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新人教版

‎14 我要的是葫芦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重点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难点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1.识字写字 ‎(1)在字形方面,11个生字都是合体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本课多个生字适合随文识字的方法。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 ‎(2)指导书写时,将8个会写字先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谢”是本课书写的难点,需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板书示范三部分的高低宽窄,再让学生书写。“言”是独体字,最上面的横要写得长而平正。‎ ‎2.阅读理解 ‎(1)抓住首尾,变序研读。抓住首段,感受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抓住尾段,了解结局,感受种葫芦的人从欢喜到最后的伤心失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2)探究原因,朗读感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比较读、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3.语言表达 ‎(1)假如让你来劝说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将怎样来说服他呢?‎ ‎(2)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一次,他会怎么做呢?结果会怎样呢?‎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9‎ ‎(2)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1至4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一、观赏葫芦,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这个词谁会念?‎ hú lu 葫 芦 葫芦的“芦”单个字读第二声,可以组词“芦苇、芦花”,但和“葫”在一起时念轻声。‎ ‎2.你们认识葫芦吗?谁来介绍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可作补充,如葫芦嫩时可以用来做菜;老了之后掏空内部,可以作为容器来装东西,如制作成酒葫芦用来装酒;还可以制作成工艺品、乐器等。‎ ‎3.认识“葫芦藤”。‎ 课件中出示“葫芦藤”的图片。(教师指着葫芦藤)这是葫芦的什么?提醒学生读好“藤”字。‎ 课件出示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激活对生活的认知,帮助学生认识“藤”。再指名读“葫芦藤”,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3个字都是草字头,草字头的字跟植物有关,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3个生字。‎ ‎4.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突出“我要的是——葫芦”。‎ ‎5.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谁要的是葫芦?最后他得到葫芦了吗?)‎ 设计意图:‎ 出示葫芦图片,初步了解葫芦,感受人们对葫芦的喜爱。 图片与生字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将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提高识字效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9‎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下列生字,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 谢 蚜 盯 啊 赛 感 怪 慢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在学生汇报识字效果时,教师相机激励,并鼓励他们根据字的偏旁,判断该字的字义与什么有关。‎ ‎(1)“蚜”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盯”是目字旁,和眼睛有关,演演这个动作。“怪、慢”是竖心旁。“感”是心字底,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2)“赛”与“寒”进行比较识记。‎ ‎(3)“啊、谢”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4.再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最后他得到葫芦了吗?‎ ‎5.反馈交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11个生字都是合体字,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与熟字比较记忆的方法、同偏旁归类识字来理解意思的方法,既识记了生字,又掌握了识记的方法,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抓住首尾,变序研读。‎ ‎1.学习第1自然段的第1~3句。‎ ‎(1)课件出示课文第1~3句。‎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葫芦图(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动笔画出短语并课件出示:‎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③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9‎ 谢(謝)xiè ❶表示感激(叠):~~你!❷道歉或认错:~罪。❸辞去,拒绝:~客|~绝参观。❹凋落,衰退:花~了|新陈代~。‎ 在日常生活中,“谢”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枯萎的意思,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完全不一样。‎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课件出示:‎ 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2.学习第1自然段第4至5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种葫芦的人夸葫芦——多么可爱的葫芦啊!你能不能也用感叹句夸一夸葫芦藤、叶子、小白花呢?‎ 预设:多么细长的葫芦藤啊!多么绿的叶子啊!多么茂盛的叶子啊!多么雪白的小花啊!‎ ‎(3)从哪里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喜爱小葫芦?‎ 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四、抓住尾段,了解结局。‎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及最后一个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课件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抓住首段和尾段,感受种葫芦人从欢喜到最后的伤心失望,巨大的情感落差为下文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究葫芦所代表的不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 9‎ 等短语,积累了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清楚、具体的方法。学习了感叹句,马上借用文段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夸一夸葫芦藤、绿叶、雪白的花,降低了语言运用的难度,也提升了学生运用感叹句的能力。整个的学习是实现多种教学功能整合的模块,较好地将“识字、阅读、积累”予以整合,对于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卓有成效的。‎ 五、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1.整体观察,区分结构。‎ ‎(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其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包括5个左窄右宽,1个左右等宽。另外1个是上下结构,1个是独体字。‎ ‎(2)发现结构规律后,提示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要领,其中“邻”左右等宽,左边“令”的捺变点。范写“谢”字,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板书示范三部分的高低宽窄。“棵”左窄右宽,撇捺要舒展。“盯”字横画间距均匀,“丁”的横较长。“治”左窄右宽,下部的“口”稍扁。“怪”左边宜窄长,右边“又”横撇、捺盖住下部。‎ ‎(3)练习书写6个左右结构的字。‎ ‎2.范写“想”,学写“言”。‎ ‎(1)教师范写“想”字,并提示“心字底”要托住上半部分,写时注意“左点卧钩一直线,中点略低右点高”。‎ ‎(2)“言”字第一笔的点在竖中线上,三横中第一笔最长,要写得长而平正,盖住下面的笔画。‎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辅导。‎ ‎3.展示评价,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 将8个生字先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其中“棵、盯、治、怪”等字是左窄右宽的,教学中将这4个生字组成一组教学,提高了书写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之间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一、借助图片,复习导入。‎ ‎1.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上节课认识的词语老朋友,你能准确又亲切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你能找来恰当的词语跟它们做朋友吗?‎ 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葫芦藤 (细长、美丽、绿色……)‎ 9‎ ‎( )的葫芦花 (雪白、美丽、可爱……)‎ ‎( )的小葫芦 (可爱、绿色……)‎ 小结:美好的语言能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把你对这棵葫芦喜爱的情感填入到句子中,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不让学生机械识记生字,通过填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拓展到具体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短语。‎ 二、探究原因,朗读感悟。‎ 这么可爱的葫芦,最后为什么会落了呢?‎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吧!请你把种葫芦的人心里想的话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4.“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3.指导朗读第1句话。‎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1)比较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互相讨论。‎ ‎(相同之处: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第1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一些,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练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读出他对蚜虫满不在乎的语气。‎ ‎4.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什么叫“盯”?(睁大眼睛,一直看着一个地方,比“看”更进一步。)‎ 他盯着小葫芦,在想什么?(有蚜虫,关小葫芦什么事啊!小葫芦,快点长吧!)‎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声音能读高吗?‎ 练读句子。(自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5.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邻居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9‎ 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心情。‎ ‎6.面对邻居的劝告,他是怎么想的?(感到很奇怪)‎ ‎(1)“感、怪”都是生字,我们常常说“感觉”,是哪里感受到的?(心)“奇怪”呢,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心)所以“感、怪”都跟心有关,种葫芦的人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2)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他的意思就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3)课件出示句子:‎ ‎1.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2.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1句是反问句,它所表达的语气比第2句更强烈些。‎ 练习朗读,读出种葫芦的人感到奇怪的语气。‎ ‎7.组织讨论:他想的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呢?‎ ‎(1)小组讨论。‎ ‎(2)在全班发表观点,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3)播放光合作用的视频。‎ ‎8.小结:看来,叶子和葫芦之间是有关系的,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就不能生长了。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没想到叶子对葫芦有重要作用。没有蚜虫,叶子绿,葫芦就长得好;蚜虫多了,叶子黄了,葫芦就会落下来了。(教师相机板书)‎ ‎9.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归纳。(课件出示)‎ ‎(1)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 ‎10.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教学本环节,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比较读、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加上光合作用的视频的帮助,孩子们就很容易领悟到课文的寓意。‎ 三、拓展练习,发展语言。‎ ‎1.假如让你来劝说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说服他呢?‎ ‎2.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一次,他会怎么做呢?结果会怎样呢?‎ 9‎ ‎3.学生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延伸,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发展了语言。‎ ‎1.随文识字,降低难度。‎ 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等,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地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抓住词句,注重积累。‎ 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几朵”“雪白”“挂”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3.找突破口,变序阅读。‎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品读感悟第2、3自然段时,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教学,带领学生深入体会。‎ ‎4.以读品文,加深理解。‎ 9‎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