A、葡萄糖是一种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A 正确; B、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B 正 确; C、脂肪是生物体和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C 正确; D、维生素 D 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 错误。 故选 D。 8. 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蚕豆根尖细胞含有 DNA 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B. 中心体在人体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D. 核糖体是真核细胞所有细胞器中唯一不具有膜结构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的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而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另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 【详解】A、蚕豆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A 错误; B、中心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出星射线,从而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可将后期着丝点断裂后 形成的子染色体拉向两极,故中心体在人体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 正确;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 错误; D、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真核细胞内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D 错误。 故选 B。 9. 下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①②③表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7 - A. ①位于细胞膜的外表,具有识别、通讯的作用 B. ②可参与物质的运输,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性 C. ③由磷脂分子组成,其脂肪酸“尾”部是亲水的 D. 物质①②③的运动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图示中显示的为细胞膜,①为糖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的外侧,②是蛋白质,③为磷脂双 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主要与保护、识别、通讯等作用有关,A 正确; B、膜上的载体蛋白可以参与物质的运输,由于载体蛋白的特异性,对物质运输具有选择性, B 正确; C、③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其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C 错误; D、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同时膜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D 正确; 故选 C。 10.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结构共同构成 B.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但所含蛋白质可能不同 C. 不同生物膜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都要通过囊泡实现 D. 细胞内的生物膜可使同时进行的多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中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 - 8 - 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 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 都在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 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 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 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结构共同构成,A 正确; B、各种生物膜成分具有相似性,主要都是脂质和蛋白质,由于不同的生物膜具有的功能不同, 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推测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可能不同,B 正确; C、不同生物膜之间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不是都要通过囊泡实现,如内质网膜外连细胞膜,内 连核膜,显然它们之间是直接的联系,C 错误; D、由分析可知,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从而可同时进行的多种化学 反应互不干扰,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11. 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膜结构 B. 细胞核中的 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C. 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活动有关 D.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 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 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每层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A 错误; B、染色质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B 正 确; C、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活动与基因的复制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 - 9 - 储存场所,故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等活动有关,C 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储存着遗传信息,故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 正确。 故选 A。 12. 给玉米植株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给农田适时松土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B. 矿质元素吸收速率的限制因素之一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C. “烧苗”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比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 D. “烧苗”时根系通过吸收矿质元素使细胞内外浓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 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 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 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的有氧呼吸,而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为主动 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显然根系的有氧呼吸加强有利于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A 正确; B、矿质元素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矿质元素转运速率的限制 因素之一是载体蛋白的数量,B 正确; C、施肥过多时,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增大,从而造成根系细胞失水,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 苗”现象,显然烧苗现象的出现是土壤溶液浓度比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导致的,C 正确; D、根据 C 项可知,“烧苗”现象的发生是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根系无法吸收水分,甚至会 导致植株死亡;主动运输的方向是逆浓度进行的,故吸收矿质元素不会使细胞内外浓度相等, 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13. 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甲、乙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利用洋葱鳞片叶内 表皮和外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图 1、图 2 是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0 - A. 图 1 中细胞质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 B. 图 2 所示状态下水分子只能从液泡内移动到细胞膜外 C. 图 l 的外界溶液中可以加入一定浓度的台盼蓝染色剂 D. 图 2 中的结果显示所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都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液的水分就会穿过原生质层向细胞外渗出,液 泡的体积缩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所以在细胞壁停止收 缩后,原生质体继续收缩,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逐渐分开,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的空 隙里就充满了外界浓度较高的溶液,即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详解】A、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A 错误; B、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总体上是水分从液泡中移动到细胞外,但水分的流动是双向的,也 有从细胞膜外移动到液泡内的水分子,B 错误; C、台盼蓝染色剂常用于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检测细胞是否存活,加入台盼蓝染色剂也更利 于观察,C 正确; D、图 2 中显示不同细胞的液泡的收缩程度不同,说明各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完全相同,D 错误; 故选 C。 14.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B. 呼吸酶能够提高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总能量 C. 酶通过给反应物提供活化能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 酶在 0℃左右低温条件下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 11 -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 RNA;酶 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酶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 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 【详解】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因此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 错误; B、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所以不能提高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总能量,B 错误;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C 错误; D、低温抑制酶的活性,所以在 0℃左右低温条件下酶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D 正确。 故选 D。 15. 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 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 B.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都与 ATP 的合成相联系 C.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中 ATP 合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 D. 细胞内以 ATP 作为能量“通货”是生物界的共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ATP 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 2.能量通过 AT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 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 “通货”。 【详解】A、ATP 由 1 个腺嘌呤、一个核糖和 3 个磷酸基团组成,A 错误; B、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 水解的反应相联系,B 错误; C、机体剧烈运动时 ATP 合成速率依然等于分解速率,只不过两者的速度都加快,C 错误; D、ATP 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表现,即细胞内以 ATP 作为能量“通 货”是生物界的共性,D 正确。 故选 D。 - 12 - 【点睛】 16.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青瓜根细胞呼吸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 A、B 两个青瓜品种进行实验研 究,图示结果为一周后测得的根系中乙醇的含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通气时青瓜根细胞产生的 CO2 都来自线粒体 B. 在低氧条件下 A 品种的根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低氧时 B 品种根细胞产生 ATP 的速率较 A 品种低 D. 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乙醇的过程不会产生 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题中实验的目为研究低氧胁迫对青瓜根细胞呼吸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 验的自变量是品种的不同和是否低氧处理,因变量是呼吸类型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正常 通气情况下两个品种的无氧呼吸产生的乙醇含量相同,而在低氧条件下,品种 B 细胞中含有 的乙醇含量低于品种 A,说明品种 B 比品种 A 能耐受低氧条件。 【详解】A、正常通气时两种青瓜根细胞中都有乙醇产生,说明正常情况下两种青瓜根细胞中 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故此时细胞中产生的 CO2 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A 错误; B、在低氧条件下 A 品种的根细胞不仅能进行无氧呼吸也能维持有氧呼吸,B 错误; C、低氧时 B 品种根细胞无氧呼吸占比较低,但不能确定其细胞内产生 ATP 的速率是否比 A 品 种低,C 错误; D、无氧呼吸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糖酵解过程,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会产 生少量的 ATP,而第二阶段为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过程,该过程中无 ATP 产生,据此可推测根 - 13 - 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乙醇的过程不会产生 ATP,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7.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 75%的消毒酒精代替无水乙醇直接提取色素 B. 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 CaCO3 可防止叶绿素被分解 C. 若滤液细线触及到层析液就会改变色素的溶解度 D. 色带的位置由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小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故可以在叶片研磨后用乙醇提取叶 绿体中的色素; 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 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详解】A、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故要提取色素要在研磨叶片后用无水乙醇提取, A 错误; B、防止叶绿素被分解需要在研磨前就加入 CaCO3,而非研磨后加入,B 错误; C、若滤液细线触及到层析液会使色素直接溶于层析液而无法出现分离现象,C 错误; D、色素分离的原理是不同种类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色带的位置由色素在层析液 中的溶解度大小决定,D 正确; 故选 D。 18. 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 表示代谢过 程中产生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细胞呼吸过程的是③④⑤,E 是 NADPH,F 是丙酮酸 - 14 - B. 若在代谢过程中物质 D 含量下降,则物质 A 在短时间内含量上升 C. 若给绿色植物提供 H2 18O 图中能检测到含 18O 的物质只有 C 和 D D. 光照等条件适宜时,④过程产生的 D 能够满足该细胞②过程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 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 表示[H]和 ATP,B 表示 ADP 和 Pi,C 表示氧气,D 表示二氧化碳,E 表示[H],F 表示丙酮酸。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属于呼吸作用过程的是⑤④③,E 代表的物质是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H,A 错误; B、若在代谢过程中物质 D 即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使 C3 合成量减少,[H]和 ATP 消耗量减少, 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几乎不变,导致[H]和 ATP(A 物质)在短时间内含量上升,B 正确; C、若给绿色植物提供 H2 18O,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段,产生含 18O 的 CO2,CO2 又可参与暗反应, 产生含标记的(CH2O)等物质;此外含标记的水可以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含标记 的 O2,即含标记的物质不只是 C 和 D,C 错误; D、光照条件适宜,则光合作用应大于呼吸作用,故④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的物质 D 二氧 化碳不能满足过程②(暗反应)的需求,D 错误。 故选 B。 19. 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积累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5 - A. 曲线①代表光合速率、曲线②代表呼吸速率 B.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比参与呼吸作用的酶更耐高温 C. 当温度为 50℃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0mg/h D. 该植物生长速率最快的温度范围是 20℃~30℃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有机物的积累是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一般情况下,呼 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所以图中①代表光合速率,②代表有机物的积累(净光合 速率),③代表呼吸速率。图中 10~40℃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同时光合速率的最适温 度约为 30℃;呼吸速率最适温度大约为 45℃。在-5℃和 40℃时,净光合速率为 0,此时光合 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详解】A、有机物累积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减去呼吸作用速率,由此推测①为光合速率, ②为有机物累积速率,③为呼吸速率,A 错误; B、据图可知,①代表光合速率,③代表呼吸速率,呼吸速率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速率,B 错 误; C、当温度为 50℃时,该植物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0,C 错误; D、据曲线可知,净光合最适温度(峰值)范围在 20℃~30℃之间,D 正确。 故选 D。 20. 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甲、乙、丙不同阶段染色体组数和每条染色体 上 DNA 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阶段细胞内会发生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建 B. “甲→乙→丙”可代表细胞周期、“乙→丙”可代表分裂期 C. 乙阶段中细胞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并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 16 - D. 丙阶段细胞中的核 DNA 数、染色体数和染色单体数都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甲中染色体和核 DNA 数相同, 且染色体组数也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体细胞或有丝分裂末期;乙中每条染色体含有 2 个 DNA 分子,且染色体组数也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丙中染色体和核 DNA 数 相同,且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的 2 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据分析可知,乙是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甲是有丝分裂末期或代表体细胞,那“甲 →乙”只能发生核膜、核仁的消失,A 错误; B、据分析可知,“甲→乙→丙”可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到有丝分裂后期,不包含末期,故不属 于细胞周期,“乙→丙”也不包括末期,不能代表分裂期,B 错误; C、乙是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故会发生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并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 正确; D、丙阶段细胞,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NA 数和染色体数相等,因为着丝点分裂,不存在染 色单体,D 错误。 故选 C。 21.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植物细胞都只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 B. 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都有核膜、核仁的消失 C.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可能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D.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可能在中期和末期分别出现赤道板和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 期 相 同 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 DNA 的复制) - 17 - 前 期 相 同 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 同 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 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 期 相 同 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 期 相 同 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 0,染色体加倍 末 期 不 同 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 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 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 同 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详解】A、动、植物细胞都主要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此外也能进行无丝分裂和减数分 裂,A 错误;B、动、植物细胞如果进行无丝分裂则不存在核膜、核仁的消失的过程,B 错误; C、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所以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正确; D、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向中间缢裂,不会形成细胞板,D 错误。 故选 C。 22. 小肠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潘氏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潘氏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溶菌酶 等抗菌物质抵抗外来病原体,而小肠上皮细胞与营养吸收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同一个体的小肠干细胞和潘氏细胞中的核酸有一定差异 - 18 - B. 三种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与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有关 C. 潘氏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将保持分化状态直至衰老死亡 D. 小肠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形成潘氏细胞体现了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 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 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 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潘氏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是由小肠肝细胞分化而来,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 者的核酸有一定差异,A 正确; B、三种细胞由同一个受精卵分化而来,故遗传信息相同,三者形态和功能不同与细胞中基因 的执行情况有关,B 正确; C、潘氏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均是分化后的细胞,在体内将保持分化状态直至衰老死亡,C 正 确; D、全能性的判断标准是发育为完整个体,小肠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形成潘氏细胞,并不是 完整个体,故不能体现全能性,D 错误。 故选 D。 23.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衰老与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但不影响 DNA 复制和转录 B. 衰老细胞内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时还会产生自由基 C. 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D. 控制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 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 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 19 - 【详解】A、衰老细胞中由于染色质收缩,DNA 的解旋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其 DNA 的复制和转 录都会受到影响,A 错误; B、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 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还会产生自由基,B 正确; C、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凋亡实现,C 正确; D、一个人体中各种细胞所含的基因一般都相同,故都含有凋亡基因,只是不一定表达,D 正 确。 故选 A。 24.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能力随着分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B. 癌细胞对凋亡诱导因子的敏感性相对较弱 C. 衰老细胞的酶活性均降低,细胞呼吸变慢 D. 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必将使个体衰老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 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 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 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详解】A、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分裂能力越弱,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了分裂 能力,A 错误; B、癌细胞是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 “不死细胞”,故对凋亡诱导因子的敏感性相对较弱,B 正 确; C、衰老细胞的细胞呼吸变慢,细胞中许多酶的活性下降,但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下降,C 错 误; D、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对于个体的发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故正常细胞的衰老凋亡不会使个体 衰老死亡,D 错误。 - 20 - 故选 B。 25.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粒玉米种子长成一棵植株没有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 B. 给予适宜营养和外界条件可使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 C. 动物卵细胞与受精卵都是未分化且全能性很高的细胞 D. 动物体内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 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 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 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从一粒玉米种子长成一棵植株是自然生长的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A 正确; B、植物细胞在离体条件下,给予一定的营养条件,就可以诱导脱分化、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 从而表现其全能性,B 正确; C、卵细胞属于已经分化的细胞,C 错误; D、克隆动物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 正确。 故选 C。 26. 下列与细胞癌变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B. 癌症的发生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C. 原癌基因的作用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D. 癌细胞容易转移是各种膜蛋白含量减少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 21 - 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 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 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 正确; B、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多个相关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B 正确; C、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C 正确; D、癌细胞容易转移是膜上的糖蛋白含量减少导致的,并非癌细胞膜上所有蛋白含量减少,如 癌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含量会增加,D 错误。 故选 D。 27. 下列有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 B. 葡萄汁制成果醋后有机物的总量减少而种类增加 C. 在自然界生长的各种葡萄都可以酿制出红葡萄酒 D. 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进而产生醋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让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参与 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 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 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 B、葡萄汁制成果醋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氧呼吸,故有机物的总量减少,但因为产生了许多中间 产物,故有机物的种类增加,B 正确; C、用颜色较浅的葡萄,在酿制过程中去皮,可以制得白葡萄酒,C 错误; D、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D 错误。 故选 B。 28.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豆腐变成腐乳的过程中只有毛霉参与发酵 - 22 - B. 加盐腌制时只需在瓶口加入足量的盐即可 C. 卤汤中酒精含量越高腐乳成熟的时间越短 D. 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 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 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 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 错误; B、加盐腌制时,需要逐层加盐,靠近瓶口时要铺厚一些,B 错误; C、卤汤中酒精的含量应控制在 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C 错误; D、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这样可以杀死瓶口部位的微生物,D 正确。 故选 D。 29. 下列与制作泡菜及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泡菜要定时通入空气,因为乳酸菌是好氧细菌 B. 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泡菜腌制的时间呈正相关 C. 腌制泡菜过程中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杂菌的大量繁殖 D.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结合后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泡菜制作过程中主要依赖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能把葡萄糖分解成 乳酸。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物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详解】A、该实验中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制作过程中需要密封处理,A 错误; B、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随着泡制时间的增加,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 错误; C、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 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 正确; D、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结合 - 23 - 后形成玫瑰红色染料,D 错误。 故选 C。 30. 对下列实验用具或实验材料进行灭菌时,可以依次采用灼烧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照 射、高压蒸汽灭菌的是( ) A. 培养皿、吸管、接种箱、培养基 B. 吸管、接种环、培养基、接种箱 C. 接种环、培养基、吸管、接种箱 D. 接种环、培养皿、接种箱、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对一般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干热灭菌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空玻 璃器皿的灭菌,凡带有橡胶的物品和培养基,都不能进行干热灭菌。无菌室缓冲间和接种箱 常用紫外线灯作空气灭菌。微生物接种时的金属接种工具和试管口可以用灼烧灭菌。 【详解】接种环属于接种用的金属用具,需要用灼烧灭菌;培养皿是玻璃用具,且要保持干 燥,故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接种室、接种箱需要用紫外线照射灭菌;培养基在灭菌时要保持 水分,故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综上所述,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31. 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纯化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牛肉膏和蛋白胨只能为大肠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B. 倒平板和接种的操作都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 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会呈现红色 D. 纯化大肠杆菌只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 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 个菌落; - 24 -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 形成单个菌落。 2、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牛肉膏和蛋白胨可以为大肠杆菌提供无机盐和维生素,A 错误; B、为防止杂菌污染,倒平板和接种的操作都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 正确; C、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会呈现黑色,C 错误; D、常见的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D 错误。 故选 B。 32. 下列与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设置空白对照组来检验培养基是否受到了杂菌的污染 B. 对样品中的尿素分解菌进行计数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应该选择菌落数多的培养基进行计数 D. 尿素分解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后会使培养基 pH 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计 数的关键是经梯度稀释后的稀释倍数要合适,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之间的实验组 平板进行计数。 【详解】A、该实验可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检验培养基是否受到杂菌污染,同时也能确定培养 基是否符合要求,A 正确; B、对样品中的尿素分解菌进行计数时可采用平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B 错误; C、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 30--300 以上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C 错 误; D、尿素分解菌合成的脲酶可催化尿素分解成氨,从而会使培养基 pH 升高,据此通常在培养 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来鉴别尿素分解菌,D 错误。 - 25 - 故选 A。 【点睛】 33. 下列关于纤维素酶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能将纤维素最终分解为纤维二糖 B.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从腐烂的滤纸上可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 C. 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目的菌时,必须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D.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浓度的选择培养基中,只能含纤维素一种碳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 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可以通过是否产 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以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A 错 误; B、滤纸富含纤维素,故将滤纸埋在土壤中,从腐烂的滤纸上可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B 正确; C、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 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C 错误; D、增加纤维素分解菌浓度的选择培养基中还含有酵母膏,酵母膏中也含有 C 元素,也可以作 为碳源,D 错误。 故选 B。 34. 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蛋白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 26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温度和洗衣粉的种类 B. 本实验观察指标可能是单位时间内的污渍残留量 C. 温度为 t1℃时,洗衣粉中蛋白酶的催化能力最弱 D. 实验结果说明使用蛋白酶洗衣粉时要注意控制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温度和洗衣粉的种类,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污渍残 留量。 【详解】A、根据曲线图可知,本实验分别探究同一种洗衣粉在不同温度下的洗涤效果以及相 同温度下不同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故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温度和洗衣粉的种类,A 正确; B、洗涤效果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污渍残留量来体现,故本实验观察指标可能是单位时间内的 污渍残留量,B 正确; C、图中纵坐标应为单位时间内污渍的残留量,故 t1℃时污渍残留量最少,洗衣粉中蛋白酶的 催化能力最强,C 错误; D、实验结果说明,蛋白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温度有关,故用蛋白酶洗衣粉时要注意控制温 度,D 正确。 故选 C。 35. 某同学为了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在 5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果胶酶溶液,将其调 节至不同的 pH 后,再向每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苹果泥,然后置于 25℃室温条件下。下列叙 述合理的是( ) A. 5 支试管中溶液的 pH 必须依次设置为 7、8、9、10、11 B. 若将反应温度升高到 60℃,实验就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 C. 在苹果泥中加入果胶酶溶液后再调节 pH 会得到相同结果 D. 比较试管中果汁的澄清度可以判断果胶酶的最适 pH 范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胶酶可以分解果胶,提高果汁的澄清程度,提高出汁率;实验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 对照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 - 27 - 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 量。 无关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 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详解】A、探究 pH 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为不同 pH 值,需要设置一系列的 pH 梯度,不一定要设置为 7、8、9、10、11,A 错误; 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当温度升高到 60℃时,果胶酶失活,B 错误; C、在苹果泥中加入果胶酶溶液后再调节 pH,由于酶和底物已经发生了反应,所以结果可能不 同,C 错误; D、果胶酶可以分解果胶,提高果汁的澄清程度,所以可以比较试管中果汁的澄清度可以判断 果胶酶的最适 pH 范围,D 正确。 故选 D。 36. 下列与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用海藻酸钠做为包埋的载体 B. 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会影响凝胶珠形状和固定效果 C. 溶化后的海藻酸钠应立即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匀 D. 反复使用的固定化酵母细胞一定要避免杂菌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细胞的固定多采用包埋法;用干酵母和海藻酸钠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为,酵母细 胞的活化→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 0.05mol/L 的)CaCl2 溶→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 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A、海藻酸钠多孔且不溶于水,故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用海藻酸钠做为包埋的载体, A 正确; B、海藻酸钠浓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细胞少,凝胶珠颜色浅呈白色;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形成 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B 正确; C、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至混和均匀,C 错误; D、细胞固定化需要在严格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反复使用的固定化酵母细胞一定要避免杂菌污 染,D 正确。 - 28 - 故选 C。 37. 下列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生理盐水重复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 B. 红细胞在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下可释放出血红蛋白 C. 利用透析袋可以去除血红蛋白溶液中的小分子杂质 D. 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在凝胶色谱柱中移动更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样品的处理包括红细胞的洗涤、血红蛋白的释放、分离血红 蛋白溶液和透析。红细胞的洗涤的目的为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用生理 盐水洗涤。在蒸馏水和甲苯的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再利用差速离心法分 离血红蛋白溶液,磷酸缓冲液对分离后的血红蛋白溶液进行透析,对其进一步纯化。 【详解】A、生理盐水重复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A 正确; B、在蒸馏水和甲苯的作用下,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B 正确; C、利用透析袋能够去除血红蛋白溶液中的小分子杂质,C 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在凝胶色谱柱中流动慢,路程长,D 错误; 故选 D。 38. 图甲为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示意图,图乙为凝胶电泳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装填图甲凝胶色谱柱时若出现气泡,会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 B. 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一定不能让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 C. 电泳槽的①②处接通电源后,带电粒子在凝胶中发生定向移动 - 29 - D. 图乙的凝胶中加入 SDS 后,蛋白质的移动速率取决于电荷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 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 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 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A、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凝胶装填在色谱柱内要均匀,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 会影响蛋白质洗脱的次序,A 正确; B、在凝胶色谱操作过程中,不能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需重新装填凝胶色谱柱,B 正确; C、凝胶中的 SDS 带负电,所以电泳槽的①处接电源负极,②处接电源正极后带电粒子在凝胶 中发生定向移动,C 正确; D、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大小,因此图乙中凝胶中加入的 SDS 可以使蛋白质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大小,D 错误。 故选 D。 39. 下列关于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可根据原料的不同特点来确定 B. 水蒸气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无挥发性的芳香油携带出来 C. 萃取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原理是芳香油可溶解于有机溶剂 D. 压榨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原理是利用机械压力榨出芳香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 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 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 馏法。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 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 - 30 - 【详解】A、根据植物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可以用萃取法提取;根据植物芳香油化 学性质稳定,易挥发的特点,可以用蒸馏法提取,故不同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可根据原料 的不同特点来确定,A 正确; B、水蒸气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 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B 错误; C、萃取法提取植物芳香油,是将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一种方法,故原理是利用芳香油 易溶解于有机溶剂的特点,C 正确; D、在植物材料中芳香油含量较多时,可采用压榨法提取,原理是利用机械压力榨出芳香油, D 正确。 故选 B。 40. 用水中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和利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时,都可能用到如图所示的装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取玫瑰精油时,蒸馏装置的圆底烧瓶中应该加入有机溶剂 B. 提取玫瑰精油时,收集装置中得到的是玫瑰油和水的混合物 C. 提取胡萝卜素时,冷凝装置的作用是促进有机溶剂快速挥发 D. 提取胡萝卜素时,收集装置中得到的是纯度较高的胡萝卜素 【答案】B 【解析】 - 31 - 【分析】 蒸馏装置在水蒸气蒸馏法中主要用于提取玫瑰精油和水的混合物,在萃取胡萝卜素时主要应 用于浓缩,识记两种方法中该装置的用途和作用原理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A、提取玫瑰精油时,蒸馏装置的圆底烧瓶中加入的是玫瑰花瓣与水按照 1:4 的比例 配比的混合物,A 错误; B、由于提取玫瑰精油时,玫瑰精油与水蒸气一同被收集在收集装置中,因此得到的是油水混 合物,B 正确; C、提取胡萝卜素时,冷凝装置的作用是促进有机溶剂快速冷凝,C 错误; D、该装置在提取胡萝卜素时,主要应用于浓缩,蒸发出来的是萃取剂,在收集装置中得到的 是萃取剂,D 错误; 故选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 下图为真核生物体内某些有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 A1、A2、B 分别为组成大分子化合 物 C、D、E 的单体,C、D 是两种不同的核酸,C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D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E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A1 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A2 中的含氮碱 基有四种,它们的中文名称分别是腺嘌呤、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图中的 B 为__________,若干个 B 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相互结合形成 E,连接两个 B 分子的化学键叫做__________。 (3)若要观察 C 和 D 在细胞中的分布,可以利用__________将细胞染色,该染色剂能显示 C 和 D 在细胞中分布的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糖 (2). 鸟嘌呤 (3). 胞嘧啶 (4). 尿嘧啶 (5). 氨 基酸 (6). 脱水缩合 (7). 肽键 (8).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9). 甲基 - 32 - 绿、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1 表示脱氧核糖核苷酸,A2 表示核糖核苷酸,C 表示 DNA,D 表示 RNA,B 表示 氨基酸,E 表示蛋白质。 【详解】(1)已知 A1 为 C 的单体,C 为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核酸,则 C 为 DNA,故 A1 为脱氧 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A2 为 D 的单体,D 为 RNA, 故 A2 的四种含氮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2)图中 E 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B 为 E 的单体,即 B 表示氨基酸,若干个氨基 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蛋白质,连接两个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为肽键; (3)若要观察 DNA 与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由于甲基绿、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 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故可以利用甲基绿、吡罗红 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进行观察。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有机大分子,要求学生熟记各种有机的大分子的元素组成与功能, 并且结合题图进行分析判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42. 下图为某高等生物细胞结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⑩代表细胞中的不同结构。回答下列 问题: (1)图示细胞是一个__________(填“动物”或“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结构⑧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则结构⑧为__________。原核生物中没 有结构②,但有与结构②功能相似的__________。 (2)若需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 法是______。该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与形成结构⑤上有识 - 33 - 别功能的物质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 图中编号)。 (3)细胞中某些细胞器衰老、损伤后,可能会被结构⑩分解,结构⑩除了具有此项功能外, 还具有的功能是______。 【答案】 (1). 动物 (2). 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 (3). 核孔 (4). 拟核 (5). 差速离心法 (6). ①⑨ (7). ①③④⑦ (8). ①④ (9). 吞噬并杀死侵入 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线粒体,②表示细胞核,③表示内质网,④表示核糖体,⑤表示细胞 膜,⑥表示中心体,⑦表示高尔基体,⑧表示核膜上的核孔复合体,⑨表示细胞质,⑩表示 溶酶体。 【详解】(1)该细胞中含有中心体,且无细胞壁、液泡与叶绿体等结构,故图示细胞为动物 细胞;核孔复合体为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结构,即结构⑧为核孔;原 核生物中无细胞核,但有与之功能相近的拟核; (2)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与线粒体,对 应图中编号为①⑨;结构⑤为细胞膜,细胞膜上具有识别功能的物质为蛋白质,细胞中与蛋 白质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为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与线粒体,对应图中编号为①③④⑦;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为核糖体与线粒体,对应图中编号为①④; (3)结构⑩表示溶酶体,不仅有消化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功能,还能够吞噬并杀死侵入细 胞的病毒或病菌。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的结构与细胞器的相关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各个细胞器的形态 结构与功能,并能够据图判断图示对应的细胞器进行问题回答。 43. 某研究小组测得小蓬竹在春季(4 月)、夏季(7 月)、秋季(9 月)、冬季(1 月)四个季 节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34 - (1)净光合速率是总光合作用速率减去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又叫做表观光合速率。图中的 净光合速率可以直接测量每秒每平方米叶片__________的体积。若要得到夏季总光合速率的 日变化情况,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 (2)小蓬竹夏、秋两季 9:00 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春季,可能是由于夏、秋两季的光照强度更 能满足小蓬竹光合作用光反应的需求,为暗反应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另一原因可能是春 季时小蓬竹处于生长初期,叶绿体的数量或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填结构)还未完全成熟, 所以光合能力相对较弱。 (3)冬季各时刻净光合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三季,原因可能是冬季气温很低,引起__________ (答出两点),从而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4)据图可知,小蓬竹在__________和夏季中都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 小蓬竹夏季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时,净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 CO2 浓度却在 上升据此推测小蓬竹夏季出现光合“午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吸收 CO2(或释放 O2) (2). 测定夏季每个时刻的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 率,将二者求和得到总光合速率 (3). [H]和 ATP (4). 类囊体 (5). 部分叶绿素分 解;酶活性降低 (6). 春季、秋季 (7). 温度过高使相关酶的活性降低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的真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和净光合作用的速率之和。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 - 35 - 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会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还原氢和能量。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因 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内因有光合色素的含量及光合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 【详解】(1)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故可以直接反映净光合速率并进行测量的是气体体积的 变化,所以净光合速率可以直接测量到的是每秒每平方米叶片产生 O2 的体积。净光合速率是 总光合作用速率减去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如果要得到总光合速率需要测量出每个时刻呼吸 作用速率并与相应的净光合速率相加。 (2)当光照强度大时,光反应会相应增强,为暗反应提供充足的 ATP 和[H],此外与光合作 用关联最密切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所以应该填类囊体。 (3)温度的降低也会影响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活性降低;冬天的日照时长较短,也会影响光 合速率;叶绿素不稳定,低温下会分解,故冬天植物会因叶绿素含量低使光合速率下降。 (4)据图可知,净光合速率有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的有 4 月、7 月、9 月,为春季,夏季,秋 季,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根据胞间 CO2 浓度上升可以推断,限制因素不在是二氧化碳浓度, 而应该是温度过高影响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 【点睛】第(4)问是本题的难点。植物出现“午休”现象的原因一般为,中午温度高、为了 保水植物的气孔会关闭,导致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从而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但本问需 要根据所给信息“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 CO2 浓度却在上升”进行分析,得出温度过高影响了 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4.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比较旺盛,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良好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______→制片。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 装片中的细胞均呈现多层重叠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观察时应该先找到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这些细胞的特点是______。下图中①~⑤是某同 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图像,这些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先后顺 序依次应该是①→______(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 36 - (3)通过多次取样观察,统计各个时期的细胞数目,结果如下表。 细胞周期阶段 样本 1 样本 2 样本 3 合计 间期 M1 M2 M3 M 分裂期 前期 A1 A2 A3 A 中期 B1 B2 B3 B 后期 C1 C2 C3 C 末期 D1 D2 D3 D 所观察细胞的总数 N 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 720 分钟,据表中实验结果推算,分裂间期所需要 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分钟。 (4)研究发现,用某种化学药物处理洋葱根尖后,再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发现有部分细胞 染色体数目加倍,且处于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减少了很多,这说明该化学药物的作用 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解离→漂洗→染色 (2). 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 (3). 呈正方 形、排列紧密 (4). ④→②→③→⑤ (5). M/N×720 (6).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 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解析】 - 37 -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 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 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被抑 制,则后期染色体不能被平均的移向两极,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会加倍。 【详解】(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是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压片是为了使组织细胞相互分散开,所以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 装片中的细胞均呈现多层重叠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分。 (2)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图中①为间期,②为中期, ③为后期,④为前期,⑤为末期,所以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应该是 ①→④→②→③→⑤。 (3)间期的细胞总数为 M,所观察的细胞的总数为 N,M/N 可表示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 例,所以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 720 分钟,则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约为 M/N×720 分钟。 (4)用某种化学药物处理洋葱根尖后,发现有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且处于分裂后期和 末期的细胞数目减少了很多,这说明该化学药物的作用可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 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 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 的能力。 45. 紫杉醇别名红豆杉醇,是从裸子植物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来的天然次生代谢产物,是 一种优质的天然抗癌药物。纯净的紫杉醇为白色结晶粉末,难溶于水、易溶于水溶性有机溶 剂,不易挥发。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紫杉醇的化学性质分析,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紫杉醇时,宜采用萃取法,原因是 __________。萃取前需要先将新鲜的红豆杉树皮进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处理后,再将 其与萃取剂充分混合。 (2)萃取紫杉醇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有机 溶剂,应选择__________作为萃取紫杉醇的溶剂,理由是__________。 (3)经过萃取、过滤得到含有紫杉醇的混合物后,接下来还要进行__________等步骤才能得 到纯净的紫杉醇结晶。 - 38 - 【答案】 (1). 紫杉醇易溶于有机溶剂 (2). 粉碎 (3). 干燥 (4). 萃取剂的 性质 (5). 使用量 (6). 乙醇 (7). 紫杉醇易溶于水溶性有机溶剂,乙醇是水溶性 有机溶剂,而乙酸乙酯是水不溶性有机溶剂 (8). 除去萃取剂、除去杂质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对于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且难挥发的物质, 常常采用萃取法来提取。在萃取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最终 获得提取物。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等。 【详解】(1)紫杉醇的化学性质难溶于水、易溶于水溶性有机溶剂,因此适宜采用萃取法来 提取;在萃取以前,为了提高材料与溶剂的接触面积,常常对材料进行粉碎和干燥处理; (2)萃取过程中,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题干中描述,紫杉醇的化 学性质难溶于水、易溶于水溶性有机溶剂,乙醇是水溶性有机溶剂,而乙酸乙酯是水不溶性 有机溶剂;因此适宜选择乙醇作为萃取紫杉醇的溶剂; (3)萃取、过滤后还需要进行除去萃取剂以及杂质等过程,才能得到纯净的紫杉醇结晶。 【点睛】本题重点考察了萃取法获得紫杉醇的过程,解题突破点在于题干中对紫杉醇性质的 描述,通过对紫杉醇的性质分析确定提取方法,并识记萃取法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是本题的解 题关键。 46. 为了培育高教利用木糖发酵产乳酸的乳酸菌苗株,科研人员将能利用木糖产乳酸的菌种 搭载于中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卫星返回后进行筛选(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 成透明圈,据此可以筛选出目的菌株),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39 - (平板浇注分离取合适稀释度的少量菌悬液加至无菌培养皿中,立即倒入融化的固体培养基, 经充分混匀后,冷却凝固,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进而筛选出目的菌株) (1)图中步骤②的富集培养基中,提供碳源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与富集培养基相比, 步骤③的培养基中需要多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 (2)步骤③在接种时,采用平板浇注法而不是涂布平板法,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接种后 的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__________来筛选产乳酸能力强的菌株。 (3)科研人员从候选菌中筛选出产乳酸能力较强的四个菌株,再通过连续转接和液体发酵进 行遗传稳定性检测(测定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菌株产生乳酸 e 能力的变化),得到下表所示的 结果: 传代次数 不同菌株产乳酸的量(单位:g·L-1) 卫 10 卫 32 卫 56 卫 69 2 70.78 71.23 70.52 69.24 5 70.23 69.52 67.46 65.65 8 69.58 62.16 60.52 61.53 11 70.75 55.69 52.42 55.72 14 69.42 42.28 40.22 44.38 据表中结果分析,菌株__________为最佳目的菌株,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木糖 (2). 琼脂、碳酸钙 (3). 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不能在培养 基表面生长繁殖 (4). 透明圈的大小 (5). 卫 10 (6). 卫 10 菌株产生乳酸的量最 大,且随传代次数增加产乳酸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分析】 1.无菌操作,包括灭菌和消毒两种方式,消毒的方法有巴氏消毒法、酒精消毒、煮沸消毒法; 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2.微生物接种: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 统计样品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 40 - 3.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 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详解】(1)步骤②是在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以木糖作为唯一碳源筛选出高效利用木糖 产乳酸的菌株。步骤③是在平板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其培养基成分还需加琼脂和碳酸钙。 (2)由于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不能在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故不采用涂布接种。乳酸能溶 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故接种后的平板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 透明圈大小来筛选产乳酸能力强的菌株。 (3)据表中结果分析,卫 10 菌株产生乳酸的量最大,且随传代次数增加产乳酸量能保持相 对稳定,故菌株卫 10 为最佳目的菌株。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无菌技术、 微生物分离的过程,能正确理解图形和表格中隐含的知识和结论,难度中等。 - 4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