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南阳市 2017 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南阳市 2017 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土。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 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2、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 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 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3、《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记载:“前汉最初大约 70 年的特点是帝国力量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 的修改……这些年巩固的主要成果可以从诸王国面积和力量的缩减以及同时期帝国沿黄淮流域的直 接控制的扩大中看出。”下列与“主要成果”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A.“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恩令”的实施 D.“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4、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道:“在隋唐之际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 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 所加强。”这一看法 A.肯定了科举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 B.是对三省制下相权制约君权本质的评价 C.否定三省制下中央运行机制的设置 D.忽略三省制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的实质 5、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 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6、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才 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下列属于这“一套新制度”的是 A.六部为内侍决策机构 B.设殿阁大学士 C-中枢机构一分为三、相互制约 D.设内阁决策机构 7、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 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水利技术的提高 B.社会局面的稳定 C.铁制工具的使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 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达到了鼎盛时期,曾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中国的 GDP 甚至达到了 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只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 原因是 A.明清时期尚未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B.经济增长仍以小农经济的方式来实现 C.明清时期中国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明清统治者继续坚持宣扬国威的“朝贡贸易” 9、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 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 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河南冶铁业发达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10、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都超越 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 江南 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 11、《清史十五讲》中写道:“道光帝 1820-1850 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 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 时代之悲剧。”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 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 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 1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莱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 活的美感争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的学派分别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13、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 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发展了“天人感应”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使汉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14、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 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 15、《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 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D.存天理,灭人欲 16、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 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在此,王阳明 A.向往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朱予学说 C.主张“致良知”是“天下之公道” D.强调理性对待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 17、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 新的价值观,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民主科学,人文扁蒙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18、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 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 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 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19、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 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 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徐光启 A.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B.运用近代科学方法 C.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D.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20、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 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 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主流思想的演变 21、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右图)。 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C.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22、以下是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 A 写的信: “江南(指江苏)、 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 条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 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曰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 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 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B.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C.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D.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2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 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 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捧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26、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 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 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27、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 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 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B.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 C.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D.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28、1847 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贷物贵得多。 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 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29、1893 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 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 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30、“‘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 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姿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1、(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荼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一….而 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 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32、根据下表中数据判断,19 世纪中后期至 20 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A.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地掠夺 B.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33、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 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 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3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 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 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 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35、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 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3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 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 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37、1866 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 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38、“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 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39、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 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 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40、诗人徐志摩(1896~ 1931)说:“在 24 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 (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 41、(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 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成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 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 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 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 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 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 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 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 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 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 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 61 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 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 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 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 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 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8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到 70 年代,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 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 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 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 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 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 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12 分) 4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 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 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 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 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商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3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区别,并简析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主要原因。(9 分) 南阳市 2017 年春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5 CDCDA 6--10 BCBDA 11--15 BACAC 16--20 DADBC 21--25 CACCD 26--30 BDBDA 31--35 CBCAC 36--40 BACBB 二、非选择题 41.(16 分)(1)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 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没有 正式外交机构。(8 分,每点 2 分,任答四点即可。) (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 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 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 可。) 42.(12 分)不同:改革开放前,主流观点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抹杀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和 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主流观点既揭示了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阶级本质,又充分肯 定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4 分) 原因:改革开放前,史学界受“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影响,片面地用阶级斗 争史观(或革命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 分)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摆脱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影响,解放了思想,运用 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 分) 43.(12 分)(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 为本;君民相互依存。(2 分,答两点即可)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1 分) (2)区别:古代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或古代民本思想是站在君主立场 上,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2 分)近代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 认识(或近代民主思想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 分) 原因: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 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权意识逐渐增强;知识分子的 反思和探索。(5 分,答对两点 4 分,答对三点 5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