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主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第 1 页 语文·第 2 页 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主城区 2021 届高考适应性试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 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 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 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 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 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在现有的 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 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 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 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 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 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 壮语。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 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 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还更有 优势。 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 用文明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其实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的现场,方言的使用要掌握 好度,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文明意识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但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时,也要把这种 意识传播出去。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 材料二 苏州历来重视对苏州话的保护和传承。 2008 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首批试点地区,选出了具有代表性 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 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 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口语比赛;苏州市语委办已举办了 五期苏州话辅导师培训班,培育了四百多名苏州话辅导师;苏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广电总台已举办了三 届苏州童谣比赛。另外,本地新闻媒体推出了一批关于苏州话的节目;二十多条公交线路同时使用普通话、苏 州话报站;《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 从 2017 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话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 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哉”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 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 (摘自《保护传承吴侬软语,方言文化能不能“嗨”起来?》苏州新闻网 2019.5.30) 材料三 早在 2012 年,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 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 护计划”,3 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 86 万条,支持 23 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 11 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 AI 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 “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之一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以前,这项 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于调查者主观感知,而归纳完整的语音变化、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等工作难以单靠人力完成, 所以有必要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 其实,外语语音识别与方言识别的人工智能训练方法是相通的。随着技术进步,可用统一的语音识别模型, 导入各地方言等不同语料进行无监督训练。我国语言学界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区,方言识别难度有所 不同,落实到输入法产品中,识别准确率也略有差异。 适配不同的方言识别,对整体语音识别技术会是一种促进和优化,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 能语音交互产品。美国“风险投资节奏”网站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语音市场,2019 年第一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一半以上。国外智能语音产品厂商也在努力开发能识别各种英语口 语文·第 3 页 语文·第 4 页 音的版本。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 (摘自《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新华网 2019.8.29) 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方言之于人类文明,如同物种之于自然,具有长远的意义,不能让它轻易消失。 B.方言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特定族群表达情感的载体。 C.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交际场合而存在的,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D.使用方言要有文明使用语言的意识,说话时要分场合、看对象,不能随心所欲。 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多言多语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所以我国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的普通话,要鼓励孩子从小大胆 说方言。 B.材料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就是需要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普通话与方言能够和谐 相处。 C.材料二:在保护和传承方言方面,苏州采取了多种有效举措,他们的经验无疑是最有效的,值得其他地方借 鉴和推广。 D.材料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国方言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开发各种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利于企业差 异化竞争。 3.材料一、二强调方言保护,下列说法中“有利于方言保护和推广”的一项是( )(3 分) A.流动人口普遍渴望获得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他们会积极主动地 熟悉、学习流入地的方言。 B.到 203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而伴随这一趋势,中国农村的地方文化将更加支离破碎,方言的文 化自信也渐趋于无。 C.很多家长认为说方言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别的小朋友都说“高大上”的普通话,自家孩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 方言,会被嘲笑,甚至孤立。 D.民革苏州市委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普通话,70%的人会羡慕别人能讲苏州话, 却没有学习苏州话的愿望。 4.材料一侧重论述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方言保护?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 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 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 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 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 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 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 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 “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 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 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 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 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 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 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 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 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语文·第 5 页 语文·第 6 页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 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 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 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 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作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也暗示了人物 的心情。 B.孕妇努力描绘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有资格与将要出生的孩 子见面。 C.结尾说“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感到温 情、轻松。 D.小说中的孕妇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她有责任心,做事认真;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语言只是清新秀润,并无厚重深沉之感,显示出一位著名作家日臻成熟丰厚的一面。 B.孕牛“黑”既是孕妇一系列行为的见证者,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孕妇形象的有力衬托和重要补充。 C.文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等,其中蕴含着作者的人 文精神。 D.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 和喜悦。 8.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面对路边巨大的石碑与石碑上的字,孕妇这次的做法与以前不同。应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 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 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 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 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搗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 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 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 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高 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 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 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语文·第 7 页 语文·第 8 页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 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 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 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 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4.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明]张楷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16.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居处四周环境清幽、生机盎然的句子是: , 。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 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 3 ) 辛 弃 疾 在 《 永 遇 乐 ·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中 描 写 刘 寄 奴 驰 骋 沙 场 、 所 向 披 靡 的 句 子 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2200 多年过去,仍旧生机盎然,堪称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因为它的出现,岷江一改水患频繁的故辙,从此浩浩流淌在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默默滋养着天府之国的代代 子民;它输送的汩汩清流甚至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 杜甫的川行化章。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吧。在都江堰, 一直都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 。 仁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 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 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 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追踪李冰的足迹, ,使它青春永驻,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诸葛亮、 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 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1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划双横线句引号用法一致的是( )(3 分)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温度及运动方式。 C.古人对写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有物”指要有内容,“有序”即要有条有埋。 D.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语文·第 9 页 语文·第 10 页 19.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 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假如你是一位去采访叶开老师的记者,根据下面的材料,你准备分别提出怎样的问题?注意语言表达简明、 得体。(5 分) 材料一: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原名廖增湖,笔名叶开)最近出了“新版课 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该书首印两万套,在网上销售三天就断了货,现在已加印 5 次, 总印量达到 6 万套之多。 问题一: 材料二:这套书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 丰子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 “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 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练的点评。 问题二: 材料三:叶开曾说:“现行语文课本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让孩子学会怜悯、同情,做一个善良的 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一个单调的人。” 问题三: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③政府实施景观 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 亮”。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⑧如此过 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 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 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 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 作。 语文·第 11 页 语文·第 12 页 秘密★启用前 重庆市主城区 2021 届高考适应性试卷(一) 语文参考答案 试题难度:0.62 【小题 1】C 【小题 2】D 【小题 3】A 【小题 4】(1)侧重论述了方言的价值、作用,以及多言多语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2)①运用了引证法。第 3 段引用联合国“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 表明了母语方言对人们表达情感的作用。②运用了例证法(事实论证)。如第 2 段用“湖南花鼓戏”来印证方言带给人 们的艺术享受;以“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来表明方言的作用;第 6 段举出了中国多地方 言,以表明方言存在的常态化特征。 ③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如第 5 段用“因此……”来论证世界上使用不止一种语言;第 6 段用“因此……”来论证多言多语对 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第 7 段用“因此”来论述使用方言要有文明的意识。 【小题 5】①公众方面。人们要有对方言的重视意识,正确对待、使用方言。 ②政府方面。相关部门应出台保护方言的相关规定,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的开展;举办相关活动,培训方言教师,积 极推动方言的使用。 ③社会方面。社会组织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方言的传播和运用。 ④企业方面。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和整理;发展语音识别技术, 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 【小题 6】C 【小题 7】A 【小题 8】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 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凸显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小题 9】①这次“挪开”,突出了她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对文化的尊重;②“描画着它们”,揭示了她将为人母 的责任感,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③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 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小题 10】C 【小题 11】A 【小题 12】C 【小题 13】(1)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 一半。 (2)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小题 14】①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②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③心怀百姓减疾苦,④科学测量阻水患,⑤大 局为重劝章惇。 【小题 15】C 【小题 16】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既侧而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 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 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意思对即可) 【小题 17】(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小题 18】D 【小题 19】①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②日复一日地(继续)疏浚、修缮(治理、保护)都江堰, 【小题 20】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且与后文的“生命 之泉”衔接更为紧密。②原文两个问句连用,两个“何处”连问,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 现状,增强忧患之情,引人思考;引出下文都江堰及为都江堰做出贡献的人们,上下文衔接更为紧密自然。 【小题 21】问题一:叶开老师,您觉得书名用“最好”一词合适吗?会不会有炒作之嫌?(叶开老师,这套书销售如 此火爆,您觉得如此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叶开老师,您选文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您的“教材”与当今教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三:您觉得当今语文教育的弊端是什么?(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丰富的人”?) 材料一可针对书名或者销量提问,材料二可针对选文的标准或教材的特点提问,材料三可针对编书的目的提问。称 呼上:应用“您”“叶开老师”“廖老师”等。 【小题 22】第①句,介词残缺,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第⑤句,缺少成分,在句号前加上 “的现象”。第⑥句,中途易辙,删掉“一些城市”。第⑨句,递进关系不当,“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小题 23】审题:材料围绕“食”这一关键词展开,并引入“食育”的概念,着重将“食”这一平凡的生活话题与 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内核相联系,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教育”的内涵,在理顺生活、教 育两者的关系的同时,充分挖掘“食”在其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多个角度, 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恰当解释“回归”之义。 参考立意:1、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2、美食能让人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 3、美食能让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 素材积累:1、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 语文·第 13 页 语文·第 14 页 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一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可 见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 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 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 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 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 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这些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2、食物,是凝聚家庭繁荣重要媒介。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做饭,用三餐凝聚家庭,用食物慰藉家人,饮食, 便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而中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乡村。所以要了解中国, 就要从饮食开始,而要了解饮食文化,则要从中国的乡村开始。 相对于城市,中国的美丽乡村,因为手工技艺的传承,让美食更具人情和温度。中国广大的乡村,除了有无数 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山水田园,更有让人称奇的玉盘珍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广袤山村,农家小 院,炊烟袅袅之地,往往拥有着独特的中华美食。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乡土》等一些中央大型的记录节目,除 了给我们呈现了一道道视觉的盛宴,更是以食物这种原始而纯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古朴而真实的美丽乡村。 3、我们要学习饮食礼仪,做到文明用餐。食育不仅仅在于膳食均衡,也在于餐桌礼仪。食可表意,也可传情。“夫 礼之初,始诸饮食”。虽然是一张桌,一副碗筷,一顿饭,但其间却蕴含看深刻的饮食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 礼仪自古发达,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最晚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 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 规范。在食堂吃完饭后,同学们真的都能做到将剩菜剩饭倒进泔水桶,将碗筷整齐地摆放在蓝色的大筐里吗?然而 大多数同学都只是把碗筷随手扔进筐里,剩菜剩饭倒的一地都是,更有甚者把餐具留在桌上就直接走人。食堂让同 学们饱腹,我们留给食堂的却是一片狼藉,身为高中学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文明用餐。 我们还要传承饮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法国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 么吃。”众所周知,我天朝大国的“食”文化不可谓不丰富。我们要学习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了解我国传统的 饮食风俗和礼仪,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特点,从中培养爱国情怀,传承我国天人相应的质朴饮食观。我 们要把饮食上升到立己、立国的高度,为我们成为“人中君子,国之栋梁”奠定基础。 层次分析:本文的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从胃开始,读懂中华”。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中华美食,赞美中国 人的创新精神。接着叙写各地的美食,称赞美食样式丰富多彩,并提到人的“多元”。然后进一步挖掘美食及食具的 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到了美食背后的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得到了控制及整治,从而体现的中国 人的精神。最后归结全篇,并进一步扣题,使主题得以升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