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单元质量评估7
第七单元 单元质量评估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00 分。测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 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 进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 A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中,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后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故选 A 项。 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 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 (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解析]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措施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故 B 项正确;A 项是战争年代实行的特殊政策;C 项和 D 项均是斯大林时 期实行的,该时期主要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 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 D ) A.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工业中的比例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解析] 结合题中三个限定条件“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直接目的”可知,D 项内 容与此一致,D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施期间私有制成分增加,A 项 与史实不符,排除;B 项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目的,排除;C 项是新经济政策在 农业方面要达到的目的,排除。答案为 D 项。 4.“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 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的主要原因是( B )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B.工人阶级牢牢掌握着国家机器 C.竞争中的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D.只是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改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改变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工人阶级 仍掌握着国家机器,并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因而“工人国家的实质”不会改变,故选 B 项。 5.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 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 种为条件。”这种做法( C )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民国十七年正好是 1928 年,苏联正 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此时苏联发展集体农庄旨在配合工业化的进行,故 C 项正确。 6.(2019·珠海高一检测)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 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 )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解析] 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造成 苏联农业长期落后,故 A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没有带来农业的快速增长,故 B 项错误;农民没有经营分配自主权,农业集体化政策没有带 来农民收入的增加,故 C 项错误;苏联农业发展落后,阻碍了轻工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7.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 A ) 1928 年 “一五”计划 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 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 550 6 800 7 500 6 440 石油(万吨) 1 160 1 900 2 200 2 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 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 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解析] 与 1928 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 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是否忽视商 品价值规律,故 B 项错误;重工业增长很快,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情况,故 D 项错误。 8.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 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D )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小企 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 9.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 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 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C ) A.以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解析] 注意把握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只强调国家发展而忽视民生,C 项正确。 10.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 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B ) 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由材料中“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 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高度评价了斯大林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B 项正确;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 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建立高度 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C 项错误;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D 项错误。 11.(2019·重庆一中高一期中)有研究者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 它试图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并为大约 350 000 家企业设立长期目标。……有一 年,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这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突出 特点是( C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消费品生产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从材料“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 会”“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 产一把牙刷”可以分析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指令性的行政命令管理 经济,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发展状况,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实行指 令性计划经济,仅凭因疏忽而全年没有生产一把牙刷得不出苏联忽视消费品生产,B 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排除 D 项。 12.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 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 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 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 B 项正确。 13.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 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 1958 年 7 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 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 故选 A 项。 14.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 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 晓夫想通过改革( A )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解析] 根据题干中“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可知,赫鲁晓夫对集 体农庄绝对公有化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故选 A 项。 15.(2019·广州高一下学期期中)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首先是“在 农业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 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为此,他推行( B ) A.新的经济体制 B.物质利益原则 C.种植玉米运动 D.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材料中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是,工作人员生产积极性不高,不 能“从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未推行新的经济体制,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实行物质利益原则,刺激农民提高生产积 极性,故 B 项正确;C 项收效甚微,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 改革实行加速发展战略,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故 D 项错误。 16.在庆祝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 15 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 美国。1961 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赫鲁晓夫( C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②在经济建设上过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①④明显错误,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 式,而只是修修补补,其改革也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是在改革中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方 向,故正确选项为 C 项。 17.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 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C ) 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故 C 项符合题意。 18.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谷物产量从 8 560 万吨增加到 13 470 万 吨,平均每年增长 12%……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 年 增长 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实行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C 项正确;A 项是 1921 年;B 项是 1929 年;D 项是 20 世纪 80 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 19.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 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 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 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B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析] 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与买面包需要赶去排队,这两 个现象的巨大反差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反映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 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故选 B 项。 20.以下是 1961~1985 年苏联资本生产率(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趋势表,制约苏 联资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条件是( D ) 时间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资本生产率 -3.5 -2.0 -4.0 -4.0 -3.4 A.过分倚重重工业而产生经济结构性缺陷 B.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脱节 C.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 D.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 [解析] 资本生产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材料表明 20 世纪 60~80 年代,苏联资 本生产率一直呈现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受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具体 表现为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这种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 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使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因此选 D 项。 21.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 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在“这一时期”执政的 是( C ) [解析]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特点非常明显,为了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大国,他强调要 搞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结果拖累了苏联经济的发 展,故选 C 项。 2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 时期的改革……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材料中“这一时期 的改革”指的是( C )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但并未改变‘经 典体制的基础’”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C 项属于这一改革中的措施,故正确;A 项近似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措施,不符合题意;B 项属于新经济政策 中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不符合题意。 23.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 其主要手段是( A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 C.强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不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C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D 项不是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主要手段。排除 B、C、D 三项。 24.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与 1989 年相比,1990 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 4%,国 民生产总值下降 2%,劳动生产率下降 3%,对外贸易额下降 6.9%。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B ) A.冷战格局对苏联的影响 B.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 C.党内外反对势力的崛起 D.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当时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材料中数据 反映出苏联经济衰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致使经济不断滑坡。故选 B 项。 25.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相比,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 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政策。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 导,这是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A 项正确;B 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 全面;D 项仅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C 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 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原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18 分,第 27 小题 18 分,第 28 小题 14 分, 共计 50 分) 26.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 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 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 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 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自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0 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 后,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 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 人死于饥饿。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 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 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1921 年 2 月 28 日,波罗的 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 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引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 1913~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 年 1928 年 1932 年① 1937 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 1929 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2 分) [解析] 材料中“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看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8 分) [解析] 结合材料中“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回答。 [答案]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或“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亦可)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8 分) (3)材料三反映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8 分) [解析] 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2 分)经验教训:快速实现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不合 理(或具体表述: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6 分) 27.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模式所起的作用 也颇有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 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 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加以归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四 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 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在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时,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 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2 分)“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 制?(2 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4 分)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 资金,结果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非常手段:农业集体化。(2 分)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 分)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4 分)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二、三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 字左右)(10 分) [解析] 首先提取材料观点,材料二中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三“现代化 方式是否成功……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行论证。 [答案] (10 分) 材料二 材料三 观点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 由。 论据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 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实现 了工业化;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 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 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从而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论证 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 讨论问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 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 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 破坏。1964 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 1981~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3.3 1.8 -2 国民收入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2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 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6 分) [解析] “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 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答案] 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 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6 分) (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3 分) [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时间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图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 工农业生产均呈现增长趋势。 [答案] 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 长。(3 分) (3)材料三中,1990 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 以得出哪些启示?(5 分) [解析] 注意抓住时间为 1990 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 以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 [答案] 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 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5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