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 年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 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试卷共 27 道小题,考试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2 分) 学校开展以“我的语文学习”为主题的“知识闯关大赛”,下面是小玲同学抽到的一组国关 题,请你和她一起完成。 1.【字词迷宫】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姓氏 ①臧(zàng)克家 ②岑(jīn)参 ③卞(biàn)之琳 形近字 ④珊珊来迟 ⑤蹒跚 ⑥珊瑚 多音字 ⑦强(qiáng)词夺理 ⑧顽强(qiáng) ⑨倔强(jiàng) 成语 ⑩不屑置辨 ⑪ 走投无路 ⑫ 粗制烂造 A. ①④⑨⑩ B. ③⑤⑨⑪ C. ②⑥⑧⑩ D. ③⑤⑦⑫ 【答案】B 【解析】 【详解】姓氏:①臧(zāng)克家,②岑(cén)参; 形近字:④姗姗来迟; 多音字:⑦强(qiǎng)词夺理; 成语:⑩不屑置辩,⑫粗制滥造; 故选 B。 2.【词语擂台】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毕业感言,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栀子花开,骊歌唱响,回想往事,感慨万千。三年前我来学校时心无半点 ① ,担心遇 到严厉苛责的老师,担心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后来的生活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三年 ② 的 青春生活,都有老师的精心呵护。毕业来临之际,班主任鼓励我们:“ ③ ,最后一段路,咱们鼓足劲头 往前冲!”师恩如海,浩瀚无边。老师 ④ 的关怀将永远铭刻我们心中。 A. ①着落 ②五彩斑斓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无微不至 B. ①着陆 ②美轮美奂 ③一失足成千古恨 ④无所不为 C. ①着落 ②美轮美奂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无所不为 D. ①着陆 ②五彩斑斓 ③一失足成千古恨 ④无微不至 【答案】A 【解析】 【详解】着落:下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是一个名词;着陆:飞机等降落到地面上。是一个动词; 依照句意,此处填的应该是名词,心无“着落”; 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 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句中用来形容“青春生活”,从使用对象上来说,“五彩斑斓”正确; 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一失足成千古恨: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恨事。用在句中,紧密承接下面的句子“最 后一段路,咱们鼓足劲头往前冲!”显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更合适; 无微不至: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极言细微之至。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或干尽了坏事。句中用来形容老师的关怀,自然填“无微不至”; 故本题选 A。 3.【病句诊所】下面四个句子来自同学们的作文,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小区管理人员说:“防疫期间,建议家长禁止孩子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B. 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 C. 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培养了我们自觉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D. “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否定不当。“禁止孩子不去”,去掉“不”; B. 搭配不当。“减少了一倍”,改为“减少了一半”; C. 成分残缺。把“通过”去掉; 故选 D。 4.【语段探微】下面是关于“诗歌节奏”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 ⑥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 ②④⑤①⑥③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④②⑤①⑥③ D. ⑤④①②⑥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排序题通读文段,把握文段主要内容后,先找总领句子,或总结句子,这些句子 特点明显,如果确定不了总领句和总结句,也可以找文段中最紧密相连的两个句子,确定了这些句子后, 可以用排除法一些选项,目标缩小后,再找上下句中相关联的词语,注意时间先后、先总后分、空间变换 这些顺序。本段话题是讲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②句开门见山写节奏:“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 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这句话是个总领句,③句“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很显然是个总结句,答案只剩 A B;②句总写把握好诗歌节奏的好处后,应该先说节奏的分类,后说节奏的 变化,A 项②句后的④句,是先说的节奏变化,不合逻辑;B 项②句后的⑤句是先写诗歌节奏的两种分类, 合逻辑,至此,可以排除 A。而 B 项①句开头词语“另一种”紧承了⑤句的“一种是”,放在⑤句后面; ④句紧承①句,在诗歌具体分类后,说诗歌朗读节奏会不断变化;⑥句紧承④句说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因 人而异。故选 B。 5.【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 中华民族的脊梁。 B.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 各放光彩。 C. 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 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答案】C 【解析】 【详解】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故 C 错误,选 C。 6.【名句橱窗】“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意象,但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依照你的理解,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唐代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2)唐朝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朝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答案】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3). 烟笼寒水月笼沙 (4). 夜泊秦淮近 酒家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默写。本题是理解型默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词及名句,紧扣题干 选择名句。 (1)紧扣题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 “寄”“与”“郎”; (2)紧扣题干“《泊秦淮》”“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 “笼”“沙”“泊”“淮”; (3)紧扣题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选择名句,注意易错 字“婵”“娟”。 7.【实践园地】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 这些语言现象。 (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 ①竹篮打水——一场空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 (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福到啦!” 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 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 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 (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了”;称“上厕所” 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 现象? 【答案】(1)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比 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向他人 诉说。) (2)C (3)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字或别 的方式(如:空字或缺笔)表达。语言方面的禁忌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例如:死、病等。古代的禁 忌涉及各个方面,其核心是抑制不详,本是人之常情,但古往今来许多禁忌都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给古 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 性,也为后人对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解析】 【详解】(1)这道题考查解读歇后语的能力。主要解读歇后语的比喻义。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字面上 看,花费了力气,用竹篮去打水,结果水从竹篮的缝隙全部流走了。因此,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 而无功。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从字面上看,因为是用泥土做的菩萨,一旦遇水,泥菩萨就会逐渐融 化掉。因此,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字面上看,黄连本 身比较苦,而哑巴又不能说话,哑巴一旦吃了黄连,就只有自己清楚。因此,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 向他人诉说。 (2)这道题考查对谐音现象的理解。 A.倒贴“福”字,谐音“福到”; B.除夕夜的必备菜——鱼,谐音“年年有余”; D.枣子、花生、桂圆、瓜子,谐音“早生贵子”; 故选 C。 (3)这道题考查理解认识能力。根据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 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可知,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例如:死、病等。这种避讳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另外,根据唐代为避讳唐太 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可知,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森严的封建等级 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避讳表达。这种避讳给古代社 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二、阅读与鉴赏(共 58 分) (一)(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指兰、桂 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指隐居者。⑥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 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8.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 C. 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 D. 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 9.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答案】8. D 9.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 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 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 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解析】 【8 题详解】 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 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上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又一转折,另 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 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 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 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 “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 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 的品德。“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点睛】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 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 折呢! (二)(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 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 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㛃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 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解】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惹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㛃 jié: 同“洁”。 10.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 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 释为“顺着”“按照”。 C.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 “拿”的意思。 D. “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 义。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13.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链接材料】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答案】10. C 11. B 12. (1)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2)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 仁呢? 13. 文中每种动物都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但却被人类利用而被捕捉;链接材料是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 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因此 我们人类要做到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滥杀,要善待小动物,特别 是濒危的野生动物;②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 ③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 长远打算;④完善有关大自然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察部门,发动群众一起保护大自然。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以,把。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 两个“以”字意思不同。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 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 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据此, 正确的句读应是: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 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禽,这里指鹧鸪;往来,来往;行游,飞行;且,一边……一边;步,走;啄,吃。 (2)智,智慧;自,自己;谓,以为;周,保全;身,自身;如……何,把……怎么样;人,人类;仁, 仁爱。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读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 (1)结合短文“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鹧鸪性好洁”、“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 问远近也”和“蜂见之必衔入穴”可知,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来保护自己;而人类用网捕竹鸡,用长竿捕鹧 鸪,用绳环捕麂,用长纸粘肉捕土蜂,说明人类恰恰利用动物的习性来捕捉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通过 材料“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可知,人类使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类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 (2)结合材料“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可知,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没有环保意 识;通过“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和,短文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可以推知,人类乱砍滥伐、 不顾后果,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给自然造成人为的灾难。 (3)人类在开发大自然时应怎么做,通过材料内容可知,人类应从现在开始,不应只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 肆意开发,不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打算。 (4)针对短文和材料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造成“无鱼”“无兽”的局面,说明人类在保护大自然 方面没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人肆意捕杀、乱砍滥伐,我们应在此方面设立监察机制,共同保 护大自然。 【点睛】译文: 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 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 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 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 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 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糜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 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街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 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材料译文: 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 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三)(共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某校就学校教育与网络在线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学校教育满意率 在线教育满意率 课堂参与度 84% 32% 课堂体验感 76% 37% 学习自主性 79% 45% 学习效率 88% 27.5% 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主要是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行 为时空分离,而这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时空分离阻断师生间的社会性交 互,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还有诸多干扰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 了在线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学校教育。有专家分析,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 自主性与成就感均会提升,从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材料二】 智慧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智慧教研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泛在型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合作分享进行深度教 研,并将教研成果进行固化,形成相应的微课资源和评价资源(例如作业等),依托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与 共享,从而优化教师教学。 (2)构建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学习中心”依托 5G 技术及 NR,AR 技术,虚拟教室空间 的现场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完全沉浸式地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在线学习中心”支持学生登陆后从 互联网海量的资源里筛选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的精准性。这个学习流程需要学生首先对知识与能力水 平进行自测,计算机会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将标签化了的微课 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匹配,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后,即可点击听课。这样, 就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在线教育的服务。 (3)利用全市“人人通”智慧教育共同体平台,构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大平台, 将家庭、学校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形态,打造智慧教育共同体。 (节选自《智慧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材料三】 “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学习中心·同步作文”平台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写一道作文题” 网络作文活动。参加活动的五万多名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文,近千名老师在网络上对学生作文从“审 题”“立意”“选材”“内容”“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进行批改。平台对批改后的文章进行大数据 分析,形成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并通过智能匹配的方式,向学生推送适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范 文。参与活动的学生反映,这种网络作文的方式,在学习的多样化和精准性方面,与传统的作文学习相比 有更大的优势。 (摘自某网络媒体新闻报道) 14. 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知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后,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B. 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C. 智慧教育共同体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方便家校沟通。 D. “同写一道作文题”网络作文活动由老师从六个方面向学生推送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不同效果。 B. 材料一“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中的“目前”,可以去掉,不影响文意。 C. 三则材料对传统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说明。 D. 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必将取代传统教学。 16. 小玲因为感冒无法去学校上课,请你根据材料二为她完成“在线学习流程图”的设计,方便她在家学 习。 在线学习流程图 【答案】14. C 15. C 16. 第二步: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 第三步:自主选择微课学习资源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 A. 从材料一“有专家分析,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自主性与成就感均会 提升,从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可知“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后,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的说法太过绝对,故 A 错; B. 由材料一结论部分“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而这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 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时空分离阻断师生间的社会性交互,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还 有诸多干扰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了在线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学校教育”可知, 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因此 B 错; C. 从材料二的“(3)利用全市‘人人通’智慧教育共同体平台,构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的 教育大平台,将家庭、学校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形态,打造智慧教育共同体”可 知,“智慧教育共同体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方便家校沟通”是正确的,故 C 对; D. 从材料三的“近千名老师在网络上对学生作文从‘审题’‘立意’‘选材’‘内容’‘’结构’‘语 言’等六个方面进行批改”而不是从这六个方面向学生推送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故 D 错;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 A. 材料一运用了画图表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不同效果,图表中主要是用数字来表明的不同,因此 说明方法有三个:画图表、列数字、作比较,而不仅仅是画图表; B. 材料一“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中的“目前”,不可以去掉,它表明这种现状仅仅只是当 前现状,说不定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两者会颠倒过来,用“目前”限定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去掉会影响文意。故 B 错; C.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就传统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材料三则是对材料二的具 体说明补充,因此 C 正确; D. 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蓬勃发展,未来说不定会取代传统教学,目前说“必将取代” 还为时过早,因为二者的差距现在从材料一看还有点大。D 不正确;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际应用能力。从材料二的(2)中“‘在线学习中心’支持学生登陆后从互联网海量的资源里筛 选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的精准性。这个学习流程需要学生首先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计算机会 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将标签化了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匹配, 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后,即可点击听课”可筛选出所有的步骤:①学生登 陆,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③计算机进行精准分析,④计算机依据分析结果,将微课学习资 源进行智能匹配,⑤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⑥点击听课等。其中①②⑤⑥ 是学生进行的步骤,据此作答即可。 (四)(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过来,我过去 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 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 ②但是, 【甲】 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 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 的“怨妇”。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 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 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 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 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 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 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 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乙】 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 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17.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 B. 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 C. 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 18.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华为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 技企业。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的信念。 A. 甲① 乙③ B. 甲① 乙④ C. 甲② 乙③ D. 甲② 乙④ 19. 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7. C 18. D 19.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 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理解。 C.第 7 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道理论据, 所以第 7 段主要运用举例和道理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理解。分析题干可知,甲处从①②句中选填一句,乙处从③④句中选填一句。 甲处:通过第 1 段“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 你就誓不罢休之势”和第 2 段“改变别人,谈何容易”,再加上前面的“但是”可知,甲处所表达的意思 是“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所以甲处填②句合适。 乙处:第 7 段的观点“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重点是“改变自己”,在③④句两个例子 中,华为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不会因客户利益主动“改变自己”;格力秉持“好空调,格力造”的 理念,追求高品质产品就是主动“改变自己”;所以乙处填④句合适。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句话处于 文章的末段,还应结合文章的论点去理解。 “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文章的论点是“尝试改变 自己”,结合论点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结合前两段内容,我们在做事情时,总想着改变别人,而这种 情况多半不能实现,第 3 段提出论点,换个角度,“尝试改变自己”。为了论证这个论点,文章从“尝试 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尝试 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三个分论点很好地阐释了“山不过来,我过去” 的含义。 (五)(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善的回音壁 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 一 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 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 媳妇说:“该借的都错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鸣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 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 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 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 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 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你……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 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 “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 老大終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 二 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 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 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 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 20 岁的样子,被来往穿 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 下啊?” “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 “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 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 “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 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 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 他就该坐不踏实了。”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 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 三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 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 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 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 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后:“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 钱都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 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摘自 2020 年《情感读本》,有改动) 20. 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主要矛盾冲突 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 ② 车主悬赏修车却无人响应 化解人 ① 列车员 小孩 21.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22. 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 23. 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 如何弘扬与践行“善”的美德。 【链接材料】 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关于“品德修养”指标内涵的解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个人、家 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培养与践行,弘扬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 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 强。 【答案】20. (1)老二 (2)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己却站着。 21. 这句话通过老大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 “狠狠”也写出了老大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 22. (1)用小孩的话点明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举动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作为报酬的,善良的行为需要的是被 肯定和认可。(2)通过小孩的话,引起读者的深思,思考对善意的人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从心灵 深处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3)总之,小孩的话,升华主题,耐人寻味,引起共鸣。 23. (1)回音壁:本意是指声音传播通过墙壁产生的回荡的效果。在这里是指文中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 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并且在人群周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认可和称赞。(2)告诉我们在生 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们。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内容概括和信息筛选。(1)结合故事一里的第六七段“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 给哥逃来三千元……”“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 脸涨成了红高粱”可知化解人:老二。(2)结合故事二里的第九十段“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 ‘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 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 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可概括主要矛盾: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 己却站着。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赏析。(1)描写手法判断。“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是动作描写,“罩着老大那张愁 苦的脸”是神态描写。(2)分析。“愁苦的脸”直接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 “狠狠”写出了老大吸烟动作的用力,写出了他内心烦闷之深,想要通过吸烟排遣,进而写出了老大内心 的无奈和悲痛之情。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情节作用。(1)概括结尾情节。男人反悔,只给了小孩一点零钱,小孩没收,当男人以为小 孩要更多时,小孩却说只想要对方说句谢谢。(2)男人的行为和小孩的行为形成了对比,用男人的虚伪衬 托出小孩的纯真和善良,用小孩的话点明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举动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作为报酬的,善良的 行为需要的是被肯定和认可。(3)同时,小孩的话如同警钟一般,引起读者的深思:人们该如何面对善意。 告诉人们对善意的人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从心灵深处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3)总之, 小孩的话,升华主题,耐人寻味,引起共鸣。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含义和语言表达。(1)本义。回音壁本意是指声音传播通过墙壁产生的回荡的效果。语境义。 “善的回音壁”指善良传播出去产生扩散的效果。第一个故事里老二的善意使老大受到了震动,感到羞愧。 第二个故事里女孩的善意,受到了列车员和周围人的赞赏。第三个故事里小孩的善意会引发读者的思考。 故在这里是指文中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并且在人群周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大家 的肯定、认可和称赞。(2)答题要点:结合文章中三个故事,参考链接材料,谈谈如何弘扬与践行“善” 的美德。示范:文章中三位主人公都身体力行的做着善良的事,这份善或者感动身边人,或者引发身边人 的思考,善应该从个人做起,但是绝不会终止于个人,它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影响到社会、国家的精 神文化建设。故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们。 (六)名著阅读(共 6 分) 阅读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四个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A)”学道 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 【片段二】 他爬将起来,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 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 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B)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 喜得疯了。” 【片段三】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养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著么?我时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 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C)你们不知道,我 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 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片段四】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说:“世先 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 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什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会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 送在嘴里,方才放心。(D) 24. 对片段中画横线处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语道破范进为了取得报考资格谎报年龄,瞒上欺下的虚伪卑劣行径。 B. 活脱脱地写出了范进闻讯后的喜极失态。 C. 前后反差如此之大,胡屠户的市侩特性暴露无遗了。 D. 居丧尽礼与食膳吃荤前后矛盾,对比鲜明。 25. 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 会现象及根源,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 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________ 【答案】24. A 25. 《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 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 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变形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 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 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茶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的社会现实。 【解析】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A.“为了取得报考资格”说法不准确,科举考试没有年龄限制。 故选 A。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讽刺手法和主题的理解。题干“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 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点出了讽刺作品的特点及讽刺手法,“以《儒 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 进行说明”提出了答题要求:以范进为例来说明讽刺作品的特点。《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 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在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通 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噫!好!我中了!”运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对范进进行 了辛辣的讽刺,让人感觉到这一类人的可笑又可气,使人物的精神世界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从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流毒对读书人的伤害。用岳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 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作者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一个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势利的小人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讽刺了人情冷漠, 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据此概括作答,做到语言简洁。 三、表达与写作(共 70 分) 26.假设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依据下面的安排表,对辩论流程进行介绍。 环节 主要任务 辩手分工 时长 ①立论 正面论述己方观点 正方一辩↔反方一辩 双方各不超过 3 分钟 ②攻辩 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正方二辩↔反方二辩 双方各不超过 3 分钟 ③自由辩论 轮流发言,强调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 正方↔反方 双方各不超过 3 分钟 ④总结陈词 对辩论进行总结 正方三辩↔反方三辩 双方各不超过 3 分钟 要求:①信息准确、有效:②顺序正确,条理清晰;③语言明确、得体;④语言简练,不超过 150 个字。 【答案】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宣布辩论赛的辩论流程:立论,正方一辩和反方一辩,主要任务是 正面论述己方观点;攻辩,正方二辩和反方二辩要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自由辩论。正方和反方 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强调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总结陈词,双方三辩,对辩论进行总结。以上各项双 方各不超过 3 分钟。 【解析】 【详解】考查对辩论赛流程的介绍。解绍时要按照环节依次将辩手的主要任务、辩手分工、时长这几项, 按照①立论、②攻辩、③自由辩论、④总结陈词的顺序,将辩手分工和各自承担的主要任务,双方所用时 长,用简练、明确地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来;因为你是主持人,语言要礼貌得体,开头可用“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辩论赛的辩论流程是……”,注意字数不要超过 150 个字。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校广播站有一个“心灵驿站”栏目,经常收到同学们诉说内心困惑的来信,例如“我和父母产生了 矛盾,该怎么办?”“学习这么紧张,我该怎么处理兴趣爱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我们制定好 生涯规划,可我真的不知道我将来适合做什么。”……栏目组觉得应该倡导大家都来思考自己的困惑,分 享自己的感受或体会,所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以“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为主题的征文活 动。 征文的要求为:①写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力争给人以启迪;②可以写自己的经历、 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③题目自拟,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 600 字;④ 不得抄袭和套作。 请你写一篇文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注意在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 【答案】例文: 成长中的困惑 人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题记 世间的事情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我们就像游荡在荒野里的旅人,毫无准备地被流放,漫无目的地徘 徊。直到荒野向我们露出獠牙,用刻骨的痛将我们唤醒,我们才恍然惊觉,坚定了自己的步伐。 从前的我像一粒灰尘一样漫无目的地飘浮在尘世间,认为吃喝玩乐,随处可栖即为人生之真理。直至 某一天,那不曾惊觉的、令人感到一丝慌乱的时间,破灭了我曾经所谓的真理。 父母的根根银丝,爷爷奶奶蹒跚的步伐,他们的不断变化让我感到手忙脚乱。我在那一瞬间发现曾经 的一切已经过去,而时间丝毫不留情面地从身边擦肩而过。我开始懂得了珍惜时间,不再无所事事,不再 沉迷于享乐之中。 那天整理旧物时准备扔掉一些不需要的东西,突然看到小时候的玩具士兵。身上堆满了厚厚的一层灰, 可他依旧昂首挺胸。我问他:“你在干嘛,不累吗?”他说:“我在等我的将军。”“我看你等他很久了, 将军应该不会回来了吧?”当我把它放进废品箱时,听到他说:“不,将军只是长大了。”那一瞬间,回 想我的童年,身边堆满了玩具,枕边堆满了彩色插画……而成长的过程中,心中那座童话城堡崩塌,枕边 安放的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份纯真,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习题,堆满了房间的角隅。成长就是笑着说再见, 一转身就能望见成长路上的星河万里。 我想,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经历:大片的雾笼罩着大地,前方的道路模糊不清,远处的风景朦朦胧胧。 我肩上背着行囊,手中握着梦想,心里怀揣着对远方的向往,匆匆赶路。可望着迷雾重重的世界,刹那间, 失去了方向。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将经历的过程,但请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们为何要努力,为 何要走进这团迷雾中去?又为何要下定决心杀出重围?这一个个看似令人烦恼的问题,最终的答案却十分 简单,那就是懂得了努力,懂得了珍惜,懂得了那一个个年少时不曾思考的问题。 人生很长,青春却很短,但奇怪的却是人生几乎是由这短短的青春中长长的成长路决定。在这条路上, 我们对未来如何一无所知,面对无知,我们既疲惫又彷徨,只想要尽快到达那个所期盼的彼岸,以得到自 己想要拥有的欢笑。但前面的路途还很遥远,你可能会迷茫,但请一定要走下去,一定不能停,因为一旦 停了,就永远定格在那儿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审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这是作文的主题。关键词 有三个:成长,困惑,爱思。因为有困惑,所以爱思,最后成长。它们三个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审读 题干要求。题干的要求比较明确,要求一:写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要写出自己的思考,力争给人以启迪, 即虽然要写困惑,但是文章的主题是积极的、健康的,是给人鼓舞或者启发的,不能是消极的,文章的主 题呈现出积极性,而不是仅在结尾生硬转折。要求二: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也可以发表议论。这对文章的体裁和选材都给出了提示。 第二,选材。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困惑”的选择都非常的重要,那些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讨论和 思考的问题不应该选择,例如打架,撒谎等问题,涉及到品质,不应该犹豫。而是要选择那些比较有深度 的、真实的困扰了自己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期待之间的关系,几个朋友之间的矛 盾,等等。记叙文选材时还要注意尽量选择比较小的素材,比较新的素材,这样写起来能写的更细,更真 实,更引发读者的共鸣。议论文的“困惑”就更要实际了,不要太空,太大,否则很难写出具体的观点。 第三,主题。这篇作文的主题比较明确,即从困惑出发,经过思考,写出自己的成长和获得的启示,这个 思考有时候本身就是启示,它可以阶段性的盖棺定论,也可以留有余韵,留给自己和读者一个疑问和思考 的空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