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1 广 东省茂名市 2013 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2013•茂名)下列行为对改善空气质量没有积极作用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将大量垃圾露天焚烧 C.开发太阳能 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太阳能属于无污染的能源、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可以 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等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A、植树造林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空气的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B、将大量的垃圾露天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改善空气的质量,故 符合题意; C、太阳能属于无污染的能源,开发太阳能,利于改善空气的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利于改善空气的质量,故不 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环境问题是考试中常出现的热点,了解各种环 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3分)(2013•茂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米饭富含油脂 B.钠和铁都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C.用甲醛作食品防腐剂 D.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亚硝酸钠、 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A、米、面中含有丰富的淀粉; B、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 0.01%的化学元素;常量元素,通常指 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大于 0.01%的化学元素; C、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 D、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解答:解:A、米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不正确. B、铁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钠是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不正确. C、甲醛虽然能够防腐,但是用作食品防腐剂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不正确. D、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没有好坏之分,如果合理使用时,有益于人类,不合理使用时,会给人类带来灾 难. 3.(3分)(2013•茂名)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 A.干冰升华 B.将石油加热,分离得到多种产品 C.镁带燃烧 D.海水晒盐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项错误. B、将石油加热使不同沸点的组分分别气化、冷凝,分离后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 等产品,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镁带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海水晒盐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析出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 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3分)(2013•茂名)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食盐区分软水和硬水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 C.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棉线 D.用熟石灰鉴别铵态氮肥和钾肥 考点:硬水与软水;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铵态氮肥的检验;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 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 水;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变化的是空气;用 燃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棉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烧纸气味的是棉线;用熟 石灰鉴别铵态氮肥和钾肥,分别研磨,有氨臭气味的是铵态氮肥,无变化的是钾肥. 解答:解:A、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 少的是硬水,用食盐无法区分,故选项正确;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氧气和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变化的是空气,正 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羊毛和棉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烧纸气味的是棉线,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用熟石灰鉴别铵态氮肥和钾肥,分别研磨,有氨臭气味的是铵态氮肥,无变化的 是钾肥,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气体的检验、铵态氮肥 的检验等,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3 5.(3分)(2013•茂名)某硬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 13 B.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3价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 13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 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据此 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圆圈内的数字是 13,其质子数为 13, 故选项说法正确. B、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等于化合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 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3,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易失去 3个电子带上 3个单位的 正电荷,则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3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3,少于 4,属于金属元素, 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 2+8+3=13,故选项说法正 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 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6.(3分)(2013•茂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 21% B.金刚石、石墨和 C60结构中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C.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燃料 D.一氧化碳和木炭都具有还原性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 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21%分析; B、根据金刚石、石墨和 C60结构中原子排列方式不相同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和木炭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21%,不是质量约占 21%,故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 C60结构中原子排列方式不相同,故说法错误;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和木炭都具有还原性,故说法正确. 4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碳单质的原子排列方式等,难 度不大. 7.(3分)(2013•茂名)工业上利用 TiO2制备金属钛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下面一个反应: TiO2+2Cl2+2C TiCl4+2X,试推断 X的化学式为( ) A.CO B.CO2 C.Cl2O D.CH4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TiO2+2Cl2+2C TiCl4+2X,推断反应中生成物 X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 X物质 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TiO2+2Cl2+2C TiCl4+2X,可知: 反应前 反应后 Ti原子 1 1 Cl原子 4 4 O原子 2 0 C原子 2 0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生成物 X的 2个分子中含有 2个 O原子 和 2个 C原子,则每个 X分子由 1个 O原子和 1个 C原子构成,则物质 X的化学式 为 CO; 故选 A. 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 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8.(3分)(2013•茂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若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则不能分解 C.自来水制蒸馏水的方法是吸附 D.能闻到食醋的酸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水的净化;利用分子与原 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分析: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 B、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吸附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故选项说法错误. 5 B、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只是分解速率较慢,故选 项说法错误. C、吸附只能除去水的一些不溶性和可溶性的杂质,吸附后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钙 镁化合物,不能把自来水制成蒸馏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D、能闻到食醋的酸味,是因为醋酸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 使人们闻到酸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溶液的特征、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水的净化、分子的基本 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3分)(2013•茂名)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 的是( ) A.每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核 1个氧原子构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电解水生成的 H2和 O2的体积比是 2:1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 氧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 子构成的.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 2:1.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B、由图示可知水分子中含有氢氧两种原子,故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说法正 确;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故说法不正确; D、由图示可知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 2:1,则其体积比是 2:1(同 温同压下分子数之比等于其体积比),故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方面的知识,对相关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即可. 10.(3分)(2013•茂名)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盐酸是一种酸,故盐酸 pH>7 B.利用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的原理,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C.生活污水不经如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6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白色污染与防治.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环境保护;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依据酸性溶液的 pH小于 7分析解答; B、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分析解答; C、根据污水处理原则分析解答; D、根据塑料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A、盐酸是一种常见的酸,盐酸的溶液呈酸性,其 pH小于 7; B、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所以可以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因此能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 降温; C、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不经如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会 污染水源; D、塑料是难降解的物质,土填埋废弃塑料也不能是塑料降解,所以不会防治白色污 染的产生; 故选 B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知识点以基础为主,难度不大; 二、选择题(本题有 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8 分。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 得 4 分,只选 1 个且正确得 2 分,错选、多选得 0 分) 11.(4分)(2013•茂名)以下实验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配制 10%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B.用试管盛放液体进行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用足量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锌粉 D.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空气组成的测定;酸的化学 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2)本身的状态为非 气体;(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解:A、配制 10%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选项说法 正确. B、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 45°角,故选项说法错误. C、锌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 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 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 错误. 故选 B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 7 方法、除杂质的必需条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4分)(2013•茂名)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B.t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C.t2℃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 D.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 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B、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 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据甲、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错误; B、t1℃时,甲的溶解度为 3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0%, 故错误; C、t2℃时甲与乙的溶解度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若甲中混有乙, 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正确; 故选 CD. 点评: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情况,并可据溶解度变化情况分析提纯物质的 方法,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 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掌握以上知识才能正确分析解答. 三、填空题(本题有 3 小题,共 13 分) 13.(3分)(2013•茂名)根据下表信息,完成表中空格: 化学符号 (1) 3N (2) Na+ 2SO2 符号的意义 3个氮原子 1个钠离子 (3) 2个二氧化硫分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8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 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 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 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 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 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3个氮原子表示为:3N.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 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 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1个钠离子可表示为:Na+. (3)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 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2SO2可表示 2个二氧化硫分子. 故答案为: 化学符号 (1)3N (2)Na+ 2SO2 符号的意义 3个氮原子 1个钠离子 (3)2个二氧化硫分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离子符号等) 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4.(4分)(2013•茂名)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游泳池的池水可用漂白粉[有效成分为 Ca(ClO)2]消毒.游泳池的池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Ca(ClO)2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 价. (2)酒精是酒精灯的燃料,酒精在燃烧过程中 化学 能转化为热能;若不小心打翻燃着 的酒精灯,要立即用湿布扑灭,其灭火原理主要是隔绝 空气(或氧气) .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 分析:(1)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来分 析属类;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氯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酒精燃烧发生化学变化分析能量的转化;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原理. 解答:解:(1)游泳池的池水中含有漂白粉和水等多种物质,因此属于混合物; Ca(ClO)2中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 设氯元素化合价为 X,则:(+2)×1+(X﹣2)×2=0,解得 X=+1; (2)酒精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释放热量,因此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用湿布扑灭,可以覆盖在酒精的表面,起到与氧气隔绝的作用; 故答案为:(1)混合物;+1;(2)化学能;空气(或氧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合价的计算、能量的转化、灭火的措施等知识,难度不大, 属于基础性的考查,根据相关的知识逐一分析即可. 9 15.(6分)(2013•茂名)将某些化学知识用图式表示,既简明又扼要.以下Ⅰ和Ⅱ为两种 常见的图式: (1)物质的转化关系可用图式Ⅰ表示,“→”表示反应一步完成转化.若 A、B、C分别为 CaCO3,CaO,Ca(OH)2,则 A→B是 分解 反应(填反应类型),B→C的化学方程式 是 CaO+H2O═Ca(OH)2 ;若 A为 CaCO3,C为 Na2CO3,则 B的是 CO2 (填化学 式).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包含和交叉关系.图式Ⅱ中,A与 B是并列关系,如酸 与碱;C与 D是包含关系,如单质与非金属.若用 A,B,C分别代表置换反应、复分解反 应、中和反应,仿照图式Ⅱ的表示方法,将它们三者关系表示出来(A,B,C不要重复).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 用. 专题:概念关系型;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根据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判断,碳酸钙转变为氧化钙可通过高温分解,氧化钙变 成氢氧化钙是通过与水反应,推断 B的化学式要根据碳酸钙和碳酸钠的性质分析.(2) 在理解各种反应的关系基础上解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是并列关系,复分解和中 和反应是包含关系. 解答:解:(1)若 A、B、C分别为 CaCO3,CaO,Ca(OH)2,则碳酸钙转变成氧化钙要 通过高温煅烧,发生的分解反应;CaO→Ca(OH)2 的方法是氧化钙和水发生化合反 应,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若 A为 CaCO3,C为 Na2CO3,则 B的 是一种能由碳酸钙反应生成,且能通过反应生成碳酸钠的物质,通过分析二氧化碳题 意;故答案为:分解; CaO+H2O═Ca(OH)2,CO2.(2)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都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并列关系,中和反应是一类特殊的复分解反应,它们 属于包含关系;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间相互转化和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四、简答题(本题有 3 小题,共 17 分) 16.(3分)(2013•茂名)现有①氮气、②钛合金、③食盐、④石灰石,请用序号回答下 列问题: (1)可用作保护气的是 ① ; (2)可制造“人造骨”的是 ② ; (3)用作调味剂的是 ③ . 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常用盐的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防腐剂和化工原料等;钛合金与肌肉具有亲合性,不 10 容易排异,因此可以制造“人造骨”;氯化钠在生活中用做调味剂. 解答:解: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做保护气;钛合金与肌肉具有亲合性,不容易排异, 可以制造人造骨骼;氯化钠在生活中用做调味剂. 故答案为:①;②;③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初中阶段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要记牢,还要加强应 用.本考点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 填空题中. 17.(6分)(2013•茂名)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SO2是引起 酸 雨的主要物质;实验室可将 SO2通入 NaOH溶液中转化成 Na2SO3 而除去,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相关反应是 SO2+2NaOH=Na2SO3+H2O . (2)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 水和氧气 发生化学反应,故铁表面要做涂油、刷漆等 防腐措施;而铝合金材料不涂油也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4Al+3O2═2Al2O3 .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碱的化学性 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环境保护;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铁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水和氧气同时存在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通常情况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解答:解:(1)S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生成亚硫酸钠 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故填:酸;SO2+2NaOH=Na2SO3+H2O. (2)铁生锈实际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4Al+3O2═2Al2O3. 故填:水和氧气;4Al+3O2═2Al2O3. 点评: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遵循质量 守恒定律,三是写上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有“↑”或“↓”. 18.(8分)(2013•茂名)提纯某 KCl样品(含有少量的MgCl2和 K2SO4)的方案(所加试 剂均过量)如下: 样品 溶液 浊液 滤液 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和③的实验操作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和 烧杯 . (2)步骤②得到的浊液中含有Mg(OH)2和 BaSO4沉淀,写出生成 BaSO4的化学方程式 Ba(OH)2+K2SO4═BaSO4↓+2KOH . (3)确定步骤③所加的 K2CO3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在加入 K2CO3后的浊液中取少量上层 澄清液于试管,然后滴加 K2CO3溶液,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所加 K2CO3 过量 . (4)步骤④得到的溶液的溶质除了 KCl外,还含有 HCl (填化学式).若要得到 KCl 晶体,还要进行如下操作:将溶液倒入 蒸发皿 (填仪器名称)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 不断搅拌,直到 出现较多固体 时(填现象),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11 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分析:(1)溶解、过滤时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和烧杯; (2)根据浊液的成分可以判断试剂 A的名称,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 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 (3)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能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该反应可以判断碳酸钾是否 过量; (4)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蒸发结晶一般在蒸发皿中进行. 解答:解:(1)溶解、过滤时都要用到玻璃棒和烧杯. 故填:烧杯. (2)步骤②得到的浊液中含有Mg(OH)2和 BaSO4沉淀,说明试剂 A是氢氧化钡 溶液,氢氧化钡和硫酸钾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K2SO4═BaSO4↓+2KOH. 故填:Ba(OH)2+K2SO4═BaSO4↓+2KOH. (3)在加入 K2CO3后的浊液中取少量上层澄清液于试管,然后滴加 K2CO3溶液,若 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所加碳酸钾过量. 故填:过量. (4)步骤④得到的溶液的溶质除了 KCl外,还含有盐酸,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 化学式是 HCl. 故填:HCl. 蒸发结晶时,用到的仪器是蒸发皿. 故填:蒸发皿. 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故填:出现较多固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杂质的去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蒸发结晶等方面的知识,要注意蒸发 结晶操作过程中,停止加热的时间要掌握好. 五、实验与探究题(本题有 2 小题,共 20 分) 19.(11分)(2013•茂名)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若选 择 A作该反应的发生装置,则装置 A中的试管口还要放一团 棉花 ;实验前必须检验该 装置的 气密性 . 12 (2)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 CO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发生装置选 B (填编号),实验时,石灰石放在装 置中的 锥形瓶 (填仪器名称)中. (3)C,D两瓶气体中一瓶是 CO2,一瓶是 H2,则 C,D瓶中 C (填编号)瓶为 CO2 气体. (4)若要用装置 E收集 CO2气体,要将水换成温水,其理由是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减小,所以 CO2气体在温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 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 口要放一团棉花;实验前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据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并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 装置,固体药品放在锥形瓶中; (3)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好后应正放在桌子上; (4)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分析解答. 解答:解:(1)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要放一团 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实验前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 气;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是固体和液体常温下的反应,故选择发生 装置 B;实验时,稀盐酸通过长颈漏斗添加,大理石放于锥形瓶中; (3)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好后应正放在桌子上,所以 C瓶为 CO2气体;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为 CO2气体能溶于水,所以若用 E装置 收集 CO2气体应将水换为温水,因为 CO2气体在温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溶解的较少; 故答案为:(1)2KMnO4 K2MnO4+MnO2+O2↑;棉花;气密性; (2)CaCO3+2HCl═CaCl2+H2O+CO2↑;B;锥形瓶; (3)C;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 CO2气体在温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点评: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反应原理、注意事项、装置选取方法,并了 解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才能正确解答. 20.(9分)(2013•茂名)同学们在探究物质的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内容与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1) 分别向盛有 NaOH溶液、KOH 溶液的 A,B两试管中加入 CuSO4溶液 两支试管均有 蓝 色 沉淀生成 不同的碱溶液都含有 OH﹣ (填化学符号)所以不同的碱都 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稀 硫酸 和浓 硫酸 于白纸 A,B上, 片刻. 白纸 A没明显现象; 白纸 B变黑(生成了 炭) 同种酸,由于 浓度 不同,它 们性质不完全相同 13 (3)另一个同学利用铜丝、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等三种药品以及试管,完成了一个探 究实验.请将相应内容填在下表中. 实验内容与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分别将铜丝浸入盛有硝酸银、 硫酸铝溶液的 A、B两试管中 试管 A中的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 成,溶液逐渐变蓝色,试管 B无明显现象 金属活动性顺 序:Al>Cu>Ag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1)根据碱溶液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 (3)根据探究金属活动性实验所需药品分析 解答:解:(1)NaOH、KOH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都能与 CuSO4溶液中的铜离子结 合成氢氧化铜蓝色沉定,由此可知不同的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因为溶液 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2)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白纸上沾上浓硫酸会变黑,稀硫酸没有脱水性,不会使白 纸变黑.浓硫酸和稀硫酸浓度不同,决定了性质不同. (3)给定物质为一种金属两种盐溶液,可将铜丝浸入盛有硝酸银、硫酸铝溶液的 A、 B两试管中,可观察到试管 A中的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溶液逐渐变蓝色,试 管 B无明显现象,由此可探究三种金属: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l>Cu> Ag 故答案为: (1) 蓝色 OH﹣ (2) 硫酸硫酸 浓度 (3) 分别将铜丝浸入盛有硝酸银、 硫酸铝溶液的 A、B两试管中 试管 A中的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 成,溶液逐渐变蓝色,试管 B无明显现 象 金属活动性顺 序:Al>Cu>Ag 点评:本题考查碱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脱水性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探究,属中档题 目. 六、计算题(本题有 2 小题,共 12 分) 21.(4分)(2013•茂名)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1)尿素[CO(NH2)2]属于 氮肥 (填“钾肥”或“氮肥”); (2)尿素分子中,C、H、O、N四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1:4:1:2 ; (3)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6.7% (结果保留到 0.1%).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 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2)根据尿素的化学式为 CO(NH2)2,利用构成来分析原子个数比; 14 (3)根据尿素的化学式可计算出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尿素[CO(NH2)2]中只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氮肥; (2)一个尿素分子由 1个 C原子、1个 O原子、2个 N原子和 4个 H原子所构成, 因此尿素分子中 C、H、O、N的原子个数比=1:4:1:2; 故答案为:1:4:1:2; (3)尿素 C0(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46.7%; 故答案为:46.7%. 点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的构成,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 子质量、组成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等. 22.(8分)(2013•茂名)小黄同学为了测定某混合物(Na2CO3与 NaOH混合)中碳酸钠的 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了 20g样品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入一定量质量分数为 20.8%的 BaCl2溶液(已知:Na2CO3+BaCl2=2NaCl+BaCO3↓),充分反应.在此过程中他进 行了三次数据测定,结果如下表: 测定次数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加入 BaCl2溶液的质量/g 60 120 15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11.82 19.7 19.7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测定数据后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是 NaOH, NaCl、Na2CO3 (填化学式); (2)此实验中,实际参加反应的 BaCl2溶液的质量为 100g ;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由图表数据可知:第 1次加入 60gBaCl2溶液生成沉淀 11.82g,说明 60gBaCl2溶液恰 好生成碳酸钡沉淀 11.82g,第 2次加入 19.7gB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应该是 11.82g×2=23.64g,而实际反应生成了 19.7g沉淀,说明混合物中 Na2CO3已反应完, BaCl2溶液过量,说明碳酸钠最多生成 19.7g碳酸钡,据碳酸钡的质量可计算出实际 参加反应的 BaCl2的质量,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 BaCl2溶液的质量,碳酸钠的 质量分数. 解答:解:(1)混合物中加入 BaCl2溶液与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与氢氧化钠不 反应;由图表数据可知:第 1次加入 60gBaCl2溶液生成沉淀 11.82g,第 2次 BaCl2 溶液的质量增加,沉淀的质量也增加,说明在第 1次时 BaCl2溶液不足,碳酸钠未完 全反应,故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 NaOH,NaCl、Na2CO3; (2)第 1次加入 60gBaCl2溶液生成沉淀 11.82g,说明 60gBaCl2溶液恰好生成碳酸钡 沉淀 11.82g,第 2次加入 19.7gB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应该是 11.82g×2=23.64g, 而实际反应生成了 19.7g沉淀,说明混合物中 Na2CO3已反应完,BaCl2溶液过量,说 明碳酸钠最多生成 19.7g碳酸钡; 设实际参加反应的 BaCl2溶液的质量为 x,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y Na2CO3+BaCl2=2NaCl+BaCO3↓ 106 208 197 y x 19.7g 15 = y=10.6g = x=20.8g 实际参加反应的 BaCl2溶液的质量为:20.8g÷20.8%=100g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100%=53% 故答案为: (1)NaCl、Na2CO3; (2)100g;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53%.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依据已知信息及图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数据的规 律性并能据反应原理正确分析判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