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10《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 2、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 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二 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看注释,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10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词语积累 (1)正音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3)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10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5)节奏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挑战任务 1.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大王见臣列观 ⑵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A.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B. 往往有得: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 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10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三 自主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注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2、梳理积累文中重要文言知识,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3、合作探讨作者议论的方式。 (二)重点指津 1、分段讨论问题: ①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②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③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④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⑤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⑥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三)难点解读 1.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10 3.第五段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思维点击 问题思考: 1、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小石潭记》。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2、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艺术鉴赏 :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四 反思与测评 能级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 10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能级二 一、选择 10 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褒之庐冢也 有穴窈然 C.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又不随以怠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跌倒 B.其文漫灭 漫:淹 C.盖音谬也 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 胜:胜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10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二、选出加横线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项。( ) A.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而翁长铨 E.左右欲刃相如 F.莫若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G.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单纯的判断,另一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请按照这个说法,把下列表判断的句子分为两组。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E.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F.子瑜者,亮兄瑾也。 G.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H.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单纯判断句有 2.表因果的复合判断句有 四、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能级三 阅读下文,按要求做题。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余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如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 1.解释加黑的词语。 (1)以( )(2)故名( )( )(3)谓( )(4)河( )(5)道( )(6)会( )(7)及( )(8)果( )(9)奚( )(10)书( )(11)有以哉( ) 2.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文中的“癸酉”表示 ,“乙卯”表示 。 3.在传说中三门是这样形成的: ;鬼门的称呼是这样来的: 4.《书传》、《州志》对三门和砥柱的关系分别是这样解释的: ,作者的意见是 为什么持此意见? 5.《隋书》对砥柱有何说法? 作者怎么看? 6.文中突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你怎样看这个观点? 五 自主探究指导 1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褒禅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请你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褒禅山写一篇导游词。 能级一 1.C(“胜”应读“shēng”。) 2.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B(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D(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 6.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7.B(“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8.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 9.B(应这样停顿: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能级二 一、选择 1.B 2.C 3.B 4.A 5.D 6.D 二、C F 三、1.A C D F 2.B E G H 四、翻译: 1.于是我对这件事有许多感慨。 2.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未能到达省了一个分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免不了懊 悔。 3.我对这倒在路边的石碑很惋惜省谓语),又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 不复存在,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没有人能说明白古书的原貌,(类似的情况 省主语)哪里能说得完呢! 能级三 1.(1)因为 (2)所以 命名 (3)说,认为 (4)黄河 (5)经过 (6)恰值 (7)到 (8)实现 (9)何 (10)记,写(11)有道理啊 2.年 月 3.开始黄河中有一块平如砥的大石,当年黄河泛滥,大禹就把这大石凿成三块,水从石间流过,形成三门。鬼门地势险恶,船和竹筏一进入此门,很少有能平安出来的 4.三门就是砥柱 砥柱就是三门山 三门和砥柱是两个地方,三门东北五十步是砥柱 作者认为《书传》和《州志》的作者都没有亲自到过当地,所以认识错误;而自己是亲临考察过的。 5.认为大业七年,砥柱曾经崩塌,把河道堵塞了,使河道逆流数十里对这说法表示怀疑。他认为,砥柱现在还完整地屹立在黄河中间,况且这里河道的宽度只有二十丈,怎么可能有砥柱崩塌,堵塞河道,以至要逆流而上数十里的事呢?因为黄河两岸都是山,大概当时有的山曾崩塌过,人们就以为是砥柱(崩塌了),而写《随书》的人就把它误记了下来。 6.尽信《书》,不如无《书》 10 对前人书上的记载要经过检验才能确定正确与否,不盲从别人的见解,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可贵的。 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