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老山界》 (3)_苏教版(2016)
作者介绍 • 陆定一(1906——199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长征途中任 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 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 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 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 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 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 越老山界。 时代背景 惊惶( )、 苛( )捐杂税、 打颤( )、 骨碌( ) 酣( )然入梦 、 蜷( )、 缀( )、矗( )、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huáng kē zhàn gū lu hān quán péngpài zhuì chù là 给红体字注音: 辨析字形与读音 • 辨析字形 • 谦(谦虚 ) • 歉(道歉) • 芭( 芭蕾 ) • 笆( 篱笆 ) • 笨(笨重) • 苯(苯元素) • 多音字辨析 • 盛(chéng)(盛饭 ) • (shèng )(茂盛) • 觉(jué )(觉悟) • (jiào )(睡觉) • 嚼(jué)(咀嚼) • (jiáo)(咬文嚼字)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 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探 究 学 习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 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 点的词句。 时 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 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使瑶民理解了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 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 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 第一层:(2——10) 第二层:(11——33) 第三部分:(34)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 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山脚访瑶家。 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 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写作者的感受。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 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 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 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 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 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 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 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 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 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 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 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 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 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 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 文的中心意思.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 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 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 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 到“清得透底”。)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 ‘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 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 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 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 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 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 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 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 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 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 象。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 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 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 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横着心”说明战士们 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 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 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 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 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 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 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 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 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 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 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 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 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 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 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 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 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精彩段落欣赏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 了什么特点?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 喻、排比 庄严、奇伟。 寂静 精彩段落欣赏 (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排比 红军战士镇定豪迈,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细 读 品 味 老山界是一 座难翻的山。其 “难”表现在哪 些方面呢? 在课 文中勾画出有关 的句子来。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细 读 品 味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 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 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总结这一 部分内容。 1.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 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 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 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总结这一 部分内容。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 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 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 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 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 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 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 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 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 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 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 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 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 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 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 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 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全文总结 •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 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 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特色 1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 排层次。 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 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 层写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 情合理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 强烈的感情 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 候又睡着了”一段。 2、掌握重点字词。 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惊huáng( ) chù( )立 • 点zhuì( ) dǒu( )峭 • hān( )然 咀 jué( ) • 惶 矗 • 缀 陡 • 酣 嚼 一、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 项 • 答案 B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 •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 zhōu) •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 jué) •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 qīng) 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 不准:________________。 •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 鼓: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 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 2.“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 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 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探究与练习答案 • 第一题 • 难主要有:山高路险,人又累,又饿, 又冷,装备又重,敌人追击,老百姓对 红军还不够了解。 • 这样更可以看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 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第二题• 1“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 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 险峻,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 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 2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 拟人的写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 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 极度不满。 • 3这里说的一个坚强意志指 红军战士为了北 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点明了红军进行 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三题 • 1这里的“30里高”不是指瑶山的垂直 高度,而是指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 暗示翻越艰难。 • 2这里的“走不动”是指因为山路难走 ,队伍被堵住了。从接下来的“等了 好久才走几步,又要停下来等”可知 • 3本句中的“软环境”指发展经济所需 的提高人员素质的措施以及相关的各 种服务(法律,电讯等) 第四题 • 1句中括号里的词语表现了瑶民家米之 少和灶的简陋,从而表现了瑶民家的 贫穷。 • 2句中括号里的词语突出表现我们拿出 的粮食较之瑶民家拿出的要多得多。 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少 数民族贫苦百姓热爱红军,倾力支持 红军,红军纪律严明,倾尽全力帮助 贫困百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